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救了他

刑法救了他

发布时间: 2022-01-11 04:44:31

⑴ 见死不救并阻止别人去救构成犯罪吗

这属于不作为的杀人罪。通常不救人要负有救助的义务,比如未成年子女的父母能救不救,或者职务行为,游泳池的管理员能救不救,再或者,大人把邻居家小孩带出去玩,小孩意外溺水能救不救。总之要有救助的义务、能救不救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在刑法理论中,有一种不作为形式的犯罪。”所谓“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而“不作为”客观方面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行为人负有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这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等。

二是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而未履行,但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

三是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即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因此,不作为行为若符合上面的三个要件,有能力救人却见死不救,这不仅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更是触犯了法律,构成了刑事犯罪。

⑵ 关于救人的问题,一定要从刑法理论回答,急!

只要去救,就算尽了救助义务,跟结果无关。

很明显你不是学法律的,或是刑法学的不够扎实,如果这个问题从道德来说,还算有的可“讨论”。刑法上,毫无异议。去救谁是当事人的选择,刑法不考虑,只要去救了,即便去救的人也没救活,这些在刑法理论上,都是作为的,不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⑶ 刑法应不应该规定见死不救罪

不应该。
1、 见死不救是一种道德行为,无关法律,不存在入罪之说;
2、 见死不救并没有社会危害性,不属于犯罪。
3、 见死不救入罪并不能够帮助社会树立道德之风(我们拥有道德,可法制不健全导致我们不敢救,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并非要用犯罪强制) 见死不救分类(强调没有义务的人没有责任的人) 有义务救而不救 有没有能力进行救助 。
首先,这并不是一种犯罪,根据立法案例不能把它当作法律。
其次,你又怎么能够论证道德不起作用,而法律对于见死不救的防治起作用。
4、社会心理学亲社会行为理论解读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消极地接受现状,而是要让人们理性地看待“见死不救”行为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去避免它的发生。事实上,在突发事件中,那些“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会抑制他人的帮助行为。同理,一个乐于助人的旁观者将会起到社会模范作用,会影响其他的旁观者投入到助人的行列。如何做到这一点,让我们面对“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决策过程”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就可能作出社会期待的行为:(1)在关注自己事情的同时,要留意周围环境里发生的事情,避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当注意到异常情况时,应考虑多种可能的解释,避免用固有的模式和经验去解释眼前发生的事件。(3)记住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负有同样的救助责任。(4)当你相信发生了什么事,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或许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并会引起双方尴尬,但是做出错误的决定,帮助那些不需要帮助的人,比起在危难时刻临阵退缩要好得多。对社会而言,要大力倡导各种助人的亲社会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容易表彰、鼓励那些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见义勇为的壮举而淡漠那些“举手之劳”的救助行为,把它们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事实上,提倡“不因善小而不为”,才是避免旁观者效应出现的根本方法。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面对举手之劳都不愿为之,那么社会还能期待他做出可能使自己生命、健康、财产受到损害的壮举吗?同时也还要让社会公众 明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必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面对危急事件,挺身而出值得称道,但见机行事,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害,更是恰当之举。

⑷ 报任安书中任安获的是什么刑法司马迁最终救他了吗

任安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因为汉武帝认为他“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被处以腰斩之刑。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直言进谏而受宫刑,忍辱偷生目的就是为了创作《史记》,所以在回复任安的《报任安书》中婉言拒绝了任安请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的要求。 任安最终被杀。

⑸ 罪犯在押解过程中救办案人员算不算立功

根据《刑法》第六十八条 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也就是说救人并不是《刑法》中规定的立功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并不算立功。

⑹ 阻拦别人救人,被人不救要死,触犯刑法第几条

如果你和这个人有亲属关系,你明知不予救助可能造成他死亡的后果,而故意不实施救助,放任其死亡的结果发生,其行为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

⑺ 求文档: 牺牲一人拯救他人是否合理刑法案例分析

英国案例: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
被告达德利和斯蒂芬斯与受害人-一位十七八岁的英国男孩同在英国轮船做船员,该轮船于1884年7月5日在离好望角的1600海里的公海上因风暴失事,一共有包括被告达德利和斯蒂芬斯与受害人在内的四人幸运地爬上了轮船携带的救生船,船上只有装有两磅萝卜,没有其它的淡水和食物。四人靠着这些萝卜、在海中捕捉的一只乌龟和一些雨水度过了10天。这之后的8天没有食物,8天中的5天没有淡水。到第19天,被告达德利建议杀死英国男孩来保全其它人的性命,斯蒂芬斯亦同意。这时的小男孩奄奄一息,无法表示同意或反抗。次日,达德利在得到斯蒂芬斯的同意后,杀死了小男孩,他们靠着小男孩的血和肉又生存了4天。在案件发生后的第4天,有一艘船发现了这只救生船,并挽救了一经极度衰竭的两个被告的生命,随后两被告因指控故意杀人被关押。英国的法院最后判决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死刑。
另外哈佛网络公开课中桑德斯教授的“正义:怎样做才对”的第一课对上面这个案例有详细的论叙

⑻ 刑法上的自救行为

刑法上的自救行为:
1、是指权利被侵害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权利或恢复原状的行为。
2、是指权利被侵害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采用为社会公德、习惯和公序良俗所认可的手段,保全自己的权利并使之恢复原状的行为。
3、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身的权利,在情况紧急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救助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毁损或拘束等强力影响,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

热点内容
司法厅防疫情 发布:2025-07-29 22:18:45 浏览:344
民商法和经济法知乎 发布:2025-07-29 22:13:22 浏览:814
设计人负百分之60责任相关法律 发布:2025-07-29 22:04:38 浏览:785
广东伟伦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7-29 21:49:52 浏览:124
产科相关法律责任与医疗纠纷课件 发布:2025-07-29 21:39:13 浏览:969
法律民法典法律常识 发布:2025-07-29 21:35:29 浏览:327
司法改革执行局 发布:2025-07-29 21:34:06 浏览:773
民法典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发布:2025-07-29 21:33:26 浏览:858
考试国际经济法概论 发布:2025-07-29 21:21:18 浏览:260
加拿大婚姻法和继承法 发布:2025-07-29 21:18:57 浏览: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