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國內稅收法規

國內稅收法規

發布時間: 2021-12-16 19:07:12

㈠ 現行稅法中屬於法律的有哪幾部屬於行政法規的有哪幾部

現行稅法中屬於法律的有9部。分別是: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噸稅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葉稅法》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

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虛開、偽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犯罪的決定》

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適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稅收暫行條例的決定》

現行稅法中屬於行政法規的有28部,分別是: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2018修訂)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2017修訂)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7修訂)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2016修訂)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2013修訂)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實施條例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九、外國公司船舶運輸收入征稅辦法(2011修訂)

十、中華人民共和國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十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十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十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十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2011修訂)

十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船舶噸稅暫行辦法(2011修訂)

十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2008修訂)

十七、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十八、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2007)

十九、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的實施辦法(2007修訂)

二十、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

二十一、外國在華常住人員攜帶進境物品進口稅收暫行規定

二十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暫行條例

二十三、殘疾人專用品免徵進口稅收暫行規定

二十四、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稅收政策的規定

二十五、關於對進出口產品征、退產品稅或增值稅的規定

二十六、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個人郵遞物品徵收進口稅辦法

二十七、國務院關於現役革命軍人在徵收農業稅時如何計算農業人口的規定

二十八、財政部關於稅收管理體制的規定

(1)國內稅收法規擴展閱讀

稅法是各種稅收法規的總稱。是稅收機關征稅和納稅人據以納稅的法律依據。稅法包括稅收法令、條例、稅則、施行細則、徵收辦法及其他有關稅收的規定。稅法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頒布,或由國家立法機關授權國家機關制定公布。

稅法體系中按稅法的功能作用、許可權劃分、法律級次的不同,可分為不同類型的稅法。

一、按照稅法的職能作用的不同,可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稅收實體法主要是指確定稅種立法,具體規定各稅種的徵收對象、徵收范圍、稅目、稅率、納稅地點等。稅收程序法是指稅務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稅收管理法、納稅程序法、發票管理法、稅務機關組織法、稅務爭議處理法等。

二、按照主權國家行使稅收管轄權的不同,可分為國內稅法、國際稅法、外國稅法等。

三、按照稅收立法許可權或者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稅收法律、稅收行政法規、稅收規章和稅收規范性文件等。

參考資料國家稅務總局-稅收政策

參考資料網路-稅法

㈡ internal revenue code是什麼意思,國內稅收法規翻譯

其實,這個經濟學術語的意思你自己都寫了,它的意思就是「國內稅收法規」

internal,國內的
revenue,稅收收入
code,法規,法典

㈢ 中國現行稅收政策與稅務法律法規匯編是不是騙子

書是不會騙你的,只是有人用書來騙,只要自己不佔小便宜,肯定也沒有人來騙的。

㈣ 中國有多少種稅,各稅率多少,還有法律法規

中國現行的稅種共18個種,分別是: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煙葉稅。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和車船稅這3個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其他絕大多數稅收事項都是依靠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來規定。其中15個稅種由稅務部門負責徵收,關稅和船舶噸稅由海關徵收,進口貨物的增值稅、消費稅由海關部門代征。



一、城市維護建設稅

反繳納消費稅、增值稅、營業稅的單位和個人

市區稅率7%;縣城、鎮稅率5%;其他1%


二、資源稅

在我國境內開采礦產品或者生產鹽的單位和個人

1.原油:銷售額的5%-10%

2.天然氣:銷售額的5%-10%

3.焦煤每噸8-20元;其他煤炭每噸0.3-5元

4.普通非金屬礦原礦:每噸或者每立方米0.5-20元;貴重非金屬礦原礦:每千克或者每克拉0.5-20元

5.黑色金屬礦原礦:每噸2-30元

6.稀土礦:每噸0.4-60元;其他:每噸0.4-30元

7.固體鹽:每噸10-60元;液體鹽:每噸2-10元


三、土地增值稅

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地上的建築物及其附著物並取得收入的單位和個人

土地增值稅實行四級超率累進稅率:

增值額未超過扣除項目金額50%的部分,稅率為30%。

增值額超過扣除項目金額50%、未超過扣除項目金額100%的部分,稅率為40%。

增值額超過扣除項目金額100%、未超過扣除項目金額200%的部分,稅率為50%。

增值額超過扣除項目金額200%的部分,稅率為60%


四、城鎮土地使用稅

在城市、縣城、建制鎮、工礦區范圍內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

每平方米年稅額:

1.大城市1.5元至30元

2.中等城市1.2元至24元

3.小城市0.9元至18元

4.縣城、建制鎮、工礦區0.6元至12元


五、房產稅

由產權所有人繳納

依照房產余值計算繳納的,稅率為1.2%;依照房產租金收入計算繳納的,稅率為12%


六、印花稅

在我國境內書立、領受憑證的單位和個人

根據稅目不同,稅率為0.05‰—1‰


七、企業所得稅

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

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


八、增值稅

銷售貨物活著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

(一)銷售或者進口貨物,稅率為17%

(二)銷售活著進口下列貨物,稅率為13%

1.糧食、食用植物油;

2.自來水、暖氣、冷氣、熱水、煤氣、石油液化氣、天然氣、沼氣、居民用煤炭製品;

3.圖書、報紙、雜志;

4.飼料、化肥、農葯、農機、農膜;

5.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貨物

(三)出口貨物,稅率為零

(四)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稅率為17%


九、營業稅

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

1.交通運輸業:3%

2.建築業3%

3.金融保險業5%

4.郵電通信業3%

5.文化體育業3%

6.娛樂業5%—20%

7.服務業5%

8.轉讓無形資產5%

9.銷售不動產5%


十、個人所得稅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一年的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

1.工資、薪金所得,為3%—45%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

2.個體工商戶,稅率為5%—35%的超額累進稅率

3.稿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殊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稅率為20%


十一、消費稅

生產、委託加工和進口消費品的單位和個人,以及銷售消費品的其他單位和個人

1.煙:稅率25%—45%

2.白酒:20%;黃酒240元/噸;啤酒:250元/噸;其他酒:10%;酒精:5%

3.化妝品:30%

4.金銀、鉑金飾品和鑽石及鑽石飾品:5%;其他貴金屬首飾10%

5.鞭炮、煙火:15%

6.成品油:0.8元/升—1.4元/升

7.汽車輪胎:3%

8.摩托車:氣缸250毫升以下3%;氣缸250毫升以上10%

9.乘用車:1%—40%;中輕型商用客車5%

10.高爾夫球及球具:10%

11.高檔手錶:20%

12.遊艇:10%

13.木質一次性筷子:5%

14.實木地板:5%


十二、煙葉稅

收購煙葉的單位

稅率為20%


十三、耕地佔用稅

佔用耕地建房或者從事非農業建設的單位和個人

人均耕地不超過1畝的地區,每平方米為10元至50元

人均耕地超過1畝但不超過2畝的地區,每平方米為8元至40元

人均耕地超過2畝但不超過3畝的地區,每平方米為6元至30元

人均耕地超過3畝的地區,每平方米為5元至25元


十四、車輛購置稅

購置應稅車輛的單位和個人

稅率為10%


十五、契稅

轉移土地、房屋權屬的單位和個人

稅率為3%—5%,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實際情況確定


十六、車船使用稅

在我國境內,車輛、船舶的所有人活著管理人

1.乘用車按排氣量分檔:每輛60元—5400元

2.商用車:客車每輛480元至1440元;貨車每噸16元至120元

3.掛車:每噸按貨車稅額的50%

4.其他:每噸16元至120元

5.摩托車:每輛36元至180元

6.機動船舶:每噸3元至6元;遊艇:艇身長度每米600元至2000元


十七、關稅

關稅是指進出口商品在經過一國關境時,由政府設置的海關向進出口 商所徵收的稅收。

由於涉及的東西較為細化,無法一一列出稅率。


十八、船舶噸稅



稅收實體法

稅收實體法主要是指確定稅種立法,具體規定各稅種的徵收對象、徵收范圍、稅目、稅率、納稅地點等。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車船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契稅和耕地佔用稅等,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都屬於稅收實體法。


稅收程序法

稅收程序法是指稅務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稅收管理法、發票管理法、稅務機關法、稅務機關組織法、稅務爭議處理法等。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稅收征稅法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的規定,制定稅收徵收管理的相關法律。

