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做题错

刑法做题错

发布时间: 2021-01-03 02:59:36

刑法大题做题经验和技巧

技巧;
1,刑法袭是犯罪学说,所以,要解答“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分;
2,“犯罪”要从犯罪构成的要件;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主面去分析解答;
3,要从犯罪标准(数额、行为轻重)去解答;
4,最重要是要以答案的标准去解答。因为每年所谓的标准答案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司法考试“很我法律专业毕业的或从事审判别实践几十年的人考试通过不了?就是他们的答案,是符合法律规定,而答案是错误的。
例如,亲人和朋友有难,救助的行为。“甲在火灾之际,为救女友而没救母亲构成不作为犯罪”.按照我同法律规定;1救女友而没救母亲,合法。2都不救助,合法。
理由;1,救女友而没救母亲,二人生命权利是一样的。2,“不作为犯罪”是来源于法律直接规定,不可比照(类推),3,此案例属于亲属和朋友发生灾难救助,我国刑法没有对亲属和朋友发生灾不救,构成犯罪的规定。4,子女对母亲有赡养义务,没有灾难救助义务。
“不作为犯罪”案例。母亲拒绝给婴儿喂奶,造成死亡。 属于不作为犯罪."给婴儿喂奶",是法定义务,“拒绝”是不作为。

⑵ 法考刑法课听完做题错误率较高怎么办

如果做试卷的时候错误率比较高,那说明你的基础不行,对于课本的掌握不行,多看看书。

⑶ 刑法案例分析做题课程,不会写怎么弄

看解析

⑷ 刑法为什么一做题就错啊,郁闷死了

好好看看会好的

⑸ 刑法题,请问那个是错误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刑法第二百六内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
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
第二条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二)项规定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既包括在从事旅客运输的各种公共汽车,大、中型出租车,火车,船只,飞机等正在运营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上对旅客、司售、乘务人员实施的抢劫,也包括对运行途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加以拦截后,对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人员实施的抢劫。

一、关于“入户抢劫”的认定
根据《抢劫解释》第一容条规定,认定“入户抢劫”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户”的范围。“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一般情况下,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工棚等不应认定为“户”,

D错

⑹ 司法考试刑法问题。高手进

通俗的讲 对象错误就是打错人了,打击错误就是打偏了。
在对象打击错误下回,具体符合说和答法定符合说二者结论是一样的。而只有在打击错误的情况下才区分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的区别。
D这个案例属于打错人了,是对象错误,所以二者结论是一样的,都是故杀既遂。如果这道题题干变成,丁欲杀仇人,由于枪法不准,把站在仇人旁边的生父杀了,就是打击错误了,D就错误了。
所以你在做这类题的时候,要先区分是对象错误还是打击错误,再区分具体符合和法定符合有什么区别。

⑺ 刑法中认识错误的类型及处理原则. (要求作出简单论述)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有不正确理解或者对有关客观事实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认识。罪过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认识因素不同,就会影响意志因素,因而影响罪过。行为人的认识错误,既可能影响罪过的有无与罪过的形式,也可能影响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是既遂还是未遂,还可能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与否。认识错误包括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有误解。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其实该行为并非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例如,行为人以为与现役军人的配偶通奸是犯罪,在实施通奸行为后自动投案。但刑法并没有将这种行为规定为犯罪。这种情况称为幻觉犯。既然某种行为并非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就不能因为行为人误认为是犯罪而认定为有罪。
2.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行为不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其实该行为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例如,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其实刑法第219条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这种认识错误是否影响定罪,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第一种观点坚持不知法律不免责的原则。第二种观点相反,认为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只能是违法性的认识,而不是社会危害性的认识。第三种观点认为,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违法性之间,只要认识其中之一即可。第四种观点认为,认识行为的违法性一般来说不是犯罪故意的内容,但不能绝对化。根据行为人的具体情况,如果确实不知法律,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则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第五种观点认为,如果行为人认识自己的行为是社会危害性行为而有意识地实施,则不能因为他自称不知法律,而排除故意的罪过。如果行为人确因不认识行为的违法性,从而也不认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则应排除犯罪的故意。通说采取第五种观点。
3.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在罪名、罪数、量刑等方面有不正确的理解。例如,行为人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故意造成被保险人伤残,行为人误认为只成立保险诈骗罪,事实上成立保险诈骗罪与故意伤害罪。显然,行为人的这种认识错误不影响定罪与量刑。
事实认识错误 故意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因此,对客观事实的认识错误就可能影响故意。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个犯罪构成的范嗣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因而也被称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具体的事实错误主要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的错误。
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或者说,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所发生的事实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构成,因而也被称为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抽象的事实错误只有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两种情况

