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援引法律
㈠ 防卫过当的刑法法条是什么
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刑法》第20条第2款的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在我国刑法中,防卫过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防卫过当应当根据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与客观后果,援引相应的刑法分则条文定罪。对于防卫过当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防卫过当的刑事处罚。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防卫过当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防卫过当之所以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是因为:(1)从主观上看,防卫人具有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的防卫动机。虽然对于过当行为所造成的重大的危害具有罪过,但和一般犯罪相比,其主观恶性要小得多。(2)从客观上看,在防卫过当的全部损害结果中,由于存在正当防卫的前提,所以这种损害结果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是应有的损害,二是不应有的损害。防卫过当只对其不应有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而不对全部损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以上就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主观和客观的根据,这一规定是罪刑均衡的基本原则的体现。
对防卫过当如何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呢?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和司法实践的经验,我认为在对防卫过当量刑时,应考虑以下情节:
1、过当程度。过当程度的大小体现了社会危害性程度,因而影响到防卫过当的量刑。
2、防卫动机。在过当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其防卫行为是出于何种动机,例如是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还是保护本人利益,显然影响对防卫过当的量刑。
3、权益性质。正当防卫所保护的权益的性质,在对防卫过当量刑时,应该加以考虑。
4、社会舆论。在对防卫过当量刑时,还要考虑社会影响,既不挫伤公民正当防卫的积极性,又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严肃性。
㈡ 刑法中的类推解释是什么
类推解释,是指对刑法条文没有明确规定的除行为之外的事项,比照最相类似的刑法条文规定的相关事项,作超出该规定含义范围而推论适用的解释。
含义:
1.类推解释是指对于相类似的案件应作相同处理,其法理基础在于平等原则,也是正义的要求。目前理论界支持的广义说认为,类推解释是指在一个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情况相似,但根本不可能为该法条的字面含义所包容的前提下,以其相似性作为援引某一法律规定为依据的解释方法。
2.我国刑法暂不适用类推解释,刑法中有文理(义)解释、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目的解释以及补正解释,但是根据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刑法不适用类推解释,但类推解释有利于被告人的除外。
(2)刑法援引法律扩展阅读:
类推解释的禁止
我国刑法暂不适用类推解释,刑法中有文理(义)解释、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目的解释以及补正解释,但是根据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刑法不适用类推解释,但类推解释有利于被告人的除外。
形式侧面禁止类推解释,是禁止一切类推解释。因为类推解释导致刑法的规定适用于相似的情况,然而,只要两种现象之间存在相同之处,人们就可以说它们具有相似性。于是,任何行为都可能与刑法规定的行为相似,都有被定罪量刑的危险。
㈢ 什么是法律的类推适用
法律类推又称“法律的比照适用”。中国古代称之为“比附援引”、“比引科断”。审判机关在处理某种案件时,对在法律上没有直接规定的,比照最相类的法律条文进行处理。
比附援引,即将法律于某案例类型A所明定的法律效果,转移适用于法律未规定的相类似的案例类型B之上。
类推适用制度从法律角度看,是指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一定行为,但其足以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时,将具有相似性质的行为法律扩充适用或者援用同它有类似性质事项的法律进行定罪量刑。
类推制度是一种具有一定程序性的法的创制,“诸断罪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是刑法的保护个人权利机能和保障社会秩序机能矛盾的表现和缓冲。
(3)刑法援引法律扩展阅读:
总体类推:
就多数同类法律规定抽出的一般法律原则,而类推适用。
如:德国法上,从雇佣、委托等继续性法律关系的规定中,抽出一项法律原则:
继续性债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得以重大事由主张随时终止契约,而以该原则类推适用于其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继续性债之关系。
从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整体类推出内外有别、保护善意第三人规则。
从有限公司、普通合伙的人合性规则整体类推出人合性保护规则。
法律类推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在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在分则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但是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这就意味着对刑事案件,正确适用类推制度,必须遵守几个条件:
1、类推适用的行为必须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条关于犯罪的规定。即这种行为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2、该行为必须是现行刑法分则中无明文规定的行为,否则就不能以需要重判或轻判等原因为理由适用类推。
3、按类推定罪的行为应依照刑法分则中最相类似的条文。
㈣ 校园暴力犯法吗
犯法。
由于校园暴力有特殊之处,即它发生在我国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机构里及附近,一旦校园暴力发生,其波面之广,影响之深,范围之大,是深远的。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刑法》第17条
第一、二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故意杀人,伤害致人重伤或者,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年龄上划分负刑事责任的阶段,既有警示有暴力倾向的在校学生,一旦达到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就要承担因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同时照顾未成年生理和心理特点。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五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4)刑法援引法律扩展阅读
避免校园暴力的方法
1、避免校园暴力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惹不起我躲得起,至少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那么放学之后要和同学们结伴而行,有校车的尽量坐校车,有家长接送的就家长接送。
2、另外晚上需结伴而行也不要走小路抄近路之类的,一定要避免一些潜在的危险地带。
3、学校也可以开设的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聊天室,很少有真正用到的,学校要做的就是将心理教育贯彻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让他们有个倾诉发泄的地方。
4、另外学校既然成立的校园110,就一定要将监督检查落实到实处,学校管理好了,就应该辐射到学校的周边地区。
㈤ 刑法原则的介绍
法原则是由规定在刑法内的三大原则,以及一些其他原则构成。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犯罪及其刑罚都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通常用一句话概括本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具体内容就是刑法第3条的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刑法原则
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
1、司法机关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认真把握犯罪的本质和具体的构成要件,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定性准确,量刑适当,不枉不纵;
2、司法解释不能违背刑事立法的意图,不能代替立法法。
罪行法定原则的内容
1、排斥习惯法: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犯罪于刑罚均由法律明文规定,因此,刑法必须是成文法,习惯法当然不能成为刑法的法源。
2、禁止溯及既往:罪刑法定主义要求刑法只能对其施行以后的犯罪适用,不能对其施行以前的犯罪适用。
3、禁止类推解释:类推解释是指,对于无明文规定的事项,比附援引与行为性质最相似的条文而予以处罚。类推解释近似于自由擅断,它允许法官根据相似的刑法条文,随意入罪,以无为有,以轻为重,当然与罪刑法定主义相违背,因此,罪刑法定原则必定禁止类推解释。
4、禁止绝对的不定期刑: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对犯罪处以什么样的刑法由法律明文规定,禁止绝对的不定期刑的刑罚,以防止法官的专横擅断。
5、刑罚法规的适当:指刑罚法规规定的犯罪和刑罚都应是适当的。
6、明确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对什么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处以何种刑罚由刑法条文明确予以规定。
㈥ 罪刑法定原则 中的禁止类推解释
禁止类推解释不是禁止一切类推解释。它不禁止扩大解释。司法解释和立法解释都允许扩大解释但不允许类推解释。原则上不允许类推实务中也不允许类推解释。
禁止类推和类推解释不是一个概念。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禁止类比解释,而类比解释与扩展解释的界限不仅仅是词语的使用问题。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生命,其理想基础是民主和尊重人权原则。合法性原则禁止类比解释,但并不禁止解释扩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扩大解释的结论必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因此,对区域分类的解读和拓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解释扩张和类比解释的限度来看,理论上可以列举很多:首先,在形式上,解释扩张所取得的结论不超过刑法的可能含义,而是在《刑法》的“范围”内得到解释。近似律和结论的类比超出了该术语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超越刑法的“范围”。
其次,从解释的角度来看,刑法解释的扩张侧重于刑法本身,它仍然是对刑法规范的逻辑解释;类推,侧重于刑法之外的事实,是对事实的比较。
第三,从立法者的意义上看,扩大解释是为了使立法者的意思明确;类似的解释,除了立法者的意思之外,还主张解释者自己设定的原则。
