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茶葉法律法規

茶葉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1-03-08 03:56:33

㈠ 茶政的茶政與茶法

茶葉,在唐以前並無稅制,中唐時期,隨著茶葉生產發展,茶農一獲利,統治階級賴以自下而上的各種法律、稅賦、機構就隨之而來,並成為統治階級巧取豪奪、壓迫和剝削茶農,限制茶葉生產發展,掠奪和獨攬茶利的一種手段。
一、茶稅與茶法
我國茶之徵稅,始於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安史之亂以後,唐朝中央國庫拮據,政府以籌措常平倉本錢為借口,「詔征天下茶稅,十取其一」,征稅以後,發現稅額十分顯著,以後就將這一臨時措施改為「定製」,與鹽、鐵並列為主要稅種之一,並相繼設立「鹽茶道」、「鹽鐵使」等官職,據新舊《唐書》記載,茶於中唐立稅以後,稅額並不因國庫收支的好轉而有所減免,反倒根據茶葉生產和貿易的發展而不斷增加。到公元804年,茶稅每年增加到四十萬緡。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除正稅以外,又增加一種「過境稅」,叫「塌地錢」,至宣宗大中六年(852)更通過當時鹽鐵轉運使裴休制訂了「茶法」12條,嚴禁私販,使茶稅斤兩不漏。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裴休的稅茶法主要內容是:
1、茶商販送茶葉沿途驛站只收住房費和堆棧費,而不收稅金。
2、茶葉不準走私,凡走私三次均在100斤以上和聚眾長途販私,皆處死。
3、茶農(園戶)私賣茶葉100斤以上處杖刑,三次即充軍。
4、各州縣如有私砍茶樹,破壞茶業者當地官員要以「縱私鹽法」論罪。
5、瀘州、壽州、淮南一帶稅額追加50%。
我國茶葉專賣制度和稅法,發展到宋代,更為嚴厲,並成為發展茶葉生產一大障礙,曾誘發多次茶農起義。據文獻記載,宋朝的茶稅法,先後改革多次,即所謂「三稅法」、「四稅法」、「貼射法」、「見錢法」等。這些改革,換湯不換葯,都是堅持國家專賣。後又經元、明、清,改「榷茶制」為「茶引制」,直到清咸豐以後,由於當時國際國內茶葉貿易都有了很大發展,才將「茶引制」改為徵收厘金稅,民間逐步恢復自由經營。所以,茶葉專賣的稅制和法律在中國歷史上歷經千年之久,得利的是政府,而吃虧者總是百姓。 所謂榷茶,即茶的專營專賣。這一政策始於中唐時期,文宗太和九年(835)當時任宰相之王涯奏請榷茶,自兼榷茶使,令民間茶樹全部移植於官辦茶場,衽統制統銷,同時將民間存茶,一律燒毀。此一法令剛一頒布,立即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王涯十月頒令行榷,十一月就為宦官仇士良在「甘露之變」中所殺。令孤楚繼任「榷茶使」,吸取王涯的教訓,即停止榷茶,恢復稅制。所以,唐代實行榷茶歷史不到兩個月,真正厲行「榷茶制」的,是從北宋初期開始,首先在東南茶區沿長江設立八個「榨貨務」(官府的賣茶站),產茶區設立十三個山場,專職茶葉收購,園戶(茶農)除向官府交納「折稅茶」以抵賦稅以外,余茶均全部賣給山場,嚴禁私買私賣。
到了北宋末期「榷茶制」改為「茶引制」。這時官府不直接買賣茶葉,而是由茶商先到「榷貨務」交納「茶引稅」(茶葉專賣稅),購買「茶引」,憑引到園戶處購買定量茶葉,再送到當地官辦「合同場」查驗,並加封印後,茶商才能按規定數量、時間、地點出售。「茶引」分「長引」和「短引」兩種,「長引」准許銷往外地限期一年,「短引」則只能在本地銷售,有效期為三個月。這種「茶引制」,使茶葉專賣制度更加完善、嚴密,一直沿用到清乾隆年間,才改「茶引制」為官商合營的「引岸制」。「引岸制」的引,為茶引,「岸」是口岸,指定的銷售或易貨地點。「引岸制」即為凡商人經營各類茶葉均須納稅請領茶引,並按茶引定額在劃定范圍內采購茶葉。賣茶也要在指定的地點(口岸)銷售和易貨,不準任意銷往其他地區。「引岸制」的特點是根據各茶區的產量、品種和銷區的銷量品種,實行產銷對口貿易。這樣有利於對不同茶類生產、加工實行宏觀調控,做到以銷定產。 所謂貢茶,即產茶地向皇室進貢專用茶。向朝庭貢奉各種鄉奇特產,是封建社會早有的定俗。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即有關於中國最早貢茶的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西南巴、蜀等國向武王進貢鹽、鐵、茶、蜜的史實。
