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泛黄的刑法

泛黄的刑法

发布时间: 2021-01-18 04:56:51

㈠ 历史上有哪些“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

我们都知道雍正皇帝是满清入关之后的第三任皇帝,他在康乾盛世这一盛举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位改革者,他励精图治,改革吏治,增加了国库以及老百姓的收入,但是雍正皇帝仅仅坐了13年的皇帝就去世了,这一点与其他的父亲康熙以及儿子乾隆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雍正皇帝龙御归天的历史事件,则一直被外界视为一个悬案,一件“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那么为什么这件历史事件会让人骇人听闻呢?

我们综合来看雍正皇帝的三个死亡说法,第一个并不靠谱,毕竟一个弱女子想要杀到防守严密的皇宫中,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而剩下的两个说法,还是稍微靠点谱,但是因为现今历史研究对于这个雍正皇帝死亡的原因,并没有准确的一个说法,使得这个事件成为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

㈡ 历史上有哪些清廉正直的人

1.陆贽上书“防微杜渐” 唐朝宰相陆贽廉洁守法,别人送他的礼物都拒不接受。唐德宗看到他这样“苛求”自己,觉得有点过分,就劝他说:“卿清慎太过,诸送馈,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陆贽听后上书“防微杜渐”,文曰:“贿道一开,展转滋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壁。”陆贽贵为宰相,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收受鞭靴自是小事一桩,然而他却认为,小礼不禁,大礼必到。拒贿就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在难能可贵。 2. 苏轼讲寓言婉辞厚礼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京做过大官。一日,其乡友带上厚礼想求他帮忙谋个一官半职,并说:“如您不便,劳令弟之驾也行。”乡情不便明伤,苏轼便先给来客讲了一则“寓言”。大意是:某人穷极盗墓,数掘无获,便想去掘伯夷、叔齐之墓,只听伯夷在墓里说:“我是在首阳山饿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别无一物,何以如尔愿?”盗墓人丧气地说:“那我就挖开叔齐之墓,碰碰运气吧!”伯夷又说:“连我也不过如此,我弟弟就更帮不上忙了!”苏轼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们兄弟俩都无法帮忙啊!乡友悟知求官无望,只好知趣地带上礼物走了。 3. 司马光高悬廉政条幅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入朝做了大官以后,很厌烦官场中公私不分、拉拉扯扯的现象,便写了一帧巨大条幅挂在客厅里,条幅写道:“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庶民疾苦,欲进中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光得与同僚商议,择可行者,进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书宠渝,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书简,吩咐吏人令传人,光得内自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干身计,并请一面奏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访,不请语及。”作为当朝宰相,在宋代那“尚名好贪”的官场风气里,挂起这样气势逼人的条幅,以示自己做事光明正大,不徇私情,的确令人佩服。 4. 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 以一首《石灰吟》名垂千古的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曾任兵部尚书和巡抚等要职多年,向来以刚正清廉闻名朝野。当时,外官每年回京述职,多有人携带名贵土特产向权臣国戚送礼,而他却每次都是两手''空空,不凭关系,只凭政绩。从僚有人劝他随风入俗,明哲保身,他不但谢绝了从僚的好意,还令家人挂出一块牌子云: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5. 吴纳金盒题诗拒贿赂 明代诗人吴纳出任监察御史,受命到贵州考察“三司”吏治。返京途中,已走入四川境内,后面追来一位骑士,说是奉贵州三司之命向大人献上黄金百两。吴纳一边戏说“姓吴名纳”就是“无纳”之意,一边取笔墨在礼盒上题涛一首,以示拒受。诗云:“萧萧行李东向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骑士只好将原物并诗带回复命。 6. 于成龙严词通报行贿官 清代名臣于成龙在康熙十九年,他刚刚晋升为直隶巡抚,许多趋炎附势之徒便想送礼贿赂他,于成龙都一一拒绝。×××县令因循陋规,在中秋节前夕,向他送上一份厚礼。于成龙大为恼火,严词拒收,并且还特地颁发了《严禁馈送檄》,通报了×××县令送礼的丑事,并明令所属官吏今后如发现逢年过节私相送礼,决不宽恕。7.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人,字汝贤,自号刚峰。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罢官抗逆显于后世的明代廉吏海瑞任诸暨知县;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班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 遭迫害入狱。宰相徐阶力救海瑞,黄光升则把海瑞上疏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甚力(详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才奏请释放海瑞出狱。世宗死后获释。海瑞隆庆四年曾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尚书府拜谒黄光升,以表营护之恩,有潘湖海瑞歇马庙可证及《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有载。 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海瑞及闻潘湖黄光升卒 ,悲伤至极,带病前来晋江奔丧。 后病死于南京

㈢ 约法三章是何意·出自于哪

约法三章原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想住在王宫跟其玩耍,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

于是召集各县父老、豪杰,郑重地想他们宣布了废除秦朝的法律,并与父老、豪杰约定“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约法三章)”。

该约定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

(3)泛黄的刑法扩展阅读

约法三章相关历史人物介绍

1、刘邦

刘邦当了皇帝后,和父亲刘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

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

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

2、张良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热点内容
美国最高法院英文 发布:2025-10-13 08:59:54 浏览:913
新疆伊犁司法局 发布:2025-10-13 08:47:14 浏览:500
去法院复印判决书 发布:2025-10-13 08:41:17 浏览:902
厂里没有工资条是不是伪缓劳动法 发布:2025-10-13 08:36:23 浏览:710
道德经说上善 发布:2025-10-13 07:57:34 浏览:4
民事民法典宣传标语 发布:2025-10-13 07:43:14 浏览:951
长治市司法局法律援助 发布:2025-10-13 07:42:45 浏览:538
司法考试2013年 发布:2025-10-13 07:38:58 浏览:577
中学生安全条例 发布:2025-10-13 07:36:52 浏览:852
环卫工人法律知识培训活动 发布:2025-10-13 06:57:20 浏览: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