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起重傷害法規標准

起重傷害法規標准

發布時間: 2021-12-16 22:27:01

⑴ 起重機事故發生後未造成人員傷害的相關規定

這個決定是妥當的,因為已經發生了生產事故了,雖然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已經存在了安全的隱患和安全威脅了。所以要停產整頓的,相關單位可能會做出罰款的決定吧。

⑵ 起重機械安全規程有什麼

起重吊裝安全操作規程
一、起重吊裝安全操作規程
1、起重作業屬於特種作業,起重司機、指揮員、司索(掛鉤)員必須持有效的《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證》,方准許上崗作業;
2、起重作業時,必須有指揮員、起重司機、司索員三人協同作業;一人不得同時兼任兩職進行作業;
3、作業前,作業人員應對起重機械、機具、工具、吊具、吊繩和索具進行檢查,確認符合安全要求方可使用;
4、起重作業時,只能一人任指揮員,其他人員必須聽從指揮員指揮;
5、起重作業開始前,司機必須鳴鈴警示,確認危險區內無人時,才能開始作業;
6、在緊急情況下,任何人都可發出停止或避讓信號,司機必須執行;
7、起吊重物時,必須先進行離地0.5米試吊,確認安全後才進行起吊;
8、起重機吊臂下不準站人;嚴禁操作吊臂在人的上方經過;
9、司索員應在起吊前離開危險區域;起吊時,嚴禁站在起吊物上或用手扶住起吊物以及跟隨起吊物行走;
10、嚴禁站在不牢固的物件上方掛鉤、松鉤以及捆綁物件;
11、嚴禁用起重機進行歪拉斜吊;嚴禁超負荷起吊;
12、作業結束,繩索、吊具等用具要收拾並放置規定地點,要加強檢查,及時更換應報廢的用具。
二、廠內車運輸安全操作規程
1、廠內車運輸作業屬於特種作業,從事廠內車運輸的駕駛員必須持有效《駕駛證》或安監部門發出的廠內車駕駛《操作證》,方准許駕駛作業;
2、駕駛員上崗時要按規定穿戴工作服、安全帽等個人防護用品;
3、駕駛前,要檢查車輛的制動器、轉向器、喇叭、燈光、後視鏡、輪胎等技術狀況,確認完好才能駕車作業;作業途中發生故障要及時排除後,方准繼續駕車作業;
4、車輛裝載貨物要捆紮牢固,擺放均衡,防止重心偏移傾翻;
5、裝卸貨物時,司機必須離開駕駛室轉移到安全地點;
6、嚴禁酒後駕車,不得在行駛時吸煙,飲食、攀談和從事有礙安全行車的活動;
7、嚴禁超載、濫載;嚴禁人貨混載;
8、裝載易燃易爆物品時要遵守有關規定;
9、嚴格遵守廠內車行駛規定,嚴禁超速行駛;
10、汽車吊(起重機)駕駛員除持有《駕駛證》外,還須持起重司機《操作證》;除遵守上述有關規定外,還須遵守起重作業有關安全規定。

⑶ 請問 有關起重機械的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都有哪些

http://www.jxcad.com.cn/read-htm-tid-670667.html

《起重機械安全技術監察規程——橋式起重機》08年8月1日施行,執行有什麼問題?
質檢總局頒布,如題,供下載。需要研究,操作性如何?08年8月1日起施行,對象怎麼界定?是對08年8月1日後出廠的橋式起重機還是8月1日後下單的,對所有已經在用的橋式起重機定期檢驗是否也這樣要求?已經開始監督檢驗尚未完成檢驗的怎麼辦?這些都是實際操作中重要的問題。質檢總局出台的法規總是有這樣的問題、缺陷。
[ 此帖被秋天歸來在2008-09-01 12:07重新編輯 ]
描述:《起重機械安全技術監察規程——橋式起重機》1
附件: TSG_Q0002-2008《起重機械__安全技術監察規程-橋式起重機》.part1.rar (1424 K) 下載次數:392
描述:《起重機械安全技術監察規程——橋式起重機》2
附件: TSG_Q0002-2008《起重機械__安全技術監察規程-橋式起重機》.part2.rar (1424 K) 下載次數:335
描述:《起重機械安全技術監察規程——橋式起重機》3
附件: TSG_Q0002-2008《起重機械__安全技術監察規程-橋式起重機》.part3.rar (4 K) 下載次數:242

