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崇祯优刑法

崇祯优刑法

发布时间: 2022-01-04 11:26:06

㈠ 铁裙之刑是什么刑法朱元璋为什么以此对待朱棣生母呢

抚顺之战,这是努尔哈赤对明王朝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虽然自己已经有了八旗兵丁,也不再是那个只有13副铠甲的落魄模样。1602年,八旗制度的建立,1615年从四旗增加到八旗,八旗每个旗是七千五百人,共六万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归努尔哈赤直接统率,剩下五个旗由亲王率领。而这些无一不是他能够实现自己希冀的资本所在。

在前往抚顺攻伐之时,阴雨连绵,他自言“阴雨连绵,可退兵”。即便是在姥爷王杲被杀,爷爷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被杀,摸爬滚打几十年,以李成梁为父,且不管是真是假之情,有了几万雄兵为底气,对于努尔哈赤而言这也是一场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尝试。

一个兵部尚书,分兵合击,却不能使之各为策应,更无前哨打探,滑稽般的均分四路兵士,每一路面对努尔哈赤都是劣势,也让努尔哈赤面对送上门的快递,怎能不笑纳。各个击破就好了,《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此战中,明朝仅军官便有310人殉国,士兵更是4万5千余人殉国。后来的乾隆帝如此评价“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而也正是经此一役,明朝与后金之间攻守易势,努尔哈赤喜形于色,属于后金(大清)的时代也缓缓的拉开序幕。

也就在萨尔浒之战后,铁岭,开元等地相继失守。杨镐被弹劾,关进天牢,崇祯二年(1628年)伏法。作为指挥官,更作为这场战役中“人的因素”他就是这场战役失败的罪魁祸首。

㈡ 明末,崇祯犯下的错误中最致命的是哪个

我认为是杀了魏忠贤。崇祯杀了魏忠贤,就重挫了阉党势力,虽然为自己一下子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声望,巩固了帝位,但是从长远来看其实是破坏了大明王朝的政治平衡。
阉党和东林党两党制衡是大明朝晚期重要的政治特点,虽然两党的斗争十分激烈,但基本保持了平衡制约,保持了大明王朝统治的稳定。在这种稳定之下,皇帝才可以自如的利用两党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使两党皆为己所用。可是崇祯杀了魏忠贤,阉党实力大减,无力与东林党抗衡,取得优势地位的东林党迅速堕落,把持朝政,谋取私利,对抗皇权,造成崇祯朝激烈的君臣对立。另外,最实际的问题是,魏忠贤在位的时候起码能把下面的税收上来,而他一死,代表地主、工商业者利益的东林党千方百计的给自己免税,把财政负担全压在了普通百姓身上,造成了明末的经济危机,堂堂大明朝竟然是穷死的,实在是个巨大的讽刺。

㈢ 崇祯是昏君为什么对袁崇焕施凌迟之刑

这个袁崇焕本身不错,但是他太傲了,他一心想和后金议和,但是驻扎皮岛的毛文龙肯定不干,毛文龙是个英雄,战斗力虽没关宁军强,但是他的游击战偷袭战术特别牛逼。后金特别头疼,往往是一不小心就被毛文龙砍了。就这样一个抗金英雄倒是成了袁崇焕议和的一个绊脚石。最后袁崇焕在没有上报朝廷的情况下以所谓的十二条罪状、用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杀了,可是你要知道毛文龙也有尚方宝剑啊!杀完毛文龙,袁崇焕才上报给朝廷,来了个先斩后奏。崇祯看后说,这次你袁崇焕做得对,但是下次你一定要先奏报给我。可见,连皇帝都没放在眼里,这袁崇焕确实挺悲的。

其实,不光是崇祯皇帝,就是满朝的文武大臣乃至京城百姓都知道袁崇焕想和后金议和,但都苦于没有可靠证据。说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什么的,这纯属放屁。北京保卫战,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招进平台。在平台,崇祯皇帝第一句话就是:尔擅杀大帅,以今日又不能捍御,恢复之言何在?袁崇焕被问得一愣,随后一声不吭。这可以理解的,袁崇焕出辽之前,崇祯曾问他:几年可复辽?袁崇焕说五年。而现在,非但没复辽,反而皇太极的军队打到北京城下了。这是怎么回事?你的关宁锦防线不是很牢固吗?皇太极的军队怎么打到北京城下了?之前都传你袁崇焕和皇太极有约定,要共取中原,今日之势果真如此。
由此可见,您认为袁崇焕他冤吗?