第四,从理论上讲,解释扩张是刑法概念的扩张性定义,它使刑罚行为包含在概念中,类比是承认某一行为不是刑罚的对象,而行为则是刑罚的目的。基于与刑法规定的类似行为同样的邪恶性质。惩罚对象。
第五,实质上,解释的扩展不超过公民预测的范围;类比解释超越公民预测的范围。然而,类比解释和扩展解释之间的界限仍然是难以区分的。例如,“卖淫”是否包括同性之间的性,是否“同居”包括通奸,以及“财产”是否包括财产利益,这一点值得怀疑。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有些解释是类比解释或扩展解释。换言之,如果刑法处罚原则禁止了某种解释,则有必要通过权衡刑法的目的、刑罚的必要性、国家预测的可能性、协调CR的规定等来得出结论。刑法的解释结论与语言的核心意义以及刑法的发展趋势之间的距离。在许多情况下,它甚至不是一个措辞的问题,而是如何考虑法律的性质和行为的性质,以及如何平衡保护功能和保障功能。相同类型的行为可能被解释为犯罪,因为其处罚的必要性很小,不被解释为犯罪,或者因为其处罚的必要性。因此,类比解释与扩展解释之间没有绝对的固定界限。
拓展资料:
类推解释:类推解释是指对于相类似的案件应作相同处理,其法理基础在于平等原则,也是正义的要求。目前理论界支持的广义说认为,类推解释是指在一个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情况相似,但根本不可能为该法条的字面含义所包容的前提下,以其相似性作为援引某一法律规定为依据的解释方法。
㈦ 我国刑法是怎么规定援引法定刑的
所谓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量刑标准,包括刑罚的种类和刑量。回
法定刑表明了国家对答于犯罪行为以及犯罪人的谴责和否定评价。国家通过法律对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作出评价,并在这一评价的基础上规定与犯罪相适应的刑罚,这是立法上罪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由于社会是动态的,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当然也是动态的,立法者会根据社会的状况通过修改刑法的方式对法定刑作出修正,或将重刑改轻,或将轻刑改重。但是,无论法定刑怎样进行修改,都是以罪刑相适应原则为基本依据的。
人民法院在对其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犯罪人裁量适用刑罚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定刑的规定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允许在法定刑之外适用刑罚。这既是刑法中罪行法定原则的要求,也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
㈧ 我国现行刑法中存在援引法定刑吗
存在。当刑法分则条文规定援引法定刑时,不管法条如何表述,所援引的版都是被援引条款的全部权法定刑(包括升格法定刑),而不是仅援引基本法定刑。
我国刑法分则有不少条文采用了援引法定刑的规定方式,其中,有些援引比较明确,司法人员容易识别是否以及在何种情形下适用援引的升格法定刑。例如,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了两档法定刑,其中升格的法定刑适用于8种情形。倘若行为人犯盗窃罪,为窝藏赃物而当场使用枪支,那么,司法人员会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关于“持枪抢劫”的规定,从而选择升格的法定刑。如若行为人入户盗窃了数额较大的财物,为了抗拒抓捕而在户内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司法人员会适用本条关于“入户抢劫”的规定,从而适用升格的法定刑。
㈨ 在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中如果有两条以上的法律重叠或者是冲突,法官通常是用哪些原则来解决冲突的呢
在审判工作中,经常所说的情况,如果遇上法律冲突的情况,一般遵循以下原则来解决法律冲突:
一.子法伏于母法.
即所有的法律伏于宪法,如果子法与宪法(即母法)冲突,以母法为准. 这叫子法伏于母法.
二.下位法伏于上位法.
同为法律,制定的主体不同,有的为全国人大制定的,有的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有的为国务院制定的,有的为地方省制定的,.如果下位法与上位法冲突,以上位法为准.顺序如下: 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全国人大常很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法律>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法律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法律>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在的首府市及有地方立法权的市(如深圳大连等) 制定的法律. 这叫下位法伏于上位法
三.前法伏于后法.
相同层级所制定的法律,如果在时间上的差别,则是以后制定的法律为准.这叫前法伏于后法.
我国立法法规定了,民事和刑事内容只能由国家权力机关也就是全国人大来制定,所以一般没有上位下位的问题。法律的位阶上是平等的
要注意的主要是我国琳琅满目的司法解释。这个平时讲的不多,但考试和日常审判常用。他们同样遵循下面这两个原则:
1、新法优于旧法
2、特殊法优于一般法
这个很容易懂吧?我不做解释了。。
好像某教授说过的名言,有原则必有例外。
我能想得起来的意外主要是关于特殊法和一般法的。尤其是特殊法条和一般法条。至于新法和旧法之间,一般认为这个原则是始终适用的,只在刑法上因为要有利于被告,所以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可能出现适用旧法的情况。
比较特殊的例外大多数出现在刑法条文中,比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罪和它的从属条文,如制造伪劣化妆品什么的。此时适用原则为重法优于轻法。也就是说哪个判的重就适用哪个条文。。。
基本就是这些了。楼上的子法母法更多用于行政法领域。还有么就是不能和宪法冲突。。。这个人人都知道吧〉
不过我国也没有违宪审查制度,就算冲突了。。呵呵
也不援引宪法条文的
我能想起来的就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