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新旧

民法典新旧

发布时间: 2025-07-17 06:45:49

Ⅰ 对于已经立案的案件,对新旧法律是如何使用的

民法典生效之前立案适用以前的法律规定,因为根据国家法律当中明确地说明的,在生效之前发生的没有经过相关的司法裁判的一些纠纷,仍然是是用之前的法律规定,这实际上就是溯及力问题。
法律分析
新民法典生效之前立案适用以前的法律规定,新的民事法律颁布实施以后,对其生效之前发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关系同样适用的效力有强弱之分。在新法律规范施行之前产生的民事关系和事实,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适用新法的,为弱度溯及力;而溯及至该民事关系和事实所产生当时即适用新法有关规定的,为强度溯及力。法律只有公诸于世,才能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并产生约束力。经旧法确立的法律关系如果要用新法加以改变,难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故此民事法律一般只适用于其生效后发生的事实和关系,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早在罗马法中就得到确立并为后世所公认的原则。中国民法也采取民法规范一般没有溯及力的原则。但是在原则上确认民事法律没有溯及力的同时,并不排除国家根据客观需要,在一定的情况作出某种溯及既往的规定。法律也是在不断的调整过程当中的,如果现在法律颁布,那么就会涉及到新旧法律衔接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法不溯及既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一千二百六十条 本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相关旧法同时废止。

Ⅱ 民法典生效后新旧法适用问题

法律分析:民法典生效后旧法已经废止不再使用,现在将使用新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Ⅲ 对于《民法典》时间效力司法解释中“法律事实持续”怎么理解

《民法典》的实施引发了新旧法交替适用的问题。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生效,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也生效。其中第一条第三款规定:“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实持续至民法典施行后,该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民法典的规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尽管司法解释已作出规定,但实践中仍存在较多争议,特别是对于“法律事实持续”的理解存在分歧。

那么,如何理解“法律事实持续”呢?

1.法律事实的定义

按照民法理论,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现象。法律事实包括自然事实和行为。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自然事实包括事件和状态。

2.如何理解“法律事实持续”

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判断该法律事实发生时,是否能够立即引起民事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或者消灭;二是参考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进行判断。

3.实践中容易出现的理解偏差

法律事实持续并不等同于法律状态的持续。

婚姻法与民法典新旧对比

民法典生效后,婚姻家庭成为民法典中的一个章节,代替了原有的婚姻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六条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第一千零四十八条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一千零五十条登记结婚后,按照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一千零五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三)未到法定婚龄。

Ⅳ 《总则篇》新旧条文对照解读

《总则篇》新旧条文对照解读如下

  1. 内容与结构变化

    • 基本无变化:《民法典》总则在内容和结构上与2017年颁布的《民法总则》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这是因为《民法总则》原本就是作为《民法典》的总则部分先行颁布的。
  2. 主要调整

    • 文字修改:根据法典编纂体系化要求,对个别条款作了文字修改。这些修改对法律内容本身没有实质性影响,只需注意在援引法条时引用最新的法条即可。
    • 附则位置调整:将“附则”部分从《民法总则》中移出,放到《民法典》的最后。附则明确了《民法典》实施后,多部旧法同时废止。
  3. 关于旧法废止后的司法解释效力

    • 冲突则无效:在旧法废止后,相关的司法解释如果与《民法典》冲突,则视为无效。
    • 不冲突可继续适用:如果司法解释与《民法典》不冲突,可以继续适用,直至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清理相关司法解释的通知或颁布《民法典》司法解释。

