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与自由
❶ 我要写一篇民法的论文,题目是“以法律行为为核心论民法上自由的本质、范围和限制”,帮我解读一下题目
核心应来该是自由,民法之自由自要紧扣意思表示来写。过程中必须讨论民法自由所涉及的概念外延。何为外延,可以查找逻辑学。
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以意思表示自由控制下的合法行为,才能算是法律行为。
建议你可以用这么一个思路:
第一部分:概述民法自由在中国的权威定义以及社会环境,记住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要抄袭。
第二部分:(拆分)1.民法自由的起源(查找法制史有关罗马法的相关介绍)
2.民法自由的构成要件(找民法学,最好可以参考一下卢梭的论法的精神)
3.民事法律行为之构成,及民法自由上的表现与特征
第三部分:(收尾)综述法律行为的改革可行性,提出建议
❷ 物权法定原则与民法的意思自由原则的关系
这里要先注意下物权变动的知识。我国物权变动有几种分类,其中一种即分法为原始取得和受让取得,在受让取得中,又包括买卖、赠与等。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采取债权形式主义,当事人订立有效的合同可以引起物权的转让,即生效的债权合同+公示公信(不动产登记,特殊动产登记)=物权变动。
在买卖、赠与等几种常见的物权变动中,其中生效的债权合同即属于民事合同领域。因债权具有任意性,当事人可以依据意思合意订立各种样式的合同,当然不能违反第五十二条的规定。这种债权任意性,即时意思自治原则在合同法领域的体现。
再回到物权法领域,物权法定原则要求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只能由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任意创设。物权分为担保物权和用益物权,此外当事人不能创设出第三类物权;担保物权也只有抵押、质押、留置、保证、定金五种,当事人不能创设出第六种;用益物权也同理。(比如流押条款,一开始是担保,后实现担保时直接转让所有权,这不属于担保物权又不属于用益物权,对债务人和担保义务人极为不公平,法律禁止。)(又如不动产转让登记,不登记不动产不转移)(再如司考最喜欢考的无权处分啊,异议登记啊,预告登记啊,好好弄懂,必须弄懂。)
那么意思自治原则如何在物权法领域体现呢?民法四大基本权利之一:支配权(所有权),允许支配权人根据自己的意思任意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物品,允许支配权人出卖自己所有的物品,允许自己购买其他人所有的物品,这种任意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即使意思自治原则在物权法领域的体现。
总结,这两个原则并不矛盾,只是发生于同一行为的不同方面。买卖某物中,甲方的出卖意思和乙方的购买意思,和双方的合意即为意思自治;而用买卖合同引起物权转让的这种模式,以及禁止流押取得所有权,即为物权法定。
最后,有些法言法语我都忘了怎么表述了,模模糊糊的不知道原话是啥,楼主你就将就着看,虽然用词略有瑕疵,但是知识体系还是没错的。楼主你要看到,一个买卖行为,即是一个债权行为,又是一个物权行为,把两个行为区别一看,顿时豁然开朗。《买卖纠纷司法解释》第三条无权处分的合同有效,但是物权不转移,就是这个道理。
❸ 民法问题 意思表达不自由的胁迫和无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不自由,指在意思表示形成阶段,因遭受外在不当行为的影响,使得表意人不能按照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自由、自主地形成意思表示,以致表意人表示出来的意思并非真实意愿的情形。意思表示的不自由包括四种:①欺诈;②胁迫;③乘人之危;④显失公平。
(一)欺诈
《民通意见》68.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欺诈的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
(1)欺诈的构成要件有四:①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事实;②对方因此陷入错误认识(欺诈与错误具有因果关系)(见【例1】);③对方因此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认识错误与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④欺诈具有不正当性(《民通意见》第68条)。
(2)因欺诈所实施的法律行为的效力:①因欺诈订立且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合同法》第52条)。②因欺诈订立但未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为可撤销的合同(《合同法》第54条)。③因欺诈订立的遗嘱无效(《继承法》第22条)。
二、意思表示为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而法律行为是私法自治的实践手段,因此意思表示意义重大。意思表示,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行为。比如:说梦话。
❹ 《罗马民法大全》和《自由大宪章》的异同
http://wenku..com/link?url=iyKtpRO_7RulzpNTdGj8dfVUxusKuKEDsBcG-__
❺ 民法的基本理念是自由平等为什么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有以下五个:
(一) 人权主义
所谓人权主义, 是指以人权保障为最高理念, 体现以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 将私权利作为人权的基础权利。人权主义是21 世纪的人文主义。人权主义的民法典, 实际上就是私权神圣的民法典, 它是民法权利法性质的必然要求, 即民法典全面确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权利, 确保民事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剥夺。具体而言, 民法典首先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 坚持除物权、知识产权实行权利法定主义外, 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 严格实行任意主义, 摒弃权利必为法律明文确认的僵化观念; 其次, 对不同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同等的保护, 确认私力救济制度, 完善公力救济制度, 实行彻底的全部赔偿规则; 再次, 明确规定类推适用在民法上的价值及其司法适用; 最后, 确认法院(法官) 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拒绝审判。
(二) 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 即私法自治, 是指民法范畴内, 民事主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 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预。换言之,民事主体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断, 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行为、自己负责, 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 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种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在因彼此间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纠纷的解决方式。意思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方式对法律提出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 当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 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识, 自主地进行民事活动,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享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利益, 承担自己行为的风险。意思自治能确保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自由, 使之既不受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 也能抵御不当或者越位的国家权力的干扰, 从而使市场的各种资源配置趋向优化, 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贯彻这一理念, 民法典应当将协议、合同、契约三个概念统一, 恢复《民法通则》中的合同概念, 使一切民事法律行为皆受意思自治规则的调整, 全面落实契约(合同、协议) 自由; 在调整契约(合同) 关系方面, 尽可能多地设置任意性规范, 使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优于任意性规范和法律推定条款。当然, 这里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 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三) 利益衡平
