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调整

民法的调整

发布时间: 2020-12-25 17:23:54

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的民法调整对象定义有什么不足

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草案》第2条的规定与此大体一致,只不过是《草案》第二条将《通则》中的“公民”换成了“自然人”。

我国学者在《通则》起草中,对于民法的调整对象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通则》第2条的规定,采取了所谓“平等主体关系说”。对此条的意义,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民法调整对象课题具有维护民法的特殊价值,“平等主体关系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方面,通过强调“平等主体”肯定了公民、法人为私的利益的主体身份的存在,也适应了当时恢复私人空间以及推进市场经济平等自治生活的要求;另一方面,回击了当时盛行的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经济法理论。通过对平等主体关系的定位,维护了民法的存在范围,防止民法经济法化或公法化倾向。从学术贡献上看,“平等主体关系说”也为我国当时私法的观念和私法制度的培育奠定了基础。(p.19)

但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一条法律规定却存在最基本的语法错误。

本句前一部分已经表明了民法所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后面却又再强调“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显得前后重复。更为重要的是,以“平等主体”作为后者的定语来修饰,并不符合语法规范。看下面两个句子:(1)这个政权是革命群众的工人、农民、学生、士兵的政权。(2)动物园里有很多凶猛动物的老虎、狮子、狼、蟒蛇。

句(1)中“群众”与“工人、贫农、学生、士兵”同义,二者不能相互修饰。而“革命的”则可修饰二者中的任何一个。如此,句(1)可修改为:“这个政权是革命群众的政权”或“这个政权是革命的工人、农民、学生、士兵的政权”。如果想要传达“群众”和“工人、贫农、学生、士兵”这两个信息,完全可以在“这个政权是革命群众的政权”之后,再加上一句“革命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士兵”。句(2)中,“动物”与“老虎、狮子、狼、蟒蛇”等同义,二者也不能相互修饰。但“凶猛的”则可修饰二者之任何一个。如此,句(2)便可修改为:“这个动物园里有很多凶猛的动物”或“这个动物园里有很多凶猛的老虎、狮子、狼、蟒蛇。”

同样,《民法通则》第2条中,“主体”与“公民、法人”为同义语,“平等”为形容词,可作修饰语,它可以修饰“主体”,也可以修饰“公民、法人”,唯“主体”与“公民、法人”不可相互修饰,哪怕在“主体”前面加上一个“平等”。

所以仅从语法角度分析起来,《通则》第2条可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前款所称平等主体包括公民、法人。”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很可惜的是,在此后的立法活动与大量的民法教材中,这样的语病仍在延续着。

1999年3月15日颁布,同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第1款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若按上述分析,本条可改为:“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前款所称平等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或“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于2002年12月23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提请审议的《民法草案》第2条中,也完全重复了这个错误。《民法草案》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此条规定与《民法通则》相比,将“公民”改作“自然人”,显然是一个进步,但措辞的不妥是原模原样的。

反观当日全国人大法工委主任顾昂然《关于<民法草案>的说明》,则会发现,他在提到民法的调整对象时所用的措辞与《民法草案》是有所不同的。在《说明》中,顾昂然说:“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这里,他没有重复《通则》第2条与《草案》第2条的措辞错误。

当然,也有学者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在以梁慧星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的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所编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第3条,便对此种措辞错误作出了修正。此条规定:本法调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p.1)

这样,先不论《民法通则》与《草案》第二条的实质内容是否有必要规定与规定的是否合理,单从语法角度上考察,该条的修正是必要的,同时,相关著作的用语也有修正的必要。

⑵ 民法的调整对象的是

不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的是B

民法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地位”不平等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一般不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

如,国家(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征税属于财产关系,但不由民法调整,而由税收征管法规(属于经济法部门)调整,再例如,行政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奖励,行政赔偿(包括国家赔偿)、补偿,罚款、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均蕴含财产关系,但由行政法等调整。

本题中,工商行政主体与李某签订买卖合同并非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而是作为市场主体充当民事权利义务人,而税务机关征税则是履行税收征管的行政职能,属于行政行为。

