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代位
『壹』 代位权的司法解释
1999年月1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于代位行使的前提条件、范围及代位权诉讼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具体条例
(一)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和职能债权人代位权,是指债务人怠于行使对第三人的到期债权,并危及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以自己的名义代替债务人向第三人行使权利的权利。债权人代位权的职能主要是保全债权,弥补强制执行法的不足。
(二)债权人代位权的成立要件第一,须债务人享有对第三人的到期权利。如果债务人对他人没有权利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权利已行使完毕,债权人则失去代位行使的权利,就无法行使代位权。债权人可代位行使的债务人的权利是受法律限制的,《合同法》第73条第1款明确将债权人代位权的标的限定于债权,且须为到期债权。学者认为《合同法》的这一规定不符合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立法目的,代位权行使。
(三)债权人的代位权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是由法国《民法典》在立法中最先确立的。我国《合同法》第73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他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1999年12月1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代位行使的前提条件、范围及代位权诉讼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贰』 民法中的代位求偿权是如何规定的
《合同法》第73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十一条 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提起代位权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合法;
(二)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
(三)债务人的债权已到期;
(四)债务人的债权不是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
第十二条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是指基于扶养关系、抚养关系、赡养关系、继承关系产生的给付请求权和劳动报酬、退休金、养老金、抚恤金、安置费、人寿保险、人身伤害赔偿请求权等权利。
第十三条合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的"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其对债权人的到期债务,又不以诉讼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债务人主张其享有的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致使债权人的到期债权未能实现。 次债务人(即债务人的债务人)不认为债务人有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情况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第十四条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提起代位权诉讼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五条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债务人以后,又向同一人民法院对次债务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符合本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立案受理;不符合本解释第十四条规定的,告知债权人向次债务人住所地人民法院另行起诉。 受理代位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在债权人起诉债务人的诉讼裁决发生法律效力以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五)项的规定中止代位权诉讼。
第十六条债权人以次债务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权诉讼,未将债务人列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债务人为第三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债权人以同一次债务人为被告提起代位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第十七条在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请求人民法院对次债务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财产担保。
第十八条在代位权诉讼中,次债务人对债务人的抗辩,可以向债权人主张。 债务人在代位权诉讼中对债权人的债权提出异议,经审查异议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债权人的起诉。
第十九条在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胜诉的,诉讼费由次债务人负担,从实现的债权中优先支付。
第二十条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
第二十一条在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请求数额超过债务人所负债务额或者超过次债务人对债务人所负债务额的,对超出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二条债务人在代位权诉讼中,对超过债权人代位请求数额的债权部分起诉次债务人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另行起诉。债务人的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债务人起诉的人民法院在代位权诉讼裁决发生法律效力以前,应当依法中止。
以上就是我们律师365关于如何理解债权人的代位求偿权的法律解答。从上文内容可知,我国法律对债权人行使代为求偿权作了明文细致规定,只有当债务人怠于履行届期债务并无力清偿时,债权人才可以通过诉讼途径向次债务人行使代为求偿权。如果你对此还有其他疑问,建议你尽早咨询律师,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叁』 法律中,。代位权是什么含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会听到“三角债”这个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三角债”越来越成为商业人士们的梦魇。难道,这个麻烦的“三角债”问题就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吗?今天,我就来谈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律途径之一——代位权。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代位权。
所谓代位权,是指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而于债务人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而害及债权人债权实现时,得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属于债务人权利的权利。
也许由开篇引的“三角债”问题大家会很自然地把代位权归于债权的范围内。但事实上,关于代位权的范围和定性学界是存在广泛争论的。
第一就是代位权是仅限制在债权的范围内,还是也包括物权及物上请求权这个问题。应该说,代位权是应当限制在债权的范围内的。它是债的保全的一种制度。我国《合同法》对代位权的范围做了明确的限定。任何法律的规定,都是要追求一种公平的社会效应。《合同法》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在这里设想一下,假如《合同法》规定的代位权包括了物权和物上请求权,那么,一切属于次债务人的财产都可以成为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客体,这对次债务人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民法上讲的权利是物权优于债权。如果将物权和物上请求权包括在代位权的范围内,无疑是扩大了债权人的权利。这样以来,不利于债的关系的稳定和实现。
第二,代位权本质上来说,是管理权还是形成权?
