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汉代刑法原则

汉代刑法原则

发布时间: 2020-12-31 23:35:49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罪行法定原则、罪责行相适应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内
1.行法定原则容: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责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Ⅱ 简述武帝时期儒家化刑罚原则的具体内容

汉简《二年律令》是西汉初年的法律辑录 ,这批简文对刑事责任年龄、故意与过失、数罪的处罚等都有较细密的规定。其它刑罚原则有诬告反坐原则、证言不实反坐原则、连坐原则、上诉不实加刑原则等。汉律在定罪量刑时 ,充分考虑皇权和尊长的地位 ,对于触犯皇权和尊长都要从重处罚。此外 ,对于触犯人伦、群盗犯罪以及官吏犯罪也予以重惩 ,而对于自首和犯罪后自动减轻犯罪后果等则采取从轻处罚的原则。汉初的刑罚原则与秦律所载刑罚原则基本相同 ,西汉武帝以后在具体的操作细节和适用标准方面有所改变。
汉初适用刑罚的若干原则:以罪刑相应、维护特权为基础,实行故意从重、过失从轻、严惩团伙、重判再犯、从严治吏、宽宥老幼、自出减刑、立功赎罪、诬告反坐、故纵同罪、重科不孝等原则。罪刑相应、维护特权的原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可衡量性,其中既包含罪刑法定的因素,依法律条款定罪,注重犯罪动机、犯罪形态及危害结果,严格区分已遂与未遂;又存在收孥连坐、维护特权的规定,表明其罪刑相应只是相对、不彻底的。维护特权主要表现在贵族、官员、有爵者可在一定条件下减、免刑罚。
汉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具体有:凡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者,弃市。这样就改变了原“五刑”制度。但是也出现问题:1、斩右趾,改为弃市,扩大了死刑范围;第二,以笞代替劓刑、斩左趾,结果受刑者“率多死”。后,汉景帝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第一次是笞五百减为三百,笞三百减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减为二百、笞二百减一百。改革之后,除死刑以外,还有笞刑,而宫刑未改。到东汉初,明帝诏中又提到斩右趾,说明又以此刑代替弃市,把文帝时由轻入重的一项又回来,至此,两汉肉刑有宫和斩右趾。
关于徒刑,汉初沿用秦制。但是汉代已经有了明确的刑期。如髡钳城旦舂,五岁刑;完城旦舂,四岁刑;鬼薪白粲,三岁刑;司寇和作如司寇,皆二岁刑,男罚作和女复作,皆一岁到三月刑。此外,汉代另有“顾山”,是只用于女犯的刑罚,因此也称为“女徒顾山”。
此外,两汉还沿用秦代及以前的罚金、徙边等刑罚。另外有禁锢刑,是汉为禁止官史结党,对有朋党行为的官吏及其亲属,实行终身禁为官的政策。
《二年律令·钱律》有数条与盗铸钱有关的法律,为考察此事提供了可能:
盗铸钱及佐者,弃市。同居不告,赎耐。正典、田典、伍人不告,罚金四两。或颇告,皆相除。尉、尉史、乡部、官(简201)啬夫、士吏、部主者弗得,罚金四两。(简202)
智(知)人盗铸钱,为买铜、炭,及为行其新钱,若为通之,与同罪。(简203)
捕盗铸钱及佐者死罪一人,予爵一级。其欲以免除罪人者,许之。捕一人,免除死罪一人,若城旦舂、鬼薪白粲二人,隶臣妾、收人、(简204)司空三人以为庶人。其当刑未报者,勿刑。有(又)复告者一人身,毋有所与。告吏,吏捕得之,赏如律。(简205)
盗铸钱及佐者,智(知)人盗铸钱,为买铜、炭,及为行其新钱,若为通之,而能颇相捕,若先自告、告其与,吏捕(简206),颇得之,除捕者罪。(简207)
诸谋盗铸钱,颇有其器具未铸者,皆黥以为城旦舂。智(知)为及买铸钱者具者,与同罪。(简208)

Ⅲ 中国古代刑法适用原则……

1,特权原则
2,矜老怜幼原则
3,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4,罪刑法定主义原则
5,比附,类推专的原则
6,"准五服以折罪"的原则
7,"原心属定罪"的原则
8,区分故意与过失的原则
9,"亲亲得相首匿"与"同居相为隐"的原则
10,自首原则
11,诬告反坐原则
12,对犯罪未遂行为的处理原则
13,对累犯与再犯的处理原则
14,关于并合论罪的原则
15,对共同犯罪的处理原则
16,对同谋犯罪的处理原则
17,区分"公罪"与"私罪"的原则
18,正当防卫原则
19,紧急避险原则
20,对赃罪的处理原则
21,对奸罪的处理原则
22,对教唆犯罪的处理原则
23,对复仇杀人的处理原则
24,对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
25,关于"有罪推定"与"无罪推定"的原则
26,关于"有利被告"的原则
27,关于"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28,关于"连坐"的原则
29,"重其种罪"与"轻其轻罪"的原则
30,时效原则
31,关于"不轻于赦"的原则
32,对"疑罪"的处分原则

