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义务
A. 法律上的注意义务
民法上的“注意义务”简单的说,就是行为人在做出某种行为时,应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产生的某种损害后果,并且做好防范措施,避免损害后果的发生。
B. 民事法律关系中法定义务有哪些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回法行为。民事法律行答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是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C. 民法是义务法吗
要把你的话分成两部分来解读
首先,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有民法是权利法的说法,因为民法归根结底是私法,以权利保护为本位。
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
说民法是义务法这个说法,本身就违背了民法其中居多的权利保护内容和原则
刑法作为公法,对于义务的规定更多,更为符合你说的“义务法”概念
D. 民法的权利和义务
民法上的权利是指具有权利能力的民事主体,以自己的意思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专为的可能性属。法律赋予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实际上是确定人们享有利益和实现某种利益行为的范围和限度。
民事权利依不同的标准可以分财产性的权利和人身性的权利与综合性的权利,绝对权与相对权,既得权与期待权,主权利与从权利。
民事权利有四大全能: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
义务是指民事法律规范规定或者当事人依法约定,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拘束。民事义务是当事人实现他方权利而受行为限制的界限。有法定义务和约定的义务,积极的义务,和消极的义务,基本的义务和附随的义务等。
E. 民事义务包括哪些
民事义务,是指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需要,在权利限定的范围内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包括(一)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二)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三)专属义务与非专属义务 。
F. 民法中的权利义务是什么意思
用大白话来说权利就是可以做的,义务就是应该做的。
G. 民法通则里有关告之义务的解释
您好。
1.告知方式:法律并未明确法院应采取何种方式向当事人告知,一般认为告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法院以书面方式告知当事人;另一种是法院以口头方式告知当事人。但从适用效果上讲,法院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当事人履行举证指导的义务。这是因为:(1)书面形式能够更好地促使当事人进行举证。在诉讼中许多当事人对关于举证的要求和后果了解甚少,如果法院仅以口头形式告知,当事人可能仍不明确。书面形式较之口头形式,更具有明确性和固定性,能够更好地促使当事人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举证。(2)书面形式更能体现举证告知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使用统一和规范的书面形式进行举证告知,不仅能够体现举证告知的严肃性,还有利于保证告知内容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2.法院违反举证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对此现行法律并未规定,但理论上认为法院未按规定履行举证指导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当事人可以以一审程序违法,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要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理由是:(1)既然将举证告知规定为法院的义务,如违反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法律规定就如同一纸空文。(2)受我国的现实局限所致,许多当事人在诉讼中并不了解自己的举证权利、举证义务和举证责任,.如果法院不履行相应的举证指导义务,就要求当事人承担证据失权的后果,将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也有碍于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H. 民法上,义务与责任的关系
在一般观来念看来,民源事义务与民事责任之间不外乎是基础与保障之关系,即民事责任以民事义务为基础,以民事主体不履行民事义务为条件;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履行义务和实现权利的法律保障,有如此认识足矣,无过多讨论之必要。但是通过历史的追溯,我们发现在罗马法上,未对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加以区别,至德国普通法时代,仍沿袭罗马法思想,不对义务和责任加以区别。只是在日尔曼法上,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有明确的区别。近现代大陆法系民法因受日尔曼法影响,乃对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作了明确的区分。我国民法又因继受大陆法系民法及苏联民法思想,从而亦严格区分民事义务与民法责任两个概念。将视野转至英美法系民法,其与罗马法相同,亦未对义务与责任加以区别。由是观之,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之关系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模式——分离说与融合说。
I. 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有哪几种形式
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具体分析如下:
1、法律的明文规定。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是不作为之作为义务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在纯正不作为中,其作为义务都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这里的法律规定不能作扩大解释,只能理解为刑法明文规定或者由其他法律规定而经刑法予以认可。如果只有其他法律规定,未经刑法认可,则不能成为不作为之作为义务。例如,根据税收法律的规定,公民个人和法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又如,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夫妻之间、直系血亲之间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扶养、抚养、赡养的义务。但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要构成犯罪,还必须以刑事法律的明文规定为依据。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偷税罪、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侵占罪(拒不退还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等等,都有刑法的明文规定。[9]有些作为义务虽然在一般法规中作了规定,但若刑法中未作相应规定的,即使行为人不履行作为义务,也不能以犯罪论处。例如,违反民法规定不履行清偿债务的不作为行为,由于刑法中未作规定,就不能以犯罪论处。
2、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其职务或业务本身要求他负有某种作为的义务。例如,游泳场的救生员有抢救落水人的义务,值班医生有救治病人的义务,保育员有保护幼儿生命、健康安全的义务等等。由于这些义务是以行为人所从事的工作、所担负的职责为前提,因而一般都由本单位、本行业的主管部门或者业务部门通过的职责守则、条例等形式加以规定。但是,实际上往往存在职务或业务所要求的义务不明的情况,对此应如何据以认定行为人有无作为义务呢?笔者认为,为避免入人于罪,对于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原则上应限于有职责守则、条例等明文规定的内容,但在我国目前部门、行业职责尚缺乏规范化管理的情况下,对于本行业公认的职务、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不应以本单位、本行业未作明确规定为借口而予以否定,而应基于行业公认而加以确认。
3、 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上能够引起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法律行为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合同行为[10],广义地包括自愿承担义务行为?口头合同?。合同引起作为义务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合理划分刑法与民法等非刑事法律的调整界限。比如房主久经租户催促,而仍不修缮其有倒塌危险的房屋,最终致房屋倒塌而使屋内租户被压死的等等情形,能否视行为人有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而追究其不作为的罪责?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以的,但实践中还应结合社会相当性理论予以具体的判断。
4、先行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是由于行为人先前实施的行为致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权利处于危险状态,而产生的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笔者认为,引起作为义务的先行行为并不限于违法、有责行为,也不限于作为行为,但合法、正当行为与不作为行为能否引起作为义务,又不可一概而论,也要根据社会相当性理论去具体分析。犯罪行为能否引起作为义务?在这个问题上又存在两种不同的主张:一是否定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先行行为原则上不应包括犯罪行为。认为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后,有义务承担刑事责任,而没有义务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自动防止危害结果发生,则是减免刑罚的理由;如果行为人没有防止结果的发生,则负既遂罪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没有防止更严重的结果的发生,则负结果加重犯的刑事责任。如果认为先行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则会使绝大多数一罪的情况变为数罪,这是不合适的。二是肯定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先行行为包括合法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违法行为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一般的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在先行行为是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先行行为与不作为行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构成牵连犯。在这一问题上笔者持折衷说,基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应以行为人所放任发生的危害结果是否能为前罪的犯罪构成(包括加重构成)所包括作为区分标准:能包括的,没有作为义务,依据前罪的法定刑幅度定罪处罚即可;超出前罪犯罪构成范围而触犯更为严重的犯罪的,则具有作为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