利益衡平是指当事人之间、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应当符合公平的价值理念。利益衡平是古今中外立法、司法的一个根本规则, 是民法精神和社会公德的要求。舍却利益衡平, 民法将不成其为民法。基于利益衡平理念, 民法典一是应确认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情势变更原则; 二是要保障交易安全特别是强化对善意的当事人的保护, 建立善意当事人保护的一般规则; 三是确立自然人债务的法定免除制度, 规定一定期限内(如15 年) 债务人确实无力偿付债务的, 债务人可以依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主张免除债务; 四是在体现利益衡平理念的同时, 注重效率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意义, 注重鼓励交易、物尽其用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即制定所谓的“绿色民法典”。
(四) 规范科学法律规范的科学性与法律对现实的迁就、法律规范的通俗性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民事立法的突出问题。不顾法的自身的科学性而一味地迁就现实的立法观显然是不足取的。长期以来“法律越通俗越好”的所谓流行观点也必须加以改变。在法律规范的科学性与通俗性发生矛盾时, 我们应当舍弃法的通俗性而保全法的科学性。因为,法律再通俗, 它仍然是相当专业的, 其中最通俗的法律概念比如合同、所有权、保证、继承、收养等, 对一般的人来说, 都难以准确理解。众所周知, 英美法是专家法, 其法律规范主要存在浩如烟海的判例文献中, 普通老百姓是难以知晓的, 但在英美等法治国家里, 普通人是如何行为的呢? 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实际上, 文本法并不等于生活法(实际在民众中起作用的法) .文本法再通俗, 永远也达不到生活法的通俗程度。基于此, 民法典应当采取区别作法, 将涉及民众基本私权利的规范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表达, 而对除此之外的其他规范则以科学性为唯一目标。坚持规范科学的理念, 民法典还必须以我国本土的活的法律规范为基础并吸收国际上的通行规范, 既要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实际, 更要着眼于将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法域”统一, 即应在未来四法域统一的框架下来设计民法典的基本结构、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
(五) 民商合一
民商合一抑或民商分立, 这是当代民事法律法典化的重大问题。从中国的历史传统、思维偏好、世界法律的发展趋势看, 我国民法典应当以民商合一为一基本理念。坚持民商合一, 并非轻视或者否认实质意义的商法存在, 而是基于法的自身的规律性和逻辑性的考虑, 反映的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人特殊地位的覆灭、民法与商法的融合。贯彻这一理念, 民法典应当: ①将公示主义、外观主义、交易安全、交易迅捷、严格责任主义确定为基本规则; ②确认非法人组织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 专章规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非法人组织的主体法规则, 甚至可以赋予合伙企业以法人资格; ③不区分民事主体与商事主体、民事行为与商事行为、民事代理与商事代理、民事权利与商事权利、民事时效与商事时效, 不设商事法院或者商事法庭; ④明确国际商事惯例在民法渊源体系中的地位, 适当吸取国际商事惯例的可行规则, 将之直接规定在民法典中; ⑤不制定商法典, 也不必制定商事通则, 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海商法、破产法、企业登记法、会计法等仍作为民事单行法存在。
❻ 民法类型化的自由和拘束也就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怎么理解
民法上的权利义务不是创设的 是把经济生活中的自由规定为权利 约束即限制规定为义务 更好地实现自由
❼ 限制人身自由导致的问题都是民法范畴吗
不一定,如果限制人身自由导致了他人财产方面的损害,属于民法范畴,但是限制人身自由导致了他人的伤亡等严重的情况,就属于刑法的范畴了~
❽ 民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民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1、含义不同:行政法是关于国家与国家权力专的法律,民法是属关于市场和人的法律.
2、理念不同:民法是从市民社会中自然形成的,其理念是自由主义,其文化基础是自由主义文化。行政法的理念是国家主义,其文化基础是国家统治的理论。自由与统治永远是一对矛盾。民法的价值理念之一是对抗国家力量的侵犯;行政法的价值目标之一是防止国家权力的膨胀并维护私权的合理存在。
3、功能不同:民法的功能是保护私权并对抗公权。行政法的功能是规范与限制行政权的扩张。然而,民法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张扬私权,但它又容易导致私权的泛滥。行政法是以国家本位主义为基础,它可以保护私权行使,但是它的某些行政偏好又可能助长不适当的行政扩权。个人本位与国家本位都是社会利益两种极端的表现,在许多情况下,很难达致对立的统一。
4、主体不同: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行政法则是指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_国务院依法制定,修改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❾ 民法自由人定义是什么
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专人之间、公民属和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1. 人身关系(不可抛弃和转让)
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人格关系:自然人主体性要素的总称。包括身体、生命、健康等物质性要素和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精神性要素。
身份关系:自然人基于彼此间身份形成的相互关系。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
2. 财产关系
财产人们可以支配的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和物品。财产关系是人们基于财产的支配时交易而形成的关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具有:(1)强调当事人身份的非官方性质。不是上下级间或者与国家之间等(2)可以被支配。(3)人身的物质要素不能作为财产。如器官。
分为两类:支配型和流转型。
支配型指财产归何人所有,对物的支配民法上谓之物权,对智力成果谓之知识产权。
流转型财产关系反应商品交换中的财产关系,表述财产在交易中即财产因买卖、租赁、借贷、承揽等行为而发生的转移状态。民法上谓之为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