Ⅳ 汉代刑法原则与秦代相比有哪些不同

1、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原则,主要是:缘法而治、法令由一统、严刑重法。
2、汉朝奉行儒家思想原则,主要是:上请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Ⅳ 2.论述汉代刑事法制中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亲亲得相首匿 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指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专罪行为,不予告发和作证。属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孔子宣扬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具体指三代以内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谋大逆等罪之外,有罪应互相包庇,不得向官府告发。
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下诏明确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汉书》卷八《宣帝纪》)据此,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也不追究刑事责任。这一刑法适用制度一直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Ⅵ 汉朝的刑法是怎样规定墨刑刑罚的

汉初刑法沿袭秦制,仍使用墨刑。《汉书·刑法志》规定“墨罪五百”,条款数目同周初一内样。公元前167年,汉容文帝刘恒下诏废除肉刑,规定将应受墨刑者“髡钳为城旦舂”。意思是,男子应当黥面者,改为剃去头发、颈上戴上铁制的刑具,去做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应当黥面者,改为去做为期四年的舂米苦役。以后直至汉末,黥面未再实行。但在汉代,匈奴曾规定,汉朝的使节如果不以墨黥面,不得进入单于所居住的穹庐。有一次,王乌充任汉朝使节,出使匈奴时顺从了他们的规矩,单于大喜,同意让匈奴的太子到汉朝做人质,请求与汉和亲。沈家本在《历代刑法考·刑法分考·墨》中说,匈奴的这种规定是他们的一种习俗,只是用墨画在脸上,象征性地表示黥面,并非真的用刀刻割皮肉。这和作为刑罚的黥面当有所区别。

Ⅶ 汉朝主要刑罚原则有何变化

汉律总结了战国以来封建国家进行司法镇压的经验,明确制定了一些保护地方官僚贵族特权、加强压迫人民的刑罚适用原则,这些原则进一步体现了封建刑法的发展。特别是西汉中期以来,由于儒家学说影响的加深,儒家“德主刑辅”、“礼法结合”思想的影响极为明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1.上请制度

“上访制度”是汉律中赋予贵族官僚的一项法律特权。凡宗室贵族及六百石以上官犯罪,一般司法官无权擅自判决,而须先奏请皇帝裁断,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和皇室的亲疏关系、现任官职的大小、以及对封建国家的贡献等等,来决定减免其刑罚。据史籍记载,西汉时期享有上请特权的对象为郎中或六百石以上的官吏和公、侯及其子孙。适用上请的范围,一般为耐罪以上,耐罪以下可以通过赎免的办法来免除其刑罚。

东汉时期,贵族官僚的上请特权又有所扩大。享受上请的范围,也由郎中一级官吏扩大到东汉时几乎所有的官员。同时应请之罪,也不仅仅是耐罪以上,而是不论什么犯罪,都可以通过上请得到减免。上清制度既保护特权者犯罪免于刑责,也是皇帝专政权威发展的产物。因而,在以后的封建刑法中沿用不废。

2.恤刑制度

汉律给老幼妇女以一定的优待办法,对于他们的刑事责任有所减轻。汉景帝三年诏:“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侏儒当鞫系者,颂系之。”这是在监禁期间对老幼、孕妇等人给以免戴刑具的优待。汉宣布元康四年诏曰:“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即凡八岁以下,八十岁以上,只有诬告、杀伤人应受到刑事处罚以外,其他犯罪行为都免除刑事处分。

汉律对老幼妇女等人犯罪行为的减免以及其他优待办法,并不表明封建统治阶级的仁慈,而是汉朝统治者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深知老幼妇残对于封建统治的危害不大,犯罪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正如宣帝所说:“夫耄老之年,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暴逆之心。”因此对这类人采取恤刑的措施,既有伪装“仁道”、“爱心”之意,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与法律文化的进步。但对于直接危及封建国家的人民起义的镇压,则采用连坐、族诛等酷刑,老幼均不能幸免。

3.亲亲得相首匿

亲亲得相首匿,就是法律允许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原则来自于儒家思想,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儒家把父为子隐称为“仁”,子为父隐叫做“孝”。汉王朝的封建统治者一直标榜以“仁孝治天下”,来维护“三纲五常”的统治秩序。从汉宣帝时起,改变了武帝时期实行的父子、夫妇首匿相坐之法。宣帝地节四年下诏:“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子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延尉以闻”。据此规定,卑幼首匿尊长者,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死刑之外的不负刑事责任,死刑的可通过上请程序减免其刑事责任。确定这项原则,是引礼人法的重要表现,并为汉以后历代各朝所援用,对以后封建刑事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4.诬告反坐

