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新審計條例

新審計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2-26 01:17:45

Ⅰ 基本建設審計規定

審計局屬於國家審計機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第二十條「審計法第二十版二條所稱政府投權資和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建設項目,包括:
(一)全部使用預算內投資資金、專項建設基金、政府舉借債務籌措的資金等財政資金的;
(二)未全部使用財政資金,財政資金占項目總投資的比例超過50%,或者占項目總投資的比例在50%以下,但政府擁有項目建設、運營實際控制權的。
審計機關對前款規定的建設項目的總預算或者概算的執行情況、年度預算的執行情況和年度決算、單項工程結算、項目竣工決算,依法進行審計監督;對前款規定的建設項目進行審計時,可以對直接有關的設計、施工、供貨等單位取得建設項目資金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調查。」的規定,審計局的基建審計中心主要對建設項目的總預算或者概算的執行情況、年度預算的執行情況和年度決算、單項工程結算、項目竣工決算,依法進行審計監督;對前款規定的建設項目進行審計。

Ⅱ 審計法實施條例背景資料

一、《審計法實施條例》背景資料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16時33分報道內,新修訂的《審計法實施容條例》昨天2010年2月(20日)公布,將於5月1號起施行。新修訂的條例對審計監督的范圍、審計機關的許可權、對審計機關的監督做出明確規定,新條例中有幾大看點值得關注。

二、《審計法實施條例》的意義:

是對審計監督的范圍做出進一步明確:增加規定了對財政資金運用實行跟蹤審計的范圍,明確了建設項目審計的具體范圍,增加規定了專項審計調查的具體范圍,增加規定了對社會審計機構核查的具體范圍。

Ⅲ 《中國工會審計條例》從何時起施行

《中國工會審計條例》從2011年4月8日起施行。
全總1985年頒布的《工會各級經費審查委員會組織通則》和1990年頒布的《基層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工作條例》等已難以適應當前工會經審工作需要。為此,全總決定起草《中國工會審計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並得到了國家審計署的支持。《中國工會審計條例》已正式下發,該條例首次界定了工會審計的定義,明確了「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級負責、下審一級」的工作體制和「依法審計、服務大局、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工作方針,標志著工會經審制度體系建設邁出了關鍵性一步。《條例》共八章六十條,針對審計機構和人員、審計職責、審計許可權、審計程序、工作保障、相關責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
一、充分認識《條例》的重大意義
《條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工會審計工作需要,對工會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了全總對全國工會經費審查工作的總體要求,形成了工會審計的基本理念,制定了工會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強化了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明確了工會審計的職責范圍和審計程序。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對規范工會審計行為,提高審計質量,防範審計風險,確保工會經費、各專項資金以及工會資產的安全完整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全市各級工會組織要切實把《條例》的學習貫徹作為當前工會經費審查的重要工作來抓。要採取報刊、電視、網路等新聞媒體,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牆報、宣傳單等形式,廣泛宣傳《條例》,使各級工會和社會各界充分理解、大力支持、積極配合工會經費審查工作,為工會經費審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氛圍。
二、認真領會《條例》的基本精神《條例》
(一)是明確了工會審計的概念,確定了工會審計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分級負責、下審一級」的工作體制和工會審計應遵循「依法審計、服務大局、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工作方針;
(二)是對工會審計機構的產生和人員配備提出了明確要求;
(三)是規范了工會審計的職責、許可權和程序;
(四)是提出了各級工會應當為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
(五)是明確了相關責任。《條例》將經費使用效益和資產經營效益列入審計范圍,增加了審計人員的審計許可權和工作保障內容,賦予了經費審查委員會七項許可權,這充分體現了全總全面加強對工會經濟活動的審計監督,促進工會經費審查工作進一步規范化的新要求。
《條例》是全國工會經費審查工作的法律規定,是組織開展經費審查工作制度依據。全市各級工會和工會經審組織(一)是要以《條例》的頒布實施為契機,通過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等形式,組織全體人員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條例》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使工會領導幹部了解《條例》,工會經審幹部精通《條例》,廣大工會會員熟知《條例》。(二)是各級工會經審組織要對《條例》的各項條款進行認真研究,准確理解,全面把握《條例》的每一項具體規定和要求,明確《條例》賦予的權力和義務,切實履行好《條例》所賦予的監督職責。(三)是結合工會審計工作實踐狠抓落實,做到把學習貫徹《條例》與進一步做好工會經費審查規范化建設工作結合起來,認真按照《條例》規定的審查審計程序,規范經費審查工作行為,強化依規審計的理念。
三、促進工會經費審查工作規范發展
學習貫徹《條例》,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工會經費審查工作全面、規范地開展。它是一項抓基層、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全市各級工會要緊緊抓住學習貫徹《條例》的契機,對照《條例》的相關規定,查找差距,制定措施,不斷推動工會經費審查工作在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審查審計、檔案管理、調研指導、專用經費管理使用等方面的規范化。要把工會經費審查規范化建設逐步向基層延伸,向薄弱環節延伸,按照下管一級的原則,一級抓一級,切實抓出成效,使之走向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四、不斷提高工會經費審查工作質量和水平
要通過學習《條例》,促進工會經費審查工作的整體質量和水平有一個較大的提高。
(一)是要提高創新能力。要認真對照《條例》規定,對原有的工會審計理念、審計手段、審計方式方法等進行修訂調整,努力實現高效、務實、全面的審查審計監督。
(二)是要提高分析問題能力。工會經費審查幹部要通過對帶有普遍性問題的分析、總結和提煉,從中找出帶有規律性的問題以及存在問題的原因,從制度、體制和管理層面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三)是要提高審計人員素質。要通過集中培訓、專題講座、優秀審計成果評選、審計技能及專業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不斷提升工會經費審查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四)是要提高審計工作質量。要始終把審計質量當做頭等大事、當做審計生命線抓緊抓好。採取切實措施加強審計管理,認真抓好審前調查、審計實施、審計處理和審計回訪等關鍵環節的管理,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切實提高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水平,保障工會經濟活動的規范、安全和效益。

