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见死不救
A. 刑法应不应该规定见死不救罪
不应该。
1、 见死不救是一种道德行为,无关法律,不存在入罪之说;
2、 见死不救并没有社会危害性,不属于犯罪。
3、 见死不救入罪并不能够帮助社会树立道德之风(我们拥有道德,可法制不健全导致我们不敢救,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并非要用犯罪强制) 见死不救分类(强调没有义务的人没有责任的人) 有义务救而不救 有没有能力进行救助 。
首先,这并不是一种犯罪,根据立法案例不能把它当作法律。
其次,你又怎么能够论证道德不起作用,而法律对于见死不救的防治起作用。
4、社会心理学亲社会行为理论解读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消极地接受现状,而是要让人们理性地看待“见死不救”行为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去避免它的发生。事实上,在突发事件中,那些“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会抑制他人的帮助行为。同理,一个乐于助人的旁观者将会起到社会模范作用,会影响其他的旁观者投入到助人的行列。如何做到这一点,让我们面对“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决策过程”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就可能作出社会期待的行为:(1)在关注自己事情的同时,要留意周围环境里发生的事情,避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当注意到异常情况时,应考虑多种可能的解释,避免用固有的模式和经验去解释眼前发生的事件。(3)记住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负有同样的救助责任。(4)当你相信发生了什么事,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或许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并会引起双方尴尬,但是做出错误的决定,帮助那些不需要帮助的人,比起在危难时刻临阵退缩要好得多。对社会而言,要大力倡导各种助人的亲社会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容易表彰、鼓励那些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见义勇为的壮举而淡漠那些“举手之劳”的救助行为,把它们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事实上,提倡“不因善小而不为”,才是避免旁观者效应出现的根本方法。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面对举手之劳都不愿为之,那么社会还能期待他做出可能使自己生命、健康、财产受到损害的壮举吗?同时也还要让社会公众 明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必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面对危急事件,挺身而出值得称道,但见机行事,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害,更是恰当之举。
B. 见死不救犯法吗
您好!见死不救犯不犯法,是要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首先就是环境因素,在特定的环境中只有你能救,你不救助对方就会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你选择走开或者漠视,是犯罪行为,比如你带着一个小孩出去玩,小孩掉水坑里了或者遇到其他的生命危险,你因为害怕或者嫌脏或者其他原因不救治,那么你就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如果小孩死亡,你有可能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又如有朋友到你家做客,突发心脏病,你不救治也涉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这些都是躺着也会犯罪的事情,遇到了是要坐牢的。在刑法理论中,有一种以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所谓“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一种情况,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没有做的情况。其次就是身份原因构成的犯罪,比如说你是警察,不管是上班时间还是休息的时候如果遇到刑事犯罪,比如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你也跟别人一样置之不理,以至于受害人死亡等,你也就构成刑事犯罪,这种见死不救也是要坐牢的,因为国家赋予你这些工作人员的职责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全,你不履行职责就是不作为的犯罪。“不作为”的成立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行为人负有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成立的前提。这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等。其次是,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而未履行。如果本来就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能成立不作为。第三,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与最终的危害结果之间发生了因果关系。
【法律依据】:《刑法》 第261条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C. 刑法如何评价见危不助和见死不救
刑法对见危不助和见死不救,没有法律责任和规定。它是一个道德品质问
题,与刑法无关。
D. 见死不救也会被判刑
救人反被讹事件屡屡发生,使得有人倒地究竟扶不扶这个问题时不时就被拿出来争论一番,2019年12月18日,因救下被侵犯的女子引发社会关注的赵宇在福州市年度见义勇为表彰大会上获授予“福州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光荣称号。这让人们再度回想起人民日报那篇得到广泛传播和议论的报道——《见义勇为十四天,强奸未遂打麻将?》
关注过此案的人应该都印象深刻,赵宇因救人反被刑拘14天,自称重伤的施暴者却在家悠闲地打麻将;此事的曝光给福州公安机关带去了巨大的舆论压力,最后赵宇的行为终于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不追究刑事责任,并且公安局还给他颁发了一份迟到的见义勇为确认证书。
虽然说这结果差强人意,但依然成为了一个不好的示范,让更多的人产生了做好事可能也会惹麻烦的担忧,也使得更多的人碰到类似问题时选择袖手旁观,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有些情况见死不救是会犯法的,这几种严重的情形一不留神还可能坐牢。
通常见死不救只停留在被道德谴责的层面,但是有两种主要情况会受刑法限制,一是特定环境中的不作为犯罪——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例如甘肃凉州区村民刘某曾因没有当场阻止妻子服毒自杀,后抢救无效死亡,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这就是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但若是没有相关义务的路人见死不救,则没有法律上的责任。
二是特定身份构成的不作为犯罪,比如警察,我国《警察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作为警察如果不尽到职责,其面临最严重的起诉就将是故意杀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降低了,人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淡薄了,特别是当碰瓷成为一种职业,讹人成为一种平常事,更让人们对见义勇为退避三舍,因为一个见义勇为有可能导致自己惹祸上身,甚至倾家荡产,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比如说扶老人这样的简单事情,最后都会给自己带来灾害,然而,有些时候不去见义勇为,为了保护自己而见死不救也是犯法的,严重的时候还是要坐牢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具体说说这些特殊的情形。
