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白鹿洞條例

白鹿洞條例

發布時間: 2021-12-17 13:39:44

① 四大書院中,位於江西的是哪個書院

中國歷史上聞名的“四大書院”是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嶽麓書院和嵩陽書院。其中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應天府書院位於如今的河南山丘,嶽麓書院位於現今的湖南長沙,嵩陽書院位於現今河南鄭州。其中四大書院中的嵩陽書院和石鼓書院誰是四大書院之一還有些爭議。

現在去白鹿洞書院參觀還能看到書院中保留的一些古書和古跡,一段段的文字和變更記錄著書院的歷史,這座歷史悠久的書院是四合院式的,分為5大院落,分別由不同的功用,書院歷史悠久的辦學歷史,對中國文化有深遠的影響,對中國的教育發展也有很重要的影響,有機會想去看看這座參與了一半中國歷史的書院。

② 白鹿洞書院揭示的背景意義

朱熹在學規文本之後,做了這樣的解釋,他說:「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今人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然聖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於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苟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後有所持循哉!近世於學有規,其待學者為已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復以施於此堂,而特取凡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條例如左,而揭之相間,諸君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於身焉。則夫思慮雲為之際,其所以戒謹恐懼者,必有嚴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於此言之所棄,則彼所謂規者必將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諸君其亦念之哉!」(《朱文公文集·白鹿洞書院揭示》)
從這段解釋我們可以看出,朱熹講學或教人為學的目的,不是要人們學到雜亂的知識,寫得出華麗的文章,藉以沽名釣譽,謀取利祿,而是為了要人們按儒家經典,讀書窮理,修己治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他規定了封建社會「大學」教育內容的核心,是講明道德的所以然,這既是教育內容,也是教育目的,把世界觀、政治要求、教育目的與學習修養的途徑融而為一。這種教育理論,以及由它引申出來的一些實際教學措施,對鞏固封建秩序能起很大的作用。它出現之後,很快就成為南宋書院統一的學規,也是元明清各朝書院學規的範本,並影響到各級各類官學,成為封建社會後期辦學的准則。明代大教育家王陽明亦對這個學規給予了高度評價:「夫為學之方,白鹿之規盡矣」(《陽明全書·紫陽書院集序》)。
《白鹿洞書院揭示》自問世以來,一直作為封建社會教育的共同准則。朱熹的高足弟子劉偏,任國子司業時,上奏朝廷,「請刊行所注學庸語孟以備勸講及白鹿洞規示大學」(《宋元學案·滄州諸儒學案·劉愉》卷69)。到宋淳佑六年(1246),「理宗詔頒《白鹿洞學規》於各州府縣立石」。
《 白鹿洞書院揭示》便成為全國性的學校和書院的「教規」了。在此同時,一些朱熹的弟子及當時的學者也仿效《白鹿洞規》,制訂了一些「學規」,有的全文照搬,按照《白鹿洞書院揭示》進行辦學和管理書院。南宋紹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撫使,振興嶽麓書院,將《白鹿洞書院教條》頒於該書院,以貫徹他的辦學方針和教學思想,成為嶽麓書院最早的正式的學規,對嶽麓書院的教學,學風產生了重大影響。朱熹的高足弟子陳毖,主持福建延平書院時,又把《白鹿洞書院學規》照搬過去,另一弟子葉武調郴州教授時,「亦以白鹿洞規為諸生准繩」。(《增補宋元學案·淪州諸儒學案·葉武子》卷69)朱熹為《白鹿洞書院學規》及其他書院和學校的「學規」的制訂,對後世書院和學校的學風建設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它有利於書院和學校的管理,有利於學員的讀書上進,同時也有利於教書育人。即使是今天看來,只要輕輕地抹去蒙在它上面的歷史的灰塵,它就會閃爍璀璨的光芒!《白鹿洞書院揭示》背景及其解釋
《白鹿洞書院揭示》,即《白鹿洞書院學規》。白鹿洞書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內,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唐李渤讀書其中,養一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環合,俯視似洞,由此得名。南唐升元年間,白鹿洞正式辟為學館,亦稱「廬山國學」,後擴為書院,與湖南的嶽麓書院、河南的嵩陽書院和應天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
本學規是朱熹為了培養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針和學生守則。它集儒家經典語句而成,便於記誦。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明確「義理」,並把它見之於身心修養,以達到自覺遵守的最終目的。其次,它要求學生按學、問、思、辨的「為學之序」去「窮理」、「篤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處事、接物之要,作為實際生活與思想教育的准繩。