之所以说代位权是管理权,是因为债权人是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的权利,是以行使他人的权利为内容的。但从代位权行使的效果来说,是使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所以,又有很多人将其归为形成权的范畴。一般认为,代位权具有管理权和形成权的双重性质。但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其形成权的特征更明显一些。之所以会有代位权一说,主要就是要对三方的债务关系做一个改变,这是最根本的目的,而债权人在着当中的做法只是手段,是为了目的服务的。所以,代位权的本质还是形成权。
还有一点,代位权是债权人以自己的名义对次债务人行使的权利。这与以债务人的名义行使权利的代理权是不同的。
清楚了代位权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我们来谈代位权的行使。
首先,代位权由谁来行使?一般认为,代位权应当由债权人来行使。但是,债权人行使代位权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着合法的债务关系,这是代位权成立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债务人享有一定的债权,但他怠于行使其权利,使债权人的债权有不能实现的危险。第三,债务人的债务人在债务到期以后,没有履行债务。债权人要行使代位权,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但是,关于这三个条件的认定还有一些问题。
一个是第一个条件中强调的“合法”。是不是只有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才可以产生代位权?还是代位权与生俱来地存在于债的关系中,只是不合法的债务法律不予保护,即当事人不能通过诉讼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很多人把“合法”作为了代位权存在的条件,但我认为,“合法”在这里只是作为限制条件而不是决定条件。代位权并不因为不合法而泯灭,只是不能体现在法律当中罢了。虽然法律没有明确地规定,但我认为,代位权是附随在债的关系中的,而不是人为强加给这种关系的。今天我们是把代位权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来研究,而在实际生活中,行使代位权的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在法律意识相对落后的农村,互相之间的熟识关系使人们的心理上对代位权有一种当然的认同。因为,钱本来就是我的,你借了我的钱,又把这些钱借给别人,那我理所当然有权利去要回我的钱。因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当然,我们不能以民众心理上的认同感来判断一种理论的正确与否。但是,我们知道,民法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也就是说,债的设立,并不是或者说不主要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要求作为一种保全债的手段和方式的代位权一定要限制在“合法”的范围内呢!无疑,这样的结论是没有道理的。人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尚且不苛责作为“皮”的债,又何必苛责作为“毛”的代位权呢?作为一项民事上的权利,如果当事人能就权利的行使达成协议,并获得权利补偿,国家不应该干涉。如果当事人不能达成协议,债务人不能自觉履行义务,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得以解决,而只有这个时候,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性问题才能被提出,最后也应当是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就此做出判断。
然后是对“怠于行使其权利”的判断。“怠于行使其权利”是指债务人能够而且应当行使其权利,但它不主张或迟延行使其权利,即不以诉讼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次债务人主张其享有的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怠于行使其权利必须使债权人的债权有不能实现的危险。否则,债权人则不能以此为由行使代位权。但是,如何才叫做存在这样的危险呢?这必须要经过一个主观的判断,这个判断到底应当由谁来做呢?是只要债权人觉得存在这样的危险就可以,还是必须要由法官来裁决?一般认为,这个判断根据债权人的意志作出就可以。一些学者认为,关于“怠于行使其权利”的规定排除了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就债务的履行而采取的非诉讼安排,限制过严。如果允许债务人以私力救济的方式或其它非诉讼的方式(如向次债务人发出催告通知,向有关行政机关请求处理等)向次债务人主张权利而不被认为是怠于行使债权,则可能防止代位权的滥用。我们认为,如果法律作出这样的规定,则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为逃避债务很可能会不停地达成协议,从而使债权人无法提起代位权诉讼。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损害。代位权制度本身也将毫无意义。当然,在行使代位权的程序上,我们可以作出特殊的规定,例如参照民事诉讼法上的“督促程序”,减少当事人的讼累,节约交易成本。
还有一个问题是债务一定要到了履行期。如果履行期尚未到来,代位权是不能被行使的,否则将认为是干涉次债务人的自由,次债务人有正当理由予以拒绝。
