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六法四條例

六法四條例

發布時間: 2021-12-17 03:55:47

❶ 六法是什麼

「六法」, 分別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版(或經權營置位)、傳移模寫(一作傳模移寫)。

中國古代繪畫術語,魏晉南北朝美術史的綱領性文件,也是中國古典繪畫藝術的關鍵理論。南朝齊(479—502)時畫家、理論家謝赫在其著作《古畫品錄》中,依據人物畫的創作實踐,歸納整理的繪畫社會功能以及品評繪畫的六條標准,被稱之曰「六法」

(1)六法四條例擴展閱讀

歷史:

中國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准和重要美學原則。「六法」最早出現在南齊謝赫的著作《畫品》中。六法論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從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表達畫家對客體的情感和評價,到用筆刻畫對象的外形、結構和色彩,以及構圖和摹寫作品等,總之創作和流傳各方面,都概括進去了。

自六法論提出後,中國古代繪畫進入了理論自覺的時期。後代畫家始終把六法作為衡量繪畫成敗高下的標准。宋代美術史家郭若虛說:「六法精論,萬古不移」(《圖畫見聞志》)從南朝到現代,六法被運用著、充實著、發展著,從而成為中國古代美術理論最具穩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則之一。

❷ 六法一條例是什麼

我國目前尚未頒布獨立的「物權法」,有關物權法的稱謂還只是法理學中的一個概念。部分物權制度散見於《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房地產管理法》、《擔保法》、《婚姻法》等單行立法中。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了《物權法(徵求意見稿)》,我國的物權立法從此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但對物權法草案的意見繁多,爭議頗大。其中有關熱點問題更是論著輩出,卷軼浩繁。筆者根據司法實踐和對物權法原理的理解形成此文,意在從法理學角度對物權法進行一些探析。
一、典權制度

典權是一種典型的用益物權,我國是典權法律制度的獨創國。直至民國時期,我國的成文法里均有典權制度。1949年2月,國民黨六法全書被宣布廢除後,典權制度才在我國(大陸)的法律制度中被消滅,但民間的設典行為一直未停止,只是處於自然法約束的狀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典當方面的有關司法解釋或司法性文件即達15個之多。可見,典當在我國社會生活中是一直存在的。「典」是買賣合同和融資租賃合同的結合物,介乎於抵押和買賣之間,是用益物權中極為靈活的融資方式。在典權制度中,除其一般原理外,還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典權的設定應否經物權登記。

我國目前的物權交易登記制度中,較為典型的是房地產轉讓過戶登記和抵押登記。過戶登記主要是保護買受人的所有權,抵押登記主要保障債權人的抵押權。那麼,典權制度中是否應當設立登記制呢?筆者認為,雖然不是所有的物權均須設立登記,但在某一物權有可能涉及第三人利益時,應當以其登記制度來對不特定的第三人起公示作用。否則,有可能影響物權交易秩序,這里主要涉及的是不動產設典行為。如某人因設典行為而獲得典物房地產一宗,在典權存續期間,其向第三人轉讓了該房產,典期屆滿後,出典人因回贖而必須恢復對典物的佔有狀態。此時,由於承典人並非所有權人導致其處分行為將法定無效,第三人即買受人的房產所有權將無法實現,其只能向承典人(即出賣人)主張債權。因為在典權法律關系中,出典人雖不佔管典物,但其仍保留典物所有權。只有當其在回贖期逾期不贖時,方才形成絕賣,即喪失了所有權。如果設有登記公示制時,第三人即不至於因盲目交易而受損。因此,對不動產典權設立登記制度是對第三人利益進行合理保護的體現。
(二)典物的回贖期和絕賣期是否同一。

這里應當區別三個概念。第一是典期,即典權合同約定的典權存續期間,一般不超20年。第二是回贖期,即出典人可以行使回贖權的期限。第三是絕賣期,即典期屆滿後的一定時期,出典人超出該期間而不贖典物的,則喪失所有權,形成絕賣。

回贖期與絕賣期是否同一,應考慮兩種情形。一種是定期的典權,另一種是不定期的典權。在定期的典權中,典期並不是回贖期,在典期內,出典人不得行使回贖權。只有當典期屆滿之次日起,方才開始計算回贖期,該期間由當事人約定,但一般不超過二年。在約定期內或法定的二年內,出典人不行使回贖權的,從期滿之日起,其喪失典物所有權,形成絕賣。故在定期的典權合同中,回贖期與絕賣期實際上是同一的。

在不定期的典權合同中,出典人可以隨時主張回贖權,只有當超出法定年限不回贖的則視為絕賣。就是說不定期典權中,回贖期等同於最長訴訟時效為20年,而絕賣期則為回贖期滿後的兩年內,二者存在不同一的情形。
(三)找帖(找補)制度的效力

找帖制度是消滅典權的一種方式。也即在典權存續期間,出典人與承典人就典物讓與達成協議時,由承典人向出典人支付該典物應值市價超出原典價的部分,並據此獲得典物所有權而消滅典權的行為。找帖實為一種以買賣消滅融資的行為。具有提前結束融資行為,使典權與所有權的主體同一,從而一次性消滅典權的法律意義。
二、農地使用權
(一)物權還是債權?