综上所述,《总则篇》在《民法典》与《民法总则》之间主要进行了文字性修改和附则位置的调整,实质性的法律内容并未发生变动。

Ⅵ 民法典实施以前的行为适用新法还是旧法

民法典施行后的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民法典的规定。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适用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民法典》原则上仅能适用于该法施行后发生的法律事实,《民法典》施行前发生的法律事实,原则上只能适用当时的法律,但依据《立法法》的规定和民事审判本身的规律,在例外情况下还是要承认《民法典》的溯及力。在《民法典》施行前,《民法典》的一些规定对当前的民商事审判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在《民法典》施行前,虽然人民法院不能依据《民法典》作出裁判,而只能依据现行的法律进行裁判,但如果现行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得不清楚,而《民法典》有规定或者规定得更加清楚,人民法院在裁判理由部分援引《民法典》的规定作为说理的依据,也是前述法律解释方法的必然要求。
一、刑法溯及力的原则:
1、从旧原则。新法对过去的行为一律没有溯及力,完全适用旧法。这一原则充分考虑了犯罪当时的法律状况,反对适用事后法,对行为人比较公平。但如果某一行为按旧法构成犯罪而新法不认为是犯罪,再依旧法进行处罚就不能实现刑法目的,因而也存在弊端。
2、从新原则。新法对于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一律适用,即新法具有溯及力。这一原则强调新法,适应当前的社会情况,有利于预防犯罪。但是,对行为时法未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依新法按照犯罪进行处罚,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因而有失妥当。
3、从新兼从轻原则。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则按照旧法处理。这一原则弥补了绝对从新原则的不足,既充分发挥了新法适应当前形势的优点,又认真考虑了旧法当时的具体规定,但为了避免事后刑法之嫌,采用的国家不多。
4、从旧兼从轻原则。原则上适用旧法,新法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则按照新法处理。这一原则弥补了绝对从旧原则的缺陷,既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又适应当前需要,因而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纳。
二、《民法典》溯及力例外原则
1、有利溯及原则。不溯及既往原则作为源于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制度,只限制“不利溯及”,并不限制“有利溯及”。我国《立法法》第九十三条规定,法律不溯及既往,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一般把这种情况叫做有利溯及。《时间效力规定》第二条、第三条规定了适用有利溯及原则的条件。
2、空白溯及原则。《时间效力规定》第三条规定了空白溯及原则及其例外,即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没有规定而民法典有规定的,可以适用民法典的规定,但是明显减损当事人合法权益、增加当事人法定义务或者背离当事人合理预期的除外。
3、跨法行为从新原则。跨法行为从新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跨法争议从新,争议事实持续跨越新旧法律,适用新法处理;第二、跨法期间从新:法律期间跨越新旧法律施行时间的,适用新法期间。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Ⅶ 新《民法典》对金融实操的影响 —担保篇

抵押权转移登记不影响抵押权取得,有效减低金融资产处置风险

新旧法比较:

新法(547条):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是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受让人取得从权利不因该从权利未办理转移登记手续或者未转移占有而受到影响。

旧法(《合同法》81条):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

法条解读:根据此前最高院相关判例及司法解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受让有抵押担保的债权后,可以依法取得对债权的抵押权,原抵押权登记继续有效”已明确该规则。主债权转让,作为从权利的抵押权一并转让,债权受让人取得抵押权是基于法律规定,登记与否,不影响抵押权的效力,有效保护债权受让人利益,防止债务人因受让人未及时登记而逃避担保责任。因此本条修订,主要是司法解释上升为基本法。需要注意的是,虽说上述情形不再影响抵(质)押权生效,但是未进行登记将面临无法对抗第三人的风险。实践中不排除原债权人与债务人恶意解除抵押权,侵害债权受让人利益。

未经抵押权人同意,可以转让抵押财产,抵押权具备追溯力

新法(406条):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旧法(《物权法》191条):抵押期间,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

法条解读:本条修订最大的亮点在于,当事人无明确约定,抵押人可以在未经抵押权人事先同意的情况下,转让抵押财产并发生物权变动效力,相较于旧法必须经过抵押人事先同意存在较大的差别,进一步促进物的流转。因弱化了抵押权人对抵押财产的控制能力,为了保护抵押权人的利益,将抵押权与抵押财产捆绑,赋予抵押权追溯力。体现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受让抵押标的物的第三人之间实现利益平衡,既充分保障抵押权不受侵害,又不过分妨碍财产的自由流转,充分发挥物的效益。本条修订对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影响较为明显,因房屋公允价值变动或者房地产企销售房屋价格波动,对银行实现抵押权造成影响,具体因个案情况不同而具体分析。

保证方式未作约定的,推定为一般保证

新法(686条):保证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旧法(《担保法》19条):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法条解读:保证推定方式由连带责任调整为一般保证,在各类金融业务保证合同中应当明确写明“由担保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否则将被推定为一般保证,对债权人实现债权担保造成影响。一般保证与连带责任主要区别在于权利实现方面,连带责任保证下,债权人可以直接请求保证人在其担保范围内向其承担责任。而一般保证,除法定的4种情形外(详见新法687条),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有权拒绝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即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

热点内容
中国人民法院查询电话 发布:2025-07-17 14:16:47 浏览:756
违法主体应当承担刑事法律责任的是 发布:2025-07-17 14:09:21 浏览:489
首佳法律服务怎么样 发布:2025-07-17 13:48:49 浏览:706
法院徽章含义 发布:2025-07-17 13:48:34 浏览:207
2017年废除的有关劳动法 发布:2025-07-17 13:41:55 浏览:59
道德作文600字 发布:2025-07-17 13:37:11 浏览:300
公司法和法律风险防范作用 发布:2025-07-17 13:33:06 浏览:360
陕西若定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7-17 13:30:44 浏览:144
基础法律知识的书 发布:2025-07-17 13:10:00 浏览:973
法律硕士和金融的结合 发布:2025-07-17 13:08:37 浏览: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