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九十条规定

民法典九十条规定

发布时间: 2021-01-03 03:17:16

⑴ 学生在学校因卫生间有障碍物导直被同学撞伤学校因负多少责任

按照这种理论,人走在大街上,活在世上,哪里都是障碍物?哪里都会版有受伤的几率,那么这些产权品,这些设施是不是都要承担责任的
学生被撞伤就事论事,直接就当事人的责任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追究,伤到她的是到是棒槌还是桌子椅子,
那么同样的理论,开煤气罐自杀的是不是煤气罐公司也要承担责任呢?喝安眠药自杀的,是不是安眠药的生产厂家是谋杀?
现在的社会风气问题,还是网络太发达了,将这一类的问题全部都曝光了出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去追究不可理喻的责任。走在路上,被马路牙子绊了一下,摔倒了,要追究责任,书上掉个苹果砸伤,要追究种树的人的责任。是社会出问题了,还是人出问题了?
把问题拉回到学生在学校因卫生间有障碍物导致被撞伤的问题上。依照同理,学校是不是可以追究学生损坏公物的责任呢?

⑵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条怎么理解

第一百九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 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 计算。
条文要义
本条是对起诉法定代理人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自己的法定代理人侵 害其合法权益,而对法定代理人提起诉讼的,其诉讼时效期间是一样 的,都是三年。但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 力人的合法权益,设定了诉讼时效期间的特殊起算方法。
本条规定的法定代理人,包括未成年人的父母,以及无民事行为能 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侵害了无民事权利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
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权益或者财产权益,权利人产生保护自己权利的请求 权,可以向自己的法定代理人主张损害赔偿请求权。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法定代理人行 使请求权,其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原 因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法定代理人履行职 责期间,并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民事行为能力受限制,无法判断自 己的权益是否受到损害,如果按照诉讼时效期间起算的一般规则,会损 害其合法权益。只有当他们取得或者恢复了民事行为能力,法定代理终 止,才能有效地行使其权利。从这时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能够更好地 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十八条和第三十九条是什么

第三十抄八条 被监护人的父母或者袭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除对被监护人实施故意犯罪的外,确有悔改表现的,经其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的前提下,视情况恢复其监护人资格,人民法院指定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监护关系同时终止。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护关系终止:
(一)被监护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
(三)被监护人或者监护人死亡;
(四)人民法院认定监护关系终止的其他情形。
监护关系终止后,被监护人仍然需要监护的,应当依法另行确定监护人。

⑷ 王大爷独居多年膝下无子女想收养一名女童需要满足什么年龄条件

中国首部民法典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纳入到婚姻家庭编中,不仅在具体规定上对收养法进行了一定的修订与完善,并且在一般规定部分明确了收养制度的基本原则。将被收养人的权益放在第一位,是民法典全方位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体现。

“最有利于被收养人”为基本原则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四条规定:“收养应当遵循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原则,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禁止借收养名义买卖未成年人。”

这就是民法典关于收养制度基本原则的规定。它明确了收养应“最有利于被收养人”而不是收养人,要求政府、社会组织等在解决收养关系问题时应该从被收养人的利益出发进行考量,为司法实践中解决收养关系纠纷提供了统一的价值引导,为保护被收养人身心健康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这一法条还从法律层面禁止了实践中存在的借用收养形式进行买卖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想收养8周岁儿童,需要该儿童同意才可以

在民法典收养章节中,有许多具体规定体现了“最有利于被收养人原则”。比如,第一千一百零四条规定的“收养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根据中国收养法,收养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需要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而民法典将需要征得同意的被收养人范围扩大到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体现了对被收养人意愿的充分尊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速度、程度也普遍提升。为此,民法典的总则部分将划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条件由10周岁下调到8周岁。也就是说,民法典认可了8周岁到18周岁的未成年人有独立做出与其年龄、智力相当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

民法典的收养制度将需要征得被收养人同意的年龄标准由10周岁降低到8周岁的调整,是与民法总则相统一的结果,也是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结果。