農地使用權在我國目前的法律形式主要即指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經營權是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貫徹落實而產生的一種土地使用權制度。2003年3月1日,農村土地承包法施行,農民的承包經營權由此前的債權性向物權化方向轉化。此種農地使用權不僅取得了對抗相對人即發包人的權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對世權的特徵。承包經營權的取得不再僅僅依據承包合同,而且實行物權性的登記制度。承包人的經營權具有流轉和處分上的相對獨立性。如果將承包經營權的法律性質定位於債權的范疇,則由於債權的效力弱於物權,承包人無法對抗發包人和來自政府部門及第三人的侵害,轉包時也應獲發包人同意。租賃、抵押、轉讓受到禁止,引發承包人大量的短期行為。農村土地承包法施行前,由於限制交易,從而長期制約了農地權的融資功能,承包人對所承包的土地沒有主人感,這正是困繞我國「三農」問題最核心的根源。因此,使承包經營權物權化是在我國現行法統下解決土地使用權的根本出路。未來的物權法將農地物權化,其必要性自不待言。
(二)土地所有權主體虛擬化的問題。

一方面有著農民傾向於土地相對私有化的現實要求,另一方面由於憲法、土地法等法統的限制,在所有權方面短期內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致使所有權主體和使用權主體越來越分離。所謂的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越來越成為法律上的一種虛擬化權利。因此,物權法只有擴大使用權主體的各項處分權能,方能使使用權與所有權最大限度地靠近,並使之實質上回歸所有權的原本要義,從而最大限度地規避因所有權主體虛擬化而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問題。

我國的集體地權基本可分為農地和宅基兩種。宅基地應與城鎮建設用地歸為一類,共同納入基地使用權制度中,可以充分流轉,以增加其交易和融資功能。農地是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核心問題。目前的集體地權是禁止使用權人抵押、轉讓、出租、出借等流轉的。這在很大程序上限制了農民的自由融資權,也限制了我國城市化的發展能力,更嚴重的是限制了農民的財產權。物權法徵求意見稿明確禁止城鎮居民購買農民房地產,實際上是違反市場需求和規律的。因此,未來的物權法應打破這種限制,使之物權化。唯獨如此,農民方可對抗來自集體經濟組織和各級人民政府的不當侵害。
(四)農地使用權的設立和取得方式。

1、原始取得。該權利主要由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基於社員權而以分配方式取得。在現有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不因人口數量變動和戶籍遷移而直接由國家發給農地使用權證並登記於國家土地文冊中。為了與國家計劃生育政策配套,不得侵犯已婚婦女的合法權益並嚴格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農民獲得原始土地證書後,可對其農地使用權進行合法的自由流轉。

2、流轉取得。包括繼受和交易兩種形式。非社員的任何組織或公民可基於合法交易或繼承、贈與、抵押、典權等法律制度而獲得農地使用權,並享有不受限制的自由流轉權。流轉以書面合同為設立要件,並以登記為設定條件。但繼承人的權利不因未登記而受損,且繼承登記既能作事實上的分割,亦能作法律上的分割,從而產生新的物權主體。

無論以何種方式取得農地使用權的人均應按約定或法定要求對土地所有人和相對人承擔地租義務。除法定稅賦外,任何人不得要求農地使用權人承擔其地費用。但我國中央政府已計劃徹底取消農業稅,故農地權人已不再承擔地租義務。
三、基地使用權制度
(一)基地使用權的概念與特點

基地使用權在現行立法中指的是建設用地使用權。其應包括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城鎮建設用地使用權,各種建設用地等統稱基地使用權,並不得在流轉功能上區別對待。

基地使用權在現行立法中其范圍涉及地上權、地下權和空間權。「基地」與「地基」是性質不同但又有牽連的兩個概念。「基地」是法律術語,是地權的一種。「地基」是建築專業術語,是指承載建築物或構築物的基礎部分。
(二)基地使用權的原始設立和流轉設立。

原始設立分以下兩種情形。第一是指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基於社員權而分配獲得的基地權,但此種權利的享有僅限一次。另一種是國家授予某機關或企、事業法人基地權,主要指劃撥。
流轉設立主要是指以徵收、交易、贈與、抵押、設典、拆遷等方式獲得的物權,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設立均應以物權的登記公示為設定要件。

