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規則
Ⅰ 宗法制與家長制的區別
家長制產生於原始公社末期,作為家長的男子掌握經濟大權,在家庭中,居支配地專位,其他成員都要絕對服從屬他。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放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
也就是說家長制偏重對權利的掌握,宗法制偏重於權利的世襲。
Ⅱ 宗法制等級體系是什麼
為你奉上,請你參考:
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
1.基本規則:
(1)嫡長專子繼承,屬其餘子分封;
(2)等級森嚴: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3)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2.內容:
(1)嫡長子繼承製;
(2)嚴格的大小宗體系;
(3)大小宗關系具有相對性;
(4)大小宗關系既是家族等級關系,又是政治隸屬關系。
Ⅲ 想一想宗法制的原則與特點是什麼
"宗法"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調整家族內部關系,維護家長、族長的統治地位和世襲特權的行為內規范,是一種宗族之法,容也稱族規。它源於氏族社會末期父系家長制的傳統習慣。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繼承製,即正妻所生的長子為法定的王位繼承人。法制是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與國家制度相結合,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制度。
Ⅳ 宗法制其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
宗法制是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系貴族間關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個關鍵內容是嚴嫡庶之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目的在於穩固貴族階級的內部秩序。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緣親疏關系以劃定貴族的等級地位,從而防止貴族間對於權位和財產的爭奪。在宗法制度下,從始祖的嫡長子開始傳宗繼統,並且世代均由嫡長子承繼。這個系統稱為大宗,嫡長子稱為宗子,又稱宗主,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權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麼庶子才可代為祭祀。和大宗相對應的是小宗。在一般情況下,周天子以嫡長子繼統,眾庶子封為諸侯,歷代的周天子為大宗,這些諸侯就是小宗。諸侯亦以嫡長子繼位,眾庶子封為大夫,這些大夫為小宗,而諸侯則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長子繼位,為大宗;眾庶子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統里,諸侯和大夫實具有大宗與小宗雙重身份。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宗和小宗的區別與貴族等級里的層層封建是完全合拍的。如果說分封制從政治結構方面建立了貴族間的等級秩序,那麼,宗法制則以注入了特定內容、貫徹了嶄新原則的宗族傳統觀念使這個等級秩序得到穩固。文獻和彝銘記載中屢有「宗周」的記載,《詩經·公劉》說:「食之飲之,君之宗之。」從宗法系統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諸侯間實施,以後逐漸及於中、小貴族,以至士與庶民之間,具有了普遍性質。 夏、商、周被史學家稱作「三代」。夏、商兩代的國家最高元首稱「帝」。夏朝的帝位由兒子接任,偶爾也有傳給兄弟接任的。商朝的帝位大多傳給弟弟,最後由最年幼的弟弟再傳給長兄的長子,或以行傳給自己的兒子。公元前八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周,都於鎬京,並改「帝」為「王」。周王朝的王位明確規定只傳長子,而且是「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 周王朝的這一制度就是「宗法制」,它的內涵對中國姓氏有著直接的關系。宗法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制度,其主要精神為「嫡長繼承製」,這是一種以父系血緣關系為准繩的「遺產(包括統治權力、財富、封地)繼承法。」 宗法制源於父權家長制家庭。隨著社會發展,漫長的原始母系氏族社會逐漸被父系氏族社會取代,並最終確立了父權在家庭中的統治地位,太古先民「知母不知父」的歷史終於畫上了句號。父權家長制家庭普遍實行「一夫多妻制」,並在諸妻中分別嫡庶。據《獨斷》記載,三代的「一夫多妻制」情況是這樣的:「天子娶十二,夏制也,二十七世婦。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八十一部御女。周人上法帝嚳正妃,又九九為八十一,增之合百二十人也。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人九嬪。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眾多嬪妃、妻妾所生的一大堆子女如果不劃分個先後次序,不立定個章法規矩,那就會亂套。