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说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施行时间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时间:2021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说明扩展阅读
2019年6月25日,栗战书委员长主持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审议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和民法典继承编草案。12月20日,法工委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将2017年已经出台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编入草案,重新编排条文序号,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请12月常委会会议审议。
12月2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春耀作关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修改情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编纂情况的汇报。据沈春耀介绍,民法典(草案)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
12月24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民法典草案。12月28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民法典草案的议案,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2020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晨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一些社会问题做了回应具体包括什么
1、草案对于如何确认和保障个人信息权,公众十分关心。目前,草案中有保护个人信息的专相关条文属。
2、草案还对‘’一老一少‘’问题进行了回应。‘’一老‘’指老人问题。草案首设了‘’成人监护制度‘’,明确配偶、父母、子女等担任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成年人的监护人,堪称适应了老龄社会的现实需要。
3、‘’一少‘’指自然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下限标准问题。专家们在讨论时都支持将其从民法通则的10周岁调整为6周岁。
4、在财产权方面,草案第一次使用了“平等保护”表述,是对物权法的重大完善,彰显了民事法律“私权平等”价值取向。
5、为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发展需要,草案对知识产权客体进行了详细列举,扩大了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同时还规定了对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保护。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该规定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分则是独立的法律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实就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即《刑法典》含九个修正案)一样是一部完整体系的法律,唯一区别是在成文法(即制定法)国家《刑法典》为总则(有关国家刑事立法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立法目的、刑罚等基本内容),和分则(即分则编,规定的是诸如危害国家安全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军人违反职责罪等相关种类和具体罪名与刑罚处罚),再加上附则(不作为独立分编存在,只解决法律适用和时效问题),而《民法典》不同,由于其体系庞大、囊括内容繁多,所以除了总则编(即已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之外还要分为合同、侵权责任、债、婚姻家庭或叫亲属(这部分主要是人法)、收养,甚至还有学术界在争论的人格权编等许多分编,所以说,《民法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把分则编可以分为很多单独编,而《刑法典》只有总则、分则两编内容,再具体到我国立法,由于政治发展、法治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我国方方面面的体系化完整立法普遍较晚,即便是第一部《刑法典》也是在1979年的第五届全国人大会二次会议上才通过的,而民法方面起步还确实是比较早的,第一部民事法律是《婚姻法》,是在1950年制定出来的,应该说这部法律比第一部《宪法》还早,后由于政治运动、公有化经济等方方面面原因,一次次掀起的《中国民法典》编篆也是倍受阻力,最终在1984年中央决定暂时把《民法典》以变通方式处理,分别制定单行法,待时机成熟后统一编篆为民法典,所以从1986年到2009年这期间分别制定了《民法通则》(主要是《民法典》总则编性质的内容)、《婚姻法》、《公司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单行法,但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由于立法不系统、不完善导致了法出多门,法院和法官经常需要在法律中去找法律的情况,甚至同类案件判决依据不同、同一法律适用不同类型的案件的情况,乃至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变相立法(属于违背上位法行为)来解决民事法律冲突和法律空白的问题,所以,现在在一系列单行法都已经比较完备、理论和司法实践经验也积累的比较丰厚的情况下国家决定再次启动编篆《民法典》的工作,但是这次编篆还是比较特别,也不同于德国、法国和我们的台湾(沿用了我国1931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立法中的一次成型,还是分两步走的,也就是先《总则》后《分则(各分编)》,《民法总则》已经颁布,按照常委会的作的《关于<民法总则>草案说明》的规划来看,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通过后就开始各个分编的编篆工作,分则各编在2020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预计)提交审议通过。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民法典》是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法,是完善我国民事立法、健全经回济法制、建立正常的社会答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步骤。
二、《民法典》既是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也为民事和经济审判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三、《民法典》对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E. 民法典第1254条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 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规定情形的发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发生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的,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
《民法典》第1254条在《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作出完善,破解高空抛物行为“一人抛物、全楼买单”的连坐尴尬局面。《民法典》第1254条明确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了能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人员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民法典》第1254条虽然延续了《侵权责任法》由可能加害人共同承担责任的立法思路,但也进一步明晰了高空抛物的法律责任承担主体,新的变化如下:
第一,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居民从建筑物向外抛掷物品,不仅不道德,更是违反了法定义务,这给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警示和要求。
第二,明确补偿人具有追偿权。“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相当于承担垫付责任,而不是以前《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连坐”责任,在承担补偿责任后对侵权人享有追偿权。原来高空抛物案件处理中的难点,主要是确定被告的难度较大,绝大多数被告既无过错,也没有实施任何行为,但却被判决承担责任。于是,很多无辜被告都非常抵制判决,也不会主动履行判决,社会效果不好。
第三,明确建筑管理人的安全保障义务。建筑物管理人是指建筑物的管理者,即物业服务企业或管理人,他们对建筑物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来防止高空抛物或坠物致人损害的行为发生;若管理不当,致使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坠落,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第四,新增公安机关调查等义务。发生高空坠物,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最大可能直接确定侵权责任人。立法专家杨立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条规定实际上就是要求采用刑事方法解决,只有在动用侦查手段仍然查不清高空抛物行为人的,才可以适用本条规定的责任认定规则。相信侦查责任到主体下,更有利于侵权人的侦查。
F.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国第几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6)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说明扩展阅读:
民法典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位置重要。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以及法治体系的现代化。
作为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法律之一,民法典事关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方方面面,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
同时民法是万法之母。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不断进步,但是民法体系仍有待完善。与单行法不同,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
在这个意义上,制定、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标识,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