见义勇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也是我们从小学习的东西,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提供帮助,这是美德,也是作为同类的一种本能,然而从校园走向社会你会发现,见义勇为在现实中很复杂,牵扯到各方面的事情,以至于很多人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沉默或者走开,这样在一般情况下最多也就是良心的谴责或者被人道德层面的议论,不会上升到法律层面,有一般就有特殊,特殊情况下如果我们选择漠视或者走开,那也是要承担责任的,主要分如下几种情形。
首先就是环境因素,在特定的环境中只有你能救,你不救助对方就会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这个时候你选择走开或者漠视,是犯罪行为,比如你带着一个小孩出去玩,小孩掉水坑里了或者遇到其他的生命危险,你因为害怕或者嫌脏或者其他原因不救治,那么你就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如果小孩死亡,你有可能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又如有朋友到你家做客,突发心脏病,你部旧址也涉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这些都是躺着也会犯罪的事情,遇到了是要坐牢的。
其次就是身份原因构成的犯罪,比如说你是警察,不管是上班时间还是休息的时候如果遇到刑事犯罪,比如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你也跟别人一样置之不理,以至于受害人死亡等,你也就构成刑事犯罪,这种见死不救也是要坐牢的,因为国家赋予你这些工作人员的职责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全,你不履行职责就是不作为的犯罪。
最后给大家说几个容易混淆的情形,比如说你在荒郊野外看到一个活的弃婴,没有救治走了,这个不构成犯罪,比如说有个快死的人求助你救他,你没救死了,这个也不构成犯罪,这些都是道德范畴的。
所以说,见死不救在法律层面上来说,很多时候真的不构成犯罪,因为人都是有私心的,法律不能强人所难,特殊情况下是构成犯罪的,这个一定要注意。
最后小编还是要提醒大家,见义勇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给困难的人提供帮助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也是人性的体现,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多一点见义勇为,少一点见死不救,让这个社会充满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
E. “见死不救”犯法吗
在没有救助义务的前提下,见死不救是不构成违法行为的,但是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如果是有特定的义务或是救助义务却见死不救会构成犯罪。
有一些特殊的职业例如警察和消防员,他们在业务要求上是有救助义务的。《警察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如果作为警察没有尽到职责,有可能会面临被起诉。
如果是没有救助义务的话是不违法。例如张三在游泳由于大腿抽筋无法上岸有溺亡的风险。正巧路人李四从边上经过却没有进行救助,看着张三沉入了水底。因为李四没有救助的义务,所以就没有法律上的责任。假如李四带着张三去游泳,却没有救张三,那么李四就涉嫌犯罪了。
见死不救是否构成违法,主要的还是看当事人有没有救助的义务,如果是有救助义务而不去施救,就涉嫌违法,但没有救助义务的,在法律上是不违法的。但是在道德上会受到人们的谴责。
F. 见死不救犯了什么罪
一般来讲见死不救是不构成犯罪的,特殊的情况下则有可能构成犯罪。
我国刑法对于普通人并没有规定见死不救的法律责任。救死扶伤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但是这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并没有法律硬性规定,而且,道德范畴的事情刑法也不宜过多的干预,否则就容易混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并有可能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个角度与之类似还有婚前性行为或通奸等。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见死不救则有可能构成犯罪。比如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员,像警察、消防员、军人等,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遇到他人存在人身危险不去救助,则有可能涉嫌不作为的渎职犯罪。还有,先行为义务带来的救助职责,比如成年人将未成年人带到一个危险的地方,致使其处于危险之中,这种情况下成年人就负有救助的义务。
刑法第397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刑法第429条【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在战场上明知友邻部队处境危急请求救援,能救援而不救援,致使友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的,对指挥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为了弘扬正义,我国刑法同时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法律制度。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G. 见死不救应该受到哪些处罚
在一般情况下,“见死不救”只是道德谴责的对象,不属于刑法评价的范畴;但在特殊情况下,“专见死不救”也会属成为刑法评价的对象,“见死不救”者亦要承担刑事责任。见死不救,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二是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
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那行为人是触犯刑法的。一般定性为故意杀人罪。例如,张某某抱着邻居的五岁小孩出去玩耍,小孩从树上摔下来,张某某却不救导致小孩溺亡,那张三某某的行为就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此类“见死不救”者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不构成犯罪。如大街上李四被车撞了,求路人张三救他,张三扬长而去,李四因没有得到张三的求助而死亡,那样张三也不构成犯罪。
(7)刑法见死不救扩展阅读:
《中国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
因为刑法中有明确规定,如果明知可能导致死亡的结果而放任不管属于间接或故意杀人。在以往各地审理类似案件时,曾有将普通公民见死不救按故意杀人罪判处的案例。
H. 见死不救会判刑吗
不一定,需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讨论。见死不救是一种不作为。见死不救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这种义务要求是法律性质的义务,并且要求其内容是积极行为。这种义务的来源主要有:(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因此,拒不抚养、赡养的行为,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2)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相应职责的义务,值勤的消防人员有消除火灾的义务等等。(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如合同行为、自愿接受行为等可能导致行为人负有实施一定积极行为的义务。(4)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这是指由于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的排除危险或者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特定积极义务。成年人带着儿童游泳时,就负有保护儿童生命安全的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