㈤ 中國法定免稅條款有哪些

免稅一般可以分為法定免稅、特定免稅和臨時免稅三種:
1、法定免稅
法定免稅是指在稅法中列舉的免稅條款。這類免稅一般由有稅收立法權的決策機關規定,並列入相應稅種的稅收法律、稅收條例和實施細則之中。這類免稅條款,免稅期限一般較長或無期限,免稅內容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一旦列入稅法,沒有特殊情況,一般不會修改或取消。這類免稅主要是從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宏觀發展及產業規劃的大局出發,對一些需要鼓勵發展的項目或關系社會穩定的行業領域,給予的稅收扶持或照顧,具有長期的適用性和較強的政策性。如:按照中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16條的規定,對農業生產單位和個人銷售自產初級農產品免徵增值稅;按照營業稅暫行條例第6條的規定對托兒所、幼兒園、養老院、殘疾人福利機構提供的育養服務免徵營業稅。
2、特定免稅
特定免稅是根據政治、經濟情況發生變化和貫徹稅收政策的需要,對個別、特殊的情況專案規定的免稅條款。這類免稅,一般是在稅法中不能或不宜一一列舉而採用的政策措施,或者是在經濟情況發生變化後作出的免稅補充條款。這類免稅,一般由稅收立法機構授權,由國家或地區行政機構及國家主管稅務的部門,在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內作出決定。其免稅范圍較小,免稅期限較短,免稅對象具體明確,多數是針對具體的個別納稅人或某些特定的征稅對象及具體的經營業務。這種免稅規定,具有靈活性、不確定性和較強的限制性,一般都需要納稅人首先提出申請,提供符合免稅條件的有關證明文件和相關資料,經當地主管稅務機關審核或逐級上報最高主管稅務機關審核批准,才能享受免稅的優惠。例如,按照財稅字[1998]33號文件規定,對國家定點企業和經銷單位銷售的專供少數民族飲用的邊銷茶,2000年底前免徵增值稅;按照(94)財稅字第1號文件規定,對新辦的獨立核算的從事咨詢業、信息業、技術服務業的企業或經營單位第1年至第2 年免徵農業所得稅。
3、臨時免稅
臨時免稅是對個別納稅人因遭受特殊困難而無力履行納稅義務,或因特殊原因要求減除納稅義務的,對其應履行的納稅義務給予豁免的特殊規定。這類免稅一般在稅收法律、法規中均只作出原則規定,並不限於哪類行業或者項目。它通常是定期的或一次性的免稅,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的特徵。因此,這類免稅與特定免稅一樣,一般都需要由納稅人提出申請,稅務機關在規定的許可權內審核批准後,才能享受免稅的照顧。例如: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遇有風、火、水、震等嚴重自然災害,納稅確有困難的,經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可免徵所得稅1年。
上述三類免稅規定,法定免稅是主要方式,特定免稅和臨時免稅是輔助方式,是對法定免稅的補充。世界各國對特定免稅和臨時免稅,都嚴格控制,盡量避免這類條款所產生的隨意性和不公正性等負面影響。由於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時期,經濟法律、法規尚處於不斷修改完善階段,為了保證國家各項改革措施和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在現有法定免稅政策的基礎上,及時調整和補充大量特定免稅和臨時免稅條款,不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㈥ 中國納稅的標准

1、一般來說,對在中國境內從事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和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即從事營業稅經營范圍的,一般只辦理地稅,不用辦理國稅。

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水陸空運輸、管道運輸、裝卸搬運等)3%、建築業(建築、安裝、修繕、裝飾、其他工程作業)3%、金融保險業(金融、保險)5%、郵電通訊業(郵政、電信)3%、文化體育業(文化業:表演、播映、游覽場所門票等。

體育業:舉辦比賽、體育活動等)3%服務業(代理、旅店、餐飲、旅遊、倉儲、租賃、廣告還有理發、洗浴、照相、測繪、咨詢等其他服務)稅率為5%娛樂業(歌廳、舞廳、卡拉OK、音樂茶座、檯球高爾夫保齡球場、游藝場等,還包括網吧)稅率一般為20%。

註:個體工商戶只辦理地稅,不用辦理國稅,企業性質的可能還要辦理國稅,因為現在新辦的納稅人企業所得稅要在國稅繳納,因此國稅也要辦理登記。企業所得稅稅率基本為25%、

2、從事生產加工、銷售的行業,既要辦國稅,也要辦地稅。

國稅交增值稅小規模稅率3%,一般納稅人17%、3、地稅還有城建稅(增值稅、營業稅×7%),教育費附加(增值稅、營業稅×3%),地方教育費附加(增值稅、營業稅×1%),

