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对见义勇为的规定有亮点

民法典对见义勇为的规定有亮点

发布时间: 2022-02-12 05:44:43

⑴ 见义勇为民法典怎么规定的

法律分析: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⑵ 将见义勇为免责写入民法典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见义勇为免责,主在免除救人者的后顾之忧。救人反被讹,受伤无人管,网络大炒作,对簿公堂上……面对着被人误解的风险、救人成本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对见义勇为望而却步、避而远之。民法典对见义勇为的规定中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规定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法律对匡扶正义的支持,是司法对解围纾困的肯定。民法典让见义勇为者更有底气、更有安全感,但切实消除见义勇为者的顾虑,不仅需要用法律温暖救人者的心,还需要法官、检察官在司法实践中对证据材料的把握,对法律规则的适用,对公平正义的坚守,才能让善行善举在社会中得以弘扬。
见义勇为免责,旨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义勇为者的身上,总有一种力量和精神,在鼓舞和感染着我们。将见义勇为免责写入民法典,则是明确了法律对于道德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离不开司法的力量,因此,法院在面对这样的纠纷时,案件判决要基于法律法规、基于公序良俗、基于世道人心,为肯定见义勇为精神、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导向。民法典有序分摊了侵权人、受益人的各方责任,对行善者责任豁免,让行善者的权利保障得以制度化、常态化。司法实践中基于此作出的判决,对于鼓励社会公众见义勇为,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和谐、文明、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⑶ 民法典新规六大亮点

法律分析:民法典新规六大亮点如下:亮点一:见义勇为免责;亮点二: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亮点三:禁止高利放贷;亮点四:保护个人信息。相关法律规定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亮点五:界定夫妻共同债务;亮点六:禁止高空抛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百八十二条 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

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第一千零三十五条 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 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

⑷ 民法典21大亮点

法律分析:1、胎儿有继承、接受赠与与权力。2、完善监护制度。3、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4、未成年遭性侵18岁后仍可诉。5、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6、对法定居住权利制度规定。7、对流押、流质有关规定。8、禁止高利放贷拟入法。9、增加“保理合同”一章。10、人格权独立成编。11、进一步明确近亲属范围。12、合理确定无效婚姻的情形。13、明确对隐瞒重大疾病婚姻的撤销机关。14、代位继承的适用范围扩大。15、修改了丧失继承权的情况。16、新增继承人宽恕制度。17、删除“公证遗嘱效力优先”规定。18、遗产范围扩大。19、自甘风险。20、私力救济。21、高空抛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⑸ 民法典为见义勇为的英雄撑腰了

日常生活中,见义勇为的事件时有发生,但也有些人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甚至救人不成反成了被告。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一条,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关于见义勇为的有关规定,告诉人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请伸出援手、放心地帮助他们,民法典会给见义勇为的人撑腰。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⑹ 民法典见义勇为的民法规定

民法典见义勇为的民法规定,因自愿实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法律分析
见义勇为行为实施主体是自然人。所谓自然人是指与法人相对的社会公民个体的统称。由于见义勇为行为是紧急情况下实施者根据主观判断后所采取的行为和行动,因此无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权利者抑或剥夺政治权利者,都无关紧要。因此,只有将见义勇为的实施者定义为自然人,才能够符合其法律特性。见义勇为者必须实施了危难救助行为。所谓的危难救助行为是指当国家、集体、社会、公民个人财产及公民个人生命安全遭到威胁之时,行为人实施了旨在降低损失或威胁的行为,进而产生了相应后果的一切行为。这种行为一般都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出现,并且伴有较强的风险性。行为人并不具备法律约定的义务。所谓法律约定的义务是指行为人与救助对象之间存在法律规定的救助责任。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产生了救助效果,但是存在与救助对象的法律约定,那么这种行为就不能够算作见义勇为。换句话说,只有行为人的行为超越了法律约定的职责或不具备法律约定的救助义务以外,才能够成为见义勇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⑺ 民法典有哪些新亮点

民间法总结了我国婚姻法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等在实际司法实践中的经验。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热点内容
江苏靖江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7-09 10:51:56 浏览:338
无锡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 发布:2025-07-09 10:48:15 浏览:768
行政诉讼法主席令 发布:2025-07-09 10:42:44 浏览:639
给别人证明要付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7-09 10:42:10 浏览:324
番禺区人民法院立案庭电话 发布:2025-07-09 10:32:50 浏览:589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年度注册登记表 发布:2025-07-09 10:29:28 浏览:936
刑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 发布:2025-07-09 10:28:42 浏览:587
高等院校精品课程教材企业经济法概论 发布:2025-07-09 10:25:10 浏览:457
新民法典房子 发布:2025-07-09 10:17:09 浏览:643
罗湖法院钟法官电话 发布:2025-07-09 10:15:36 浏览: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