㈣ 犯人只求速死的明代“弹琵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酷刑

“弹琵琶”衍生自大明,盛行于满清,所受此刑者,均受尽苦楚,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只求速死!此刑缘起于东厂,由锦衣卫“发扬光大”,时东厂所设刑具之多,酷刑之毒,实令人胆颤心跳。凡被锦衣卫拿办之人,只求速速早死,也免得遭受人间最痛苦之刑罚。那么“弹琵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以此可见明朝诏狱之黑暗,爪牙之狠毒,刑罚之残酷,绝非人类所能想象。

㈤ 崇祯治乱是什么典故

明末政治腐败,积弊难匡,权阉魏忠贤与客氏狼狈为奸,残害臣民,荼毒天下。熹宗至死不能察其奸情,终生为之蒙蔽。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笃,召见阁、部、科、道官员于乾清官,宣谕魏忠贤、王体乾都是老实听命、对皇室忠贞不渝之人,可以与之共商大事。“内阁黄立极等对曰:‘皇帝任贤勿贰,诸臣不敢仰体!’上悦”。熹宗又下一道遗诏说:“以皇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时魏忠贤势力猖炽,中外危傈。熹宗召信王入宫,对群臣说:“吾弟当为尧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当,只说:“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信王出,熹宗死于乾清宫,年23岁。魏忠贤亲迎信王入大内,朱由检万分惶恐,在袖中自带食物入宫,不敢用御膳,深惧食中投毒。时大臣亦不得见信王。朱由检是夜燃烛独坐。久之,见一太监持剑过门,信王取剑观赏,留于几上,允以有赏。旋又有值更者击梆而过,信王出门慰劳,问左右欲给酒食,何出?侍者以宜问光禄寺。传旨取给之,欢声如雷。次日,即皇帝位于中极殿,受百官朝拜,不准庆贺,是为庄烈帝。

朱由检即位之初,颇思有所振作,素知魏忠贤专权误国,蓄意除之。先是,杨所修、杨雏垣弹劾崔呈秀,诚探朱由检是否能辨奸邪。崇祯帝览奏,令崔呈秀归里守制。接着,贾继春上疏弹劾崔呈秀,给事中许可征揭露崔呈秀子崔铎考试作弊,非法中举做官。经吏部核实后,罢崔呈秀官。又浙江巡抚潘汝祯为魏忠贤建祠作俑,被削籍。因崔呈秀案件事多涉魏忠贤,所以崇祯帝将魏忠贤调离大内,安置于凤阳。

先是,魏忠贤奸党颂其功德,请建生祠者络绎于道。此时杨邦宪上疏披露此事,朱由检刚刚继位,读此疏时,边读边笑。魏忠贤预感崇祯帝深恶此事,急忙辩解,硬说疏中颇有夸张不实之辞,朱由检权且作罢。后主事钱元憋又上疏揭露说:魏忠贤构党株连,阴养死士,陈兵自卫。员外史躬盛、主事陆澄源也都交章论其罪恶。嘉兴贡生钱嘉征,列魏忠贤十大罪状。其中,“掩边功:辽左用兵以来,堕名城、杀大将,而冒侯封伯。伤民财:郡县请祠遍天下,一祠所费不下五万金。敲骨剥髓,孰非国家之脂膏!亵名器:崔呈秀之子铎,目不识丁,贤书(因魏忠贤致书考官示意)遂登前列”。读后令人发指。于是朱由检召见魏忠贤,使内侍宣读十大罪状疏,忠贤震恐丧魄,以重宝赂信王府太监徐应元求解难。徐应元曾是魏忠贤的赌友,朱由检得知此事,痛斥徐应元,立即下令收捕魏忠贤。诏谕说:“逆恶魏忠贤,擅窃国柄,诬陷忠良,罪当死,姑从轻发凤阳。乃不思自惩,素蓄亡命之徒,环拥随护,势若叛然,令锦衣卫逮治。”魏忠贤接旨从凤阳上路后,走到阜城,忽闻皇帝下谕逮治,知无生路,即与死党李朝钦一起自缢身亡。崔呈秀在家,听说魏忠贤已死,于是排列姬妾,罗列珍宝,呼酒痛饮,一杯毕则碎一杯,饮后自缢而亡。熹宗乳母客氏亦被处死,其家属无少长皆被诛。人皆以为这是客氏一家过去荼毒天下臣民的报应。