⑷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是怎樣劃分的誰知道

本標準是勞動安全管理的基礎標准,適用於企業職工傷亡事故統計工作。 1. 名詞、術語
1.1 傷亡事故:指企業職工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以下簡稱傷害)、急性中毒(以下簡稱中毒)。
1.2 損失工作日:指被傷害者失能的工作時間。
1.3 暫時性失能傷害:指傷害及中毒者暫時不能從事原崗位工作的傷害。
1.4 永久性部分失能傷害:指傷害及中毒者肢體或某些器官部分功能不可逆的喪失的傷害。
1.5 永久性全失能傷害:指除死亡外,一次事故中,受傷者造成完全殘廢的傷害。
2. 事故類別
01 物體打擊
02 車輛傷害
03 機械傷害
04 起重傷害
05 觸電
06 淹溺
07 灼燙
08 火災
09 高處墜落
010 坍塌
011 冒頂片幫
012 透水
013 放炮
014 火葯爆炸
015 瓦斯爆炸
016 鍋爐爆炸
017 容器爆炸
018 其它爆炸
019 中毒和窒息
020 其它傷害
3. 傷害分析
3.1 受傷部位
指身體受傷的部位(細分類詳見附錄A.1)。
3.2 受傷性質
指人體受傷的類型。
確定原則:
a. 應以受傷當時的身體情況為主,結合愈後可能產生的後遺障礙全面分析確定;
b. 多處受傷,按最嚴重的傷害分類,當無法確定時,應鑒定為「多傷害」(細分類詳見附錄A.2)。
3.3 起因物
導致事故發生的物體、物質,稱為起因物(細分類詳見附錄A.3)。
3.4 致害物
指直接引起傷害及中毒的物體或物質(細分類詳見附錄A.4)。
3.5 傷害方式
指致害物與人體發生接觸的方式(細分類詳見附錄A.5)。
3.6 不安全狀態
指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質條件(細分類詳見附錄A.6)。
3.7 不安全行為
指能造成事故的人為錯誤(細分類詳見附錄A.7)。
4. 傷害程度分類
4.1 輕傷
指損失工作日低於105日的失能傷害。
4.2 重傷
指相當於表定損失工作日等於和超過105日的失能傷害。
4.3 死亡
5. 事故嚴重程度分類
5.1 輕傷事故
指只有輕傷的事故。
5.2 重傷事故
指有重傷無死亡的事故。
5.3 死亡事故
a. 重大傷亡事故
指一次事故死亡1 ̄2人的事故。
b. 特大傷亡事故
指一次事故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含3人)。
6. 傷亡事故的計算方法
適用於企業以及各省、市、縣上報企業工傷事故時使用的計算方法有:
6.1 千人死亡率:表示某時期,平均每千名職工中,因傷亡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數。
計算公式:
死亡人數 3
千人死亡率=——————×10 (3)
平均職工人數(1)
6.2 千人重傷率:
表示某時期內,平均每千名職工因工傷事故造成的重傷人數。
計算公式:
重傷人數 3
千人重傷率=——————×10 (2)
平均職工人數
適用於行業、企業內部事故統計分析使用的計算方法有:
6.3 傷害頻率:
表示某時期內,每百萬工時的事故造成傷害的人數。傷害人數指輕傷、重傷、死亡人數之和。
計算公式:
傷害人數 6
百萬工時傷害率:A=————-×10
實際總工時(3)
6.4 傷害嚴重率:
表示某時期內,每百萬工時,事故造成的損失工作日數。
計算公式:
總損失工作日 6
傷害嚴重率:B=——————×10 (4)
實際總工時
6.5 傷害平均嚴重率:
傷害平均嚴重率:
表示每人次受傷害的平均損失工作日。
計算公式:
B 總損失工作日
N=?=——————
A 傷害人數 (5)
適用於以噸、立方米產量為計算單位的行業、企業使用的計算方法有:
6.6 按產品產量計算的死亡率:
計算公式:
死亡人數 6
百萬噸死亡率=——————-×10 (6)
實際產量(噸)
死亡人數 4
萬米木材死亡率=————————-×10
木材產量(立方米) (7)
附錄A:(補充件)
A.1 受傷部位
分類號
1.01 顱腦
1.01.1 腦
1.01.2 顱骨
1.01.3 頭皮
1.02 面頜部
1.03 眼部
1.04 鼻
1.05 耳
1.06 口
1.07 頸部
1.08 胸部
1.09 腹部
1.10 腰部
1.11 脊柱
1.12 上肢
1.12.1 肩胛部
1.12.2 上臂
1.12.3 肘部
1.12.4 前臂
1.13 腕及手
1.13.1 腕
1.13.2 掌
1.13.3 指
1.14 下肢
1.14.1 髖部
1.14.2 股骨
1.14.3 膝部
1.14.4 小腿
1.15 踝及腳
1.15.1 踝部
1.15.2 跟部
1.15.3 ■部(距骨、舟骨、■骨)
1.15.4 趾
A.2 受傷性質分類號
2.01 電傷
2.02 挫傷、軋傷、壓傷
2.03 倒塌壓埋傷
2.04 輻射損傷
2.05 割傷、擦傷、刺傷
2.06 骨折
2.07 化學性灼傷
2.08 撕脫傷
2.09 扭傷
2.10 切斷傷