任何基地使用權均可自由流轉並不受他人干涉。基地使用權的存續系永久性的,不因建築物的滅失而消滅。基地使用人只因徵收、交易、流轉、拆遷等行為方可喪失該權利,否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該權利。更不能因基地權人對基地不開發利用而強制剝奪之,無論是荒蕪或利用,均是基地權人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制。以某一期限內不開發即取消物權的立法具有明顯的掠奪性和不正當性。

基地權的設立以法定和書面合同設立並行,但自登記時設定,並不得違反土地用途管制規定。當房地權不統一時,應以基地權為主要判別根據,這是由於基地權的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和交換價值確定的。
(三)基地使用權也可適用時效取得。

現有部分物權法理論認為,基地權不得以時效取得。但實際上,這是很不嚴肅的,也與社會現實之間有極大的矛盾。如某人以改造自然而取得某基地且持續性地達到一定期間,後該基地的范圍已納人政府的建設規劃中,如不給此類權利人以基地權,則勢必引發社會物權秩序的混亂。故基地權也可適用時效取得,但應以時限較長為宜,一般以20年為准。
四、抵押登記中存在的有關問題
抵押是一種重要的擔保物權制度。由於我國擔保法的立法缺陷,致其在登記方面存在重大暇疵。
(一)應以「登記對抗主義」取代「登記生效主義」。

我國現有抵押登記採用登記生效主義的原則,即抵押合同自登記時生效。這種立法導致了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也混淆了合同法上的生效條件和物權法上的生效條件。抵押合同受債權法調整,其成立與生效均應受當事人意志的約束,不應受登記這一國家意志的干預。抵押登記與抵押權的實現以及抵押物的權屬改定不同,登記僅起公示作用。因而不能以登記這一公法上的效力而否認抵押合同這一私法意志。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應以對抗主義取代生效主義。即抵押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且抵押權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設定,經登記的抵押權自登記之日起取得對抗第三人的權利。這里的關鍵的確認善意第三人的范圍。該第三人應指在抵押合同生效後而在抵押物上享有合法物權或經申請而被人民法院在抵押物上設定司法負擔的申請人。如果抵押人有證據證明第三人在明知已投抵押的情形下而仍與抵押人串通改變物權的,不屬善意第三人。
(二)對單方登記效力的認可。

現行擔保法要求抵押人和抵押權人雙方共同登記方為有效,並未規定單方登記的效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應當規定,只要債權人已合法持有抵押物權利證書的,即應推定抵押人有授予抵押權人登記的意思表示,抵押權人有權持證到登記機關單方進行登記,其效力與雙方登記相同。

上述制度可有效地解決現實中大量存在的債權人雖持有抵押人交付的權利證書,但又未履行抵押登記的問題。從而使當事人的私法意思和國家公法意志統一起來。因為,從雙方簽署抵押合同的目的來看,就是為設定有效的抵押權。抵押人當初對權利證書的交附也足以推定其意思是對該目的的支持。如果在此種情形下不賦予抵押權人單方登記的權利,則勢必會使抵押人惡意改變意志,拒絕登記,從而使抵押存有暇疵,這對債權人將構成極大不公。
(三)抵押的實現順位與登記的關系。

抵押物被設定多重抵押的,在實現抵押權時,應以抵押權登記的先後順序來確定各權利人的優先次序。凡經登記的,應以登記在先的為優。同日登記的,按比例受償。未登記的不得對抗已登記的。各未登記的權利人之間,應以設立時間先後為序。同日設立的按比例受償。如前一順位受償後無余值的,後順位不再於該物值中受償。
五、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
(一)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范圍與特點: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實際上是為解決基地使用權與建築物所有權相分離以及多個建築物所有人之間的所有權關系的制度。最常見的區分所有是指單元樓式的建築。其范圍既涉及各專有部分之間的關系,也涉及專有權與共有權部分之間的關系。此外還有物業管理、小區建設等各方面的物權法律關系。
建築物與區分所有權的各專有部分具有相對獨立性、自由性和排他性。共有部分具有附隨性和與專有部分的不可分性,即一體性的特點。
(二)對基地使用權的限制

在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基地權一般由各區分專有人共有或由第三人擁有。由於區分建築物的自然特性,基地權的行使必須以整體安全為原則。故基地權人不得損及各區分所有人的權益,上下層之間也不得相互基於地利優勢而限制他人權利。在基地權人和區分權人之間,以及各區分權人之間均存有法定相鄰關系的權利與義務。
(三)物業管理

由於區分權人的分散性、多重性等缺陷,在組建首屆物業管理機構時,開發商應負主要義務。也即開發商對啟動物業管理負有責任。如果區分權人會議另有決議的,開發商的義務可以免除。