③ 急求像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等之類的書院管理辦法、規章、制度。

白鹿洞書院門規是當年朱熹留下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修身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接物之要。

④ 唐代完整的科考制度

中國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古代科舉制度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徵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干三百多年。《詩話二則 ·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准。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里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准備參加童生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雲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咨」,陳堯咨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陞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阿Q正傳》中稱趙少爺「茂才公」,表示諷刺。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范圍,要模擬聖賢的口氣,傳達聖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後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考中進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訓儉示康》:「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

【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庠xiang】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於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於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國子監】參見「太學」條。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嶽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祭酒。

【博士】古為官名,現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司業】學官名。為國子監或太學副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副校長,協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後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後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或太學的學官,協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監生】國子監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後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生資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則是一個吝嗇鬼的典型。

【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於太學」,則是指在國子監學習的各類監生。

中國科舉制度概述

中國科學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所一直堅持的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取仕」的原則,它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機會和條件。因此說,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

在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就更不計其數了)。隋唐以後,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不解之緣和密切關系,從未參加過科學考試的是極少數。中國歷史上,善於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傑出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出自狀元、進士和舉人之中。

1300年的科舉制度幾乎占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五分之三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歷史之長,影響之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它對於祖國的統一、社會的穩定、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和建設,特別是對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進和發展都曾產生過巨大作用。我國的科舉制度從宋元以後東漸西傳,越南、日本、韓國、朝鮮,在其國內都較長時間仿照中國推行過科舉制度;法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選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響。西方現代的文官選拔制度、我國現代的教育制度和幹部選拔制度都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五權憲法》)。西方人將中國的科舉制度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無疑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

中國的科舉考試內容到明代以八股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為僵化模式,特別是到晚清時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因此,吳敬梓才寫出了《儒林外史》這部諷刺科場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會制度行將滅亡之際,發生了戊戌變法,「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已成為歷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頒布了停止科舉的上諭。從此,1300年的科舉制度宣告結束。

嚴格說來,中國的科舉制度應分為文舉和武舉(文科和武科)制度。武舉是專門選拔武官而設置的科目。武舉制度是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始置,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廢除,歷時1200年。其考試程序與文舉基本一樣,只是內容與時間的不同。在中國科舉史上,自唐以後,歷來是文武兩科,殊途並進。但是,中國的科舉制度歷來重視文科,文科一直占據科舉的統治地位。

夠了嗎????

⑤ 清代的科舉制度

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建立

清代科舉制度是一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所謂科舉,也就是「分科舉士」。

二、清代的學校

清承明制,科舉必由學校,即只有各類學校的生徒才有資格參加鄉試。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舉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學校制度。清代文獻中的「學校」,是指各類國立教育機構。清代設有各類官學,京師設有國子監、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各省設有府學、州學、縣學。除這些官學外,還有私人和地方社會創辦的私塾、社學、義學和學院等教育機構。所有這些官辦和非官辦的教育機構,構成了我們現代漢語中廣義的學校。茲分述如下:

(一)私塾、社學、義學。清代童子啟蒙教育,除富人延聘家庭教師教授子弟外,公共教育機構為私塾。私塾為私人、宗族或地方社會所辦,延聘儒生(一般為秀才或老童生)擔任教師。私塾講授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等識字和啟蒙教材,程度高的也選講《四書》《五經》。社學和義學也屬於啟蒙教育機構,均起源於宋、元,一般為地方社會所創辦。明初曾下令民間五十家設立一所社學,延聘教師以教育民間子弟,後廢弛。清初復令每鄉設置社學一所,擇聘文行優秀者充當社師,官府免除其差徭,並酌給薪水。後來,這一制度也逐漸廢弛。義學一般為地方社會或急公好義的人士集資創辦,所以補社學之不足,專收孤兒和家境貧寒的生童入學。上述各學的學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稱童生。