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5%-45%九級超額累進稅率、個體工商戶經營所得5%-35%五級超額累進稅率、勞務報酬所得20%、稿酬所得×70%×20%、特許權使用費所得20%、財產租賃所得20%、財產轉讓所得20%偶然所得20%、利息股息紅利所得20%。

其他所得20%城鎮土地使用稅:大城市0.5-10元/平方米,中等城市0.4-8元/平方米,小城市0.3-6元/平方米,房產稅:自有房產,房產原值*10至30%後的余值,稅率1.2%,租賃房產,租金×12%還有車船稅、資源稅、印花稅及文化事業建設費。

(6)國內稅收法規擴展閱讀:

稅收的作用是稅收職能在一定經濟條件下的外在表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稅收職能發揮著不同的

作用。主要形式在現階段,稅收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 稅收在保證和實現財政收入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因而能保證收入的穩定;同時,稅收的徵收十分廣泛,能從多方籌集財政收入。

2.稅收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杠桿之一 國家通過稅種的設置以及在稅目、稅率、加成徵收或減免稅等方面的規定,可以調節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維護國家政權。

3.稅收具有維護國家政權的作用 國家政權是稅收產生和存在的必要條件,而國家政權的存在又依賴於稅收的存在。

沒有稅收,國家機器就不可能有效運轉。同時,稅收分配不是按照等價原則和所有權原則分配的,而是憑借政治權利對物質利益進行調節,體現國家支持什麼、限制什麼,從而達到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權的目的。監督經濟活動

4.稅收具有監督經濟活動的作用 國家在徵收稅款過程中,一方面要查明情況,正確計算並徵收稅款;另一方面又能發現納稅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或是在繳納稅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國家稅務機關對征稅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以採取措施糾正,也可以通知納稅人或政府有關部門及時解決。

㈦ 中國最近五年的稅收政策

自1995年以來,我國稅收連續12年平均增長20%,而GDP平均每年增長卻不到10%。全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更低於GDP的增長率。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使許多民營企業經營不善,有的甚至陷入困境而虧損倒閉。不少城鄉居民下崗,失去了收入來源。而截止到2008年7月,全國財政收入依然比2007年增長了26%。

我們為什麼要向政府交稅?政府為何要收稅?中國的稅負重不重?對如此快速增長的稅收的使用,中國公民能不能監督,如何監督?

去年底以來,北京的NGO——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編寫了《2008公民稅權手冊》一書,從稅收的本質和來源入手,向公民進行「稅」的普及,並探討目前中國稅收體制存在的問題。

《人物周刊》就此采訪了該書主編岑科。

受訪人 岑科(研究員) 采訪人 實習記者 陳小瑾

1 我們習慣說「中國政府養活了13億人口」,而你這本書則希望所有人有一個意識:是我們交的稅養活了政府。為什麼?

岑科:稅的本質,是民眾購買政府(人員)服務的費用,體現的是政府和民眾的一種交易關系。當然,在歷史上——包括今天的世界,某些國家的政府和民眾之間確實不是交易關系,而是某種程度的掠奪與被掠奪關系。但那不是正常的稅收關系。

在現代文明社會,政府的角色是向民眾徵收稅款,同時負責提供一系列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如公路、街道、路燈、治安、消防、環保等等。本質上,這是一種交易。

2 一般中國人理解個人所得稅是交稅,其實這筆稅收只佔中國稅收總額的10%不到,我們還交了哪些稅?

岑科:在中國,所有商品標價實行的是含稅價,價格中包括了國家徵收的稅金——可能是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也可能是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等。所以無論是誰,每買一件商品就在向政府交一次稅。例如如果花100元買瓶化妝品,其中除14.53元的增值稅外,還包含25.64元的消費稅和4.02元的城建稅。

此外,人們在生活中的其他場合也可能交稅。例如,當你的工資收入超出一定標准,要交個人所得稅;如果你買車,要交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如果你買房、賣房,要交相關的契稅、印花稅,也可能交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和土地增值稅;如果你辦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涉及的稅就更多,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資源稅、城建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可以說,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個角落,稅收無處不在。人人都是納稅人。

3 「稅負的痛苦取決於政府如何使用稅收,而不是稅率」,這句話如何理解?

