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遗产不得继承
⑴ 依据民法典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时间中丧生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
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条有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上述有关推定死亡时间的解释,主要是基于保护继承人的利益和遵循自然法则。其含义概括为:
(1)根据实际死亡的先后时间确定
几个相互有继承关系的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果能够确定他们死亡的时间,应当以此为继承的开始。例如,夫妻二人在同一事故中罹难,丈夫当场死亡,妻子在抢救去医院的途中死亡,则可以确定丈夫死亡在前,妻子死亡在后。如果夫妻二人各有一弟,再无其他亲人,根据继承法的规定,丈夫遗产先由妻继承,妻子死亡后遗产再行分配。最后夫妻的全部财产都由妻子的弟弟继承,丈夫的弟弟不能继承。
(2)根据保护继承人利益和自然法则确定
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的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如果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但几个人辈份相同的,应报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之间不发生继承,分别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继承遗产。例如,一个四口之家,有父亲、大哥、二哥和小弟。大哥、二哥都已娶妻生子,小弟未婚。某日,小弟驾驶自家汽车,拉着父亲、大哥、二弟到省城去谈生意,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四人死亡。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不能确定四个人的死亡先后时间的,首先推定没有晚辈继承人的小弟先死亡,其财产应由其父一人继承,其次推定作为长辈的父亲死亡、由兄弟二人分割父亲的遗产(包括已继承的小弟的遗产)。最后推定大哥、二哥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的妻子和子女分别继承。
⑵ 民法典规定子女继承父母房产再出售再交百分之二十的所得税吗
如果继承父母的房子是你的首套房而且满五年是不需要交如果不是那你需要交继承所得税20%
⑶ 民法典草案中侄子侄女也能列入继承人了吗
这次民法典继承编草案在继承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侄子女、外甥外甥女可以代位继承,这对继承法来讲是一个大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体现遗产不轻易收归国有的原则。
⑷ 我国民法典继承编与现行法比较可能会有哪些变化
民法典尚未修订,但此次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对胎儿的利益提出了明确的保护原则。草回案规定:涉及遗答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我国现行的继承法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法定继承办理。这个被称为“特留份制度”的规定,就已经体现了对胎儿权益的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胎儿利益的保护不仅限于个别情形,应该提出更全面的保护规定。
⑸ 民法典女儿先去世,父母后去世,外甥女没赡养,能不能分遗产
女儿先去世,父母后去世,外甥女可以代位继承她父母应该继承的那一份遗产,这个法律有规定的。
⑹ 新民法典死亡赔偿金继承,死者的母亲假如哪天去世了,她还能继承吗
死亡赔偿金不属于遗产,因此不存在继承一说,而是分给死者的亲属,其中版应当分给死者母亲权的部分,属于她的财产,在她去世后,构成她的遗产,由她的继承人来继承。死亡赔偿金,也称死亡补偿费,是指受害人因各种非正常事故或死亡的,由相关责任人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死者家属的一定数量的赔偿。既包括死者丧葬费用也包括其亲属的精神抚恤金等各种赔偿。
⑺ 依据民法典的规定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依据民法典的规定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被继承人回的子女先于被答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继承。
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7)民法典遗产不得继承扩展阅读:
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人,或者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适当的遗产。
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承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⑻ 听说民法典出台了,关于遗嘱继承方面有哪些变化谁能给具体说说万分感谢!
民法典出台了,但实施需要等待明年实施,另外,你所说的问题内容比较宽泛,一两句话讲不清楚,具体咨询当地专业律师了。
⑼ 听说民法典出台了,关于遗嘱继承方面有哪些变化谁能给具体说说万分感谢!
新增“居住权”、引入遗产管理人制度……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
议的民法典草案中,围绕老年人群的一系列制度创设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居
高不下。这些新提法、新制度既迎合了老年人群的多元需求,也刻上了鲜明的
时代特色。
亮点1:新增“居住权”,破解“老年不婚族”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老年人在另一半去世后,并没有选择再婚,而是采取同居的做法,也就是俗称的“老年不婚族”。其实,这些老人并不是自己没有意愿再婚,而是在当时的法律制度下,由于再婚会带来一系列财产分配上的矛盾,特别是子女的反对,所以只好“不婚”。子女反对的原因,也主要是因为担心父母的后老伴及其子女可能因为遗产继承而分走本属于原生家庭的财产,做法虽然不妥,但原因可以理解。
“老年不婚族”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非常多。比如,在入住养老院或者医院
时,由于并非合法配偶,因此无法签名,为此带来了不少麻烦。此次民法典草
案引入了“居住权”这一概念后,老人们既可以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确定房产的
分配给子女,防止因为配偶在自己去世后再婚导致财产外流,同时也能通过遗
嘱设立“居住权”,保障配偶在自己去世以后依然能享有居住权,防止子女提前
卖房,可谓一举两得。
亮点2:自闭症儿童终于有了“遗产管理人”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合理分配财产的需求越来越多元。许多人在自己去世以后,并不希望将自己的财产一次性分配。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种因素造成这一现象。其中一类重要原因就是遗产继承人并没有遗产管理能力,包括自闭症儿童等。在许多国家,遗嘱信托这一做法十分普遍,受托人既可以是信托公司,也可以是委托人信任的亲朋好友,他们根据合同内容对遗产进行管理。虽然起源于英国的遗嘱信托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信托”二字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一定的资产门槛,因此在国内普及率并不高。
此次民法典草案特地引入了“遗产管理人”这一制度,并针对不同情况下遗
产管理人的明确都进行了规范,还提到了他们应当承担的义务、履行的责任。
对中国普通老百姓而言,这也代表着他们未来多元化的遗产分配需求都可以满
足。
亮点3:遗嘱效力从“公证优先”转向“时间优先”
此次民法典草案中的一大亮点就是修改了遗嘱效力规则,删除了现行继承法关于公证遗嘱效力优先的规定,这是为了充分尊重遗嘱人的真实意愿。
我们怎么理解遗嘱效力规则呢?比如说,遗嘱人在生前订立了多份遗嘱,包括
公证遗嘱、打印遗嘱、口头遗嘱等。这些遗嘱的分配方式可能并不一致,相关
利益人会因此产生矛盾。过去,我们都是以公证遗嘱为优先的,只要其中一份
是公证遗嘱,就采纳公证遗嘱上的分配方式。
民法典草案中将这一规定删去,意味着遗嘱效力从“公证优先”迈向“时间优
先”。也就是说,一旦发生遗产纠纷,以遗嘱人最后订立的那份遗嘱为准,打印
遗嘱、录像遗嘱、危急时刻的口头遗嘱都可以。这样规定的好处是充分尊重了
当事人的真实意愿。
亮点4:适应时代需求,新增打印遗嘱、录像遗嘱
实际上,在目前许多法院受理的案件中,已经碰到了许多采用打印遗嘱的案例。打印遗嘱、录像遗嘱的被认可,将能更大程度上保障遗嘱人的权益。
同时,民法典草案对打印遗嘱也有十分详细的规定。比如,必须有两个以上的
见证人在场,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等。
不过,相比于手写遗嘱,打印遗嘱由于可以鉴定的对象只涉及到签名日期,
因此在鉴定时难度更高,而且存在见证人串通,非现场见证,或者无法提供证
明的风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遗嘱人通过公证处或者中华遗嘱库这些专业
机构登记遗嘱面临的法律风险更小。不过,打印遗嘱、录像遗嘱被认可仍然是
民法典草案顺应时代需求的创新性突破,在实际操作中能为那些来不及订立公
证遗嘱的遗嘱人提供一份保障。
摘抄自中华遗嘱库民法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