(二)府學、州學、縣學。府、州、縣學屬於官學,由國家出資設立。童生經過考試合格入縣學、州學、府學學習者,稱生員,又稱庠生、茂才、博士弟子,俗稱秀才。換句話說,清代的生員(秀才),也就是國立府、州、縣學的學生。府、州、縣學皆由朝廷設置正副學官。其正學官,府學為教授,州學為學正,縣學為教諭;其副學官,不論府學、州學、縣學,皆稱訓導。學官既是作為學校管理者的官員,同時又是教師。他們一方面負責教授在校生員的學業,同時又負責管理本府、州、縣的所有(在校和不在校的)生員。生員有品行不端或違反法紀的,首先交學官處理;情節嚴重須要按刑律處罰的,首先革去生員功名。府、州、縣學的入學考試是科舉制中的初級考試,每三年錄取兩次。各學錄取生員皆有定額,按各地的文風高下、錢糧丁口多寡以為差別,自七八名至三四十名不等。如果某地士民能夠在戰爭期間保守、收復城池或捐輸軍餉,經奏准可以永久性增廣其學額;遇有皇帝登基、萬壽、巡幸、謁陵等典禮,可以一次性增廣全國各地或部分有關地區的學額。生員分廩生、增生(增廣生員)和附生(附學生員)三種。廩生每年由國家發給廩餼銀(即助學金)四兩,有為應試童生具保的責任。遇有廩生因各種原因出缺,由歲試(詳下文)中名列一等的增生和附生遞補。新入學的生員須在學學習三年,至下期新生入學為止。學習期間,必須參加月課和季考,無故不參加者給予處分,直至黜革。學習期滿離校的生員,要參加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歲考,以檢驗其是否堅持學業,視考試成績給以獎懲。

(三)國子監。清代在京師設立的國學稱國子監,亦稱太學,其監內肄業的學生統稱國子監生,但實際上分為貢生與(狹義的)監生兩類。北京國子監琉璃牌坊 「貢」者,貢於王庭之義;貢生即地方貢生員於朝廷。清代貢生有五種:
①歲貢。歲貢生由各府、州、縣學食餼十年後的廩生按資歷深淺挨次升貢,其名額視各府州縣學之大小而不等,或一年、二年一名,或三年、四年、五年乃至十年一名。
②恩貢。遇有國家慶典或登基頒布恩詔之年,以本年當出歲貢廩生出貢,稱恩貢;次年再以各學廩生排在最前列者充當歲貢。
③拔貢。拔貢由各省學政(學政一職詳下文)對各學生員進行專門考試,選其優者充之;選拔最初無定期,乾隆七年後定為每 12年進行一次。每屆考試之年,由生員向自己所在的府、州、縣學報名,經各學學官審查後申送本省學政參加考試。錄取名額一般為每府學二名,每州、縣學一名。
④優貢。優貢亦由各省學政考取,每三年一次,每省不過數人。
⑤副貢。清代鄉試各省按正式錄取舉人名額的五分之一錄取副榜,稱副貢。以上五貢人員為正途出身,可以經禮部銓選做官,也可經考試入國子監讀書(副貢不須考選)。除以上「五貢」之外還有所謂例貢,由生員和監生捐貲取得。

監生有四種:
①恩監。由各官學生考取和以孔子及先賢之後裔的身份入監者稱恩監。
②蔭監。蔭監分為恩蔭和難蔭:清代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國子監讀書,這些人以及遇恩典特准入國子監者,稱恩蔭監生。此外,京官外官三品以上不論滿漢,三年任滿後勤於王事死難者,准其一子入國子監讀書;各省布政使、按察使、鹽運使以及各州縣正印官、佐貳官死於王事者,亦准蔭其一子嗣入國子監學習,俱稱難蔭監生。
③優監。優監系指以附生身份入國子監學習者。
④例監。例監系指以俊秀(即沒有任何功名的平民)捐貲取得監生資格者。