其次,债权人行使了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权利,那债务人在这个诉讼关系中应当占什么样的地位?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债权人应当以次债务人为被告还是以债务人和次债务人为共同被告,或者是以次债务人为被告,债务人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我认为,在诉讼中,采取第三种方式最为合适。我们知道,如果债权人没有提起代位权诉讼,债务人对次债务人是拥有独立请求权的,但由于债权人提起了代位权诉讼,已经代替债务人行使了请求权,债务人在代位权诉讼中就丧失了独立请求权。因为在理论上,对次债务人的诉讼实施权只有一个,债权人(代位权人)一旦行使了对次债务人的诉讼实施权,债务人就不再具有对次债务人提起同一诉讼请求的实施权。故债务人在代位权诉讼中不能做原告或被告或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只能做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那么代位权诉讼中债务人作为第三人与一般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否完全等同呢?应当说,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一般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不是争议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也不是自己的权利或义务直接被他人侵害或争议,而是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或权利义务争议的结果可能对自己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申请加入或由法院追加进入诉讼的。代位权诉讼中的债务人则不同,债务人与作为被告的次债务人之间有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法律判决的对象也是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只是由于自己的请求权被债权人代位行使,而使自己变为债权人与次债务人之间代位权诉讼的第三人。
无论是债权人请求人民法院的裁断还是直接想当事人提出,代位权的行使总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下面我们就来谈代位权的效力问题。
当然,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效果是直接归属于债务人的。因为毕竟债权人行使的是债务人的权利,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代位权行使所得利益,是属于债务人的财产。
那么,如果债权人因代位权的行使对次债务人提起诉讼而受判决时,债务人没有参加或未被告之诉讼,该判决的效力是否还及于债务人呢?我认为,其效力还是应当及于债务人的。这从根本上,还是原因和手段的关系的问题。债务人是实实在在处在这样的关系中的。债权人行使的是他的权利,代位权诉讼改变的是他和次债务人的关系。无论是否参加了诉讼,债务人的利益都是要受到影响的。而诉讼只不过是手段而已。所以,否认法院判决的效力及于债务人是不科学的。
我国《合同法》第73条就代位权制度作出了规定,并且在后来的《合同法司法解释》中还规定了债权人可以向次债务人直接受偿。任合一项权利,不受约束就会造成损害。合同法这一规定本意是为更大限度保护债权人的权益,但代位权制度如此设计是否能真正实现立法初衷,切实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值得商榷。我认为,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后取得的财产应坚持“入库规则”而不能直接受偿,即应当先归入债务人的责任财产,而后依照一定的清偿规则向债权人清偿债务。《合同法司法解释》所做的规定是不恰当的。
归根到底,代位权是债的保全制度的一种。从物权优于债权的角度来说,债的保全应当不优先于债的担保制度。当一项财产上既存在保全,又存在担保的时候 ,担保应当比保全优先。这样才符合民法的理论。可是,依照我国《合同法司法解释》来看,债权人可以向次债务人直接受偿,也就是泯灭了担保的优先地位。这其实不符合法制公平的原则。因为往往一个债务人,会有多个债权人。如果一个债权人行使了代位权而优先受偿,那势必会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由于获得信息机会的不平等性,往往导致了一些债权人不知道有次债务人的存在或其它相关情况,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同其他债务人一起行使代位权的机会。难道就因为获得信息机会的不平等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就必须使部分债权人的利益受损吗?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债权人无条件地、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行使代位权却要和其他债权人分享行使代位权获得的结果,这似乎也不公平,将会大大削弱了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衡量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认为还是依靠入库规则来解决问题才更加公平一点。但是,我们可以在具体的解决方法上通过法律做出规定,例如,规定其他债权人从获偿的财产提取一定比例给付于代位权人,以鼓励其对代位权的积极行使。这样才能解决立法规定和实际应用的矛盾的问题。
从代位权的内涵到其行使以及行使的效力,代位权的确是解决“三角债”问题的一种好办法。但这项制度也不是完美的。要想使代位权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立法机关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规定。我们期待一项更合理的司法解释的出台。
『肆』 行使代位权的诉讼费用
《合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合同法司法解释》第十九条规定:在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胜诉的,诉讼费用由次债务人承担,从实现的债权中优先支付。
