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恶意串通的探讨
A. 民法上主观串通的认定
主观串通是指双方当事人合谋非法串通,共同订立对双方有利的某种合同,使集体、国家或第三人利益受损的合同。恶意串通合同主要包括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主观方面当事人具有恶意,表明当事人有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故意。客观方面,首先当事人有能够表现其主观心态的客观行为,即非法串通。串通表明当事人有通谋,非法指当事人的这种通谋为法律所不许;其次这一合同造成了国家、集体或者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客观后果。
B. 法制与经济的目录参考
前沿聚焦
股东非货币出资适格性问题与可能的发展趋势
张雨涵;李晓秋4-7+16
立项课题
基层检察院防控危险驾驶犯罪运行机制的构建——以醉酒型危险驾驶案为视角
殷磊;张鑫8-12
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困境与出路
周涛;宋美乾;张艺13-16
电子合同的效力问题探讨
覃腾英17-18+26
工作坊式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
关敏泓19-21
民航机场违法犯罪的风险源研究
钱鹏;李姣;廖娇22-23
浅谈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立法保护
邱榆婷;彭俊;唐雨婷24-26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
涂如进27-28
法治论坛
论我国国际商事仲裁临时措施的发布
黄云29-32
经济犯罪刑法公众认同适用性分析
章洁33-34
试析股东资格确认制度
刘艺35-36
工伤保险赔偿与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时的法律适用探析
黎江玲37-38+53
寻衅滋事致人重伤或死亡问题的罪数研究
韩骁39-42
法治视野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
任绪保43-44
浅议我国慈善组织相关立法存在问题与分析
王天宇45-46
我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机制的评价和完善
徐黎明47-48
浅谈刑事辩护的风险防控
谢佩华49-50
犯罪成本的法律经济分析
黄依伊51-53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法律权益保护
魏庆54-55
论刑讯逼供罪的犯罪构成及转化犯问题研究
江菡;陆高升56-57
司法改革背景下自侦案件侦查模式转变研究——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为视角
张炘钟58-59+75
法律推理中的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
莫钧60-61
民法上恶意串通的研究
赵明川62-64
中国矿业融资的法律现状及问题研究——从债券融资方式谈法律缺陷
张云丹65-66
企业与法
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制度分析
蒋心怡67-68+81
试论如何做好企业合同审查及合同风险防控
田浩69-70
产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续保问题简析
罗萍;晏强71-72
实务探索
浅谈构建司法人员履职保障机制
段天威73-75
岑溪市社区矫正工作调查报告
周献三76-81
关于买卖易制毒化学试剂行为的思考
于翀;韩瑞峰82-83+90
浅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不足与完善
秦健琳84-85
论规则意识对公安执法规范化的导向作用
张植86-87
浅谈急救中心档案的现状与对策
唐梦雅88-90
浅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的侦查难点及对策
虞航91-92
湖北省水行政联动执法制度之构建
刘子龙93-94
浅谈办理继承权公证应注意的问题
骆红95-96+100
热点分析
从社会法角度分析医院与患者的法律关系——从一起“120”未出诊案说起
周芳;曾芳芳97-100
论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模式建构:强制的必要
谈晓铭101-102+124
我国房产税改革法律问题及规制
姚星宇103-10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有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夏立东;夏碧婷105-106
经济观察
中小投资者在证券欺诈中的诉讼困境与出路
张旭东107-110
美术作品原件灭失后著作权问题的法律思考
严丽娟111-113
我国矿业权抵押融资法律运作机制探讨
张清芳114-115
学术争鸣
健全青少年犯罪的社区矫正
李淼116-117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困境及完善对策
苏道敬118-119+127
完善环境法学博士培养方案之探析——兼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学博士生培养方案(2010)
潘庆120-122
浅谈群众路线与法治建设
高聪123-124
我国公职人员宪法宣誓制度构建初探
周温涛;陈思如125-127
网络法务
互联网行业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认定——以腾讯QQ与奇虎360之争为例
陈文萍128-132
基于微博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
冀录;陆鑫;宋岱岳133-134
浅论我国网络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王楠135-136
基于微商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反思