Ⅳ 《審計法》什麼時候公布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已經2010年2月2日國務院第100次常務會議修訂回通過,修訂後的《中華人民答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內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7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1997年10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31號公布2010年2月2日國務院第100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和國務院法制辦審計署負責人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修訂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參考資料: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65/n1993676/2388387.html

Ⅳ 有沒有最新修訂後的《內部審計工作規定》

《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經2003年2月10日審計署審計長會議通過,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條
為了加強內部審計工作,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等有關法律,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內部審計是獨立監督和評價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以促進加強經濟管理和實現經濟目標。

第三條
國家機關、金融機構、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其他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單位,必須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
法律、行政法規沒有明確規定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單位,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內部審計機構,配備內部審計人員。
有內部審計工作需要且不具有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條件和人員編制的國家機關,可以授權本單位內設機構履行內部審計職責。
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的單位,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審計委員會,配備總審計師。

第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在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的領導下開展工作。

第五條
內部審計人員實行崗位資格和後續教育制度,本單位應當予以支持和保障。

第六條
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應當保護內部審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打擊報復。

第七條
內部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嚴格遵守內部審計職業規范,忠於職守,做到獨立、客觀、公正、保密。

第八條
內部審計機構履行職責所必需的經費,應當列入財務預算,由本單位予以保證。

第九條
內部審計機構按照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的要求,履行下列職責:
(一)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含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單位,下同)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進行審計;
(二)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預算內、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審計;
(三)對本單位內設機構及所屬單位領導人員的任期經濟責任進行審計;
(四)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進行審計;
(五)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風險管理進行評審;
(六)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經濟管理和效益情況進行審計;
(七)法律、法規規定和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要求辦理的其他審計事項。

第十條
內部審計機構每年應當向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提出內部審計工作報告。

第十一條
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應當制定相應規定,確保內部審計機構具有履行職責所必需的許可權,主要是:
(一)要求被審計單位按時報送生產、經營、財務收支計劃、預算執行情況、決算、會計報表和其他有關文件、資料;
(二)參加本單位有關會議,召開與審計事項有關的會議;
(三)參與研究制定有關的規章制度,提出內部審計規章制度,由單位審定公布後施行;
(四)檢查有關生產、經營和財務活動的資料、文件和現場勘察實物;
(五)檢查有關的計算機系統及其電子數據和資料;
(六)對與審計事項有關的問題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並取得證明材料;
(七)對正在進行的嚴重違法違規、嚴重損失浪費行為,作出臨時制止決定;
(八)對可能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與經濟活動有關的資料,經本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批准,有權予以暫時封存;
(九)提出糾正、處理違法違規行為的意見以及改進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建議;
(十)對違法違規和造成損失浪費的單位和人員,給予通報批評或者提出追究責任的建議。