汉刑法中列有“诬罔”、“教人诬告”等罪名,而且加重了对诬告罪的惩罚。宣帝元康四年诏曰:“诸年八十以上者,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师古注云:“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由此可见,汉代刑法中,八十岁以上的人犯有其他罪行,都可以不予处罚。惟独诬告和杀伤人罪,都属严重犯罪,仍然要追究刑事责任。宜帝时,某县官教人诬告,被处以弃市之刑。汉律之所以对诬告者要实行反坐的原则,是因为诬告他人不仅直接危害了被诬告者本人的身家性命,而且会破坏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特别是诬告别人谋反罪,往往会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不信任与残酷屠杀,严重损害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所以“省刑息诬”,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正是汉律严刑惩治诬告的基本原因。

5.不溯及既往

汉时,新颁律令一般不适用于颁布前已发生的犯罪行为,即法不溯及既往。例如,西汉成帝妥和年间,定陵候淳于长犯大逆罪处死刑,其妾六人在案发前已离异改嫁,有的大臣认为,仍应处以死刑,最后成帝栽定不追究这些人的刑事责任。成帝以后,凡大赦以前的犯罪,大赦公布之后不再追究。

Ⅷ 论述题1.论汉朝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

以犯法时的律令论罪:《汉书孔光传》:“令,犯法者各以法时律令论之,明有所讫也。”所谓“法时”即犯法之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处刑必须以犯法时的律令为依据,而不能以犯法以后颁布的法令为处刑的依据,即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老、幼、残、妇犯罪减免刑罚:这一原则在我国西周时就有了,大体上讲,八十以上算做老人,七岁以下为幼童,凡是老人、幼童犯一般罪行都可以减免刑罚:老、幼、残、妇关押的时候可以不戴械具;此外对女犯还可以适用赎刑,叫做“女徒顾山”。
自告减免刑罚:自告,即自首,自首可以减免刑罚,汉朝法律规定的非常详细,如果一人犯几个罪行,只能减免自告之罪。
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汉朝称故意犯罪“故”,过失犯罪称“误”,区分故意和过失的意义在于故意从重,过失从轻。
区分共同犯罪中的首犯与从犯:首犯在汉朝叫做“造意”,即倡首先言,或者说带头出谋划策,造意犯从重处罚,从犯从轻处罚。
严惩诬告:汉朝仍然规定诬告反坐。
允许正当防卫:据《周礼》郑玄注,汉朝有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
实行上请:这一刑法原则在中国法制的历史上具有相当的影响,“上请”是指对一定的贵族、官僚及其家属犯罪,或一定情况,一定年状的百姓犯罪,须报请皇帝裁夺的制度。这一制度确立于西汉(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一直沿用到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沿用时间最长的法律制度。
亲亲得相首匿:是指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对于彼此的犯罪可以互相首谋隐匿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的原则。这一原则确立于汉宣帝地节四年,其理论基础是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思想,根据这一原则,子女首谋隐匿父母,妻子首谋隐匿丈夫,孙子女首谋隐匿祖父母,都不算犯罪;而父母首匿子女,丈夫首匿妻子,祖父母首匿孙子应受惩罚,但因此应处死刑的时候应通过廷尉,请皇帝裁夺。后世根据这一原则又确立了“同居有罪相为隐的”的原则。

Ⅸ 汉律的刑罚原则

以罪刑相应、维护特权为基础,实行故意从重、过失从轻、严惩团伙、重判再犯内、从严容治吏、宽宥老幼、自出减刑、立功赎罪、诬告反坐、故纵同罪、重科不孝等原则。罪刑相应、维护特权的原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可衡量性,其中既包含罪刑法定的因素,依法律条款定罪,注重犯罪动机、犯罪形态及危害结果,严格区分已遂与未遂;又存在收孥连坐、维护特权的规定,表明其罪刑相应只是相对、不彻底的。维护特权主要表现在贵族、官员、有爵者可在一定条件下减、免刑罚。

Ⅹ 汉宣帝的这纸诏书确立了汉代刑法的什么原则

“亲亲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颁布的一份诏书中所确定的一项法律原则,规定了除谋反回、大逆以外,亲属间均可答互相首匿犯罪行为,而减免刑罚。根据这一原则,卑幼首匿尊亲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除死刑上请减免外,其它的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原则,自汉律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朝。——常识法律篇。

热点内容
不阻止自杀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09 17:57:17 浏览:874
经济法的定义是什么 发布:2025-10-09 17:55:37 浏览:772
行政诉讼法及实物 发布:2025-10-09 17:46:18 浏览:921
行政法日期问题 发布:2025-10-09 17:36:32 浏览:981
司法部发检 发布:2025-10-09 17:33:35 浏览:456
经济法题目拟写合同 发布:2025-10-09 17:29:19 浏览:154
小学生道德讲堂体会 发布:2025-10-09 17:18:49 浏览:75
新编经济法教程2019年 发布:2025-10-09 17:09:13 浏览:768
园林公司法律分析 发布:2025-10-09 16:37:01 浏览:685
则依法治国 发布:2025-10-09 16:28:25 浏览: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