到了隋代,煬帝楊廣在江都(江蘇揚州)得了頭痛病,浙江天台山智藏和尚聞之,攜天台茶專程去揚州為隋煬帝治病,得茶而治之後。煬帝大喜,遂令全國大行茶事,推動了隋代王公貴族飲茶之風大興。
初唐時,各地繼續以名茶作貢品,其中不乏貪圖名位、阿諛奉承之人為了個人升遷而向皇上納貢。但隨著皇室飲茶范圍擴大,貢茶數量遠不能滿足要求,於是官營督造專門從事貢茶生產的「貢茶院」,首先在浙江長興和江蘇宜興出現。據《長興縣志》記載,顧渚貢茶院建於唐代宗大歷五年(770)直至明洪武八年(1375),興盛期長達600年,其間役工3萬人,工匠千餘人,制茶工場30間,烘培工場百餘所,產茶萬斤,專供皇室王公權貴享用。
唐代詩人,曾做過湖州刺史的袁高(727-786)《培貢顧渚茶》的長詩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生產貢茶龐大的規模和茶農的艱辛。詩曰「……動生千金費,日使萬民貧。我來顧渚源,得與茶事親,甿輟耕農耒,采掇實苦辛。……陰嶺芽未吐,使者牒已頻,心爭造化功,走挺麋鹿均,選納無晝夜,搗聲昏繼晨。」
到了宋代,飲茶風俗相當普及,「茶宴」、「鬥茶」大行其道,尤其宋徽宗趙佶,愛茶至深,親撰《大觀茶論》,皇帝嗜茶,必有宦臣投其所好。因此,宋代貢茶較之唐代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保留顧渚紫筍貢茶院以外,又在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甌縣)設立規模更大的貢茶院。據宋子安寫的《東溪試茶錄》(1064年前後)記載「舊記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自南唐歲率六縣民采造,大為民間所苦……至道年(995-997年)中,始分游坑、臨江、汾常、西蒙洲、西小豐、大熟六焙。錄南劍,又免五縣茶民,專以建安一縣民力裁足之。……慶歷中,取蘇口、曾坑、石坑、重院屬北苑焉。」
除此以外,宋代相繼還在江西、四川、江蘇、浙江設御茶園和貢院院,生產極其費工費時之「龍團鳳餅」供朝庭享用,每年花去大量民脂民膏。
明清時期,貢茶制繼續實行,貢茶產地進一步擴大,四川蒙頂甘露,杭州西湖龍井,江蘇呈縣洞庭碧螺春,安徽老竹鋪大方都被當朝皇上飲定為「御茶」。西湖龍井村至今保存的十八棵御茶,就是乾隆皇帝游江南時(公元1753年)微服私訪獅峰、至胡公廟前品嘗了和尚獻上香茶,十分高興,遂將廟前18棵茶樹封為御茶。然而,皇帝的歡心、換來都是百姓的苦難。杭州詩人陳章寫了一首《採茶歌》充分揭露貢茶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鳳凰嶺上春露香,青裙女兒指不長。
渡澗穿雲採茶去,日午歸來不滿筐。
催貢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壯。
焙成粒粒比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 唐代之回鵲,宋代之契丹,以至夏金國之藏古,食肉飲酪之民,亦莫不好茶。故至明代,對於挑河西寧一帶之西蕃,皆以茶馬為羈摩。......明代對於茶之貿易,雖不行專制,但禁止私茶出境,犯者斬,並立茶馬司,以便與西蕃交茶易馬。同時,又於產茶之地,十株取一,無主茶樹,十分取八,其對於茶之需要,可為盡心而為之,而要不外為「制服西戎之術」。由此可知,中國茶葉傳於外蕃,一方面因由於外蕃生活上之要求,他方面亦由於中國無力平蕃,或需要外蕃馬,不得不投其所好,用茶與之交易或為之羈摩。故茶自唐課稅之後,對內既為國庫所關,對外復為安危所系。」——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以茶易馬,是我國歷代統治階段長期推行的一種政策。即在西南(四川、雲南)茶葉產地和靠近邊境少數民族聚居區的交通要道上設立關卡,制訂「茶馬法」,專司以茶易馬的職能。