张亚楠137-138
本刊编委会专家简 介
2
郑重声明
139
C. 民法典规定恶意串通合同无效吗
《民法典》规定恶意串通合同无效。法律规定无效合同的类型分别有: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所签订的合同无效;违背公序良俗签订的合同无效;法律其他规定。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四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D. 民法上的恶意串通和通谋虚伪表示是一回事吗
一长串都不用看,找到符合买卖条件的就成,G符合条件买房,就属于G了。G赠与H,办了所有权转让就属于H了。前面都是追究损失和伪造证件公文的刑事责任。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E. 民法典规定恶意串通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恶意串通的合同效力是无效的。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所签订的合同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等。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四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F. 民法上的恶意串通和通谋虚伪表示是一回事吗
从字义上看,就肯定不是一回事了。
G. 恶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吗
所谓恶意串通,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互相勾结,为牟取私利而实施的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恶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为违反民法典自愿原则、诚信原则、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
恶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主观上串通、损人利己,客观上实施了一定行为来达到目的。从而该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当然无效。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H. 恶意串通的案例研究
刑法案例:恶意串通损人利己 构成诈骗领刑 淮上区法院一审宣判一起合同诈骗案,被告人陈某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50万元。 2007年11月22日,江苏吴江市某织造有限公司陈某与蚌埠市某纺织品公司签订价值495万余元的坯布购销合同,合同约定货款一个月内结清。蚌埠公司分别于2007年11月22日、27日和12月9日将价值121万余元的坯布发给被告人陈某。陈某在收到坯布后分4次共计付款45万元,余款76万余元一直拒不支付。由于陈某未按合同约定付款,蚌埠公司就没有再向其供货。2008年元月,蚌埠公司经理於某经他人介绍认识李某并委托李某催讨公司货款。此后,在李某找被告人陈某催要货款时,陈某以给付十几万元好处费的方式拉拢李某,二人恶意串通,将价值明显低于货款的衣服抵给蚌埠公司,并签订了有关协议。事过一个多月,李某才将此协议内容告知蚌埠公司经理於某,於某知道后当即表示不同意签订此协议,李某当面应承,但此后,於某就再也联系不上陈某和李某,欠款76万余元至今未付。
法院审理后认为,对于被告人陈某辩称其已用服装折抵欠款,已不欠蚌埠市某纺织品公司货款的辩解,经查,公诉机关当庭出示的於某、李某等人的证言及有关书证等均能证实,被告人陈某在签订购销合同并收到坯布后,将货物坯布进行了处理,坯布款均已收回,但大部分货款一直拒不支付。并串通李某,损害蚌埠市某纺织品公司的利益,至使欠款76万余元至今未能追回。由此可见,被告人陈某利用签订合同的形式,骗取货款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且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
民商法案例:制造债务 恶意串通自己偿还 2010年2月21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一起原告连军义诉原夫妻双方刘大伟、宋燕要求二人承担连带欠款案,判决刘大伟清偿原告连军义欠款10万元。 刘大伟与宋燕原系夫妻,根据法院的生效判决,两人于2007年9月解除婚姻关系。原告连军义诉称,在两被告离婚前,刘大伟曾向其借款10万元,现要求二人共同偿还债务,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被告刘大伟辩称,借款属实,同意还款,但上述款项属于其和宋燕婚姻存续期间产生,且用于工作调动等家庭开支,应由原夫妻双方共同还款。而被告宋燕辩称其与刘大伟离婚后,法院判令刘大伟向其补偿的20万元刘大伟不愿补偿才提出两人还有共同债务,故宋燕不同意承担还款责任。
法院审理查明,原告连军义提供的借条等证据确实证明该借贷关系发生在被告刘大伟和宋燕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按照有关规定,该借款确属共同债务,按照法律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关系共同债务处理”。但是被告宋燕举证证明其对该借贷关系毫不知情,且证明根据他们当时的经济条件完全不具备借款的需要,并有能力支付10万元家庭开支等费用,且在离婚之时,刘大伟从未向法院及其提起该共同债务的存在,故宋燕主张该债务是被告刘大伟为逃避法院生效离婚判决要求其支付补偿费20万元而与他人的恶意串通。因此法院通过对案情的全面掌握,从立法体系和目的出发,对离婚一方与其他人恶意串通制造借贷纠纷的现象,做出有力回应,认定债务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的一方的个人债务,判决被告刘大伟独自清偿欠款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