2.11 凍傷

2.12 燒傷

2.13 燙傷

2.14 中暑

2.15 沖擊

2.16 生物致傷

2.17 多傷害

2.18 中毒

A.3 起因物

分類號

3.01 鍋爐

3.02 壓力容器

3.03 電氣設備

3.04 起重機械

3.05 泵、發動機

3.06 企業車輛

3.07 船舶

3.08 動力傳送機構

3.09 放射性物質及設備

3.10 非動力手工具

3.11 電動手工具

3.12 其它機械

3.13 建築物及構築物

3.14 化學品

3.15 煤

3.16 石油製品

3.17 水

3.18 可燃性氣體

3.19 金屬礦物

3.20 非金屬礦物

3.21 粉塵

3.22 梯

3.23 木材

3.24 工作面(人站立面)

3.25 環境

3.26 動物

3.27 其它

A.4 致害物

分類號

4.01 煤、石油產品

4.01.1 煤

4.01.2 焦炭

4.01.3 瀝青

4.01.4 其它

4.02 木材

4.02.1 樹

4.02.2 原木

4.02.3 鋸材

4.02.4 其它

4.03 水

4.04 放射性物質

4.05 電氣設備

4.05.1 母線

4.05.2 配電箱

4.05.3 電氣保護裝置

4.05.4 電阻箱

4.05.5 蓄電池

4.05.6 照明設備

4.05.7 其它

4.06 梯

4.07 空氣

4.08 工作面(人站立面)

4.09 礦石

4.10 粘土、砂、石

4.11 鍋爐、壓力容器

4.11.1 鍋爐

4.11.2 壓力容器

4.11.3 壓力管道

4.11.4 安全閥

4.11.5 其它

4.12 大氣壓力

4.12.1 高壓(指潛水作業)

4.12.2 低壓(指空氣稀薄的高原地區)