即邊區少數民族用馬匹換取他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葉,據史籍所載,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經略安撫使王韶在甘肅臨洮一帶與人木征作戰,需要大量戰馬,朝廷即令在四川徵集,並在四川四路設立「提興茶馬司」,負責從事茶葉收購和以茶易馬工作,並在陝、甘、川多處設置「賣茶場」和「買馬場」,沿邊少數民族只准與官府(茶馬司)從事以茶易馬交易,不準私販,嚴禁商販運茶到沿邊地區去賣,甚至不準將茶籽、茶苗帶到邊境,凡販私茶則予處死,或充軍三千里以外,「茶馬司」官員失察者也要治罪。立法如此嚴酷,目的在於通過內地茶葉來控制邊區少數民族,強化他們的統治。這就是「以茶治邊」的由來。但在客觀上,茶馬互市也促進了我國民族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宋朝以後,除元朝因蒙古盛產馬匹無此需要,而未實行「茶馬互市」以外,明、清二代均在四川設立專門的「茶馬司」,清朝康熙四年(1665)在雲南西部增設北勝州茶馬市,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才予廢止。
目前中國茶的種植面積第一、產量第二、出口第三、創匯第四,這是中國茶葉在世界上地位的真實寫照。2006年全國茶園面積為2175萬畝,比上年2028萬畝增長7.2%。全國茶葉總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全年茶葉平均單價為24.8元/公斤,全國茶葉農業總產值為248億元,比去年219.2億元增加13.1%。我國是茶葉大國,但還不是茶葉強國。
1:生產主體以茶農為主,生產方式各有側重。傳統的生產方式、加工方式是我國茶葉生產的基本特點,我國茶葉生產主體主要有:一家一戶的茶農;茶商或茶葉大戶;委託加工基地;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茶場。我國茶葉一直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方式,主要特點是:中高檔茶、名優茶以手工為主;中低檔茶、大眾茶以機制為主。
2:區域分布明顯,茶區快速發展。我國紅茶區主要在廣東、雲南;烏龍茶區主要在福建;花茶區主要在福建、廣西、湖南等;名優茶區主要有浙江、湖南、四川、安徽等省。特色茶產區已經成為我國茶葉發展的新亮點,如新昌的龍井產區,平江的銀針產區,安溪的烏龍茶區,雲南的普爾茶區等等。由於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的實施及各地大力調整農業及農村經濟結構,新型茶區正在快速發展,如山東日照茶區、陝西午子茶區及湖南、雲南、廣西、重慶等地的新茶區就是這幾年新發展起來的。
3:產品結構變化加快,新品成為新的增長點。市場趨勢表現在:普通紅茶、中低檔紅茶繼續下降,高檔紅茶有一定市場。花茶在經歷了長足發展後總量正在減少。綠茶快速增長,綠茶中,名優茶發展快。烏龍茶快速發展,保健茶生產增長,市場穩定。傳統茶葉創新速度加快。茶產品結構正在朝優質、有機、特色、質優價廉方向發展,總體結構不斷優化。
4:經營企業數量多,龍頭企業少;產品多,名牌少。茶樹種植以農戶為主體,平均每戶僅1畝左右,能制茶或開個茶莊就算一個企業。全國僅加工茶葉的茶廠6.7萬家,平均每個茶廠年加工茶葉僅15噸。加工企業由於規模小,導致設備落後、技術水平低、產品質量不穩定。經營企業中由於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沒有知名品牌,出口茶葉只能以原料茶為主,受制於人,難以開拓市場。中國有近千個茶葉品牌,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是鳳毛麟角,象「立頓」這樣的世界級品牌,對中國茶產業來說,現階段就是一種奢求。由於生產工藝簡單,產品質量、原料、感觀品質等很難保持穩定。有的純粹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衛生指標不合格,農殘超標。
5:管理水平低,管理不規范。由於我國茶葉經營以家庭經營為主,經營者普遍對管理重視不夠,管理人員基本上沒有受過管理專業培訓,家族管理盛行,對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接受程度不高,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現有企業潛力難以發揮。