國子監置祭酒、司業等官員,掌監生的教學和考試;設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等六堂,作為講習之所。各類取得入監學習資格的人員,入監前須經考試,貢生取在一、二等,監生取在一等者,方能入學。國子監學生分內班、外班,均有定額;不論內、外班生,每月皆給膏火銀。按照有關制度規定,內班住校,外班上課時到監。但實際上,這種教學制度年久日漸廢弛,內班學生一般課考時方到監,外班更是形同虛設。國子監的學習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兼習書法,此外還可選修諸子和《十三經》《二十一史》。國子監生學習期間有大課、季考、月考等考試,以檢驗其成績。在國子監肄業的人員,優者可按有關制度參加經廷試,任用為低級官員。由於國子監教學制度的廢弛,監生並不務學,其名多為捐納以及參加鄉試的資格,為人們所輕視。

(四)其他官學。清代以太祖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什的本支子孫為宗室,俗稱黃帶子;以塔克什叔伯兄弟之子為覺羅,俗稱紅帶子。清代在京師設有宗學,專收宗室子弟;設有覺羅學,專收覺羅子弟,兩者皆隸屬於宗人府。此外又設景山官學,選內務府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佐領、管領下的幼童入學;設咸安宮官學,選內務府三旗佐領、管領下的幼童以及八旗俊秀入學。

(五)書院。書院始於唐而盛於宋,至元、明、清普遍設立。唐玄宗開元十一年置麗正書院,本為修書之所,而當時士人讀書之地,也有稱書院者。宋以後書院為講學之所,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稱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河南的睢陽書院(應天書院)、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和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為四大書院。書院或為官辦,或為私辦,其主講人和管理者有洞主、洞正、堂長、山主、山長等各種稱呼,而以稱山長者最為普遍。

書院本為私人講學的場所,而清初士人鑒於明末東林黨之禍,講學多顧慮不前,統治者更是有意限制私人講學。當時清廷曾下令各省的提學官督率各府、州、縣學教官講求教育,此外「不許別創書院,群聚結黨」。這一禁令後來雖然被廢止,但清政府仍通過各種措施對書院加以控制,如由官方酌撥經費,由地方官員延聘、考核山長等,並且規定書院每月之課仍以八股文為主。這樣,清代的書院也就同官辦的府、州、縣學一樣,成為了科舉制度的附庸。書院的生徒有生、童之分,前者為貢、廩、增、附、監生,後者為未曾入學的童生。

三、清代科舉考試的程序

清代士人在應科舉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經過考取生員、考取舉人和考取進士這三個步驟。在這一過程中,要經過多次考試。確言之,清代各種科舉考試可以歸入生員考試、舉人考試和進士考試等三個系列。下面將科舉制度中生員、舉人和進士三個系列的考試程序做一個大致的敘述:

(一)生員(秀才)系列的考試。

童生考取生員須經本縣、本府(或本直隸州、廳)和學政的三級考試:

1.縣試。縣試由州縣官主持,日期多在二月。其程序,童生向本縣衙署的禮房報名,填寫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歿、已仕、未仕之履歷;或出具同考五人互相保結,或出具本縣廩生的保結,保其身家清白,不屬於優倡隸皂之子孫,以及沒有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等情,然後方准應考。縣試一般共考五場,每日一場,黎明前點名入場,即日交卷。第一場為正場,試《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貼詩一首;題目、詩、文的寫法皆有一定格式和字數限制。第一場錄取者准應府試,其餘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縣試第一者稱縣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2.府試。府試由知府、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日期多在四月。因故未參加縣試者,可於府試前補試一場,亦可參加府試。其他報名、具保、場次、考試內容等與縣試相同。第一場錄取者即准應院試,其餘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府試第一名稱府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3.院試由學政主持。各省學政在三年任期內兩次巡迴各地,稱按臨,主持生員的歲考和科考;與此同時,進行童生的院試。因故未參加府試以及縣試、府試均未參加者,均可經補考後參加院試。院試報名、結保、考試內容等與縣、府試同,惟正場之前加試經古一場,考試解經、史論、詩賦等。院試場規較嚴。入場由學政親自點名,認保、派保的廩生排立學政座旁,如有冒考、頂替者,查出究辦;此外互保的五名童生還須互相覺察,如有容隱包庇,五人連坐。考生入場攜帶考籃,內裝筆墨食物。為防止夾帶,要進行嚴格的搜檢,甚至要解發、袒衣,連鞋襪、文具也要檢查,不許攜帶片紙隻字進入考場。點名入場後,考場即封門,禁止出入。為防止考官徇情,試卷彌封糊名。院試錄取的新生須填寫親供,書年齡、籍貫、三代以及身高相貌特點,由各州縣學官出具印結,匯報學政。學政於大堂召集新生行簪花禮,然後分撥縣、州、府學學習。留縣者稱縣學生員,撥府者稱府學生員。各府、州、縣奉到學政發下的新生名單後,即通知新生定期穿戴雀頂藍袍,齊集官署大堂設宴簪花;然後在府、州、縣官的帶領下,前往孔廟謁聖,再至學宮拜謁本學學官。此後即開始入學學習。

(二)舉人系列的考試,即鄉試。

清代通過鄉試選拔舉人,是取古代「鄉舉」之義。「鄉舉」一語見於《周禮》,言鄉大夫向朝廷推舉賢能。漢代察舉制度舉孝廉、舉文學、舉明經有道等,就是鄉舉,無需經過考試。科舉制度建立後,鄉舉須通過考試,因而發展成為鄉試制度。明清士子通過鄉試後,即取得一種永久性功名 ———舉人,可按科無限期參加禮部會試。

1.鄉試的時間和考試內容。清代鄉試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舉行,稱正科;遇皇帝萬壽、登基等慶典,增加一次,稱恩科。如過慶典之年適逢正科之年,則改是年正科為恩科,原正科改在此前或此後一年舉行。《周禮》有三年大比之制,故鄉試之年亦稱大比之年。鄉試於八月舉行,亦曰秋闈。鄉試分三場進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為正場,考生於每場正場前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考試內容,順治初年規定第一場考《四書》《五經》,用八股文,謂之制義,亦稱制藝、時藝、時文;第二場考論一篇,判五道,詔、誥、表擇作一道;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乾隆五十二年後,改第一場考《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第二場考經文五篇;第三場考策問五道,題問內容為經史、時務、政治。順天鄉試的《四書》題和貼試詩題由皇帝欽命,其餘考試內容由主考、同考官員命題;各省鄉試均由主考命題。

2.鄉試的參考人員。清代鄉試考場設於順天府和各省。順天鄉試亦稱北闈,參考者有兩部分人:一為直隸、奉天、熱河等省區以及滿蒙漢軍的生員和貢生、監生;二為各省的貢生、監生。各省鄉試地點在省城,參考者為本省的生員。

3.鄉試的考場。清代鄉試考場稱貢院。對於貢院的建築結構,清末甲辰(1904年)科進士出身的商衍鎏先生在《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有過記述:順天貢院建在京師崇文門內東南角,大門前有一座「天開文運」的牌坊,其他與各省貢院基本相同。各省貢院均建於省城東南,貢院大門上正中懸「貢院」墨字匾額,大門東、西建立兩坊,分別書「明經取士」和「為國求賢」。貢院大門外為東、西兩座轅門,大門分中、左、右三門。進大門後為龍門,門內又平開四門,取《尚書?虞書》 「辟四門」以招賢俊之義。龍門直進為至公堂,是監臨和外簾官的辦公處所。在龍門和至公堂中間,有一樓高聳,名曰明遠樓,居高臨下,全闈內外形勢一覽無余。監臨等官員可登樓眺望,稽察士子有無私相往來、執役人員有無代為傳遞之弊。至公堂再往後有一座飛虹橋,過橋即為內簾門。內簾的後部是正副主考和房官辦公閱卷的場所。龍門、明遠樓兩側是士子考試的號舍,號舍自南而北若干排,每排數十間乃至近百間,順天和某些大省貢院的號舍總數可達萬余間,中小省也有數千間。貢院四面圍牆遍插荊棘,四角各有一樓,以為望。考試期間,貢院四周派軍隊分段駐守巡邏。