4.13 化學品

4.13.1 酸

4.13.2 鹼

4.13.3 氫

4.13.4 氨

4.13.5 液氧

4.13.6 氯氣

4.13.7 酒精

4.13.8 乙炔

4.13.9 火葯

4.13.10 炸葯

4.13.11 芳香烴化合物

4.13.12 砷化物

4.13.13 硫化物

4.13.14 二氧化碳

4.13.15 一氧化碳

4.13.16 含氰物

4.13.17 鹵化物

4.13.18 金屬化合物

4.13.19 其它

4.14 機械

4.14.1 攪拌機

4.14.2 送料裝置

4.14.3 農業機械

4.14.4 林業機械

4.14.5 鐵路工程機械

4.14.6 鑄造機械

4.14.7 鍛造機械

4.14.8 焊接機械

4.14.9 粉碎機械

4.14.10 金屬切削機床

4.14.11 公路建築機械

4.14.12 礦山機械

4.14.13 沖壓機

4.14.14 印刷機械

4.14.15 壓輥機

4.14.16 篩選、分離機

4.14.17 紡織機械

4.14.18 木工刨床

4.14.19 木工鋸機

4.14.20 其它木工機械

4.14.21 皮帶傳送機

4.14.22 其它

4.15 金屬件

4.15.1 鋼絲繩

4.15.2 鑄件

4.15.3 鐵屑

4.15.4 齒輪

4.15.5 飛輪

4.15.6 螺栓

4.15.7 銷

4.15.8 絲杠、光杠

4.15.9 絞輪

4.15.10 軸

4.15.11 其它

4.16 起重機械

4.16.1 塔式起重機

4.16.2 龍門式起重機

4.16.3 梁式起重機

4.16.4 門座式起重機

4.16.5 浮游式起重機

4.16.6 甲板式起重機

4.16.7 橋式起重機

4.16.8 纜索式起重機

4.16.9 履帶式起重機

4.16.10 叉車

4.16.11 電動葫蘆

4.16.12 絞車

4.16.13 卷揚機

4.16.14 桅桿式起重機

4.16.15 壁上起重機

4.16.16 鐵路起重機

4.16.17 千斤頂

4.16.18 其它

4.17 雜訊

4.18 蒸氣

4.19 手工具(非動力)

4.20 電動手工具

4.21 動物

4.22 企業車輛

4.23 船舶

A.5 傷害方式

分類號

5.01 碰撞

5.01.1 人撞固定物體

5.01.2 運動物體撞人

5.01.3 互撞

5.02 撞擊

5.02.1 落下物

5.02.2 飛來物

5.03 附落

5.03.1 由高處墜落平地

5.03.2 由平地墜入井、坑洞

5.04 跌倒

5.05 坍塌

5.06 淹溺

5.07 灼燙

5.08 火災

5.09 輻射

5.10 爆炸

5.11 中毒

5.11.1 吸入有毒氣體

5.11.2 皮膚吸收有毒物質

5.11.3 經口

5.12 觸電

5.13 接觸

5.13.1 高低溫環境

5.13.2 高低溫物體

5.14 掩埋

5.15 傾覆

A.6 不安全狀態

分類號

6.01 防護、保險、信號等裝置缺乏或有缺陷

6.01.1 無防護

6.01.1.1 無防護罩

6.01.1.2 無安全保險裝置

6.01.1.3 無報警裝置

6.01.1.4 無安全標志

6.01.1.5 無護欄或護欄損壞

6.01.1.6 (電氣)未接地

6.01.1.7 絕緣不良

6.01.1.8 局扇無消音系統、雜訊大

6.01.1.9 危房內作業

6.01.1.10 未安裝防止「跑車」的檔車器或檔車欄

6.01.1.11 其它

6.01.2 防護不當

6.01.2.1 防護罩未在適當位置

6.01.2.2 防護裝置調整不當

6.01.2.3 坑道掘進、隧道開鑿支撐不當

6.01.2.4 防爆裝置不當

6.01.2.5 採伐、集材作業安全距離不夠

6.01.2.6 放炮作業隱蔽所有缺陷

6.01.2.7 電氣裝置帶電部分裸露

6.01.2.8 其它

6.02 設備、設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6.02.1 設計不當,結構不合安全要求

6.02.1.1 通道門遮檔視線

6.02.1.2 制動裝置有缺欠

6.02.1.3 安全間距不夠

6.02.1.4 攔車網有缺欠

6.02.1.5 工件有鋒利毛刺、毛邊

6.02.1.6 設施上有鋒利倒梭

6.02.1.7 其它

6.02.2 強度不夠

6.02.2.1 機械強度不夠

6.02.2.2 絕緣強度不夠

6.02.2.3 起吊重物的繩索不合安全要求

6.02.2.4 其它

6.02.3 設備在非正常狀態下運行

6.02.3.1 設備帶「病」運轉

6.02.3.2 超負荷運轉

6.02.3.3 其它

6.02.4 維修、調整不良

6.02.4.1 設備失修

6.02.4.2 地面不平

6.02.4.3 保養不當、設備失靈

6.02.4.4 其它

6.03 個人防護用品用具??防護服、手套、護目鏡及面罩、呼吸器官護具、聽力護具、安全帶、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