初,魏忠贤用事,外廷文武大臣阿附魏忠贤者,有“五虎”、“五彪”之目。“五虎”是文臣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仇文焕五人,他们主要是给魏忠贤出谋划策的。“五彪”是武官许显纯、田尔耕、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五人,他们主要是主管杀戮的。所以在诏书中特别标明这文武十人名姓。此外还有周应秋、曹钦程等号为“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不可胜数。总之,朱由检即位之日,也正是魏忠贤势力极为嚣张之时,然而崇祯帝能不动声色,惩办元凶,尽诛党羽,旁无一人相助,能做到“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史书谓“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在诛杀魏忠贤翦除阉党的同时,还罢苏、杭织造。并诏谕天下说;“封疆多事,征输重繁,朕甚悯焉。不忍以衣服组绣之工,重困一方民。其俟东西底定之日,方行开造,以称朕敬天恤民至意。”

南京御史刘汉建议尊崇儒学,整顿吏治,慎加名号,重农节用。朱由检同意此议。下旨:吏部对现任官员严加清汰,正式编制之外的官员,要严加荐选,宁缺勿滥。文臣不是正卿,武臣不是勋爵,总兵不是实有战功之人,不得妄加保、傅之衔。朱由检在便殿批阅奏章,闻到一股香气,心意扰乱,他很怀疑,出外散步片刻才安定下来。他询问内官此为何香?内官回答说:这是内宫发春之香,两朝都照此点燃。崇祯帝怒斥内官,让他们立即毁掉,不准再燃。同时还长叹说:“皇考、皇兄皆为此误也。”

崇祯元年(1628)正月,禁止宫中穿文绣华丽衣饰,妇女不准戴金冠等。这是听了御史梁天奇的谏议后,崇祯帝作出的决定。敕命司礼监典卖魏忠贤田宅。有人请求将魏忠贤宅院加赐功臣。崇祯帝说:“俟东西底定,留赐策以待功臣。”并榜示其宅第为“策勋府”。户部给事中黄承昊上疏说:太祖时,边饷银只有四十九万三千八十八两,神宗时就增到二百八十五万五千九百余两,熹宗时已达三百五十三万七千七百余两。其他京支杂项,万历年间岁收不过三十四万一千六百余两,而近年来竟增到六十八万二千五百余两。今户部开支共五百余万两,而岁入不过三百二十三万两,亏空近二百万两。这样边兵无法不荒疏,而农官也无法不愁怨。请求敕令各边都抚,清查历年增饷用度。至于京支杂项,也要切令各衙门自加严汰。还建议西北边塞,应督责当地官府开垦荒田,以定军饷。

户部给事中韩一良上言:以前皇上召大臣于平台,有“文臣不爱钱”之语,然而今天世上哪一个地方可以不用钱呢?又有哪一个官员不爱钱呢?韩一良认为,当时的官员,县官是行贿的首恶,各部给事是纳贿之魁。而当今说起蠹民之罪,没有一个不归罪于郡守县令的。然而守令的薪俸又多不到位,又怎能养廉呢?他说,自己上任不到两个月就辞退赂金500两。他说自己交友很少,还有贿赂者,其余官员贪赃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他建议严惩纳贿贪赃者,首恶重办,使所有官员视钱为污,惧钱如祸,这样文官不爱钱的风气才能树立。崇祯帝认为韩一良的建议很好,特将中外大臣召集于平台,让韩一良宣读他的建议,并予以褒奖,当即提升他做右佥都御史。

