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司法
Ⅰ 军阀是什么意思 军阀割据是什么意思
军阀以东汉末,唐末,清末最甚.自秦以来,一直实行郡县制,汉末将刺使改州牧,在郡县的基础上又加一级行政单位,同时控制各地财政,军队。为镇压公元184年的黄巾之乱东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强自行招募军队,自黄巾后,各地已呈割据之势。黄巾之后,汉中央政权名存实亡,进入军阀混战。唐政府为防止各族的进犯,扩充军镇,设立节度使。睿宗始设,玄宗时期,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各地的节度使拥有军事,财政,监察管内州县等权力。节度使的设立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亦导致藩镇割据,乾符二年黄巢领导的农民战争直接导致唐中央政权瓦解,进入军阀混战。公元1850年洪杨之乱使清政府命令省在籍官绅举团练,组织武装。各地方部队领导人同时又兼各省督抚,在拥有兵权的同时握地方大权。如曾国藩督两江,左宗棠督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曾国荃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宣布脱离清政府,从此各地基本以省为单位进入军阀混战。有此可见,军阀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中央政府允许养兵,二是有足够的地盘和钱养兵。军阀割据大多源于中央在面对动乱而无兵或养的兵不能打仗的情况下把权力放给地方,从而导致各地拥有军事,财政大权,导致拥兵自重。----------------------------------------------------附:中国的军阀名单袁世凯早在天津小站练兵时就培养出了一大批的日后都成为它称帝帮凶的北洋军阀嫡系袁世凯复辟失败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主要分成了皖系、直系和奉系等几个派系的军阀,各自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一些地方军阀也乘机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发展势力拥兵割据。这样,从1916袁世凯复辟失败一直到1926国民党发动北伐的十年间,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期。以安徽人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日本为靠山,长期把握中央政权,控制安徽、陕西、山东、浙江、甘肃、福建等省,1917府院之争中被撤职,1920直皖战争被打败,1924第二次直奉战争重新执政以直隶人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以英美为靠山,控制直隶、河南、江苏、湖北等省,长期与皖系作对,1917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后渔翁得利,1920直皖战争打败皖系,1922直奉战争打败奉系,后曹锟贿选总统,1924第二次直奉战争被冯玉祥发动政变囚禁,后来吴佩孚又重新执政,孙传芳也控制华东五省,后逐渐土崩瓦解以奉天土匪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以日本为靠山,趁机夺取袁世凯在东北利益,控制东三省,与直系联合攻打皖系,皖系灭亡后1922直奉战争中退回关外,1924重新打进关内,消灭直系及冯玉祥,杀害李大钊,1931皇姑屯事件被日本炸死,儿子张学良投奔蒋介石另外山西有军阀阎锡山,长期与蒋介石为敌,抗日战争中与八路军合作,被日本人赶出山西,解放战争后逃亡台湾徐州地区有军阀张勋,人称辫帅,1917受段祺瑞邀请率辫子军入京与康有为等扶溥仪复辟,后被直系赶出北京西南有滇系军阀唐继尧控制云南,势力延伸到四川、贵州,与桂系、直系联合,以英美为靠山对付皖系东南有桂系军阀陆荣廷,控制两广,后来又有大名鼎鼎的李宗仁、白崇喜,他们在中原大战的关键时刻归附蒋介石,联合对付阎锡山,解放战争后逃亡台湾终结军阀混战的是蒋介石,他后来率领北伐,收复各地大小派系军阀,将国民政府最终迁往南京,但后来与汪精卫一起出卖革命
Ⅱ 北洋政府司法组织体制的特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1.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北洋政府的法律大体分两类:一普通法,指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法律,如《暂行新刑律》;二特别法,指用于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特定人或事的法律,如《陆军刑事条例》。
2.恢复废除的遣刑和笞刑。
3.军队会审重于其它审判机构。北洋政府的审判机构大体分三种:一为特别法院,二为普通法院,三为监理司法法院。特别法院主要是军队会审。北洋政府法律规定,军队会审的范围有:一是军人犯罪要由军法会审机关处理,非军人犯罪也可由军法会审裁决;二是刑事案件要由军法会审审判,民事纠纷也可由军法会审处断。这样,它可以审讯所有人员,也可处断一切案件。
Ⅲ 民国纳妾是违法的,为何军阀官僚却可以纳那么多妾
问题出在民国的法规上,民国的“司法解释”和实际判决中,竟然默认了纳妾的合法性。