㈡ (食品飲品法律法規)茶葉包裝 必須有什麼內容

我曾經服務過茶文化雜志和設計公司對這個比較了解,希望能幫到你。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相關法律規定:「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必須真實,並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
(二)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
(三)根據產品的特點和使用要求,需要標明產品規格、等級、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稱和含量的,用中文相應予以標明;需要事先讓消費者知曉的,應當在外包裝上標明,或者預先向消費者提供有關資料;
(四)限期使用的產品,應當在顯著位置清晰地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應當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
裸裝的食品和其他根據產品的特點難以附加標識的裸裝產品,可以不附加產品標識。」

針對茶葉包裝的特點還需要以下幾點:

國家對於精製成品」茶葉「實行申請食品市場准入制度的企業適用的范圍(QS認證),還要遵守《食品標識管理辦法》第五條的規定:
第五條食品或者其包裝上應當附加標識,但是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不附加標識的食品除外。
食品標識的內容應當真實准確、通俗易懂、科學合法。
第六條食品標識應當標注食品名稱。
食品名稱應當表明食品的真實屬性,並符合下列要求:
(一)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對食品名稱有規定的,應當採用國家標准、行業標准規定的名稱;
(二)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對食品名稱沒有規定的,應當使用不會引起消費者誤解和混淆的常用名稱或者俗名;
(三)標注「新創名稱」、「奇特名稱」、「音譯名稱」、「牌號名稱」、 「地區俚語名稱」或者「商標名稱」等易使人誤解食品屬性的名稱時,應當在所示名稱的鄰近部位使用同一字型大小標注本條(一)、(二)項規定的一個名稱或者分類(類屬)名稱;
(四)由兩種或者兩種以上食品通過物理混合而成且外觀均勻一致難以相互分離的食品,其名稱應當反映該食品的混合屬性和分類(類屬)名稱;
(五)以動、植物食物為原料,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作,用以模仿其他生物的個體、器官、組織等特徵的食品,應當在名稱前冠以「人造」、「仿」或者「素」等字樣,並標注該食品真實屬性的分類(類屬)名稱。
第七條食品標識應當標注食品的產地。
食品產地應當按照行政區劃標注到地市級地域。
第八條食品標識應當標注生產者的名稱和地址。生產者名稱和地址應當是依法登記注冊、能夠承擔產品質量責任的生產者的名稱、地址。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下列規定相應予以標註:
(一)依法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公司或者其子公司,應當標注各自的名稱和地址;
(二)依法不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公司分公司或者公司的生產基地,應當標注公司和分公司或者生產基地的名稱、地址,或者僅標注公司的名稱、地址;
(三)受委託生產加工食品且不負責對外銷售的,應當標注委託企業的名稱和地址;對於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委託企業具有其委託加工的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應當標注委託企業的名稱、地址和被委託企業的名稱,或者僅標注委託企業的名稱和地址;
(四)分裝食品應當標注分裝者的名稱及地址,並註明分裝字樣。
第九條食品標識應當清晰地標注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食品的保質期與貯藏條件有關的,應當標注食品的特定貯藏條件。乙醇含量10%以上(含10%)的飲料酒、食醋、食用鹽、固態食糖類,可以免除標注保質期。
日期的標注方法應當符合國家標准規定或者採用「年、月、日」表示。
第十條定量包裝食品標識應當標注凈含量。對含有固、液兩相物質的食品,除標示凈含量外,還應當標示瀝干物(固形物)的含量。
凈含量應當與食品名稱排在食品包裝的同一展示版面。凈含量的標注應當符合《定量包裝商品計量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
第十一條食品標識應當標注食品的配料清單。
配料清單中各種配料應當按照生產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進行標注,具體標注方法按照國家標準的規定執行。
在食品中直接使用甜味劑、防腐劑、著色劑的,應當在配料清單食品添加劑項下標注具體名稱;使用其他食品添加劑的,可以標注具體名稱、種類或者代碼。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應當按照國家標準的規定執行。
第十二條食品標識應當標注企業所執行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號或者經備案的企業標准號。
第十三條食品執行的標准明確要求標注食品的質量等級、加工工藝的,應當相應地予以標明。
第十四條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食品標識應當標注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及QS標志。
委託生產加工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委託企業具有其委託加工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可以標注委託企業或者被委託企業的生產許可證編號。
第十五條混裝非食用產品易造成誤食,使用不當,容易造成人身傷害的,應當在其標識上標注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