崇祯元年(1628)七月,宁远兵变。当时四川、湖广兵驻宁远的人,因为缺饷四个月,哗变。其于13营也都响应,变兵将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捆绑于谯楼上。兵备副使郭广刚刚到任,收集了两万金颁发给部众,士兵仍不满足,于是又向商民借了钱共足5万两。士兵怨恨稍平,释放所缚官员。毕自肃引罪自缢。崇祯帝遣袁崇焕前去调解。袁崇焕八月抵山海关,与郭广商议,先诱首恶张正朝、张思顺,让他们先抓15人斩于市。再斩中军谋士吴国琦,杖责参将彭簪古,贬黜都司左良玉等人。然后让张正朝、张思顺为前锋戴罪立功。张世荣、苏涵淳以贪虐而引发兵变,也予以贬斥。只有都司程大乐所辖一个营没有附和哗变,特予以褒奖。于是宁远兵变始靖。十月,锦州又发生兵变,袁崇焕请增军饷。崇祯帝召廷臣议,阁臣求允发增饷。崇祯责成户部尚书毕自严全权办理。礼部尚书周延儒说:“关门昔防敌,今且防兵。宁远哗饷之,锦州哗复饷之,各边且效尤。”帝曰:“‘卿谓何如?’延儒曰:‘事迫不得不发,但需求经久之策。’帝颔之,降旨责群臣。居数日,复召问,延儒曰:‘饷莫如粟,山海关粟不缺,缺银耳。何故哗,哗必有隐情。安知非骄弁捕煽,以胁崇焕邪?’帝方疑边将要挟,闻延儒言大悦,由此属意延儒”。崇祯此时暗问周延儒,并听信奸臣之言,对有功边臣,始生狐疑猜度之心,为后来冤杀袁崇焕种下夙因。

崇祯二年(1629)四月,山陕大饥,起义发生,朝臣捐俸助饷。崇祯帝认为诸臣捐俸助饷是兴利除弊,国家受益必多。顺天府尹刘宗周说:陛下励精图治,召廷臣于文华殿,亲理细务,朝令文考,急欲太平盛世速来。然而急功近利,就要见小利而慕近功。他说:朝廷汲汲所求者,边事也。然而“竭天下之力以养饥军,而军愈骄,聚天下之军以冀一战,而战无日,此计之左者矣”。边塞防守,情况复杂,应从长计议,不应急求数年之效,这样必会引发相反效果。他又举例说:“今日所规规于小利者,理财也。民力已竭,司农告匮,而一时所讲求者皆聚敛之术,水旱灾伤,一切不问。有司以掊克为循吏,而抚字之政绝;大吏以催科为殿最,而黜陟之法亡,赤子无宁岁矣。顷者严赃吏之诛,自执政以下坐重典者十余人,可谓得救时之权。然贪风不尽息者,由于道之未尽善,而功利之见不泯也。”崇祯帝不久又复故大学士张居正荫,赐故都督戚继光表忠祠堂。

八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史堇,阴谋兴大狱为魏忠贤及逆党报仇。就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定袁崇焕罪名。还牵连到过去首辅钱龙锡,认为杀毛文龙,是钱龙锡首倡。史擎说:“袁崇焕离京时,以重金数万贿赂钱龙锡,钱龙锡巧为营干,转祸于毛文龙,置国法于不顾。”崇祯览奏后大怒,敕命刑部官五日内查明此案,案情查明后上报。崇祯帝召诸臣于平台,认为袁崇焕谋叛,当处以极典。群臣认为,斩帅虽钱龙锡开端,但有“处置慎重”等语,本意不在专杀;至于议和之事,首倡于袁崇焕,钱龙锡并未批准。然而军国大计,两臣私下商议就去执行,不上疏请示,造成恶果,罪责难逃。“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刘宗周于十月“事稍定,乃上疏曰:‘己巳之变,误国者袁崇焕一人。小人竞修门户之怨。异己者,概坐以崇焕党,日造蜚语,次第去之。自此小人进而君子退。中官用事而外廷浸疏。文法日繁,欺罔日甚,朝廷日堕,边防日坏,今日之祸,实已巳以来酿成之也。”’可见崇祯自错杀袁崇焕后,对朝廷危害极大,奸臣竞进,朝政日暗,明王朝危亡之势已难挽回。