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也可以被收养了

中国收养法规定,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可以被收养。而民法典实施以后,上调了对被收养人年龄上的标准,14周岁到18周岁的未成年人也可以被收养。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三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未成年人都可以被收养:父母已经去世的孤儿;亲生父母失踪或下落不明的未成年人;亲生父母有如重大疾病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被收养人年龄标准的上调,使得已满14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也有机会被收养,有机会回归家庭生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收养人的条件改变了

中国收养法列举了收养人应该同时具备的4个条件:没有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30周岁。而民法典规定的收养人应符合的条件增加到5个,新增了“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的要求。这样一来,像有过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犯罪记录的人便不能收养子女。

另外,在“没有子女”这一条件上,民法典修改成了“没有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满足了仅有一名子女的人对收养子女的需求。

⑸ 民法典第七百九十九条实施后,拍照摄像取证算不算侵权

民法典?拍照摄像取证不属于侵权行为

⑹ 最高法将持续性经常性的家暴认定为虐待,这是否能维护受害者权益

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表示,民法典配套司法解释的修改制定中,考虑到了促进家庭和谐稳定,树立良好的家教、家风,弘扬家庭美德,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并且将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认定为“虐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即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为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最高人民法院12月30日发布了与民法典配套的第一批7件司法解释,与民法典同步施行。民法典的实施维护了受害人的权益,使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到有力的保障。

一、维护受害者的权益

当我们受到家暴时,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我们的权益。并且民法典明确规定无过错方会得到损害赔偿,并且会得到法院的支持。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第一千零七十九条、第一千零九十一条所称的“虐待”。

各位读者以上就是我对“最高法将持续性经常性的家暴认定为虐待,这是否能维护受害者权益?”的回答,如果您有更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9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九十九条 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姓名权的主要法律特征为:

第一,姓名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享有姓名权。只有自然人人格的文字标识才叫做姓名,因而自然人才享有姓名权。法人人格的文字标识是名称,享有的是名称权。

第二,姓名权的客体是自然人对自己人格的文字标识的专有权。姓名权的核心问题就是专有权,他人不得享有、使用,只能是权利人自己享有和使用。专有的客体,就是自然人的人格文字标识,不仅包括正式的登记姓名,而且也包括笔名、艺名、别号等。

第三,姓名权的基本义务是不得非法干涉、使用他人的姓名。姓名权是绝对权、对世权,除了姓名权本人之外,任何人都是义务主体,都负有不得侵害其姓名权的义务。

(7)民法典九十条规定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十八条

公民变更姓名,依照下列规定办理:

1、未满十八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2、十八周岁以上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十九条

公民因结婚、离婚、收养、认领、分户、并户、失踪、寻回或者其他事由引起户口变动的时候,由户主或者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变更登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二十二条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第二十三条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

第二十四条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⑻ 民法典第第二百七十九条是什么意思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九条的意思是:住宅不能用作经营性用房。
住宅如果用专作经营性用房,第一属,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第二,必须经过有利害关系的业主一致同意。
比如一楼住户想开网吧,必须离学校有一定的距离,必须经过左邻右舍,包括楼上的业主一致同意。否则的话,就不能开网吧。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九条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一致同意。

⑼ 民法典第二十九条怎么理解

民法典第二十九条: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意思是:父母作为自己孩子的监护人,可以立遗嘱指定在自己死亡后由谁来作为孩子的监护人。

热点内容
八个半月的胎儿打掉了要付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10-10 12:04:50 浏览:677
经济法宗旨论述题 发布:2025-10-10 11:57:36 浏览:645
法律硕士学位英语 发布:2025-10-10 11:56:16 浏览:706
电信经办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10 11:39:35 浏览:157
耕地入刑法 发布:2025-10-10 11:39:33 浏览:386
美国的立法性行政法规 发布:2025-10-10 11:22:32 浏览:785
法律援助案件诉讼费的免交 发布:2025-10-10 11:17:39 浏览:159
劳动法15天公休假 发布:2025-10-10 11:12:33 浏览:120
法院开膛词 发布:2025-10-10 11:07:32 浏览:230
商品合同法罚款 发布:2025-10-10 11:07:29 浏览: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