在物業管理中,管理機構是服務者,區分權人會議是最高權利機構。二者是物業服務與消費的關系,其權利義務由合同法進行調整。經區分權人會議議決的物業公約具有自治憲法的效力,有違反者,物業管理機構應在約定或特別授權的范圍內承擔排除責任。管理機構因服務暇疵而給任一區分權人造成損失的,得負有賠償責任。管委會的權能只能由區分權人會議授予,不得由其自行確定。
(四)對共有共用部分任意變更的禁止。

無論是管理人或區分權人未經區分權人會議決議或授權,一律不得對共有共用部分的建築或基地作任意變更。但維修或增益行為除外。必須確認區分權人會議的權威性,因為其建築物所有權關系中,只有區分權人是實體權利和義務和承擔者。管委會的責任和權利只能限於正當、善意和有授權的范圍內。對於改變構造、顏色、使用目的以及設置廣告物等方面必須由區分權人會議的決議。管理人的修繕義務也只能在合同約定的范圍內或特別規定的范圍內承擔。公共基金的設立由各區分權人出資,由管委會負責理使用。但須向區分權人會議報告並得到事後核准方為有效。使用不當的,管理服務機構應承擔賠償責任。
(五)區分所有權的滅失與重建。

區分建築物因任何原因滅失的,均不消滅區分權人的基地權。即便是基地由第三人享有的,也不例外。此時,區分權人享有重建的權利。即滅失區分建築物的權利人有權根據區分權人會議的決議重建各區分建築物,重建權不因時效而消滅。區分權優於基地權,後者不得阻礙前者的重建權。
六、土地徵收、徵用和房屋拆遷中的重大問題。
徵收與拆遷制度中最嚴重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徵收拆遷制度中最嚴重的問題是,大量的商業拆遷主體假借行政和司法權力對公民和法人的財產權予以強制剝奪。這實際是「司法權力行政化」和「行政權力土匪化」在物權法領域的體現。

根據憲法規定或自然法的約束,任何人的財產不應受非法強制剝奪。徵收應嚴格限定在確為公共利益且不得不為之的情形下。而徵用則只能依憲法規定適用於國家緊急狀態下才可實施。現在的問題是,許多徵收拆遷並非為了公共利益而是為了商業目的。許多開發商與行政權力下的既得利益集團形成利益共同體並對公民財產進行強盜式的剝奪。國務院的《拆遷條例》設立的各種強制制度將被拆遷人的實體性權利幾乎剝奪殆盡,而司法救濟力又微乎其微,幾乎起不到任何強效的作用。

在具體操作中,往往只對建築物或附著物予以補償,而不對基地權和農地權進行補償,且補償價格不是以民事方式協議或司法方式公正裁決確定,而是以政府定價乃至行政命令強制實施。許多開發商只付出極少的補償費即可獲得巨額地產利益的不公正對價。而公民幾乎沒有公平救濟的途徑,形成嚴重的交易不公態勢。尤其是動用國家強制力實施拆遷和徵收,則更為任何國家物權民事變動法中所聞所未聞的方式。新的物權法應絕對禁止此類「匪化」的物權變動形式。
七、物權法與現存有關法律的相互關系。

這一問題主要是指物權法與民法通則、擔保法、繼承法、婚姻家庭法之間的吸收與並存關系。繼承法與婚姻法中的財產問題可准予適用。民法通則中的財產法的規定的效力應低於物權法的效力。但擔保法中關於擔保物權的規定應予廢止。這樣才能解決立法體繫上的矛盾,並使之歸於統一。

物權法無論是單獨成法,還是直接統一於我國民法典之中,均是我國財產法中的一項重大制度。期待未來的物權法是一部真正符合中國實際和發展規律並具有前瞻性的成功立法。

❸ 繪畫六法是那六法

謝赫提出繪畫的「六法」是:

一、氣韻生動,

二、骨法用筆,

三、應物象形,

四、隨類賦彩,

五、經營位置,

六、傳移模寫(或作「傳模移寫」)。

(3)六法四條例擴展閱讀:

第一品

陸探微。事五代宋明帝,吳人。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後,古今獨立。非復激揚所以稱贊,但價之極乎上上品之外,無他寄言,故屈標第一等。

曹不興。五代吳時事孫權,吳興人。不興之跡,殆莫復傳。唯秘閣之內一龍而已。觀其風骨,名豈虛成!