刑科给事中吴执御说:理财加派不得已而用之,这种事怎可逾年而不废止?他认为,捐募和搜刮,两者很难取法。崇祯帝则认为,加派是向富人加派,连累不了穷人,捐募是凭人们的正义感,至于搜刮固然会滋养奸邪,但如果得到循吏,依法行事,难道还会给百姓带来不利吗?这时崇祯帝已经露出刚愎自用,不纳嘉言的本性。是年(1631),浙江海盗扰害沿海,湖广民变后树帜与朝廷对抗。宣大兵饷需数十万,责成两广解纳,实际只纳银七千两远不及酬,崇祯帝责其玩忽职守。山、陕饥民起事,见官兵即散,官兵退则又聚。崇祯帝认为,“寇”也是朝廷子民,可抚就抚。广西靖江王府,因争继位内哄。四川乡绅褒挟御史事发生。云南、贵州亦生民变。朝廷面临多事之秋,吴执御上疏说:现在朝廷每年收入四百万两,今天又加到七百万两,但仍缺额一百六十万两,朝廷仍觉粮饷不裕。吴执御认为,加派则害民,不加派则害兵。过去宁远、锦州兵变,袁崇焕集数百万金消解,耗费浩大。他认为沿边各城邑,应令吏部选补贤能,用本地钱粮训练本地土著,这个办法一实行,粮饷可以不取偿于司农,兵不借助于戍卒,当属方便可行之策。崇祯帝认为,钱粮留截本地,国税将从何而出?不听。不久,吏科给事颜继祖又谏减催科事,严遭斥责。此后,吏部考选官员,先看税粮能否完足,不问如何抚民。朝廷选官又专于催科。这一切都导致了明朝法制的明显变化。

崇祯帝于多事之秋,惟思急功近利,不思纳谏革弊,摧旧立新。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上言曰:“养凤欲鸣,养鹰欲击。今鸣而箝其舌,击而绁其羽,朝廷之于言官,何异于此!使言官括囊无咎,而大臣终无一人议其后,大臣所甚利,忠臣所深忧,臣所为太息也!且皇上所乐听者谠言,而天下误以攻弹贵近为天子所厌闻,其势将披靡不止。”崇祯帝认为袁继咸是越职言事,痛加斥责。这时崇祯帝益加刚愎自用,不纳忠言,再也不像初登极嘁那样谦恭谨慎了。

崇祯后期,边关战事日紧,山陕农民起义日炽,全国灾荒频仍。在危难之中,崇祯帝还要经常游猎,性格也变得喜怒无常,苛责直言忠鲠之士,亲信重用佞俸之臣。为应付后金进攻,加强蓟辽边防,加派辽饷;为镇压农民起义,加派剿饷;为操练士马,再加派练饷。三饷负担已超过农民—之半,再加上其它京用杂项催征,百姓苦不堪言。荒年饥岁则人相食。以致朝野臣民均斥崇祯帝为暴主昏君!终于在内外交困之下,陷大明王朝于覆亡之地。

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左都御史刘宗周上言六事:一、建道揆,他认为京城是首善之地,先臣冯从吾曾建“首善书院”,请求迅速恢复,以表明朝廷致治之本;二、贞法守,太祖读《老子》,深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之理,立即焚毁锦衣刑具,要求一切诉讼,听法司决断,不必下锦衣,今应恢复此事;三、崇国体,大臣三品以上获罪应该让九卿、科、道会审后,交付刑法部门,依法收系,不可滥系无辜。即使在刑戮之时,也不能忘记礼遇之意;四、清伏奸,凡是朝廷收到匿名文书,请求立即毁掉;五、惩官邪,京城士大夫与地方官员交际愈多,奸巧愈深,要求臣属听到消息后,就马上弹劾告发。再遇中外官勾结之事,皇上要严断;六、饬吏治,他认为当今吏治腐败,如催科火耗、词讼赎锾,已成定例。至于营升谢荐,贿赂之风就更加厉害。请求严惩贪赃枉法,以清吏治。不难看出,刘宗周所言六事,活生生勾勒出崇祯末年明朝官场腐败,弊端丛生、风教败坏的黑暗政治概貌。崇祯帝对这六条建议虽深感痛切,但已无力回天。

