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國約法規定統攬
㈠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實行何種政體形式。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實行的政權組織形式為:責任內閣制。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含義:
又名《民元約法》,是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與革命黨人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由當時位於南京的臨時參議院所制定的具有「憲法」性的文件,在1912年3月8日由臨時參議院通過,3月11日公布實施。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中國近代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1)主權在民的思想,台定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2)公民享有民主權利,體現了新生政權對「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啟蒙思想基本原則的尊重和實踐。
(3)確立了共權分立的政洽體制,從而保證了資產階級民主;參議院可以選舉、彈劫總統,最高法院可以審判被彈幼的總統,國務員可以憑借責任制內閣牽制總統,體現了資產階級力圖通過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凱專制獨裁,維護民主共和的願望與要求。
㈡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了哪些國家組織原則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規定了主權、言論、政權運作等原則
㈢ 《中國民國約法》對國民教育作了怎樣的規定
《中華民國約法》,規定「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
㈣ 在中華民國有《中華民國約法》和《中華民國憲法》請問這里的約法和憲法有何不同
《中華民國約法》
1914年5月1日公布,由袁世凱一手操縱的「約法會議」所制定,具有憲法性質。又稱「新約法」,以示區別於《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該法分十章六十八條。
以確認袁世凱專制獨裁製度為基本特徵,取消了國會制。
它雖然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但在關於人民權利的各項規定中,都附加了「於法律范圍內」的限制條件。而法律的制訂,人民是無權過問的,實際上否定了主權在民的原則。雖在條文上也保留了人民享有言論、結社等項自由權利,事實上卻被剝奪殆盡。
這個約法修改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閣制原則,把總統的權力提高到如同封建皇帝一樣。規定「大總統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行政以大總統為首長,置國務卿一人贊襄之」。大總統有權制定官制、官規、任免文武職官、宣戰、媾和,「發布與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教令」等。同時,否定「三權分立」原則,把制憲大權集中於大總統。參議院的職能改為「應大總統之咨詢,審議重要政務」。憲法草案經參議院審定後,「由大總統提出,於國民會議決定之」。「國民會議由大總統召集並解散之」。另外,這個約法對民權嚴加抑制。雖規定了立法院的組成和職權,但對選舉人和被選舉人都有嚴格的限制,而且始終沒有設立,另搞一個參政院代行職權。袁世凱企圖利用這個約法,把個人獨裁以法律形式加以肯定,為復辟封建帝製作準備,但遭到全國人民的堅決反對。《中華民國約法》隨著袁世凱的垮台而被廢止。
《中華民國憲法》
1946年12月25日,國民大會通過。1947 年1月1日由中國南京國民黨政府頒布,計14章 175 條。《中華民國憲法》的基本特點是:以自由平等為標榜,堅持維護國民黨的一黨專制;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名,保障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和官僚資本的經濟壟斷;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之名,行國民黨一黨專制和蔣介石個人獨裁之實。
㈤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有沒有特別規定總統制
《臨時約法》頒布前有一個起著臨時憲法作用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專(1911年12月3日公布,屬1912年1月2日修正),其內容:
第一章 臨時大總統
第一條 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各省都督府代表選舉之,以得票滿投票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者為當選。代表投票權,每省以一票為限。(此為修正文,原案無「副總統」三字)。
第二條 臨時大總統有統治全國之權。
第三條 臨時大總統有統率海陸軍之權。
第四條 臨時大總統得參議院之同意,有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之權。
第五條 臨時大總統制定官制、官規,兼任免文武官員,但制定官制、官規,及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專使,須得參議院之同意。(此為修正文,原案為「臨時大總統得參議院之同意,有任命各部部長及派遺外交專使之權」。)
第六條 臨時大總統得參議院之同意,有設立臨時中央審判所之權。
第七條 臨時副總統於大總統因故去職時升任之,但於大總統有故障不能視事時,得受大總統之委任,代行其職權。(此條修正時加入,原案無。)
由這些條例完全可以肯定,《臨時約法》頒布前中華民國的政體是總統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