(2)民法的调整扩展阅读:

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一)主体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主体相互间没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应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凡是主体地位不平等、相互间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关系,不由民法调整。

(二)与民事权力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人身关系,有的与民事权利的享受与行使有关;有的与政治权利的享受与行使有关,而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无关。民法只调整前者而不调整后者。

例如,基于自然人的身体、健康、姓名、名誉而发生的人身关系,与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权利有关,属于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而基于选民身分或者基于某一党团成员身分而发生的人身关系,与民事权利的享受与行使无关,则不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

(三)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所谓人身,是指主体的自身。因此,人身关系是基于体现自身属性的价格和身份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与主体的人身是不可分离的。这类社会关系不具有经济内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无任何内容。

有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无直接的联系,却是主体存在的条件,是主体取得财产利益的前提,如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关系;有的人身关系是与财产关系有直接联系的,如基于自然人的发明、发现而发生的人身关系

⑶ 我国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1. 我国民法调整的是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内产关系和人容身关系。

  2. 财产关系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关系,一般具有平等自愿和等价有偿的性质。包括民事主体人格、婚姻家庭、物权、财产继承、债权、民事侵权(即"私犯",包括盗窃、抢劫)和民事诉讼等关系。

  3. 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⑷ 民法调整的范围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指平等主体间基于人格或身份而发生的,与人身不可分离,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以财产归属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资料拓展:

中国民法学界在讨论中提出的四种观点:

(1)认为民法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2)认为民法调整以商品经济关系为核心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商品经济关系决定了民法调整对象的平等性质;

(3)认为民法应调整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经济关系以及一定的人身关系,具有计划组织因素的经济关系由经济法调整;

(4)赞同前苏联现代经济法观点,主张仿效1964年原捷克斯洛伐克民法典和1975年原民主德国民法典,使民法成为公民权益保护法。

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采用了前二种观点,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但在中国法学界,对民法调整对象问题仍未取得一致意见。参见〔民法〕。

资料参考:民法调整对象

⑸ 民法调整的关系


  1. 民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兼有财产、人身二重性质的知识产权关系。

  2. (1)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2)财产关系,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关系,一般具有平等自愿和等价有偿的性质。




⑹ 民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哪些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指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内关系。[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容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指平等主体间基于人格或身份而发生的,与人身不可分离,不具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以财产归属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望采纳

劳动法的调整方法与民法的调整方法有什么不同

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两者的调整版对象不同。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劳权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民法是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以及财产关系。
(2)两者的主体不同。劳动法的一方必须是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双方之间的关系兼有平等性和不平等性;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可能都是是公民、法人,或一方为公民另一方为法人,其主体地位平等。
(3)两者的原则不相同。两者各有独特的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等;而民法的基本原则为平等、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等为原则。
(4)违法后,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所不同。劳动法中的民事责任要求采用某些特殊的责任形式,而民法中的无此要求。

⑻ 我国民法调整()

(一)抄提示的答案是错误的。
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因为根据《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显然,AB是毋庸置疑的。D属于人身关系,民法通则中有忖门的章节规定婚姻家庭关系。显然也是。

(二)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发生的损害赔偿关系 应是属于行政法调整的范畴。

很显然,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与行政相对人不可能是平等地位的,根本不可能适用民法。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因此,你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所谓提示答案是错误的。

热点内容
郑州市劳动法实施细则 发布:2025-10-10 05:26:52 浏览:824
民法o 发布:2025-10-10 05:26:09 浏览:813
甘肃中天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10-10 05:21:40 浏览:792
社会与法何 发布:2025-10-10 05:20:45 浏览:683
船被法院查封如果要改封需要什么 发布:2025-10-10 05:10:13 浏览:118
司考民法框架 发布:2025-10-10 05:02:56 浏览:873
嘉陵法院梁 发布:2025-10-10 04:49:15 浏览:575
武装警察条例 发布:2025-10-10 04:32:47 浏览:634
三八节法律知识下乡 发布:2025-10-10 04:31:07 浏览:162
扰乱社会治安是行政法范畴 发布:2025-10-10 04:15:13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