㈢ 國家有相關法律對茶葉與什麼食品(如糕餅)包裝成禮品盒做相應規定嗎

《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對其包裝及標識會有相應的規定,但像包裝成禮品的情形,尚無明文規定,但國家相關強制標准或行業標准對此可能會有規定。

㈣ 茶具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你好,這個沒有特別的規定,但涉及到《產品質量法》《專業法》《商標法》《消費者權益法》以及茶具行業的行業規范。

㈤ 機茶茶葉包裝有那些法律法規規定

下列標志不得作為商標使用:(一)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名稱、國旗、國徽、國歌、軍旗、軍徽、軍歌、勛章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國家機關的名稱、標志、所在地特定地點的名稱或者標志性建築物的名稱、圖形相同的;(二)同外國的國家名稱、國旗、國徽、軍旗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經該國政府同意的除外;(三)同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名稱、旗幟、徽記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經該組織同意或者不易誤導公眾的除外;(四)與表明實施控制、予以保證的官方標志、檢驗印記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經授權的除外;(五)同「紅十字」、「紅新月」的名稱、標志相同或者近似的;(六)帶有民族歧視性的;(七)帶有欺騙性,容易使公眾對商品的質量等特點或者產地產生誤認的;(八)有害於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響的。縣級以上行政區劃的地名或者公眾知曉的外國地名,不得作為商標。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義或者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組成部分的除外;已經注冊的使用地名的商標繼續有效。[資政知識產權]


此外根據我國《食品標識管理辦法》還應當遵守:

第五條食品或者其包裝上應當附加標識,但是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不附加標識的食品除外。

食品標識的內容應當真實准確、通俗易懂、科學合法。

第六條食品標識應當標注食品名稱。

食品名稱應當表明食品的真實屬性,並符合下列要求:

(一)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對食品名稱有規定的,應當採用國家標准、行業標准規定的名稱;

(二)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對食品名稱沒有規定的,應當使用不會引起消費者誤解和混淆的常用名稱或者俗名;

(三)標注「新創名稱」、「奇特名稱」、「音譯名稱」、「牌號名稱」、 「地區俚語名稱」或者「商標名稱」等易使人誤解食品屬性的名稱時,應當在所示名稱的鄰近部位使用同一字型大小標注本條(一)、(二)項規定的一個名稱或者分類(類屬)名稱;

(四)由兩種或者兩種以上食品通過物理混合而成且外觀均勻一致難以相互分離的食品,其名稱應當反映該食品的混合屬性和分類(類屬)名稱;

(五)以動、植物食物為原料,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作,用以模仿其他生物的個體、器官、組織等特徵的食品,應當在名稱前冠以「人造」、「仿」或者「素」等字樣,並標注該食品真實屬性的分類(類屬)名稱。