本条是关于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费用负担原则的规定。债权人为行使代位权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应当由债务人负担,此为原则。债权人行使代位权超出必要费用范围而支付的其他费用,应当自行负担。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律师代理费以及必要的差旅费。行使代位权的诉讼费包括但不限于诉讼案件受理费、公告费、证据保全费、财产保全费、拍卖费用、鉴定费用、通知费用、催告费用、财产或利益的保管费用、防止损害扩大的费用等一切必要的合理费用。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所支出的费用,是否为必要费用,属于事实问题,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可以由法院根据代位权诉讼的具体情况,予以酌定。
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支出的必要费用,应当优先于债权人的债权获得清偿。若次债务人为给付不足以清偿所有的债权,则次债务人所为给付应当首先冲抵债权人行使代位权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此为原则;次债务人所为给付冲抵行使代位权的费用后,尚有剩余,应当支付给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清偿其债权。
因为债务人怠于行使对次债务人的债权,而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才诉诸代位权诉讼,并因而支出本不应支出的费用。在这个意义上,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利益,此为债权人行使代位权而支出费用的原因,债务人对此应当负有偿还的责任。我国合同法对此已经有所规定,并有效地防止了因代位权行使的费用负担所可能发生的争议。为防止当事人就必要费用的项目发生争议,有必要适当列名行使代位权的费用范围,以增强确定代位权行使费用负担的可操作性。故本条规定,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包括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所支付的诉讼费、律师代理费、差旅费等,由债务人负担。
『伍』 关于民诉意见的司法解释中的代位执行如果第三人对法院出具的履行通知书提出书面或是口头异议的如何处理
一,我国民法规范中,没有代位执行.
二,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本案以回外的第三人享有答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以
依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申请,向第三人发出履行到期债务的通知(以下简称履行通知)。
履行通知必须直接送达第三人。
三,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指定的期间内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得对第三人强制执行,
对提出的异议不进行审查。
综上所述,只要第三人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得对第三人强制执行.
引用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63.第三人在履行通知指定的期间内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得对第三人强制执行,
对提出的异议不进行审查。
『陆』 代位权什么意思、成立要件、法律效力是什么
一,概念代位权是指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但是由于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而危及到债权人的利益的时候,债权人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或仲裁机关向第三人提起诉讼,请求其偿还债务人之债。 二,要件代位权发生的条件有四个方面:一是债务人对第三人事有债权,且该债权是非专属于债务人本身的权利;二是需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即债务人应当而且能够行使债权但不去行使;三是债务人怠于行使自己的债权已害及债权人的债权;四是需债务人已迟延履行。债务人的债务未到期和履行期间未届满的,债权人不能行使代位权,但债权人专为保存债务人权利的行为,如中断时效,可以不受债务人迟延履行的限制。债权人行使代位权且通知债务人后,债务人的权利并没有丧失,但债务人处分机的行使应受到限制,即在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行使其权利。倘若妨害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如兔除第三人的债务,则债务人不得为之。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不能因此获得优先受偿的权利,只能与其他债权人处于同等地位受偿。 三,法律效力 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会对债务人、第三人以及债权人本人产生不同的法律效力: 1、对债务人的效力 我国《合同法》对代位权行使的效果未作规定,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后其效果归属于何人,不甚清楚。查我国合同法有关立法资料,可以发现《合同法》(建议草案)第72条第3款规定:“代位权行使的效果归于债务人”,《合同法(试拟稿)》第53条第2款和《合同法》(征求意见稿)第50条第2款,都规定:“行使代位权取得的财产,归债务人后再清偿债权。”