6.03.1 無個人防護用品、用具

6.03.2 所用的防護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

6.04 生產(施工)場地環境不良

6.04.1 照明光線不良

6.04.1.1 照度不足

6.04.1.2 作業場地煙霧塵彌漫視物不清

6.04.1.3 光線過強

6.04.2 通風不良

6.04.2.1 無通風

6.04.2.2 通風系統效率低

6.04.2.3 風流短路

6.04.2.4 停電停風時放炮作業

6.04.2.5 瓦斯排放未達到安全濃度放炮作業

6.04.2.6 瓦斯超限

6.04.2.7 其它

6.04.3 作業場所狹窄

6.04.4 作業場地雜亂

6.04.4.1 工具、製品、材料堆放不安全

6.04.4.2 採伐時,未開「安全道」

6.04.4.3 迎門樹、坐殿樹、搭掛樹未作處理

6.04.4.4 其它

6.04.5 交通線路的配置不安全

6.04.6 操作工序設計或配置不安全

6.04.7 地面滑

6.04.7.1 地面有油或其它液體

6.04.7.2 冰雪覆蓋

6.04.7.3 地面有其它易滑物

6.04.8 貯存方法不安全

6.04.9 環境溫度、濕度不當

A.7 不安全行為

分類號

7.01 操作錯誤,忽視安全,忽視警告

7.01.1 未經許可開動、關停、移動機器

7.01.2 開動、關停機器時未給信號

7.01.3 開關未鎖緊,造成意外轉動、通電或泄漏等

7.01.4 忘記關閉設備

7.01.5 忽視警告標志、警告信號

7.01.6 操作錯誤(指按鈕、閥門、搬手、把柄等的操作)

7.01.7 奔跑作業

7.01.8 供料或送料速度過快

7.01.9 機械超速運轉

7.01.10 違章駕駛機動車

7.01.11 酒後作業

7.01.12 客貨混載

7.01.13 沖壓機作業時,手伸進沖壓模

7.01.14 工件緊固不牢

7.01.15 用壓縮空氣吹鐵屑

7.01.16 其它

7.02 造成安全裝置失效

7.02.1 拆除了安全裝置

7.02.2 安全裝置堵塞,失掉了作用

7.02.3 調整的錯誤造成安全裝置失效

7.02.4 其它

7.03 使用不安全設備

7.03.1 臨時使用不牢固的設施

7.03.2 使用無安全裝置的設備

7.03.3 其它

7.04 手代替工具操作

7.04.1 用手代替手動工具

7.04.2 用手清除切屑

7.04.3 不用夾具固定、用手拿工件進行機加工

7.05 物體(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產用品等)存放不當

7.06 冒險進入危險場所

7.06.1 冒險進入涵洞

7.06.2 接近漏料處(無安全設施)

7.06.3 採伐、集材、運材、裝車時,未離危險區

7.06.4 未經安全監察人員允許進入油罐或井中

7.06.5 未「敲幫問頂」開始作業

7.06.6 冒進信號

7.06.7 調車場超速上下車

7.06.8 易燃易爆場合明火

7.06.9 私自搭乘礦車

7.06.10 在絞車道行走

7.06.11 未及時■望

7.07 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護欄、汽車擋板、吊車吊鉤)

7.08 在起吊物下作業、停留

7.09 機器運轉時加油、修理、檢查、調整、焊接、清掃等工作

7.10 有分散注意力行為

7.11 在必須使用個人防護用品用具的作業或場合中,忽視其使用

7.11.1 未戴護目鏡或面罩

7.11.2 未戴防護手套

7.11.3 未穿安全鞋

7.11.4 未戴安全帽

7.11.5 未佩戴呼吸護具

7.11.6 未佩戴安全帶

7.11.7 未戴工作帽

7.11.8 其它

7.12 不安全裝束

7.12.1 在有旋轉零部件的設備旁作業穿過肥大服裝

7.12.2 操縱帶有旋轉零部件的設備時戴手套

7.12.3 其它

7.13 對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處理錯誤

附錄B:損失工作日計算表(補充件)