第十二條
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在管理許可權范圍內,授予內部審計機構必要的處理、處罰權。

第十三條
內部審計機構對本單位有關部門及所屬單位嚴格遵守財經法規、經濟效益顯著、貢獻突出的集體和個人,可以向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提出表揚和獎勵的建議。

第十四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遵守內部審計准則、規定,按照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的要求實施審計。

第十五條
內部審計協會是內部審計行業的自律性組織,是社會團體法人。全國設立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地方根據需要和法定程序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地方內部審計協會。

第十六條
內部審計協會依照法律和章程履行職責,並接受審計機關的指導、監督和管理。

第十七條
內部審計機構應當不斷提高內部審計業務質量,並依法接受審計機關對內部審計業務質量的檢查和評估。

第十八條
被審計單位不配合內部審計工作、拒絕審計或者提供資料、提供虛假資料、拒不執行審計結論或者報復陷害內部審計人員的,單位主要負責人或者權力機構應當及時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
對認真履行職責、忠於職守、堅持原則、做出顯著成績的內部審計人員,由所在單位給予精神或者物質獎勵。
對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泄漏秘密的內部審計人員,由所在單位依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條
本規定由審計署負責解釋。

第二十一條
本規定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審計署於1995年7月14日發布的《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審計署令1995年第1號)同時廢止。
分享

Ⅵ 審計法實施條例基本簡介

審計法是調整審計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審計關系是一種經濟監督關系,發生於審計主體與被審計單位之間。《審計法》是審計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據。它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審計工作的地位、任務和作用,規定了審計工作的基本准則。審計法屬於經濟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1994年8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

第三章審計機關職責

第四章審計機關許可權

第五章審計程序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國家的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國家實行審計監督制度。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的金融機關和企業事業組織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依照本法規定接受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對前款所列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依法進行審計監督。

第三條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和程序,進行審計監督。

第四條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審計機關對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

第五條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廉潔奉公,保守秘密。

第二章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

第七條國務院設立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審計長是審計署的行政首長。

第八條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的人民政府的審計機關,分別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審計工作。

第九條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審計業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

第十條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在其審計管轄范圍內派出審計特派員。

審計特派員根據審計機關的授權,依法進行審計工作。

第十一條審計機關履行職責所必需的經費,應當列入財政預算,由本級人民政府予以保證。

第十二條審計人員應當具備與其從事的審計工作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

第十三條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第十四條審計人員對其在執行職務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和被審計單位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的義務。

第十五條審計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受法律保護。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拒絕、阻礙審計人員依法執行職務,不得打擊報復審計人員。

審計機關負責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審計機關負責人沒有違法失職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職條件的情況的,不得隨意撤換。

第三章審計機關職責

第十六條審計機關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監督。

第十七條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對中央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向國務院總理提出審計結果報告。

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分別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對本級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提出審計結果報告。

第十八條審計署對中央銀行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對國有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損益,進行審計監督。

第十九條審計機關對國家的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條審計機關對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損益,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一條審計機關對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國有企業,接受財政補貼較多或者虧損數額較大的國有企業,以及國務院和本級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其他國有企業,應當有計劃地定期進行審計。

第二十二條對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企業的審計監督,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三條審計機關對國家建設項目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四條審計機關對政府部門管理的和社會團體受政府委託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捐贈資金以及其他有關基金、資金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五條審計機關對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貸款項目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六條除本法規定的審計事項外,審計機關對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由審計機關進行審計的事項,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進行審計監督。

第二十七條審計機關有權對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的特定事項,向有關地方、部門、單位進行專項審計調查,並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報告審計調查結果。

第二十八條審計機關根據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隸屬關系或者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關系,確定審計管轄范圍。