這個章法就是以母親的身份和子婦出生的先後,把所有的子女(女兒不在其中)劃分為「嫡」和「庶」兩類。嫡,正妻為嫡,正妻所生的兒子謂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兒子謂庶子、庶出。嫡為大宗,庶為小宗。嫡庶的劃分標准如圖所示: 妻妾 一般稱謂 宗法稱謂 繼承 妻(正配) 三哥(20歲) 六哥(14歲) 嫡長子 嫡次子 嫡子 庶子 妾一(側室) 大哥(25歲) 四哥(19歲) 庶長子 庶三子 妾二(側室) 二哥(22歲) 五哥(15歲) 庶次子 庶四子 據《史記·殷本記》載:「自中丁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從而造成「比九世亂」、「諸侯莫朝」的局面。殷商後期,兄終弟及制為父子相承製代替。如弟乙的長子微子啟生在「微」,封為子爵,名啟;因啟的母親身微,非正妻,因此啟雖為長子卻不能承襲帝位。帝乙的小兒子辛(即紂王),因其母是正宮,嫡出,故繼承了殷商的帝位。正是這位辛使殷商走向滅亡。這說明殷商末期,嫡長繼承製已經確立。 據黃河流域周原(今陝西岐山)生活的周部落,在古公亶父時,嫡長繼承製還沒完全確立。古公少子季歷繼承了王位,而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出奔長江三角洲,後來建立了吳國。季歷傳位於長子姬昌,姬昌又傳位於長子姬發。姬發滅商後,大力推行嫡長繼承製。自此宗法制度被作為立國的原則世世代代延續了下來。 根據宗法制,「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的精神,周王朝規定:只有嫡長子才是繼承王位或爵位的唯一合不者,庶子即使比嫡長子年長或更有才能,也無權繼承。這就使弟統於兄,小宗統於大宗。庶子雖然不能繼承王位,但他們可以得到次於王位的其他爵位。為此,周王朝依據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又創設了「分封制」,
Ⅳ 列舉宗法制的具體規定並陳述其對後世法律的影響
宗法制是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內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系容貴族間關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的一個關鍵內容是嚴嫡庶之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目的在於穩固貴族階級的內部秩序。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緣親疏關系以劃定貴族的等級地位,從而防止貴族間對於權位和財產的爭奪。在宗法制度下,從始祖的嫡長子開始傳宗繼統,並且世代均由嫡長子承繼。這個系統稱為大宗,嫡長子稱為宗子,又稱宗主,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權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麼庶子才可代為祭祀。和大宗相對應的是小宗。在一般情況下,周天子以嫡長子繼統,眾庶子封為諸侯,歷代的周天子為大宗,這些諸侯就是小宗。諸侯亦以嫡長子繼位,眾庶子封為大夫,這些大夫為小宗,而諸侯則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長子繼位,為大宗;眾庶子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統里,諸侯和大夫實具有大宗與小宗雙重身份。
Ⅵ 宗法制的原則以及它實行的實際標準是什麼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放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
這種制度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影響於後來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稱天子,稱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其它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宗子)。大宗不僅享有對宗族成員的統治權,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權。後來,各王朝的統治者對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漸建立了由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宗法制度對我國社會演變的影響:
一、宗法制導致中國父系單繫世系原則的廣泛實行 所謂父系單系指的是血緣集團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員的地位,女性在繼承方面沒有權力。西周的家庭關系與宗法制度密切聯系,突出地表現為「父權統制,男尊女卑」的觀念及夫妻不平等。宗法理論及宗法社會有「出婦」之道,漢代統治者為加強家庭中丈夫的統治地位,還製造了「夫為妻綱」的理論,漢儒又總結了「婦女七出」,這七條都是因為違反了宗法原則。婦女沒有家庭財產的繼承權,「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後連姓氏都要隨夫,因此也不能繼承娘家的財產。在某些專業技藝、技巧方面有家規行規,如「傳子不傳女,傳媳不傳女」。《禮記·郊特牲》言:「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從政治權利方面體現,則是不允許母系成員染指且也不傳給女性的後代,因此,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歷史上一直被看作不正統,遭到滿朝官吏的非議,史家的譴責,但在歐洲、印度,女皇、女王是很普遍的。 二、宗法製造成家族制度的長盛不衰 宗法制明顯體現宗族森嚴。封建社會,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體現,家族長盛不衰的依據有祠堂、家譜、族權。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對祖先的崇拜,是我國傳統文化心理的一個重要特徵。對祖先的祭祀是最重要、最嚴肅、最重的禮制,「禮有五論,莫重於祭」。祠堂也是宗族的祭場所,還是向宗族成員灌輸家規、族規的場所,所以祠堂起強化家族意識、維系家族團結,在精神上起到訓導家族尊宗的作用。家譜是家庭的檔案、經典、家族法規,主要起到止戰亂、流動所導致的血緣關系的紊亂,防止家族瓦解的用,還是解決家族糾紛,懲戒不孝子孫的文字依據。家族度長盛不衰的最主要標志是族權,族權對中國歷史影響非深,成為套在中國人民脖子上的四個枷鎖之一。族權對中歷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族權在宣傳封建倫理,執行封禮法上有獨特的功能。族權憑借自己的血緣宗法制的特點,比政權赤裸裸的灌輸顯得更加有效更容易起到管攝天下人心的作用。(2)族權在強制執行封建禮法方面,其威力往往在地方官員之上。因為族長與家族成員有著血緣關系,所以他們比官吏更貼近家族成員,他們可以對家族成員毫無顧忌地施加教化,甚至對違規的成員實行處罰。(3)族權在維護封建秩序、鞏固封建統治方面,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地方政權職能。如:農民發動起義時,族權就起到補充政權的功能。東漢末年的部曲,清朝的團練、鄉兵就是族權維護封建統治的表現。(4)族權以血緣親屬關系掩蓋階級關系的優勢,有效地粉飾封建政權階級壓迫的本質。如從東漢末到南北朝這段歷史,中國出現了四分五裂的狀態,這種狀態顯然與族權的強大有密切的關聯:社會上出現了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宗主、壁主等族權組織形式,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自治的鄉土社會,就像古代所言「山高皇帝遠,村落猶一國」。 三、宗法制導致中國出現「家國同構」 家與國同一結構是宗法社會最鮮明的結構特徵,這種宗法制結構的明顯特點,在中國封建社會被長期保留下來。何謂家國同構?即家庭或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說不論國家或家族、家庭,他們的組織系統和權力結構都是嚴格的父權家長制。家國同構的共同性具體表現為「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在家庭或家族內,父親地位尊,權力最大;在國內,君主的地位至尊,權力至大。所以,家長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樣,即「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周易·家天下》)。而君主就是全國指名的嚴父,各級行政長官也被百姓視為父母,所謂「夫君者,民眾父母也」(《新唐書·禮三本》)。對此,馬克思說:「就像皇帝通常被尊為全國的君父一樣,皇帝的各個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轄的地區內被看作是這種父權的代表」。所以,家國同構可以看作父親為一家之君,君為國父,君與父互為表裡,國與家是彼此溝通的。因此,中國古語有「欲治其國,必先齊其家」(《禮記·雜記》)的說法。這種結構表明宗法關系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它掩蓋了階級關系、等級關系,家國同構直接導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員和國家子民品質的統一,這就是忠、孝同義,也即「求忠臣於孝子之門」之說。忠的內容和孝一樣都是對權力的絕對順從,所不同的僅僅在於他們所順從的對象不一樣。中國古代《孝經》稱:「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忠和孝成為中國的道德本位。參考資料:網路
Ⅶ 西周宗法制確立了哪些基本原則
1、一夫多妻制2、嫡長子繼承製3、分封制
1、一夫多妻制。天子娶多少,回諸侯娶答多少,明文規定,參見《禮記》。2、嫡長子繼承製。這個就不多說了。3、分封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嚴格的等級制度。並且在《禮記》之中有明確的規定,諸如諸侯不得擁有數量超過天子六師(鎬京35000,成周25000)的軍隊。
Ⅷ 宗法制規定宗族內的什麼系統
宗法制是由原始社會的( 父權家長制 )直接轉化而來,使用規定宗族內( 嫡庶系統 )的辦法,來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證( 王權的穩定 ).
Ⅸ 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的三個原則是什麼
宗法是指調整家族關系的制度,源於氏族社會末期的家長制,依血緣關系分大宗和小宗,強調前者對後者的支配以及後者對前者的服從。
其主要原則包括嫡長子繼承製、封邦建國制、宗廟祭祀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