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1-16 03:11:56

『壹』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不知对不对,太久没做刑法题了,欢迎一起探讨)1. 甲和乙的行为都不能单独造内成丙死亡的危害结果,所容以应该是重叠的因果关系,因此第一问是甲对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2.有因果关系后,就分析有没危害行为。对于甲来说,清扫马路时因为聊天没有控制好喷气式水管,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喷到路人造成人身伤害的(例如喷伤眼睛或者喷到人跌倒受伤),具备疏忽大意的过失,同时也有危害行为。因此,有主观过失、危害行为又有因果关系也有损害结果,因此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对于乙来说,ta的行为显然没有违反交通道路管理法规(交通肇事罪构成要件),ta是正巧经过被喷到的水的,主观没有过失也没有故意,因此没有危害行为(就是个正常开拖拉机的行为),即便有因果关系也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此对丙的死亡并不负有责任。

『贰』 刑法中因果关系的问题

这个抄案例说的是介入袭因素隔断先前行为的因果关系问题。
从犯罪构成看,甲为杀害女友,故意破坏刹车装置,是故意杀人的犯罪预备,而女友将车开出上路,属于甲故意杀人的着手。在破坏刹车装置的行为未发生作用之前,即预想的犯罪结果出现前,其女友被突发泥石流冲下山摔死,介入因素导致了甲预想的结果发生。 介入因素作为独立的原因直接导致结果出现,则结果的出现不是甲所制造的风险的实现,因而隔断了因果关系,甲不能对女友死亡的结果负责。但其故意杀人行为已经着手,因意志以外的原因,阻断了其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其应定故意杀人未遂。

『叁』 刑法中因果关系的问题

楼上的回答有误!乙应当对H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首先,这个问题主要不是因果内关系问题,是容共同犯罪问题,但毫无疑问也是跟因果关系有关的问题。

甲乙的共同犯罪意图是进行抢劫,也就是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甲入室杀死h的行为乙不知道,但是并不是像楼上的回答一样,对h的死亡不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本案中只有一个罪!甲杀害H是因为H反抗并大声呼救,这个杀害行为是为了抢劫的顺利进行,属于抢劫罪的加重情节,而不是另成为一个故意杀人罪(如果此题题目说的是甲已经抢劫成功,为了灭口杀死h,那么甲就是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这两个罪,而乙只成立抢劫罪),因此本题中只有抢劫罪这一个罪,甲乙共同犯罪,都应对犯罪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另,在共同犯罪中,各行为人的行为与犯罪结果都成立因果关系,而不管其在事实上是否真的有因果关系,比如此题中乙只是放风,但由于其与甲进行的是共同犯罪,即便他的放风行为与H的死没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但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肆』 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几种主要学说

必然因果关系说、偶然因果关系说、条件因果关系说。
必然因果关系说认为:当危害行内为中包含容着危害结果产生的依据,并合乎规律地产生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就是必然因果关系。
偶然因果关系说危害行为中并不包含着危害结果产生的依据,偶然介入其他因素,并由其他因素合乎规律地引起危害结果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就是偶然因果关系。
条件因果关系说认为:当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伍』 刑法的因果关系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采用的是条件说,即无A则无B,那么A
就是B的原因。例如某甲版患有心脏病,某乙不知权情打了甲一拳,乙死了,就认为乙打了甲一拳是造成甲死亡的原因,因为按照条件说,乙不打甲,甲就不会死亡。初学刑法,可能感觉不好理解,但刑法中还有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等犯罪构成要件来避免滥施刑罚的发生。
相对的就是民法中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了,即有A通常有B,则认为A是B的原因。这个一般不会遇见很难的题目,因为一般侵权构成要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这里其实也是一个高难理论。这是某年司考中出现的案例,专门考察相当因果关系说。一楼住户安装防盗网,致使二楼住户家失窃。不能认为安装防护网是导致失窃的原因。因为安装防盗网不会有很大概率导致楼上失窃。

『陆』 简述一下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因果关系决定刑事责任的有无。因为犯罪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如果一个行为成立犯罪就必然在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那么,如果在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时候,这个行为就不成立犯罪。

可见,因果关系是确定刑事责任的前提。例如,关于轰动一时、热议至今的“许霆案”,案件主人公许霆如果构成犯罪,那么,许霆的取款行为与银行的财产损失必需存在因果关系。

而在许霆的取款行为和银行财产损失之间有一个介入情况,就是自动取款机发生故障,那么,这三者之间如果成立因果关系,它们之间必需具备一种可传递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发现,许霆的取款行为既不是自动取款机发生故障的充分条件,也不是自动取款机发生故障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所以,许霆的取款行为与银行的财产损失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许霆的取款行为不构成犯罪。

因果关系还决定刑事责任的范围。在犯罪行为事实清楚的情况下,犯罪人对那些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是刑法上因果关系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时需要明确是物理运动中的因果关系还是社会运动中的因果关系。而犯罪是一种社会运动的形式,如果将其降格为物理运动,那么,就会出现难以理解和解释的状况,所以笔者主张因果关系是社会运动中的因果关系。