岑科:發達國家中有高稅國家,比如瑞典,稅收佔GDP的51%;也有低稅國家,比如美國,稅收佔GDP的27%。但無論是高稅還是低稅,他們稅收的主要用途都是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保健和公共服務。這些功能一般占稅收總額的70%-80%。而政府成本相對較少。

中國正相反,這些支出的比例只佔稅收總額的25%,大量稅收被政府自身消耗了。

在全國政協大會上,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浙江大學教授馮培恩委員列舉了公務用車消費、公款吃喝消費、公費出國消費、政府會議消費、「政績工程」和辦公樓建設消費、能源和資源消費等六種政府消費行為,例如公務用車方面,他調查認為我國目前大約有400萬輛公車,每年消耗超過2000多億元,其中真正用於公務的約佔1/3;公費出國、公款吃喝每年各不少於2000個億,至少吃掉一個三峽工程。

4 和這些高稅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稅收只佔GDP的20%,為什麼人們卻怨聲載道?

岑科:發達國家名義稅率高,實際稅率低,因為公民納稅後享受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險水平很高,相當於交的稅得到了返還。中國正好相反,老百姓納稅之後,政府提供的福利很少,很多人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缺乏生活保障,所以,名義稅負低,但是實際稅負很高。

瑞典、丹麥和法國等國家的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保健和一般公共服務是花錢最多的4項,共佔去全部支出的近80%。尤其是社會保障,在這 3個國家的財政支出中都佔到42%以上的比例;而教育、醫療支出,合計起來也都佔到總支出的25%以上。這意味著民眾的社會福利保障非常高。把社保、教育、醫療、環保等公共事務支出加起來,佔到了瑞典等國財政支出的絕大部分。

中國的9億農民,基本沒有醫療保障。醫院的條件越來越好,但收費也越來越高,許多農民因此看不起病。教育方面,年年有考上大學卻因繳不起學費而無緣讀書的報道。中國有上千萬的失業者,得到失業救濟的微乎其微……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民眾享受的公共福利較少。

5 書中闡釋了一些概念比如「明稅」(就是法律規定由稅務部門徵收的稅款)、「暗稅」(就是政府在稅務部門之外,通過其他渠道向老百姓取得的收入,例如各種罰款、收費)等,在中國,除了稅收以外,政府還有哪些其他收入?

岑科:主要還有行政收費、土地出讓收益、壟斷行業收入等。

根據2005年經濟普查,中國的行政收費中,工商、質監、城管、消防、交通5個部門,加上法院,共收取費用9724億。全體政府部門大約收取行政費用12500億。

除了行政收費以外,中國的地方政府還有一個重大的預算外收入,就是土地。根據國土資源部統計,2006年全國的土地出讓金約為7700億,與土地出讓價格相比,農民的土地補償金額大約只有10%。政府凈收益7000億。

在正常稅收之外,政府還掌握了一些壟斷企業,包括電信、石油、金融等。這些壟斷企業通過政府保護的壟斷地位而獲得巨額利潤。我們估計其數額在2000億元以上。

各種暗稅加起來,足以讓中國的名義稅負增加10個百分點。

6 2009年全國公務員考試報名者多達百萬,供需比年年提高,你怎麼看待這種公務員報考的火熱現象?

岑科:公務員成為社會就業的熱點不是好事。道理很簡單:政府不直接創造財富,而企業卻是實實在在地創造價值;官員致力於討好上級,企業家卻要討好消費者。當更多的就業者希望從市場轉向政府時,表明這個社會的創業環境正在惡化,生產財富的動力正在衰減。

7 你的書中寫到,「如果納稅人對稅收使用無法監管,那麼納稅並不光榮」。如何理解?我知道其實現實生活里人們的交稅意識很弱,常有偷稅漏稅發生。

岑科:不能監管的稅收,嚴格地說不是「稅收」,而是掠奪。被掠奪當然談不上光榮。

這是由現行稅收體制的弊端決定的。現代國家都有一整套的公民授權、監督、運作稅收的方案,而中國的稅收往往是行政部門主導,制定和征稅成為行政部門不可控制的權力。

單方面制定的稅收,不可能具有權威性和正當性。只有政府首先依照合法的程序,在納稅人同意的情況下,確定稅收的種類和額度,然後才談得上公民的納稅義務。對於未經合法程序確立的稅收,公民本不應有任何納稅的義務,更談不上什麼納稅意識。

對此,人們往往採取消極抵抗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偷稅漏稅,或者是為了少繳稅向有關官員行賄。既然納稅人被強制征稅,他們也就普遍不以偷稅為恥,也不以行賄為恥。

8中國公民對稅收的審核和監督如何體現?

