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的惩罚
『壹』 行政处罚与司法区别
行政处罚与司法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主 体
行政处罚:国家内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司法容: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及其公职人员
二、客体
行政处罚: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管理,内容比司法广泛
司法:对象是案件,主要内容是裁决涉及法律问题的纠纷和争议及对有关案件进行处理
三、程序要求
行政处罚:虽然有相应的程序性规定,处罚活动相对不如司法活动的程序性要求严格
司法: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如果违反程序将导致司法行为的无效和不合法 主动性程度
四、性质
行政处罚:“不能不理” 主动
司法:“不告不理”被动
五、工作身份
行政处罚:与行政相对人形成行政法律关系:既是执法者,又是一方当事人
司法:以第三者身份居间裁判
『贰』 法律上行政处罚,司法处罚,有几种处罚
《行政处罚法》第八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内罚款;
(三)没收违法容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条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
(一)警告;
(二)罚款;
(三)行政拘留;
(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也有当事人违反民事诉讼行为的处罚:拘留、罚款。
『叁』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十二条至八十九条的司法解释
第八十二条 需要传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接受调查的,经公安机关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对现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公安机关应当将传唤的原因和依据告知被传唤人。对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人,可以强制传唤。
第八十三条 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传唤的原因和处所通知被传唤人家属。
第八十四条 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的,被询问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更正。被询问人确认笔录无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询问的人民警察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
被询问人 要求就被询问事项自行提供书面材料的,应当准许;必要时,人民警察也可以要求被询问人自行书写。
询问不满16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第八十五条 人民警察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可以到其所在单位或者住处进行;必要时,也可以通知其到公安机关提供证言。
人民警察在公安机关以外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出示工作证件。
询问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同时适用本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
第八十六条 询问聋哑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有通晓手语的人提供帮助,并在笔录上注明。
询问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他证人,应当配备翻译人员,并在笔录上注明。
第八十七条 公安机关对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可以进行检查。检查时,人民警察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工作证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对确有必要立即进行检查的,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当场检查,但检查公民住所应当出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
检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第八十八条 检查的情况应当制作检查笔录,由检查人、被检查人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被检查人拒绝签名的,人民警察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第八十九条 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对与案件有关的需要作为证据的物品,可以扣押;对被侵害人或者善意第三人合法占有的财产,不得扣押,应当予以登记。对与案件无关的物品,不得扣押。
对扣押的物品,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清单一式二份,由调查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一份交给持有人,另一份附卷备查。
对扣押的物品,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挪作他用;对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按照有关规定处理。经查明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及时退还;经核实属于他人合法财产的,应当登记后立即退还;满6个月无人对该财产主张权利或者无法查清权利人的,应当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
『肆』 妨碍司法公正怎么处罚
妨碍司法公正是普通法地区的一种刑事罪,为可公诉罪行之一。由于普通法中没有就可公诉罪行定下特别的罚则,所以可判处的监禁刑期并没有上限。理论上最高刑罚是终身监禁,但现代已经少有罚得如此重的案例。
『伍』 在中国虐待动物会有什么司法惩罚
首先,应当看虐待的是什么动物,如果是野生保护动物,则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追究虐待者的责任;
其次,如果虐待是一般动物,如果是他人所有的动物,则可能会产生对他人的赔偿责任等问题;
再次,如果虐待的是自己所有的动物,如宠物,则与上两种情况相比缺少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原因在于,我国《物权法》中已经明确将动物规定为是一种法律上的“物”,即所有人可以随意处分,因此,从法律角度上来讲,所有人对自己所有的动物(即自己的所有物)是可以进行任意处置的,既不会产生民事上的法律责任,更谈不上刑事责任。但是,动物毕竟是一种活物,如果对其过于残忍,则会产生极大的社会道德危机,呼吁我国的《动物保护法》快点出台吧。不过,我国已经开始起草工作了,网上有专家意见稿,LZ可参见一下,网址如下:http://www.022net.com/2009/10-13/43144623319843.html
『陆』 党纪处分、政纪处分、司法处罚三者的关系
你好
党纪处分是对违反党章及相关党内规定的人员处分,是党内处分,处内罚种类:警告容、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政纪处分,应该是行政处分,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而作也的处分,这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处罚种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司法处罚,是法院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适用予一般人,处罚种类: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死期;另有附加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党员的,以上三者可以同时作出,如对受贿者开除党籍,撤职,判刑!
『柒』 司法机关处罚是否适用行政处罚法
司法拘抄留又称为民事拘留袭,是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审判活动正常进行,对实施了严重妨害诉讼活动的人,采取限制其短期限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法院拥有司法拘留的决定权。司法拘留与行政拘留不同,具体区别如下 :
1、法律性质不同:司法拘留是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采取的具有惩罚性质的措施;行政拘留是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人采取的,具有处罚性质。
2、适用对象不同:司法拘留实施了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既包括民事诉讼参与人,也包括案外人;行政拘留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尚不构成犯罪的人。
3、法律依据不同:司法拘留依据《民事诉讼法》; 行政拘留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等行政法规。
4、适用目的不同:司法拘留保障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行政拘留惩罚一般的行政违法者。
5、适用机关不同:司法拘留人民法院决定,司法警察执行,交公安机关有关场所看管;行政拘留由公安机关决定执行。
6、羁押期间不同:司法拘留15日以下;行政拘留15日,并罚时不超过20日
7、法律后果:司法拘留是对于有妨害诉讼行为人的惩戒,与判决结果无关,可以提前解除;行政拘留是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人的处罚。
『捌』 社区矫正期间再犯罪怎么处罚,司法所所长构成玩忽职守
根据两高两部制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第二十五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六条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作出决定: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七条 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
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监狱应当立即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执行。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玖』 如果有人表示自己如果因为舆论罪被司法惩罚,出来一定要屠童大杀,司法还敢惩罚大吗
首先,我国家刑法的规定中,没有舆论罪这一罪名;第二,司法机关不可能因为罪犯扬言如被惩罚会实施报复性行为,而放弃对罪犯的追究。说几句狠话,司法机关放过你了?这种想法未免太幼稚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