1. 死亡或永久性全失能傷害定6000日。

2. 永久性部分失能傷害按表1、表2、表3計算。

3. 表中未規定數值的暫時失能傷害按歇工天數計算。

4. 對於永久性失能傷害不管其歇工天數多少,損失工作日均按表定數值計算。

5. 各傷害部位累計數值超過6000日者,仍按6000日計算。

表1 截肢或完全失去機能部位損失工作日換算表

--------------------------------------
| 手
| 拇指 食指 中 指 無名指 小指
遠端指骨 | 300 100 75 60 50
中間指骨 | ? 200 150 120 105
近端指骨 | 600 400 300 240 200
掌 骨 | 900 600 500 450 400
腕部截肢 | 1300
---------------------------------------
| 腳
| 拇 趾 二 趾 中 趾 無名趾 小 趾
遠端趾骨 | 150 35 35 35 35
中間趾骨 | ? 75 75 75 75
近端趾骨 | 300 150 150 150 150
■骨(包括舟骨、距骨)| 600 350 350 350 350
踝 部 | 2400
---------------------------------------
上 肢 |
肘部以上任一部位(包括肩關節) | 4500

腕以上任一部位,且在肘關節或低於肘關節 | 3600
--------------------------------|------
下 肢 |
膝關節以上任一部位(包括髖關節) | 4500

踝部以上,且在膝關節或低於膝關節 | 3000
---------------------------------------
表2 骨折損失工作換算表
------------------------------------
骨折部位 | 損失工作日 | 骨折部位 | 損失工作日 |
----------|-------|--------|-------|
掌、指骨 | 60 |肱骨外科頸 | 70 |
撓骨下端 | 80 |鎖 骨 | 70 |
尺、撓骨幹 | 90 |胸 骨 | 105 |
肱骨髁上 | 60 |跖、趾 | 70 |
肱骨幹 | 80 | | |
------------------------------------
------------------
骨折部位 | 損失工作日
--------|---------
脛、腓 | 90
股骨幹 | 105
股粗隆間 | 100
股骨頸 | 160

------------------
表3 功能損傷損失工作日換算表

⑸ 行車國家規定吊多少公斤符合法律法規要求

1、國標、行標涉及的多為10T以上級別的化工、建築類起重吊裝作業;

2、你所說版的應該屬於一般權機械行業或其他行業的多跨廠房內的行車吊運,參考標准多是本企業自己制定的操作規程;
3、一般普通吊裝作業要求吊運時不超過地面高度1米,但地面物件雜多或人員多,就要求吊運時要高出人或物0.2-0.5米,再加上此類橋式起重機速度較快,防止出現碰撞事故,要求吊物吊運時高出人頭是正確的,同時吊裝時要有司索工,並按鈴開車

⑹ 為何沒有GB6441-86標準的釋義版對於起重機械上的觸電,是屬於觸電還是起重傷害

根據標准中的一些概念,這些分類比較模糊,安全,本就不是一種很嚴密的邏輯與技術科學,想要學習別的學科,必然是不倫不類的四不像,或者把非常簡單的東西,寫的讓一般人看不懂,專家的功勞大大的。
編者恐怕也分不清是觸電還是起重傷害,如果是外電的話,我傾向於觸電,接觸起重機械本身的電氣觸電應是起重傷害。