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了民法《亲属编》,并于次年5月施行,其针对的就是婚姻家庭。当时,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立法原则是,“妾之问题,毋庸规定”。并认为,“妾之制度,亟应废止,虽事实上尚有存在者,而法律上不容其承认,其地位毋庸以法典及单行特别法规定。”
民国将军范绍增竟然找了40名大小老婆,这个人便是“傻儿军长”的原型。当时名声远播的游泳健将、有美人鱼之誉的杨秀琼,便是范绍增的第18房姨太太。像范绍增这样并不是个别现象,在许多军阀官僚中,大多数人都有几位甚至几十位大小老婆,那他们的行为不是违反当时的婚姻法?其实问题却出在婚姻法里。
民国婚姻立法的初衷,显然意在保护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实际司法操作中却变味了:
“二十年院字第六四七号解释”称:“娶妾并非婚姻,自无所谓重婚。”
“二十年院字第七三五号解释”称:“妾虽为现民法所不规定,妾与家长既以永久公共生活为目的,同居一家,依民法第一一二三第三项之规定,应视为家属”。
“二十二年上字第六三六号判例”称:“民法亲属编无妾之规定。至民法亲属编施行后……如有类似行为,即属与人通奸,其妻自得请求离婚……得妻之明认或默认而为纳妾之行为,其妻即不得据为离婚之请求”。
这些司法解释的意思居然是这样的:娶妾不算婚姻,可以算作亲人,如果妻子认为丈夫娶了小妾可以作为离婚的依据,妻子不认为,便不存在,这样的司法解释不是在纵容男子娶妾又是什么?试想,在那个男权时代,妻子不允许丈夫娶妾可以将此作为离婚的依据,有几个女人能如此做呢?
可以说,所谓的司法解释严重违背了“一夫一妻制”原则:男人纳妾不算重婚,属“与人通奸”行为,最多是道德问题。因此,民国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名存实亡。民国男人找小老婆相当自由,比古代男子更厉害。
古代男人纳妾有明文规范,因地位不同而有所限制,如西晋时法律规定:诸王可以纳妾8名,公侯可以纳妾6名,一、二品官员可以纳妾4名,三、四品官员可以纳妾3名,五、六品官员可以纳妾2名,七、八品官员只能纳妾1名,老百姓不准纳妾。
如果要问民国男人最多可以找多少小老婆?答案是:想找多少都行,只要你有条件。不同的是,民国时的“妾”不叫妾,而变成了男人的“家属”,对外则统一体面地称为“姨太太”。
Ⅳ 军阀是怎样形成的,由谁建立的
军阀最早的雏形是袁世凯建立的北洋六镇,当时在天津小站练兵,袁世凯为了自己的私利,将军队有意培养成自己的,但正像老子讲的,福祸相依,袁世凯成也北洋六镇,败也北洋六镇,因为,他手下的大将们也都和他一样的心思,这样慢慢的形成了军阀。
Ⅳ 什么叫军阀
军阀是指在正常的国家体系内,由自成派系的军人组成军事集团,对国家地域划分势力范围,使用军事手段割据一方,并控制其割据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税务等政府机构和所属官员的任命。军阀是国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衰弱的产物。军阀一般都无视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其军事集团只服从于军事首领,并不服从于中央政府。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终结都出现过军阀或是军阀混战,比较著名的有汉末、隋末、元末的军阀混战和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以及直系、皖系、奉系等军阀的相互混战。
所谓军阀,是指军人以武力为后盾,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或是由中央政府或承认中央政府,以保有并扩张自己的权位,忽视国家的秩序法律。
以下为军阀的定义:
1、由于现实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很多被消灭或势力不够而失败或被招安的政权或割据势力,很多都被视为军阀,如汉末群雄、明末的左良玉等。
2、掌握一个政权的军队事务,如:日本帝国时期军部里的长州阀、皇道派、统制派等各种势力。
3、指以武力割据一方的政权,主要是用在民初时的武力政权,像张作霖、段祺瑞等北洋军阀,又或像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
4、以武力作为政治资本、拥兵自重,占有国家土地、国家资源,以扩充地盘为唯一目的,对于其他方面的建设通常少有建树。
5、常是由掌握军事、经济的名士演变成军阀。因中央势力衰弱,出现能垄断权力的人。
6、即使是现代民主国家,对于不听中央政府指挥的地方首长或势力,而自己为政者,有时也会被戏称为军阀,或“地方诸侯经济”。
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诸侯、太守、刺史、节度使等等的地方政权,因日久滋养军事势力且因政治、政策、种族或环境等因素考量而有所背弃中央政府
1、东汉末期经过三国。
2、隋末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等
3、唐朝安史之乱后至五代十国
4、北宋靖康之变后到绍兴和议(如张浚)
5、元朝时期(如扩廓帖木儿)
6、明朝末期至清圣祖灭三藩及台湾明郑政权后
7、清末和民国初年民国军阀
Ⅵ 什么叫军阀
军阀可以定义为军人以武力为后盾,割据一方,以保有并扩张自己的权位,忽视国家的秩序法律。以下为军阀的定义:
由于现实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很多被消灭或势力不够而失败的政权或割据势力,很多都被视为军阀,如东汉初的公孙述、元朝末年的陈友谅等。