第七條食品標識應當標注食品的產地。

食品產地應當按照行政區劃標注到地市級地域。

第八條食品標識應當標注生產者的名稱和地址。生產者名稱和地址應當是依法登記注冊、能夠承擔產品質量責任的生產者的名稱、地址。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下列規定相應予以標註:

(一)依法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公司或者其子公司,應當標注各自的名稱和地址;

(二)依法不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公司分公司或者公司的生產基地,應當標注公司和分公司或者生產基地的名稱、地址,或者僅標注公司的名稱、地址;

(三)受委託生產加工食品且不負責對外銷售的,應當標注委託企業的名稱和地址;對於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委託企業具有其委託加工的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應當標注委託企業的名稱、地址和被委託企業的名稱,或者僅標注委託企業的名稱和地址;

(四)分裝食品應當標注分裝者的名稱及地址,並註明分裝字樣。

第九條食品標識應當清晰地標注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食品的保質期與貯藏條件有關的,應當標注食品的特定貯藏條件。乙醇含量10%以上(含10%)的飲料酒、食醋、食用鹽、固態食糖類,可以免除標注保質期。

日期的標注方法應當符合國家標准規定或者採用「年、月、日」表示。

第十條定量包裝食品標識應當標注凈含量。對含有固、液兩相物質的食品,除標示凈含量外,還應當標示瀝干物(固形物)的含量。

凈含量應當與食品名稱排在食品包裝的同一展示版面。凈含量的標注應當符合《定量包裝商品計量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

第十一條食品標識應當標注食品的配料清單。

配料清單中各種配料應當按照生產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進行標注,具體標注方法按照國家標準的規定執行。

在食品中直接使用甜味劑、防腐劑、著色劑的,應當在配料清單食品添加劑項下標注具體名稱;使用其他食品添加劑的,可以標注具體名稱、種類或者代碼。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應當按照國家標準的規定執行。

第十二條食品標識應當標注企業所執行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號或者經備案的企業標准號。

第十三條食品執行的標准明確要求標注食品的質量等級、加工工藝的,應當相應地予以標明。

第十四條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食品標識應當標注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及QS標志。

委託生產加工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食品,委託企業具有其委託加工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可以標注委託企業或者被委託企業的生產許可證編號。

第十五條混裝非食用產品易造成誤食,使用不當,容易造成人身傷害的,應當在其標識上標注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

第十六條食品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在其標識上標注中文說明:

(一)醫學臨床證明對特殊群體易造成危害的;

(二)經過電離輻射或者電離能量處理過的;

(三)屬於轉基因食品或者含法定轉基因原料的;

(四)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標准等規定,應當標注其他中文說明的。

第十七條食品在其名稱或者說明中標注「營養」、「強化」字樣的,應當按照國家標准有關規定,標注該食品的營養素和熱量,並符合國家標准規定的定量標示。

第十八條食品標識不得標注下列內容:

(一)明示或者暗示具有預防、治療疾病作用的;

(二)非保健食品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作用的;

(三)以欺騙或者誤導的方式描述或者介紹食品的;

(四)附加的產品說明無法證實其依據的;

(五)文字或者圖案不尊重民族習俗,帶有歧視性描述的;

(六)使用國旗、國徽或者人民幣等進行標注的;

(七)其他法律、法規和標准禁止標注的內容。

第十九條禁止下列食品標識違法行為:

(一)偽造或者虛假標注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二)偽造食品產地,偽造或者冒用其他生產者的名稱、地址;

(三)偽造、冒用、變造生產許可證標志及編號;

(四)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㈥ 茶葉標簽相關的法律法規、標准、規定等文件的信息渠道來源是什麼

《商標法》裡面有相關的規定

㈦ 《食品飲品法律法規》規定,茶葉包裝必須有什麼內容

法律規定:「抄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必須真實,並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
(二)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
(三)根據產品的特點和使用要求,需要標明產品規格、等級、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稱和含量的,用中文相應予以標明;需要事先讓消費者知曉的,應當在外包裝上標明,或者預先向消費者提供有關資料;
(四)限期使用的產品,應當在顯著位置清晰地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應當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
裸裝的食品和其他根據產品的特點難以附加標識的裸裝產品,可以不附加產品標識。」