据此,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范围也就是因犯罪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范围。换言之,因果关系对于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范围具有重要作用。从原因的角度划分,危害结果的范围可划分为作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和不作为造成的危害结果;以危害结果的表现形态为标准,危害结果的范围可以划分为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和精神性的危害结果。

(6)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扩展阅读

由于纯粹自然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不能说明不作为犯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笔者主张刑法上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行为是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社会行为,而不是剥离了行为主观方面的客观的身体动作。

只有这样理解刑法上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行为,对于不作为才能够说明其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而且,只有全面考虑行为的主客观两个方面,才能准确认定行为的性质。例如,2003年8月7日凌晨,4名男子在北京香山附近盗窃了47斤科研用葡萄。它们是北京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葡萄研究园投资40万元、历经10年培育研制的科研新品种。案发后,市物价局价格认证中心对被偷的葡萄进行估价,被偷葡萄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1220元。

这里的“过失”盗窃行为就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它是果树研究所损失的原因行为;也是该案盗窃罪不能成立的理由,因为盗窃罪是故意犯罪,过失盗窃不成立犯罪。

『柒』 论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刑法因果关系
(一)特点
客观性。所谓客观性是指刑法中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联系。既然是一种客观的联系,意味着不受行为人主观上能否预见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判断因果关系的有无,与行为人主观能否预见无关。
(二)地位
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即是让行为人因其行为而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对结果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还要考虑主观要件(有无故意、过失)以及主体资格(责任年龄、责任能力)。例如甲深夜开车回家,在自家的院子内倒车入库时,轧死了一个睡在院内一堆塑料薄膜下面的流浪汉。从客观上讲,该流浪汉死亡结果与甲行为有因果关系。只要有这种客观的联系就成立因果关系,至于甲是否能够预见到塑料薄膜下有人睡觉,不影响因果关系的认定。但是,如果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仅有因果关系是不够的,这仅是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前提,还必须查明甲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者过失。本案中,甲显然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不认为犯罪。不认为犯罪的原因,不是没有因果关系,而是因为缺乏罪过。
(三)刑法因果关系的界定
(1)刑法因果关系首先是一种联系。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和其它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2)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因为只有人的行为才能给予法律上的评价,自然力或者动物力纵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果,也不能以刑法来处罚它们。(3)人的行为是有主观罪过的行为,才能成为刑法上的原因,如果没有主观罪过,人就不能对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自然不能认为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虽然我们在研究和司法实践中认定因果关系时,应考虑各种事实的条件,但只要被确定为刑法上的原因的人的行为,则必然有主观上的罪过。
(四)内容
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法。因果关系作为客观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们主观为转移法。

2、因果关系的特定性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为了了解单个的现象,我们就必须把它们从普遍的联系中抽出来,孤立地考察它们,一个为原因,另一个为结果法。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定性表现在它只能是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法。

3、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法。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法。在刑事案件中,只能从危害结果发生以前的危害行为中去查找原因法。

4、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刑法因果关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法。在刑事案件中,危害行为能引起什么样的危害结果,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法。因此,查明因果关系时,一定要从实施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具体情况出发作具体分析法。

5、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因果联系复杂性法。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一因一果
这是最简单的因果关系形式法。指一个危害行为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一个危害结果法。司法实践中,这种因果关系形式较为容易认定法。

(2) 一因多果
一因多果是指一个危害行为可以同时引起多种结果的情形法。在一行为引起的多种结果中,要分析主要结果与次要结果、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这对于定罪量刑是有意义的法。

(3) 多因一果
多因一果是指某一危害结果是由多个危害行为造成的法。它最明显的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责任事故;二是共同犯罪法。

(4) 多因多果
多因多果是指多个危害行为同时或先后引起多个危害结果法。其典型表现形式存在于集团犯罪中法。

6、不作为犯罪中的因果关系
不作为的原因,在于它应该阻止而没有阻止事物向危险方向发展,从而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法。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它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前提法。除此以外,它的因果关系应与作为犯罪一样解决法。