而到《合同法》公布时这一条被删掉,这反映了立法者内心的矛盾,即是否赋予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就其行使代位权所得到的给付以优先受偿的权利?对此问题,存有争论,有人认为债权人辛辛苦苦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权,其效果却归属于债务人,作为所有债权人的共同担保。对使代位权的债权人而言不公平,而且会使债权人丧失行使代位权的积极性,这一思想甚至影响了我国的司法解释,具体表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第300条上。该条规定,被执行人(即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请执行人(即债权人)的申请,通知该第三人向申请执行人(即债权人)履行债务。显然,根据这条司法解释的规定,债权人(申请执行人)可以从第三人为履行债务人的债权而为的给付中直接受偿。 我们认为,赋予债权人就第三人所为给付优先受偿权是不妥当的,因为代位权行使的目的在于保全债务人的责任财产,而债务人的财产则是所有债权人的共同担保,各个债权人不论是否行使代位权,都应依据债权平等原则,就债务的财产平等受偿,如果允许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优先受偿,则不符合债权的性质,也会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9]同时,也违背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宗旨。 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效果应直接归属于债务人,第三人履行债务也应向债务人本人为之。如果债务人怠于受领,债权人可代位受领,但债权人不得以该受领物全部抵充清偿自已的债权或者优先受偿,而必须与其他债权人平等受偿。同时,债权人代位受领后,债务人仍有权向债权人请求交付所受领的财产。 债务人的权利经债权人行使后,债务人对其权利的处分是否受到影响,这在学理上存在两种主张:一是否定说。该说认为。既然代位权行使的效果归于债务人,债务人仍得处分其权利,但如其处分行为有损于债权,债权人则可再次行使撤销权;二是肯定说。该说认为,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后,如果债务人的处分权不受限制,仍得抛弃、免除或者让与权权利,则代位权制度将失去其效用。[10]笔者接受肯定说,并认为否定说纯粹为逻辑推演的结果,徒增司法之成本,且有阉割生活之嫌。 2、对第三人的效力 债务人对于第三人的权利,无论是自己行使还是由债权人代位行使,对于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及其利益均无影响。因此,凡第三人得对抗债务人的一切抗辩,如诉讼时效届满之抗辩、抵销之抗辩、同时履行之抗辩,均得用以对抗债权人。但此种抗辩仅以代位权行使之前所产生的为限。[11]那么代位权行使以后或者行使通知债务人以后,第三人对于债务人才取得的抗辩权,能否以之对抗债权人呢?对此应区别不同情况对待:(1)代位权行使后,第三人因债务人的处分行为,取得对债务人的抗辩,不得以之对抗债权人,因为此时债务人已丧失了处分权;(2)第三人因对债务人为清偿而取得的债务消灭抗辩权,可以之对抗债权人。 第三人对于债权人的抗辩,则不得于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时对抗债权人。 债权人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权须通知债务人,通知债务人,通知后第三人对债务人开始有抗辩权。 3、对债权人的效力 债权人行使代位权,不得超出债务人权利的范围,债权人也不得擅自处分债务人的权利,债权人不得请求第三人向自己履行给付义务。因为第三人对于债权人本无给付义务,债权人也没有受领清偿的权利。债权人在债务人怠于受领代位权行使的效果时,虽然可以代位受领,但受领的财产利益不得专供自己债权的清偿,也不得自行抵销自己与债务人的债务。如欲以所受领的财产利益清偿自己的债权,需经债务人同意;在有多数债权人的情形下,则只能依强制执行程序受偿。 我国《合同法》第73条第二款规定,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所支出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同时因为这笔必要费用,对于所有的债权人而言是共益费用,所以由此而形成的债权应优先于其他债权而受清偿。
『柒』 债权人代位权司法解释
关于债权人代位权的司法解释:债权人的代位权是债权的一种保护制度,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到期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相对人对债务人的抗辩,可以向债权人主张。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五条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或者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影响债权人的到期债权实现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相对人的权利,但是该权利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到期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相对人对债务人的抗辩,可以向债权人主张。
『捌』 合同法中关于代位的案例
1,甲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时,乙有权行使代位权
2.甲是第三人,乙是原告,丙是被告
3. 2万
4.不能,身份关系的财产不能执行
5甲乙之间的债务消灭,丙还欠甲1万元
『玖』 关于司法考试的代位权问题
可以。
放弃债权不能侵犯他人权益。
可以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