崇祯帝统治晚期举措失当之处更多。如不顾天下灾荒频仍,催科捐税,加派三饷日甚一日,把全国人民推入苦难深渊;为加强防边和镇压各地起义,督饬巡抚、总兵奋力剿讨,也不顾条件如何,敌我形势是否许可,凡边将失事败阵者,非系即杀,从不与廷臣商讨。因此很多镇将遭敌围袭,只能战死疆场,以报效朝廷,致使名将越来越少。尤甚者,偏信中官,总以中官镇抚、监督各要害,以致边将镇卒难以独立运作,手脚被缚。如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明朝覆亡在即,清兵与李自成起义军都逼近京师,崇祯帝仍“遣内臣高起潜、杜勋等十人监视诸边及近畿要害”。关键时刻京城守备至关重要,崇祯帝竟令“太监王承恩督察城守”。然而太监并不完全忠心于崇祯帝,如李自成兵至宣府时,“太监杜勋降”。当李自成兵临居庸关时,崇祯帝又遣他认为可靠的唐通“偕内臣杜之秩守居庸关”。不料,起义军一到,“唐通、杜之秩降于自成”。李自成入居庸关。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一向宠信的贴身太监王承恩,应在京城守卫战中大显身手。不料,李自成军刚到,未及交手,“京师京营兵溃”。这时,只能把崇祯帝逼上煤山与王承恩同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京城面临危急时,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皆不准。当李自成起义军兵临居庸关时,李建泰亦请南迁,崇祯帝却“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既无充足准备,又根本不具备必胜条件,不思采取灵活变通之计,死守京城。自己不思转机,又不肯放权于皇太子,那么京城的文武重臣、皇亲国眷就只能随这个糊涂皇帝一起殉葬了。在国家危亡,迫在眉睫之时,崇祯帝的措置之误,更是难以令人理解到崇祯帝缢死煤山前,在御书衣襟中还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崇祯帝自信自用如此,至死不觉己非,将一切罪过都推给诸臣,其刚愎自用则可想而知!但,他毕竟不能算是个荒淫暴君。史论说:崇祯帝“端居深念,旰食宵衣,不迩声色,不殖货利,而驯致败亡,儿与暴君昏主同失而均贬”,其主要原因是“化导鲜术,贪浊之风成于下,股肱乏材,孤立之形见于上”。倒还颇有些功过分明的两点论味道。比起崇祯帝的怨天尤人来要高明得多;《明史》的评论说:“崇祯帝虽每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但十分可惜的是他“用匪其人,益以债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这样的评论似乎更近乎公允。因此讲述崇祯帝,宜应区别前后两期,前期诛灭权阉,不近声色,不殖货利,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大有中兴气象,因此“天下翕然称是”。但到了后期,刚愎自信,不纳忠言,用匪其人,以至于达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的程度,最后落得个国破身死、求告无门的悲剧下场,也就不足为怪了。

㈥ 崇祯帝自尽的那棵槐树,为何后来竟被定罪

因为这棵树吊死了崇祯皇帝

明末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真的是非常的可怜,原本他是一位还算不错的开明君主,可惜呀因为前期明朝积累了太多的弊病,等到他上任,已经岌岌可危的江山,就算他再怎么努力,还是不能挽回,最后清兵入关,结束了明朝的统治,而崇祯皇帝也是最终自尽而亡,也连累了他上吊的那棵树,最后还被定了罪。

这就是这棵树悲惨的命运了,崇祯皇帝要是知道,自己的死还连累了一棵树,最后也是死不瞑目吧,不过这些都是想要复明的人,搞出来的把戏,最终清朝也是统治了两百多年才结束,而树也因为被定罪惶惶不可终日,可能它想着如何摆脱自己的罪名,想到头都秃,最后叶子掉光,自己也干枯而死了。