㈧ 國家有沒有專門的普洱茶法律啊

廣東胡律師

只有《普洱茶國家標准》於2008年12月1日正式實施。
該國家標准給普洱茶的定義是,普洱茶必須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並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成。國家質檢總局規定,普洱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是:雲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紅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臨滄市等11個州市所屬的639個鄉鎮。
普洱茶國家標准由雲南省政府新聞辦、雲南省農業廳、雲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發布。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吳錫端向記者表示,非上述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地區生產的茶不能叫普洱茶,雲南茶企業到上述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外購買茶葉做成的茶也不能叫普洱茶。
吳錫端解釋說,前兩年因為普洱茶被商家炒的很熱,福建、廣西、貴州以及緬甸、越南等福建周邊地區有不少茶企前來投資加工普洱茶,造成了市場混亂。雖然2008年隨著普洱茶市場的逐漸降溫,這些企業中的大部分都撤出了對普洱茶的加工,但為了進一步規范市場,避免這種情況再次出現,出台普洱茶國家標准還是很有必要。
據了解,截至2008年9月底,雲南省共有852家茶葉生產加工企業獲得了食品生產許可證,目前只有這些企業可以生產普洱茶,而其中質量優良的普洱茶才能貼上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標志。

㈨ 與茶葉的相關產業政策是什麼

相關政策:

(一)建設高效規模基地,優化區域布局。一是建設規范現代茶葉基地。二是建設高效優質茶葉基地。三是加強良種繁育,改造低產茶園。


(二)培植現代化產業龍頭,增強發展後勁。一是培植加工龍頭。二是培植服務龍頭。三是加強後續產品的研發立項。


(三)搞好優勢品牌營銷,提高市場分額。一是提升傳統品牌市場聚集和輻射功能,開拓市場。二是設立優質茶產品專營點,提高知名度。三是參與或召開大型茶葉產銷對接會,宣傳、推介茶產品。


(四)加大科技支撐力度,拉長產業鏈條。


拓展茶資源綜合開發空間,從單一飲用品向醫用、化工等多途徑利用拓展,增強茶產品市場競爭力。


(五)弘揚赤壁茶史文化,充實發展靈魂。

重點搞好「中國·赤壁羊樓洞茶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項目,探索茶葉產業發展和茶文化開發全新模式。


(六)強化產品市場監管,確保食品安全。


完善茶葉生產質量安全技術標准體系,加強茶葉出口基地安全示範區建設,規范生產經營行為。

(9)茶葉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其他政策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赤壁市茶葉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制定發展政策。建立茶產業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發展中實際問題。


(二)強化政策扶持。每年安排茶產業發展專項基金500萬元,出台茶產業發展獎勵政策,引導茶產業加快發展。


(三)優化投融資環境。協調引導金融機構信支持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保險公司開展茶葉保險業務。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茶葉生產基地建設。


(四)建立獎懲制度。支持產業力度大、深得好評部門和鄉鎮要評先表彰。對影響產業發展的有關單位直接責任人,實行誡勉談話,並限期完成相關任務。

㈩ 與茶葉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食品安全衛生法
消費者權益保障法

熱點內容
刑法有漏洞嗎 發布:2025-09-13 12:53:52 瀏覽:512
法律顧問團參與投資談判 發布:2025-09-13 12:41:14 瀏覽:644
河北省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3 12:41:13 瀏覽:419
英國司法權掌握在 發布:2025-09-13 12:39:08 瀏覽:102
美國司法部高級官員 發布:2025-09-13 12:38:56 瀏覽:42
法治政府提案 發布:2025-09-13 12:38:18 瀏覽:659
黃山大律師 發布:2025-09-13 12:34:53 瀏覽:374
法律碩士獨招法碩 發布:2025-09-13 12:34:51 瀏覽:637
2001年法學法律碩士考研復習指南 發布:2025-09-13 12:33:36 瀏覽:843
超范圍法律援助工作 發布:2025-09-13 12:32:40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