⑻ 刑法(认识错误/工具错误)

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刑法性质、后果和有关事实情况的不正确认识,也就是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的法律意义或者事实情况发生的认识错误。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可分为两种: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一)刑法上的法律认识错误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相对,指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在有关法律性质和法律意义的评价上的不正确认识,又称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也谓法律错误。此种错误一般不会对行为人是否为罪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1]

1、将有罪行为误认为无罪行为,也称“假想非罪”。一是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但认为未达到犯罪程度,不是犯罪。如刑法第二百五十九条的破坏军婚罪,其行为人可能只认识到与军人配偶同居不道德,但不至于犯罪。二是行为人更本就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而事实上确实犯罪行为。如“大义灭亲”、“同态复仇”等行为。

2、将无罪行为认为是有罪行为,也称“假想有罪”、“幻觉犯”。 行为人的该种行为在刑法上并没有规定为是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典型如正当防卫、盗取财物尚不足犯罪数额要求的。

3、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定性及刑罚轻重的认识错误。一是对自己行为应成立罪名的误解,这种错误认识在法条产生竞合时极易出现。例如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线,本来行为人触犯的是破坏电力设备罪。二是对行为应处刑罚轻重的误解,例如行为人不知刑法对加重或减轻情节有从重或从轻处罚的规定而受到与自己预想不同的刑罚。如正当防卫的过限行为,行为人知道刑法应对其过限行为给予处罚,但却不知道应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二)刑法上的事实认识错误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的认识与实际情况、客观事实不一致,即行为人主观上所认识之构成犯罪之事实与客观发生之构成犯罪之事实不相一致。这种认识错误可能影响到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有犯罪故意,进而影响到行为人是负故意责任还是负过失责任,亦或是不负责任。事实认识错误对于合理地解决行为人犯罪和刑事责任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理论比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理论更加复杂,它主要分为以下五种:[2]

1、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指行为人由于对某种客观事实产生误解,而导致其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不符。典型如假想防卫、假想避险等行为。如一行人夜晚行路中被打劫,恰巧一民警路过救援,由于事发突然,光线不明,该行人以为其系劫匪之同伙,并将其打伤。

2、对象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出现偏差。该种认识错误有二种情形:第一,预想侵害的对象和实际侵害到的对象属同一犯罪构成要件,例如,甲欲杀乙,却误认丙为乙而杀死了丙。第二,预想侵害的对象和实际侵害的对象不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如甲预想侵犯的对象是乙,于夜晚等在乙必经之路,后终于看到一黑影走过,遂开枪射杀,近前一看,乃是一熊。区分上述两种情形的效果在于行为人将承担的刑事责任不同,原因是由于其行为导致犯罪构成要件产生了偏差。

3、手段、方法的错误,指行为人对犯罪手段、方法的误用,使行为人主观上的犯罪构成和客观上的犯罪构成产生了偏差。如甲本欲毒药杀张三,但因为误认而错用了一种无毒的药物。另如误把毒药当药酒给他人治病,但却要了他人的命。

4、行为偏差,又叫做目标打击错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有偏差。如甲欲杀张三,朝张三射击却击中张三身旁的李四。

5、因果关系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不符合实际情况。(1)行为造成了预定的结果,但误以为没有造成该结果;(2)行为没有实际造成预定的结果,但误以为造成了该结果;(3)知道行为已经造成了预定的结果,但对造成结果的原因有误解。

热点内容
八个半月的胎儿打掉了要付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10-10 12:04:50 浏览:677
经济法宗旨论述题 发布:2025-10-10 11:57:36 浏览:645
法律硕士学位英语 发布:2025-10-10 11:56:16 浏览:706
电信经办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10 11:39:35 浏览:157
耕地入刑法 发布:2025-10-10 11:39:33 浏览:386
美国的立法性行政法规 发布:2025-10-10 11:22:32 浏览:785
法律援助案件诉讼费的免交 发布:2025-10-10 11:17:39 浏览:159
劳动法15天公休假 发布:2025-10-10 11:12:33 浏览:120
法院开膛词 发布:2025-10-10 11:07:32 浏览:230
商品合同法罚款 发布:2025-10-10 11:07:29 浏览: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