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违法阻却

民法违法阻却

发布时间: 2022-01-11 05:39:13

1. 被害人承诺能否成为民事责任的阻却事由

你好。
案例,雪天的晚上,出租车司机说太危险,不拉客了,但是客人急着回家,求司机,司机说,如果出了交通事故,造成你的损害,我不负责任,客人说,没问题,结果真的出事,客人受伤。

分析:
(一)【合同法角度】
司机与乘客之间是运输合同关系,保障旅客的安全,是运输合同的主要义务。
司机的行为属于格式条款。《合同法》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因此,司机不能以乘客同意为由免责。
(二)【侵权法角度】
司机的行为构成侵权,符合侵权行为的所有构成要件。
首先,下雪与车祸的发生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下雪天行车不是一定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的发生与司机的驾驶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其次,当时司机的人身和意识都是自由的,既然他已经意识到危险,在乘客执意要求的情况下仍然有拒绝的可能,但他没有拒绝。
乘客可以说根本没有过错。(《侵权责任法》对受害人过错的认定非常严格。除非乘客强搬方向盘、殴打司机造成交通事故等才认定有过错,仅仅同意根本不算过错)
因此,司机负全责。

(三)在侵权和违约竞合的情况下,只能主张一个(基于民法的补偿原理,受害人不能获得双倍赔偿),主张侵权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四)司机是出租车公司的员工,属于员工致人损害,本案中应以出租车公司为被告。

【满意请采纳。谢谢!】

2. 违反刑法、民法、行政违法的区别是什么

你好,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者的根本区别是刑法、行政法是公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版律,而权民法是私法,调整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律。
公法上不能并行不同形式的处罚,即一事不再罚。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不能并罚,如果发生并罚的特殊情况,应该对处罚内容进行扣减。也就是说,刑法和行政法不能并行,那么如果违法的话,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程度问题,构成刑事责任就是犯罪,违反行政法只是违法。
民法是私法,作用是调整平等主体间关系。可以与公法并行,比如说有人杀人了,那么他首先要承担刑事责任,接受国家的处罚。同时,杀人者也要承担民事责任,比如赔偿之类。那么违反民法与违反刑法和行政法的区别就是,违反民法,只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不会受到国家的处罚。
希望能帮到你

3. 民法:则与该行为间接结合的过失行为的违法行被阻却。

就是说一个人故意、一个人过失共同造成一种损害,那么故意的那个人构成侵权,而过失的那个人则不构成侵权了,因为故意的那个人由主观故意同时构成了所追求的结果,就可以承担全部的责任。
当然,我觉得这句话说得有些绝对。比如对于损害的赔偿责任,如果是轻过失那么当然可能被故意侵权人吸收,但如果是重大过失,那么对于过失造成损害扩大的部分,过失行为人也要赔偿,其行为还是具有违法性的。

4. 民法中是不是有“阻却“这个概念啊

债的体系里面有“意定之债”比如合同,还有“法定之债”,其中之一就是“侵权之债”“侵权之债”构成有4要件1.损害客观事实存在2.行为既有违法性3.因果关系4.过错(无过错责任例外)针对第二个构成要件“行为违法性”出现了“阻却事由”比如:正当防卫,职务行为等。发生这些情形着行为不既有违法性。学习民法,一定要体系化。[] 查看更多答案>>

5. 法律责任的免责,违法阻却事由,免责事由

分约定和法定两种。
约定的免责是由就是双方在合同条款中有明确记载可以使某方免责的条款内;
法定是容由就是指法律规定可以免责的理由,比如说: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买卖合同签订后,不是由于合同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发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推迟履行合同,在我国《民法通则》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地震等。
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
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6. 什么是责任阻却和违法阻却

责任阻却:虽然有违法行为,且侵害了法益,但因为有免责事由的存在而不承担刑事责任,比如主体资格,未成年,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违法阻却:由是大陆法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排除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一般来说大陆法系国家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需要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从正面看犯罪成立的条件是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行为的违法性和有责性,只要客观上与构成要件相符合的行为,都被认为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

违法阻却由与犯罪行为一样,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刑法却放任这种行为,这就涉及违法阻却性事由的本质问题,国外刑法理论上对违法阻却性事由的本质有很多争论,大致有三种主张:法益衡量说、目的说和社会的相当说。

违法阻却事由是指事实或者行为违反法律规定,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必负法律责任,通常在发罪构成上来说,紧急避险,正当防卫,被害人承诺,事实认识错误,自救行为,法令行为等属于客观违法阻却事由;而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法律认识错误等属于主观违法阻却事由。

拓展资料:

符合要件的行为虽然原则上具有违法性,但也存在例外现象,即在具有特别理由、根据的情况下,也可能否认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违法性,这便是违法阻却性是由,又称排除犯罪的事由,所以违法阻却性事由是从反面否认行为构成犯罪。