衛協。五代晉時。占畫之略,至協始精。六法之中,迨為兼善。雖不說備形妙,頗得壯氣。陵跨群雄,曠代絕筆。

張墨、荀勖五代晉時。風范氣候,極妙參神。但取精靈,遺其骨法。若拘以物體,則未見精粹。若取之外,方厭高腴,可謂微妙也。

第二品

顧駿之。神韻氣力,不逮前賢;精微謹細,有過往哲。始變古則今,賦彩制形,皆創新意。如包犧始更卦體,史籀初改畫法。常結構層樓,以為畫所。風雨炎燠之時,故不操筆;天和氣爽之日方乃染毫。登樓去梯,妻子罕見。畫蟬雀,駿之始也。宋大明中,天下莫敢競矣。

陸綏。體韻遒舉,風彩飄然。一點一拂,動筆皆奇。傳世蓋少,所謂希見卷軸,故為寶也。
袁蒨。比方陸氏,最為高逸。象人之妙,亞美前賢。但志守師法,更無新意。然和璧微玷,豈貶十城之價也。

第三品

姚曇度。畫有逸方,巧變鋒出,魁神鬼,皆能絕妙。奇正咸宜,雅鄭兼善,莫不俊拔出人意表,天挺生知非學所及。雖纖微長短,往往失之。而輿皂之中,莫與為匹。豈直棟梁蕭艾可搪突玙璠者哉!

顧愷之。五代晉時晉陵無錫人。字長康,小字虎頭。除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聲過其實。

毛惠遠。畫體周贍,無適弗該,出入窮奇,縱黃逸筆,力遒韻雅,超邁絕倫。其揮霍必也極妙,至於定質,塊然未盡。其善神鬼及馬,泥滯於體,頗有拙也。

夏瞻。雖氣力不足,而精彩有餘。擅名遠代,事非虛美。

戴逵。情韻連綿,風趣巧拔。善圖賢聖,百工所范。荀、衛以後,實為領袖。及乎子顒能繼其美。

江僧寶。斟酌袁陸,親漸朱藍。用筆骨梗,甚有師法。像人之外,非其所長也。

吳。體法雅媚,制置才巧。擅美當年,有聲京洛。

張則。意思橫逸,動筆新奇。師心獨見,鄙於綜采。變巧不竭,若環之無端,景多觸目,謝題徐落雲此二人後不得預焉。

陸杲。體制不凡,跨邁流欲。時有合作,往往出人點畫之間。動流恢服,傳於後者,殆不盈握。桂枝一芳,足征本性。流液之素,難效其功。

第四品

蘧道愍。章繼伯。並善寺壁,兼長畫扇,人馬分數,毫釐不失,別體之妙,亦為入神。

顧寶先。全法陸家,事之宗稟。方之袁蒨,可謂小巫。

王微。史道碩。五代晉時。並師荀、衛,各體善能。然王得其細,史傳以似真。細而論之,景玄為劣。

第五品

劉頊。用意綿密,畫體簡細,而筆跡困弱。形制單省。其於所長,婦人為最。但纖細過度,翻更失真,然觀察祥審,甚得姿態。

晉明帝。諱紹,元帝長子,師王厲。雖略於形色,頗得神氣。筆跡超越,亦有奇觀。

劉紹祖。善於傳寫,不閑其思。至於雀鼠筆跡,歷落往往出群。時人為之語,號曰移畫,然述而不作,非畫所先。

第六品

宋炳。炳明於六法,迄無適善,而含毫命素,必有損益,跡非準的,意足師放。

丁光。雖擅名蟬雀,而筆跡輕羸。非不精謹,乏於生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畫六品錄

❹ 【六法】指哪六發呢

中國畫術語。品評人物畫的六項標准,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所舉「六法」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或經營置位)、傳移模寫(一作傳模移寫)。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列為首要之法。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則認為「以六法言,當以經營為第一,用筆次之,賦彩又次之,傳模應不在內,而氣韻則畫成後得之,一舉筆即謀氣韻,從何著手?以氣韻為第一乃賞鑒家言,非作家法也。」其後論者益眾,並逐漸應用到山水、花鳥等畫科,且已習慣地成為「中國畫」的代名詞。現代錢鍾書重新作了標點:「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傳移,模寫是也」。(《管錐編》第四卷)
「六法」,是我國古代繪畫實路的系統總結。「六法」中涉及的各種概念,在漢、魏、晉以來的詩文、書畫論著中,已陸續出現。到了南齊,由於繪畫實踐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文藝思想的活躍,這樣一種系統化形態的繪畫理論終於形成。「六法」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氣韻生動」是對作品總的要求,是繪畫中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以生動的形象充分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六法」的其他幾個方面則是達到「氣韻生動」的必要條件。
資本主義法學
「六法」指些資本主義國家的重要法典、即憲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

❺ 青少年護目六法

青少年護目六法

養目:平時注意膳食均衡,做到粗細搭配、葷素搭配,保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補充,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及海產品等,少吃糖果及甜食。

極目:早晨在空氣清新的地方,自然站立,兩眼先平視遠處的一個目標,再慢慢將視線收回,到距眼睛35厘米的距離時,再將視線由近而遠轉移到原來的目標上。如此反復數次,然後再進行深呼吸運動,對調節眼功能有一定好處。