岑科:從名義上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民意實體,幫助納稅人監督政府的收支活動,促使政府高效廉潔地為納稅人服務,是它的職責。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也對政府財政預算進行審議,但從具體議程看,離「監督政府如何花錢」這一目標相差很遠。例如每年開人代會時,代表們審議政府預算的時間最多一天,甚至不到一天;會議公布的預算報告只有幾頁紙,內容大而化之;具體的預算文本不發給代表,由代表團長掌握;有些地方雖把詳細文本發給代表,但會後都要收回;等等。這樣的審議,不可能達到了解政府支出狀況、提出改進意見的效果。

人民代表大會尚且如此,其他方式能起到多大監督作用呢?

9和國外相比,中國的財政支出情況如何?

岑科:有研究指出,在過去幾年中,與美國、法國、瑞典、丹麥等發達國家用於公共福利的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80%到90%)相比,中國財政的公共福利支出非常欠缺(約占總支出的50%)。2003年,美國公共醫療投入佔GDP的比重是13.9%,而中國只有4.5%;2005年,我國的公共教育投入佔GDP的2.8%,排在世界各國的末尾——比非洲窮國烏干達還低。

在行政開支方面,以2006年為例,中國政府的預算內行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18.73%,遠遠高於日本的2.38%、英國的4.19%、韓國的5.06%、法國的6.5%、加拿大的7.1%以及美國的 9.9%。如果加上預算外支出,有學者估計,中國政府的實際公務支出至少佔政府全部支出的30%以上。

10中國現行稅制體系的弊端有哪些?

岑科:不經納稅人同意,政府單方面制定稅收種類和稅收標准,並強制徵收,而且不向公眾提供對於稅收的申訴和抗辯渠道,是目前中國稅制最核心的問題,也是所有其他稅收問題產生的根源。

在稅收立法上,存在著行政法規多、國家立法少,以行政立法取代國家立法的狀況,結果是,征稅的行政本位突出,沒有國家憲法和法律作為依據,使得稅收的合法性不足。在實際運作中,有大量「暗稅」,其運作過程非常混亂和隨意。

這些弊端,導致了嚴重的後果:第一,政府的徵收成本特別高,達到了西方國家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第二,稅收的額外負擔很高,對企業、納稅人造成了極大困擾。在稅收征管大軍的征稽下,大多數企業窮於應付,不得不採取消極抵制的方式與政府周旋;第三,一些暴力執法式征管和變相征管等政府不良行為,惡化了官民關系和社會秩序,對政府形象造成了巨大損害。

㈧ 中國現行的稅收基本法律,法規和規章有哪些

參考來時間: 2011年收集的。

中國現行自的稅收基本法律、法規和規章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1993年12月13日中華人 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34號發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2008
年1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38號修訂並公布,自 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1993年12月25 日財政部文件(93)財法字第38號發布,2011年10月28日中華
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65號第二次修改並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1993年12月13日中華人 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35號發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2008
年11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39號修訂並公布,自 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1993年12月25 日財政部文件(93)財法字第39號發布,2008年12月15日中華
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令第51號修訂並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2000年10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94號公布,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出版管理條例pdf 發布:2025-07-19 04:23:34 瀏覽:817
合同法第七章處罰 發布:2025-07-19 03:57:17 瀏覽:666
社會與法保姆趕走業主 發布:2025-07-19 02:58:44 瀏覽:89
會計稅法經濟法注會 發布:2025-07-19 02:53:50 瀏覽:454
民事訴訟法涉外與仲裁篇pdf 發布:2025-07-19 02:53:49 瀏覽:369
經濟法的地位是指經濟法在中的地位 發布:2025-07-19 02:10:46 瀏覽:97
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 發布:2025-07-19 01:54:41 瀏覽:534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速記口訣 發布:2025-07-19 01:53:22 瀏覽:555
電大合同法第四次任務 發布:2025-07-19 01:46:43 瀏覽:522
招標投標實施條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9 01:31:58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