例如故意杀人与正当防卫时制人死亡,从结果上都造成了他人的死亡,但因正当防卫有益于社会,故没有社会危害性,阻却了刑事违法性。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的刑法中并没有明文使用“违法阻却性事由”一词,虽然也规定了与之类似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等情况,但是却没有规定正当行为与职务行为免责,使得诸如警察依职务击毙歹徒等合法行为没有刑法上的依据,这是我国刑法需要完善的地方。

7. 关于侵犯肖像权,请问 阻却违法事由是法理上的说法吗 民法通则上没有发现,民通意见上也没有发现。。。

什么是阻却违法事由?简单概括为有违法行为,但缺乏主观要件等,按照法律规定应属于不非法,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侵害人同意、职业所需等。相信这样你应该明白,该名词在法律上没有,但部分条文的内容说明了这一点。

8. 在民法中,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和非法行为有什么关系以及区别

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和非法行区别:
1、侵权行为是民事主体版违反民事义务,侵害他人合法权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2、违法行为(非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危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
定义解释:
违法行为:又称“非法行为”或“不法行为”。“合法行为”的对称。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并应受法律追究的行为。民法中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
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主要是指:是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利或者人身权利的行为。

9. 给民法上的行为分类时,防卫过当属于除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之外的其他行为。但是防卫过当的含义又是。

在大陆法系,防卫过当到底属于违法阻却事由还是责任阻却事由存在争议。责任减少说认为,由于防卫过当不是正当防卫,因此不存在违法性阻却事由,也即具有违法性,但由于防卫过当是在紧急状态下实施的,防卫人受到不法侵害这的心理压迫,因此不能给予强烈的非难。也就是说,防卫过当的违法性与一般犯罪的违法性没有区别,只是责任不同。如果彻底坚持责任减少说,就重视主观上的陷入紧急状态是事实,就可以减免刑罚;反之,如果以积极的意思造成过当结果,则不认为责任减少,即使存在紧迫的不法侵害,也不能减免刑罚。违法减少说认为,防卫过当虽然不完全符合正当防卫条件,但与一般的法益侵害行为不同,而是针对紧迫的不法侵害防卫正当的利益,因此,防卫过当的违法性就减少了。违法减少说虽然能说明对防卫过当的减轻处罚,但不能说明对防卫过当的免除处罚。违法责任减少说认为,在防卫过当的场合,不仅违法性减少了,而且责任也减少了,这就是刑罚的减免根据。

10. 谁知道阻却违法是什么意思 谢谢!

指排除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即在具有特别理由、根据的情况下,也可能否认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违法性。

一般来说大陆法系国家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需要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从正面看犯罪成立的条件是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行为的违法性和有责性,只要客观上与构成要件相符合的行为,都被认为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

符合要件的行为虽然原则上具有违法性,但也存在例外现象,即在具有特别理由、根据的情况下,也可能否认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违法性,这便是违法阻却性事由,又称排除犯罪的事由,所以违法阻却性事由是从反面否认行为构成犯罪。

例如故意杀人与正当防卫时致人死亡,从结果上都造成了他人的死亡,但因正当防卫有益于社会,故没有社会危害性,阻却了刑事违法性。

(10)民法违法阻却扩展阅读:

刑事责任年龄的阻却违法应用:

1、我国刑法将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按照三分法进行了区分。不满14周岁的人是无责任能力人。周岁的计算原则,应当以实足年龄为准,自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为已满14周岁或16周岁。

2、对于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故意杀人、故意重伤害、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承担刑事责任。

3、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17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行为,既上面所讲的8种行为以外的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第17条第二款行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7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定罪处罚。

4、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对于满足转化犯条件而成立的故意杀人罪、故意重伤害也承担刑事责任。

5、但是转化型抢劫罪中有一个例外,即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故意致使他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定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不再转化成抢劫罪。

6、已满14不满16周岁18周岁的时候犯罪,应当从轻减轻处罚,并且不适用死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违法阻却性事由

参考资料来源:鸡冠法院-什么是刑法上的责任阻却事由

热点内容
司法厅防疫情 发布:2025-07-29 22:18:45 浏览:344
民商法和经济法知乎 发布:2025-07-29 22:13:22 浏览:814
设计人负百分之60责任相关法律 发布:2025-07-29 22:04:38 浏览:785
广东伟伦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7-29 21:49:52 浏览:124
产科相关法律责任与医疗纠纷课件 发布:2025-07-29 21:39:13 浏览:969
法律民法典法律常识 发布:2025-07-29 21:35:29 浏览:327
司法改革执行局 发布:2025-07-29 21:34:06 浏览:773
民法典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发布:2025-07-29 21:33:26 浏览:858
考试国际经济法概论 发布:2025-07-29 21:21:18 浏览:260
加拿大婚姻法和继承法 发布:2025-07-29 21:18:57 浏览: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