㈦ 封建中期遭受到刑法的历史人物都有谁

一、另一个明朝有名的遭凌迟的就是明末大将袁崇焕了,因崇祯皇帝怀疑其谋反,以“通虏谋叛”被凌迟处死,明朝自毁长城,最后导致的灭亡。据说袁崇焕被押解到法场路上,刽子手就一刀一刀的割下其肉,沿途百姓极痛恨辽东靼子,而更恨汉奸行径,于是有钱的捧钱场,富户们大把扔钱向刽子手行贿,竞价争买崇焕之肉“生”食之,没钱的捧人场,穷人们争相从刽子手手中抢来袁崇焕之肉生食之,一块肉往往又被争抢撕扯成数块,整个场面直比一场“人肉大拍卖”。至法场时,袁崇焕已经“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二、史料记载,太史令司马迁受李陵事件的牵连导致自己遭受宫刑。

司马迁画像

我们简述历史记载的这次事件始末:

武帝时派兵讨伐匈奴,然而出师不利,汉军打败。更加耻辱的是汉将李陵被单于围困而导致弹尽粮绝,投降匈奴,成为了战俘。汉武帝十分愤怒,群臣也纷纷攻击李陵,脱开关系。此时的太史令司马迁却站了出来,称李陵忠君爱国的好将士,投降乃无奈之举,他日定会回到汉朝。处在盛怒之下的汉武帝把司马迁打入了死牢,准备秋后处斩。按照汉朝律法,当时可以以宫刑代替死刑,司马迁为了完成自己宏大的理想,接受了这一耻辱的刑罚。

三、商鞅遭车裂

商鞅自从被封为列侯,在秦国的权力地位已经到达顶峰。在封建制度下,有这样一个人独掌大权,而且还冷酷无情、手段严苛,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这些年来,惠文王不是没有见识过商鞅的本事,所以心中恐怕早有想法。若要将治理国家的权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那就必须先除掉商鞅。而且,只能处死,不能放他去别的国家来对付自己。

㈧ 崇祯是明朝灭亡的责任人,《明史》却将哪一个人作为罪人列入奸臣传

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往是日积月累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所导致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崇祯帝也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至于说《明史》奸臣传中所列的明朝灭亡责任人周延儒,把他列入奸臣也不算冤枉。

我们看到周延儒身上其实有着很多现实的问题。其一,为官不作为,胆小怕事,作为督战竟然放任敌人在国境内肆意杀烧抢掠,令人发指;其二,视国家尊严如同草芥,敌国如此嚣张,他竟然可以饮酒作乐,毫无半分爱国之情;其三,玩弄权术,格局狭隘,在不作为的情况下还要谎报军情为自己请功,可见他对于自己的仕途比百姓死活要看重得多,国家危难只是他晋升的契机而已。

所以说周延儒的确是奸臣一个,并且对于当今反贪腐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过说到底,他也只是压死明朝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㈨ 崇祯杀袁崇焕的罪状是什么

崇祯杀袁崇焕的罪状是通敌叛国罪。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㈩ 崇祯死后被清政府厚葬,皇妃女儿受到厚待,为何儿子却被斩尽杀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崇祯皇帝没有忍辱偷生,而是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而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仅33岁,死前他留下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最小儿子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焕,他几经波折最后流落到浙江余姚,与一位前朝官员的女儿结婚,并改名换姓依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他已经75岁了,并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孙。他虽然对自己身世守口如瓶,但作为明朝皇室嫡系,生活中免不了露出点蛛丝马迹,为当地人所注意。

于是有人打着他的旗号起义,结果朱慈灿全家被捕。朱慈灿并没有参与造反,可是,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最后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且当年老太监俱不认识”为由,确认假冒,凌迟处死,全家无一幸免。

热点内容
电子废弃物条例 发布:2025-08-15 04:08:32 浏览:356
元旦依据立法 发布:2025-08-15 04:08:32 浏览:885
房博士律师团 发布:2025-08-15 03:54:58 浏览:677
参加法律硕士有什么要求吗 发布:2025-08-15 03:49:20 浏览:176
孙剑良律师 发布:2025-08-15 03:47:42 浏览:640
法律知识普及名言警句 发布:2025-08-15 03:39:29 浏览:982
上网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15 03:39:27 浏览:85
305刑法 发布:2025-08-15 03:36:40 浏览:793
安徽省法院领导 发布:2025-08-15 03:31:50 浏览:174
法院失责 发布:2025-08-15 03:25:58 浏览: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