熨目:每天早晨或睡前,取坐姿或立姿,閉目,兩手掌快速磨擦發燙,而後迅速按撫於雙眼上,這時眼晴會感到有一股暖流。如此反復數次,可通經活絡,改善眼部血液循環。

浴目:以熱水、熱毛巾或蒸汽熏浴雙眼,每天1~2次,每次5分鍾左右。也可結合洗臉、喝熱水時進行,也可單獨將菊花、竹葉之類的中葯水煎取汁,趁熱熏眼部,待水溫後再以葯水洗眼,有清熱明目之功。

運目:站立於窗前,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依次注視窗戶的上、下、左、右四個窗角,可舒筋活絡,運轉眼球,改善視力,每日早晚各做5~10分鍾。

補目: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得血而能視,動物眼睛可以睛補睛,以臟補臟,因此多吃動物肝及睛,可有效地保護眼睛,如豬肝雞蛋湯、洋蔥炒豬肝、杞燉動物眼、瘦肉燉豬睛、香菇魚頭等,可以經常食之。

❻ 中國造園「六法」(詳細)

中國造園有六法即山、水、樹、石、路、屋。

對於中國古典園林的構成要素來說,有四大要素和「六法」之說,四大要素指的是:山石,水,植物和建築;還有一種是「六法」之說,就是把山和石分開,加上水、樹(就是植物)、屋(就是建築),再加上園林中的路,共六大要素;也有人歸結為花木,水泉,山石,點綴,建築,路徑,這種說法加上了點綴,也是組成了六個要素。關於園林構成要素的說法很多,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園林構成要素當中的植物這一構成要素。山水是構成園林的最基本的要素,造園可以概括為掇山理水,而植物是掇山理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植物猶如山巒之毛發,水景也需要植物來點綴襯托。植物在古典園林中的形式有許多種,有高大的樹木,如松、柏、梧桐等,拙政園的梧竹幽居,就是因為亭外有梧有竹而命名,因為梧能招風,所以把梧桐看成是吉祥之物。也有多年生的草本花木,如梅,蘭,竹,菊等,因為常被比作人的性格而在園林中經常出現,比如用梅來頌揚人的錚錚傲骨,竹來比喻為人的高風亮節,如揚州的個園,就是以種植竹子而出名。但是大面積的草坪卻在古典園林中很少出現,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草坪又可以稱為是「規矩草」,之所以稱為是規矩草,是根據草的生長特徵總結出來的,也就是說草坪必須經常修剪整齊才能顯出其魅力來,而古典園林的造園的原則是「人工仿效自然」,古典園林所創造的是一個「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一個有若自然的環境,自然的景物是自由的、不規則的、非幾何圖形的,而修剪草坪好像就不是純粹地模仿自然,而是對自然的景物有了一定的改造,所以說這一點與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是相違背的。古人造園並不是不對構成要素進行人工的改造,只是在人工改造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出一個「雖由人作,宛白天開」的園林意境,盡量做到看不出人工斧鑿的痕跡。如園林中的理水手法,根據水流動的特性,開鑿出了蜿蜒曲折的水池,還要設計出一個水口,寓意水是有源頭的,是流動的,這些雖然都是人工創造的,但設計得非常巧妙,順乎自然,讓人看不出加工過的痕跡;還有園林中的人工堆山,也是用自然界中的石頭,按照大自然中山的形勢堆砌而成,也做到了順應山的走勢,惟妙惟肖。但是自然界中的草都是隨意生長的,參差不齊,稍加修整,就能看出人工斧鑿的痕跡,但如果不加以修剪,使其任意生長,則雜草叢生,而又會給人一種荒涼的感覺,好像園林家道中落,無人管理,所以從草的生長特徵來看,草坪在古典園林中一般不用。

