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意思表示
A. 关于民法意思表示的问题!
这两题都是经典啊,呵呵,你洋洋洒洒这么多,也不给点分啊。
意思表示,是为了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在双方之间创设一个民事法律关系。
那么先看签到,公告为了购买,但某同学甲以为是签到,于是签名。在这里,甲根本就没有与之创设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何来意思表示呢?通俗点说,甲连购买的意思都没有,怎么会把购买表示出来呢?
再看请客吃饭,民法初学好玩,到中层次就会混淆现实生活与法条。民法中,意思表示行为只有六个:债法合同行为、物权的处分行为、婚姻、收养、遗嘱、代理。 我的理解是,请客吃饭、带路、施舍乞丐、公交车让座、大学舍友帮你带份饭等小事情,并不能以法律的合同来调整。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人身权与财产权之间的关系。请客吃顿饭难不成还调整我们之间的财产关系了?这是我们一般社会中的社会习惯就能解决的问题。是道德解决的范畴。而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所以小恩小惠就不属于其调节了。
但是,如果改成“如果考上大学,我一定送你一辆宝马车”,这就是一个附条件的赠与了。WHY?大恩大惠,超越了道德可以调整的范围。
赖一顿酒、一顿饭,你不会觉得什么,因为在社会关系中,这根本不是你在意的内容;赖一辆车,你肯定不干。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不构成意思表示的原因。
B. 2017《民法总则》是怎么规定意思表示的
《民法总则》对意思表示做了比较完整的规定,共有六个条文,解决六个问题,它们是:
(一)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三)公告方式的意思表示;
(四)明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五)意思表示的撤回;
(六)意思表示的解释。
法条规定如下:《民法总则》
第一百三十七条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第一百三十八条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三十九条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第一百四十条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第一百四十一条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第一百四十二条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希望能够帮到你。
1127
C.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是什么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从生效时间看分为:1、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内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容生效;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3、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意思表示的形式,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D. 民法中意思表示的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为意思怎么理解,最好举例一下,谢谢!
1. 效果意思,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这是意思表示构成的核心。效果意思所关注的是行为人的内心追求,是行为人内心所想达到的法律效果。例如,承租人具有以一定数量的租金承租某物的法效意思;出卖人具有以一定价金出卖自己物品的法效意思。
2. 表示意思,就是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例如以邮件订货、电话表示解约等。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行为人不仅希望产生自己追求的法律效果,而且基于该目的的外在行为的法律意义其必须理解清楚,实际是对一个“理性人”的基本要求。
3. 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项行为,例如少女含羞点头答应男友之求婚,路人举手招呼计程车。行为意思要求行为人的动作必须出于行为人有意识的身体动作,而非仅有行为外观。此要件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意思自由,其强调的是“表示行为是否是表意人自愿实施的,亦即是否出于表意人的意思,只有具有行为意思的表示行为,方符合意思自治要求,才可能被认定为意思表示”。
E. 简述民法中的意思表示
简单的说
就是你想怎么样(为一种法律行为的想法)的一种表示
比如说,你想和某某签订一份合同,就是意思表示。在合同中你们约定,某某给你打工,你给他工资,这就是你们达成的合意。(就是你们共同达成的意思表示)
F. 请问什么是民法所说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原则
意思表示解释与法律行为解释和合同解释不同.意思表示解释有其特殊的法律构造,其解释对象是表示行为和效果意思而不仅仅是目的意思,意思表示解释的原则,依意思表示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国民法通则对意思表示解释没有规定,在未来的民法典总则中应当对此加以完善.
G.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的默示具体内容是什么
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的规定,默示是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代理而不作否认的,视为同意。
H. 关于民法上的意思表示
这句话个人理解不是在将结果,而是再讲失效与否。是讲述一个规则,就是意思表示一经发出既是有效。所例举的a发出了个意思表示,后死亡 b还没有接受到 ,这个是延续了事情发展,应该是a发出意思表示一直有效,但因为结果B不接受,意思表示终结。但是如果B接受了a的意思表示,无论a发出意思表示之后是否死亡,是否丧失行为能力,都可以认定为有效。
I. 民法总则中民法的意思表示指的是什么
您好!意思表示,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的司法上效果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版内心的意思因外权部表示而客观,合为一体。其构成要件可分为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
(1)客观要件: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示某种法律效果意思。例如以传真订购书籍 ,停车于收费停车场,含羞点头答应男友之求婚等。
(2)主观要件:指内心的意思,更可分为a行为意思,即表意人自觉地从事某种行为,例如签名。b表示意识,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行为上意义,例如以邮件订货,投向咖啡自动贩卖器。c效果,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购买A书,兼具表示意识及效果意思。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J. 民法的含义是什么
民法含义: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如债权、继承权等)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版非财产关系(如劳动、权婚姻、家庭等)的各种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
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10)民法的意思表示扩展阅读:
修订信息: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对民法通则中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条修改为:“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删去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六项:“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