7、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刑法因果关系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了客观基础,不等于解决了其刑事责任问题法。要使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行为人还必须具备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法
追诉时效,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法。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已经超过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如果已经被追究了刑事责任,该案件应当予以撤销法。
(五)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因果关系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发展有错误认识。
因果关系错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行为人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已达到预期的犯罪结果,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比如,行为人欲杀甲,将甲从悬崖上推下,以为甲已坠崖身亡而离去,但实际上甲被树枝挂住而未死。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已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因此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2)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的原因造成的,但行为人误以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比如,上例中,甲坠崖未死,但在受伤回家的路上,被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轧死。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虽然相信自己的行为已致甲死亡,事实上甲最终确实死亡,但我们却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因为甲的死亡并不是行为人的杀人行为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交通事故导致的,因此甲负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
(3)行为人的行为没有按照其预想的方向发展及其预想的目的停止,而是发生了行为人所预见所追求的目标以外的结果。比如,行为人意图伤害甲,不料刺中甲腿上的动脉血管,致使甲流血过多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了甲的死亡,但行为人并无杀害甲的故意,因此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而只能让其负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
(4)行为人实施了两个行为,伤害结果是由其中一个行为造成的,行为人却误以为是由另一个行为造成的。比如,行为人意图杀害甲,在用暴力致其昏迷后,行为人以为甲已死亡,为隐匿罪证,行为人将甲抛下悬崖,致使甲摔死。刑法理论上对这种情况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我们认为,此种情况,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杀害他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人的行为,并且甲的死亡结果也确实是由他的行为所直接造成的,因此其错误认识并不能影响他的刑事责任,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而只能让其负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

『捌』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必然因果关系即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因果关系是在危害结果发生时要求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因果关系问题十分复杂,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或者三个层次进行掌握:(一) 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 一般而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主要是指必然的因果关系,指行为与结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偶然因果关系是指行为本身并不包含产生危害结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条件)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出现相交叉,有后来介入的这一原因合乎规律地引起这种危害结果。偶然关系常常仅对量刑具有一定意义,这也是我国刑法学通说理论的观点。我国刑法一般理论认为,偶然因果关系原则上通常对量刑有一定意义,但并不能断然否定偶然因果关系对定罪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特殊情况下有时候对定罪有一定的影响。(二)“条件说”——因果关系判断的基点在某种意义上,偶然因果关系就相当于因果关系中的“条件说”如果以此为判断方法,那么就可以使得行为与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问题大大简化,只不过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仅仅存在这种因果关系并不一定就必然存在刑事责任,此种因果关系仅仅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承担刑事责任还要求行为人对行为后果主观上存在罪过。也就是说,因果关系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判断刑事责任即犯罪构成问题,两方面缺一不可,否则要么是客观归罪要么是主观归罪。采取客观基础与主观罪过两方面来判断刑事责任的思路,有助于简化我们对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把握。(三)“介入因素”——判断因果关系不得不讨论的问题采取上述条件说判断因果关系,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提出因果关系中断论,以防止因果关系认定的扩大化。因果关系中断的原因在于先行行为在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因其他因素的介入,打破了预定的因果链。于是,在一个危害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又介入其他因素而导致发生某种结果的场合,如何确定先前的危害行为和最后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总体而言,介入因素包括三类情形:自然**、他人行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为。如甲以杀人故意向丙的水杯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丙喝下含有毒药的水而该毒药还尚未起作用时,丙的仇人乙开枪**了丙,则在甲的投毒行为在向导致丙死亡的发展过程中,乙开枪的行为就是介入因素。这里介入因素就是他人的行为。一般而言,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被中断或切断而导致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主要考虑介入因素的性质以及同先行行为之间关系,即介入因素本身的出现是异常还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独立还是从属于先行行为?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异常的、介入因素本身独立于先行行为,则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切断而导致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反之,则先行行为同危害结果的因果联系并未切断而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如上诉甲投毒杀丙的案件中,介入因素——乙开枪杀丙的行为的出现显然是异常的、是独立于甲的投毒行为,从条件说的角度来看,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联系,所以没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玖』 请教:刑法中因果关系错误中事前故意的四种处理方法

1.第一行为与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第一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第二行为成立过版失致人死亡罪权。有的主张择一重罪处罚,有的主张数罪并罚。
2.前后两个行为视为一个行为,将支配行为的故意视为概括的故意,只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
3.分两种情形:行为人在实施第二行为之际,对于死亡持未必的故意(或间接故意),则整体上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如果在实施第二行为之际,相信死亡结果已经发生,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4.行为人第一行为具有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属于杀人的实行行为;杀人后毁尸灭迹的行为具有通常性,不属于异常的介入因素。第一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只是客观的因果发展进程与行为人预想的因果进程不一样,属于因果关系错误。而因果关系错误不影响故意的认定,即现实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欲实现的结果完全一致,故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热点内容
人民法院的产生 发布:2025-10-11 06:05:56 浏览:733
罗江司法局 发布:2025-10-11 06:00:42 浏览:300
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发布:2025-10-11 05:57:52 浏览:325
共同承担债务承诺书法律效力 发布:2025-10-11 05:54:01 浏览:203
马尾法律援助中心在线咨询 发布:2025-10-11 05:43:47 浏览:535
新闻报道法律法规 发布:2025-10-11 05:42:30 浏览:655
2014万国系统强化班刑法分则 发布:2025-10-11 05:36:17 浏览:410
医保诈骗的司法解释 发布:2025-10-11 05:27:39 浏览:394
法治思维推动人大工作 发布:2025-10-11 05:20:59 浏览:39
行政法律关系的例子 发布:2025-10-11 05:15:42 浏览: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