⑺ 汽車起重機安全操作方面的法律法規

起重機是可以吊(簡單設備)提供人員高空作業的。但是(簡單設備)不能太簡單,要有保證人員的安全防墜設施,要啦風繩,結構強度要做安全檢驗。

⑻ 起重設備的驗收標准

《起重機械監督檢驗規程》 ( 2004-1-13 )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起重機械監督檢驗工作的管理,規范起重機械驗收檢驗和定期檢驗的行為,提高監督檢驗工作質量,根據《特種設備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規定》,制定本規程。 第二條 從事起重機械監督檢驗的技術機構必須經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批准,並按授權項目范圍開展監督檢驗工作。 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機構(以下簡稱檢驗機構)開展起重機械的驗收檢驗和定期檢驗,必須遵守本規程規定的檢驗內容、要求與方法。如採用與本規程不一致的檢驗方法,須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同意。 本規程適用於橋架型起重機、塔式起重機、流動式起重機和門座起重機(以下統稱起重機)的驗收檢驗和定期檢驗。 第三條 安裝、大修或改造後擬投入使用的起重機,應當按照本規程對驗收檢驗規定的內容進行檢驗;在用起重機應當按照本規程對定期檢驗規定的內容,每兩年進行一次檢驗。遇可能影響其安全技術性能的自然災害或者發生設備事故後的起重機,以及停止使用一年以上再次使用的起重機,進行設備大修後,應當按照驗收檢驗的要求進行檢驗。 第四條 本規程技術指標和要求主要引用了《起重機械安全規程》(GB6067-1985)、《起重機設計規范》(GB/T3811-1983)和各類起重機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如上述相關標准被修訂,應以最新標准為准。 第五條 檢驗機構應根據本規程制定包括檢驗程序和檢驗流程圖在內的檢驗實施細則,並對檢驗過程實施嚴格控制。檢驗人員實施檢驗過程中,如發現異常或特殊情況,經請示檢驗機構認可,可按照國家有關標准增加檢驗項目。 對於不具備現場檢驗條件的起重機,或者繼續檢驗可能造成安全和健康損害時,檢驗人員可以中止檢驗並必須書面說明原因。 第六條 檢驗機構應當在安裝、大修或改造等施工單位自檢合格的基礎上進行驗收檢驗。施工單位自檢的內容、要求與方法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法規和標準的規定,並應當出具完整的自檢報告。 第七條 從事起重機驗收檢驗、定期檢驗的單位,至少應當配備《起重機監督檢驗必備儀器設備表》(附錄1,以下簡稱《必備儀器設備表》)所列的檢測檢驗儀器設備、計量器具和相應的檢測工具,其精度應當滿足《必備儀器設備表》中提出的要求,屬於法定計量檢定范疇的,必須經檢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內。 第八條 實施現場檢驗時應具備下列檢驗條件: (一)被檢設備狀況、檢驗現場的環境和場地條件符合相關標准及使用說明書的要求; (二)檢驗現場應整潔,不應有影響起重機檢驗的物品、設施和與檢驗無關的人員,並放置表明現場正在進行檢驗的警示牌。 第九條 檢驗人員必須按照《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及特種設備檢驗人員資格考核規則》的要求,取得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頒發的資格證書後,方可從事起重機監督檢驗工作。現場檢驗至少由2名具有起重機械檢驗員以上資格的人員進行,並必須配戴檢驗人員資格證胸卡。 第十條 起重機受檢單位及安裝、改造(大修)和維修保養等相關單位,應向檢驗機構提供有關技術資料,並安排相關專業人員到現場配合檢驗。 第十一條 起重機驗收檢驗和定期檢驗的項目,不得少於《起重機驗收檢驗報告和起重機定期檢驗報告(格式)》(附錄3,以下簡稱《檢驗報告》)所列項目,具體檢驗的內容、要求和方法應當按照《起重機監督檢驗內容要求與方法》(附錄2,以下簡稱《檢驗內容與方法》)的規定實施。 第十二條 現場檢測檢驗過程中,檢驗人員應當進行詳細記錄。現場檢驗原始記錄(以下簡稱原始記錄)中,應詳細記錄各個項目的檢測情況及檢驗結果。原始記錄表格由檢驗機構統一制定,在本單位正式發布使用。 第十三條 原始記錄表不得少於《檢驗內容與方法》規定的內容,且應方便現場操作記錄和《檢驗報告》的填寫,個別項目應另列表格或附圖以方便現場記錄。 