第二,所謂的草坪,就是指平坦的、大面積的草地,須在一望無際的視域中才能顯示出其魅力,但是這一點恰恰與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相違背,因為古典園林講究曲徑通幽,園林的景色融合在亭台樓閣之中,需要沿著曲折的游覽路線一步一景,步移景異,慢慢地去發現。園林中的建築在園林中處於從屬的地位,它們在園林中有兩重作用,一是作為觀賞點,就是站在建築中可以觀賞園林的景色;另一方面它們也是園林中的景點之一,就是作為一個景點被遊人觀賞,所以說它們也是構成園林景色的元素之一。我們說建築在園林中處於從屬的地位是因為園林的主要構成要素是山石和水面,建築是山石和水面的配角,除了主要的廳堂外都處於比較隱蔽的位置,「花間隱榭,水際安亭」,強調一個「隱」字,因為它們處於從屬的地位,所以其形狀和規模都必須和周圍的景物協調一致。園林中的植物也是出於配角的地位,也應該讓位於園林中的山石和水面,也應該出於比較隱蔽的位置,掩映於山水與建築之間。而草坪,給人的感覺是坦坦盪盪,強調的是一個「露」字,不需要遮遮掩掩,草坪需要的是開敞的空間,站在一大片草坪上,能極目四望,而這就和園林追求的曲徑通幽的意境相違背,站在草坪上園林中的景色一覽無余,體會不到園林所追求的意境,也就沒有了欣賞園林景色的樂趣可言,所以從這一點考慮,中國古典園林中一般是沒有草坪這一綠化形式的。古典園林的構成要素中,唯一大面積的可以說是水面,水面與草坪不同,因為水面可以處理得很豐富,避免單調感:首先大面積水面上可以架上曲橋,劃分水面,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如拙政園的小飛虹,是古典園林中著名的廊橋,它橫跨水面,打破了水面的單調,同時廊橋的本身做得小巧玲瓏,倒影在水面,也為水面增加了一個景點;其次在水池中還可以種植荷花等水生植物,初夏時節,可以有綠的荷葉、紅的荷花點綴水面;有的園林水面只種植一小部分荷花,而把大部分的水面留空,目的是為了倒影天空的雲彩,因為雲彩是瞬息萬變的,在水面上的倒影更是變幻莫測,令人浮想聯翩,使水面更顯得有情致;除了廊橋的形狀、荷花的顏色,天空的雲彩點綴水面外,還有游魚和蛙聲來打破水面的寂靜,所以說,大面積的水面可以創造出無窮無盡的意境。以上這幾點,都是大面積的草坪難以做到的。

第三,園林中的植物常常作為園主人的精神寄託和自喻比德。中國江南私家園林的起源是由於文人士大夫階層不滿社會現實或者是官場失意而退而過隱居生活的,他們想逃脫現實,但又離不開城市的繁華生活,所以就在宅第旁開辟一塊地方,模仿大自然中的景色來布置山石、水面,栽種植物花草,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排解心中的苦悶,或者是把這些自然景物作為精神的寄託。原始先民「構木為巢」,「鑽燧取火」,說明了樹木與人類的關系源遠流長,古人又把樹木與金、水、火、土並列稱為「五行」,可見人類對於樹木很早就有了深厚的感情,早在先秦時期,古人把樹木看作是民族和江山的象徵,《論語·八佾》有:「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日: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松、柏、栗就成了夏後氏、殷、周的社稷之木,是氏族精神的所在。植物除了具有民族的象徵之外,還常常被文人士大夫用於「比德」,和園主人追求的精神境界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植物在古典園林中除了其觀賞價值外,還有更高一個層次的價值,就是人性化的比德價值,園主人常通過栽種植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操和興致。文人士大夫階層退隱到城市山林中以後,就把心志寄託在天地自然間,養其浩然之氣,而與天地自然結合得最緊密的就算是植物了,植物會隨著自然界四季的變化而變化,園林中也正因為有了植物四季的變化,才有了生命的特徵,園主人在感覺四季變化的同時,可以寄託心志,賦詩抒發情懷,所以對一些富有「比德」屬性的植物,如竹子、梅花、松柏等比較偏愛。如把松、柏,還有梅花的耐寒特性,比作君子的堅強性格:水中的荷花比作君子潔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孟浩然稱贊荷花是「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造園植蓮,充分顯示了園主人逃脫官場黑暗的精神境界;還有竹是古人情有獨鍾的一種植物,白居易的《養竹記》中說:「竹本固,固以樹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體道;竹節貞,貞以立志」,文人們賞識竹子的「賢,德,直,道,貞」,認為他們的人格只有竹子才可以比擬,隱入竹林便可以使人格價值得以體現,心志才有了寄託,蘇軾也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詩句來贊美竹子,所以園林中栽種竹子是常有的事;另外還有蘭花象徵幽居隱士,玉蘭、牡丹、桂花象徵榮華富貴,石榴象徵多子多孫,紫薇象徵高官厚祿等,這些象徵代表了園林主人的美好期望,所以這些都是園林中能常常見到的植物形式。而小草常常被人們所忽視,因為在古代,平民百姓常被稱為「一介草民」,因為小草和平民百姓的命運是相仿的:出身低賤,一生平淡,沒有榮華富貴,所以自命清高的文人士大夫不會把自己比作一棵小草的,他們在設計自己的園林時,處處留意,每一處都費勁心思來表明自己的意向和情致,如種植一些名貴的樹木來表明自己的富貴,花很多的銀子收集天下奇石,來表明自己的高雅情操,所以他不會在自己的私家園林中特意種植默默無聞的小草,只是偶爾幾個角落裡有一些自生的小草而已。

結 語

植物是構成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在構成園林的四大要素中,植物的形式是最多的,幾乎自然界中所有的植物都能在園林中看到,本文論述的對象—— 小草在園林中也有一席之地,但只是在一個很小的角落,在園林中處於一個極小的配角地位,其原因與草的生長特性及其觀賞特點有關,還與園主人的意向有關,除此之外的原因留待我們繼續探討。