一个统一政权军队内部的不同派系,如:日本帝国时期军部里的长州派、萨摩派、皇道派、统制派等各种派系。
指以武力割据一方的政权,主要是用在民国大陆时期的地方军事政权,像张作霖、段祺瑞等北洋军阀,又或像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
以武力作为政治资本、拥兵自重,占有国家土地、国家资源,以扩张地盘为唯一目的,对于其他方面的建设通常少有建树。
常是由掌控军事、经济的名士演变成军阀。因中央势力衰弱,出现能垄断权力的人。
Ⅶ 十大军阀简介
1、袁世凯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奠基人,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军阀,他是厚黑的典型。戊戌变法中,他假装支持变法,使“戊戌六君子”倒在血泊中,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们打着“实行君主立宪”的旗号,演出一场“逼宫戏”,后又举着赞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2、段祺瑞
段祺瑞这只“北洋之虎”,皖系的巨魁,在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十六年间,他三次出任国务总理,一直处于权利的核心,即使在他下台期间,仍能呼风唤雨,待机而出。他不搞阴谋,不搞谋杀,崇尚简朴,为政清廉。
3、曹锟
曹锟1985年投奔袁世凯新建陆军,很快成为“三洋三杰”之外的第三号人物。曹锟作为直系重要头目之一,在直、奉、皖三大派系中左右逢源,先是图谋副总统不成,后又拉拢奉系,打败皖系,最终谋取了直系军阀独掌北京政权。
4、张作霖
张作霖出身绿林,当过胡匪,因而被称为“胡帅”。由一个被清政府招抚的土匪头目,升至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成为“东北王”,他还曾问鼎中原,一度控制北京政府并当上国家元首。“智深须有忍,将勇贵能谋”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5、吴佩孚
吴佩孚师从名儒,得中秀才,他读了古今中外不少的书,不少的兵法,在军事上,他长于权术,善于临时应变,打败了许多敌人,曾得“长胜将军”的称号。吴佩孚在其戎马生涯中还做了许多的诗词,反映他得意时,失意时,苦闷时的心情。因此他称为秀才军阀是恰当的。
6、阎锡山
西王阎锡山经历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几个历史重大变革时期。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他均能用他的权术或投靠袁世凯,或依附段祺瑞,或与中共合作,乃至与日本勾结来保全并扩展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因而他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这在中国近代军阀史上是少的。
7、张宗昌
张宗昌无知无识,人称“狗肉将军”,他有三不知:一不知兵有多少,二不知钱有多少,三不知姨太太有多少。他当过土匪,后又在张作霖的卵翼下发迹。竟至拥有兵数十万成为山东的土皇帝。在他督鲁的三年间为恶甚多,人民对他恨之入骨。
以擅长作战并兼通文墨而发迹,在北伐战争中一路猛打猛冲过关斩将,是率军第一个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将领。时人称其为“飞将军”。在中原大战前脱离冯玉祥投靠蒋介石,韩复榘在山东击败了晋军为蒋介石巩固了前沿战线。
9、韩复榘
韩复榘由一个普通的士兵被提升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继张宗昌之后,他曾统治山东达七年之久。他自称“韩青天”,到处断案,却草菅人命,留下不少笑话,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退弃山东,成了蒋介石的替罪羊。
9、白崇禧
白崇禧是桂系新军阀中,仅次李宗仁的第二号首脑人物。在众多的军阀中,白崇禧以足智多谋,满腹经纶而闻名,有“小诸葛”之称。
白崇禧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长”,然而国民党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果,局势对国民党政府愈趋不利,新桂系最终亦无法保住中华民国的半壁江山。解放军解放中国大陆后,白崇禧逃往台湾,1966年逝于台北。
10、陈炯明
陈炯明1911参加辛亥革命,因他极喜趋新弦奇,在当时的广东社会,就军事上的言行十分引人注意。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1935年4月3日,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7)军阀司法扩展阅读:
一、词源出自《旧唐书·郭虔瓘传》有著名的汉末群雄、北洋军阀、直系军阀、皖系军阀等。
近代意义上的“军阀”一词,是由梁启超从日本翻译而来的。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二、民国十大军阀相关的书籍《民国十大军阀》:
《民国十大军阀》书籍讲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成为中国现代军阀之祖。继之,大小军阀粉墨登场,拥兵自重,为抢夺地盘和各自利益大打出手,混战一团,狼烟四起,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民国十大军阀》对民国时期形成的十个主要军阀进行梳理描述,全面介绍了这些军阀逐渐壮大,拥兵自重的历史,展现了这群风云人物的个性风格和传奇故事。这十大军阀为:张作霖、段祺瑞、吴佩孚、孙传芳、陆荣廷、龙云、刘湘、盛世才、马鸿逵、马步芳。
《民国十大军阀》其分十章,每一章集中叙述一个军阀人物。叙述脉络清晰,描写细致全面,史料运用准确,讲述生动活泼。通过对民国十大军阀的描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军阀们的兴衰历史,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华民国的变迁历史。
Ⅷ 民国立法实行“一夫一妻” 军阀娶40房姨太太违法吗
按你说的情况,其实民国立法实行的确是一夫一妻制,但是所谓的姨太太,其实就是现在的情人,是没有身份这种。这就没有所谓的违反一夫一妻制了。
Ⅸ 民国司法孔繁藻在民国初期监狱改良中的作用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即十分重视保障人权,又十分重视司法领域的人权保障。南京临时政府针对长期以来中国封建司法中人权得不到保障的历史状况及清末司法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顺应时代潮流和民众的要求,开展了一场以人权保障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运动。随后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进一步进行司法改革,在司法改革中,人权保障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制定出了一些新的人权保障措施。回顾历史,辛亥革命迄今已百年,而如何在司法中使人权得到完全真正的保障,依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因此,本文拟对民国初期司法改革中的人权保障问题进行探析。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期望有裨于今天的法制建设。 全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及结语组成。引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问题。正文共分为三大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正文第一部分主要探析了民国初期司法改革以人权保障为中心的历史动因、现实因素及思想根源等问题。民初以前中国曾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在传统的封建司法制度中,根本无保障人权的意识,也无保障人权的措施,从而使得司法中的当事人的人权基本得不到保障。随着西风东渐,资产阶级人权保障思想的传入,以及近代以来社会转型中的民智渐开,司法中的人权保障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在清末的法制变革中所出台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律草案》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及满清政府的封建政府性质,这些纸面上的法律文件,并没能落到实处。清末司法中人权得不到保障的现象比比皆是。辛亥革命之后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在其成立之初即以建立法治国家为依归,同时对人权保障十分重视,而司法中的人权保障则是保障人权的重中之重。从而使得民初的司法改革围绕着保障人权而展开。此后的北洋政府时期,虽然中央政府为军阀所把持,但具体参与法律实践活动的许许多多人则希望中国能够走上法治之路,因此,在对司法的具体改革中也陆续出台了一些保障人权的措施。 正文的第二部分论述了民国初期司法改革中人权保障的主要内容。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为保障人权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活动,主要包括:以法律形式确定司法独立原则和司法机构;规范了司法程序;推行律师辩护制度;试行公开审判制度和陪审制度;禁止刑讯体罚;禁止非法逮捕、拘禁等。这一系列改革,对于司法中的人权保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文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民国初期司法改革中人权保障的成效及不足。从总体上来看,民国初期的司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强了人权的保障,在中国司法中的人权保障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有许多改革思想和措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薄弱的经济基础以及动荡不安的政局等原因,也使得改革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兼理司法制度的存在、军阀对司法的干涉等,都严重的破坏了司法独立原则,不利于人权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