審計機關之間對審計管轄范圍有爭議的,由其共同的上級審計機關確定。

上級審計機關可以將其審計管轄范圍內的本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至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審計事項,授權下級審計機關進行審計;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管轄范圍內的重大審計事項,可以直接進行審計,但是應當防止不必要的重復審計。

第二十九條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門、國有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各部門、國有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內部審計,應當接受審計機關的業務指導和監督。

第三十條對依法獨立進行社會審計的機構的指導、監督、管理,依照有關法律和國務院的規定執行。

第四章審計機關許可權

第三十一條審計機關有權要求被審計單位按照規定報送預算或者財務收支計劃、預算執行情況、決算、財務報告,社會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拖延、謊報。

第三十二條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有權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

第三十三條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有權就審計事項的有關問題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並取得有關證明材料。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協助審計機關工作,如實向審計機關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證明材料。

第三十四條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被審計單位不得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不得轉移、隱匿所持有的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

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正在進行的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有權予以制止;制止無效的,經縣級以上審計機關負責人批准,通知財政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暫停撥付與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直接有關的款項,已經撥付的,暫停使用。採取該項措施不得影響被審計單位合法的業務活動和生產經營活動。

第三十五條審計機關認為被審計單位所執行的上級主管部門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規定與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應當建議有關主管部門糾正;有關主管部門不予糾正的,審計機關應當提請有權處理的機關依法處理。

第三十六條審計機關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通報或者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

審計機關通報或者公布審計結果,應當依法保守國家秘密和被審計單位的商業秘密,遵守國務院的有關規定。

第五章審計程序

第三十七條審計機關根據審計項目計劃確定的審計事項組成審計組,並應當在實施審計三日前,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

被審計單位應當配合審計機關的工作,並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

第三十八條審計人員通過審查會計憑證、會計帳簿、會計報表,查閱與審計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檢查現金、實物、有價證券,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等方式進行審計,並取得證明材料。

審計人員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時,應當出示審計人員的工作證件和審計通知書副本。

第三十九條審計組對審計事項實施審計後,應當向審計機關提出審計報告。審計報告報送審計機關前,應當徵求被審計單位的意見。被審計單位應當自接到審計報告之日起十日內,將其書面意見送交審計組或者審計機關。

第四十條審計機關審定審計報告,對審計事項作出評價,出具審計意見書;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需要依法給予處理、處罰的,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或者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意見。

審計機關應當自收到審計報告之日起三十日內,將審計意見書和審計決定送達被審計單位和有關單位。

審計決定自送達之日起生效。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一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或者拒絕、阻礙檢查的,審計機關責令改正,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責任。

第四十二條審計機關發現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帳薄、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的,有權予以制止。

被審計單位有前款所列行為,審計機關認為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違法取得的資產的,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有權予以制止,或者申請法院採取保全措施。

第四十四條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違反預算的行為或者其他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處理。

第四十五條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責令限期繳納應當上繳的收入,限期退還違法所得,限期退還被侵佔的國有資產,以及採取其他糾正措施,並可依法給予處罰。

第四十六條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審計機關認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

第四十七條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八條報復陷害審計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九條審計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章附則

第五十條中國人民解放軍審計工作的規定,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根據本法制定。

第五十一條本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1988年11月30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同時廢止。

2006年2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修改《審計法》的決定。決定中對原《審計法》條文作了34項修訂,同時規定:「本決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並對條款順序作相應調整,重新公布。」

Ⅶ 審計法與審計法實施條例有什麼不同

新審計法是2006年修正的抄。根據2006年2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已經2010年2月2日國務院第100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公布,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管制和刑法 發布:2025-08-28 07:21:54 瀏覽:190
齊魯工業大學經濟法 發布:2025-08-28 07:21:45 瀏覽:388
青海省勞動合同條例 發布:2025-08-28 07:20:24 瀏覽:953
2014中級經濟法課件 發布:2025-08-28 07:18:03 瀏覽:266
法官的干練 發布:2025-08-28 07:09:04 瀏覽:330
房產岀資律師見證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8 07:08:56 瀏覽:426
金融法學問題 發布:2025-08-28 07:08:13 瀏覽:213
論校園借貸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8 06:55:58 瀏覽:842
什麼是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發布:2025-08-28 06:55:12 瀏覽:861
日本倫理道德 發布:2025-08-28 06:30:39 瀏覽: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