❼ 謝赫六法的內容。

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模移寫。

意義: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長期繪畫實踐和理論探討的具有總結意義的完整認識,在繪畫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完整的繪畫六法論:

1、氣韻生動是也,「氣韻生動」這條綱領,決定了中國畫重「神似」,與西洋畫重「形似」的風格不同。

2、骨法用筆是也,學者對於謝赫「骨法」有多種解釋:

指人體的「骨相」

指畫的骨架。

指線條的運用。

3、應物象形是也。

4、隨類賦彩是也。

5、經營位置是也,「經營位置」就是顧愷之的「置陳布勢」,就是構圖學。

6、傳移模寫是也。

拓展資料:

謝赫六法是中國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准和重要美學原則。"六法"最早出現在南齊謝赫的著作《畫品》中。六法論提出了一個初步完備的繪畫理論體系框架--從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表達畫家對客體的情感和評價,到用筆刻畫對象的外形、結構和色彩,以及構圖和摹寫作品等,總之創作和流傳各方面,都概括進去了。

謝赫,南朝齊、梁人,畫家、藝術理論家。

謝赫擅長人物肖像畫,但其更著名的是他在藝術理論方面的造詣。在其創作的《古畫品錄》中,謝赫提出了繪畫六法,對後世影響很大。

《尚書故實》說:「謝赫善畫,嘗閱秘閣,服嘆曹不興所畫龍首,以為若見真龍。」

❽ 簡述中華民國時期的「六法」體系

南京國民政府的法律體系,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兩大部分。成文法在南京國民政府法內律體容系中占據了主要地位,通常被概括為「六法」,其匯編被稱為《六法全書》;不成文法也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重要的法律淵源,它們是成文法的重要補充。雖然當時的不成文法都無須經過南京國民政府的立法機關通過立法程序制定和公布,但都具有法律效力,都是南京國民政府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不成文法也是當時法律體系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成文法方面,《六法全書》作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基本法典,是「六法」及其相關的單行法律和法規的匯編,是南京國民政府的主要成文法的總稱和當時法律體系的主體。南京國民政府成文法之所以被稱為「六法」,是因為其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六大類基本法典所組成的,一般認為主要包括憲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但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民法與商法合而為一,不再是兩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統稱為民商法,因此邵分學者認為,行政法應當取代商法成為六法之一,這樣所謂「六法」就是指憲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及行政法這六部基本法典。

❾ 名詞解釋 六法謝赫

1、氣韻生動;
2、骨法用筆;
3、應物象形;
4、隨類賦彩;
5、經營位置;
6、傳移模寫。
謝赫與繪畫「六法」論

謝赫是南朝時著名畫家,可惜今無畫作可考,但他的《古畫品錄》卻是中國繪畫史上舉足輕重的傳世之作。他在書中品評了前代27位畫家的作品,幾乎是中國畫創作歷史上的第一次系統性總結。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論尤為精彩,對中國古代繪畫創作的影響極為深遠。
「六法」是:「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http://www.tj-iei.org/online_lesson3/gdwx_ncy/kecheng/shi/xh.htm
其實謝赫的繪畫六法,說到底,氣韻生動並非作畫的方法,而是指作品的總體藝術准則和境界。所以作為視覺藝術的攝影,在創作和美學理論的探討上都要正確地理解"氣韻生動"這個傳統的審美准則,切勿生搬硬套國畫的藝術樣式。氣韻生動最初是針對人物畫的,而後又發展到鑒賞山水畫。甚至後來中國畫理論中有"線(筆)生氣"和"墨求韻"的"筆情墨韻"的氣韻理論。至此,攝影怎樣才具有民族性已十分明晰,就是在線條和形態上要表現"氣"的審美心理,而在色彩上則要合乎"韻"的審美准則。故此攝影要從我國傳統藝術中吸取養分,同時又發揮攝影的特點才是探索攝影民族性的康莊大道。
http://www.cphoto.net/luntan/03/21.htm

熱點內容
出版管理條例pdf 發布:2025-07-19 04:23:34 瀏覽:817
合同法第七章處罰 發布:2025-07-19 03:57:17 瀏覽:666
社會與法保姆趕走業主 發布:2025-07-19 02:58:44 瀏覽:89
會計稅法經濟法注會 發布:2025-07-19 02:53:50 瀏覽:454
民事訴訟法涉外與仲裁篇pdf 發布:2025-07-19 02:53:49 瀏覽:369
經濟法的地位是指經濟法在中的地位 發布:2025-07-19 02:10:46 瀏覽:97
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 發布:2025-07-19 01:54:41 瀏覽:534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速記口訣 發布:2025-07-19 01:53:22 瀏覽:555
電大合同法第四次任務 發布:2025-07-19 01:46:43 瀏覽:522
招標投標實施條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9 01:31:58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