第十四條 原始記錄中可使用統一規定的簡單標記,表明「合格」、「不合格」、「無此項」等。有測試數據要求的項目應填寫實測數據;無測試數據要求但有需要說明的項目,可以簡單的文字說明現場檢驗狀況;遇特殊情況,可填寫「因……(原因)未檢」、「待檢」、「見附頁」等。 第十五條 原始記錄必須有檢驗人員的簽字和檢驗日期,並應當有校核人員的校核簽字。 第十六條 完成檢驗工作後,檢驗機構必須在10個工作日內,根據原始記錄中的數據和結果,填寫並向受檢單位出具《檢驗報告》。《檢驗報告》的內容、格式應符合本規程的規定,結論頁必須有檢驗、審核、批準的人員簽字和檢驗機構的檢驗專用章或公章。 第十七條 《檢驗報告》中有測試數據要求的項目,應在「檢驗結果」一欄中填寫實測或經統計、計算處理後的數據;無測試數據要求但有需要說明情況的項目,可在「檢驗結果」一欄中簡要說明;既無測試數據又無需要說明的情況時,可在「檢驗結果」一欄中填寫「符合」、「/」(無此項)或「不符合」。「結論」一欄中只填得寫「合格」、「不合格」、「/」(無此項)等單項結論。 第十八條 起重機驗收檢驗和定期檢驗合格的判定條件為: (一)驗收檢驗判定條件:重要項目(《檢驗報告》中注有「※」的項目,下同)全部合格,一般項目(《檢驗報告》中未注有「※」的項目,下同)不合格不超過3項(含3項)且滿足本條第3款要求時,可以判定為合格; (二)定期檢驗判定條件:重要項目全部合格,一般項目不合格不超過5項(含5項)且滿足本條第3款要求時,可以判定為合格; (三)對上述兩款條件中不合格但未超過允許項數的一般項目,檢驗機構應當出具整改通知單,提出整改要求。只有在整改完成並經檢驗人員確認合格後,或者在使用單位已經採取了相應的安全措施,並在整改情況報告上簽署了監護使用的意見後,方可出具結論為「合格」或「復檢合格」的《檢驗報告》。 凡不合格項超過合格判定條件的,均判定為「不合格」或「復檢不合格」並出具相應結論的《檢驗報告》。對判定為「不合格」或「復檢不合格」的起重機,施工或使用單位修理後可申請復檢。 第十九條 《檢驗報告》只允許使用「合格」、「不合格」、「復檢合格」、「復檢不合格」4種檢驗結論。其填寫條件分別為: (一)滿足第十八條合格判定條件的起重機,檢驗結論填寫「合格」; (二)不滿足第十八條合格判定條件的起重機,檢驗結論填寫「不合格」; (三)復檢後滿足第十八條合格判定條件的起重機,檢驗結論填寫「復檢合格」; (四)復檢後仍不滿足第十八條合格判定條件的起重機,檢驗結論填寫「復檢不合格」。 第二十條 判定為「不合格」或「復檢不合格」的起重機,檢驗機構應將檢驗結果報當地質量技術監督行政部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以便及時採取安全監察措施。 第二十一條 現場檢驗時,檢驗人員應當配備和穿戴檢驗作業必需的個體防護用品。 第二十二條 檢驗機構必須對檢驗工作質量負責。因檢驗工作失誤造成事故或違反本規程規定的,將按照《特種設備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規定》等有關規定追究檢驗機構和當事人的責任。 第二十三條 本規程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負責解釋。 第二十四條 本規程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出版管理條例pdf 發布:2025-07-19 04:23:34 瀏覽:817
合同法第七章處罰 發布:2025-07-19 03:57:17 瀏覽:666
社會與法保姆趕走業主 發布:2025-07-19 02:58:44 瀏覽:89
會計稅法經濟法注會 發布:2025-07-19 02:53:50 瀏覽:454
民事訴訟法涉外與仲裁篇pdf 發布:2025-07-19 02:53:49 瀏覽:369
經濟法的地位是指經濟法在中的地位 發布:2025-07-19 02:10:46 瀏覽:97
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 發布:2025-07-19 01:54:41 瀏覽:534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速記口訣 發布:2025-07-19 01:53:22 瀏覽:555
電大合同法第四次任務 發布:2025-07-19 01:46:43 瀏覽:522
招標投標實施條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9 01:31:58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