4.鄉試的場規。清代鄉試場規極嚴,對試前、試後、場內、場外,皆嚴立禁令。對士子夾帶防範尤嚴,進場時進行嚴格搜檢。為防止夾帶,規定士子必須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皮衣不得有面,氈毯不得有里;禁止攜帶木櫃木盒、雙層板凳、裝棉被褥;硯台不許過厚,筆管須鏤空,蠟台須空心通底,糕餅餑餑都要切開。嚴禁考官交通囑托,賄賣關節,嚴禁士子與員役協同作弊,違禁者嚴處。1858年,順天鄉試發生舞弊案,主考官、協辦大學士柏被問斬,數十名官員、士子受到包括死刑在內的嚴重處罰。

5.鄉試的考官和閱卷、錄取。
清代鄉試的考官為正副主考,每省各一人(道光後順天鄉試的副主考為三人),負責命題、閱卷、錄取。正副主考均由皇帝欽命簡放,專用翰林進士出身的官員。其中順天鄉試用一、二品大員,其他省用侍郎、內閣學士、翰林院、詹事府和都察院的官員。除正副主考外,各省鄉試還任用同考官幫助閱卷,同考官也稱「房官」,各省8~18人不等。順天鄉試的同考官由禮部會同吏部選用科甲出身的官員擔任,各省鄉試的同考官由擔任鄉試「監臨」的督撫考選,專用鄰省接界三百里以外的在籍進士、舉人。「監臨」負責監察、總攝考場事務。順天鄉試以順天府尹為漢監臨,任用二三品滿官為滿監臨;各省鄉試以巡撫、總督為監臨。此外,鄉試還設監試、提調、簾官等人員負責管理考場。士子用墨筆作答的原卷稱墨卷,出場交卷後由彌封人員將卷上姓名籍貫彌封。為防考官辨認考生筆跡之弊,將彌封後的墨卷編號交謄錄人員用硃砂謄錄,稱朱卷。朱卷謄畢後,經對讀人員與墨卷校對無誤,分別套封,墨卷存於外簾,將朱卷交內簾閱卷。正副主考批閱各房薦卷,以頭場為主,閱後結合第二三場的情況,互閱商酌,取定中額。放榜之日,按中式朱卷紅號調取墨卷,當眾開封,填寫榜名,放榜公布。鄉試放榜後各省試卷調禮部復查,稱磨勘。房官未薦之卷和主考未取之卷,皆曰落卷,也須略加批語,試後發給考生。乾隆間,有時令督撫、學政對中式舉人進行復試,嘉慶後成為定製,道光後定赴京復試。

6.鄉試的中額。
清代鄉試中額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風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賦之輕重而定。如乾隆年間共取1200餘名。鄉試正榜取中者稱舉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稱副貢。放榜之期在九月,第一名稱解元,順天鄉試的解元例為直隸人。

7.鄉試的放榜。
清代鄉試於九月放榜,多選寅、辰日支,以辰屬龍,寅屬虎,取龍虎榜之意;又因時值秋季,桂花盛開,所以也稱桂花榜。放榜時,正副主考、監臨、房官、提調、監試等齊集公堂,拆墨卷彌封核實中式者姓名、籍貫;核實後交書吏唱名,唱畢填寫正榜。榜由第六名寫起,末名寫完後再提寫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寫至第一名,謂之「五經魁」。填榜至此,時已入夜,公堂上下燃起巨紅花燭,經魁出於哪一房官即將紅燭一對置於該房官案前,以表榮譽。經魁唱名聲音特高,曰鬧五魁。五經魁填寫完畢後填寫副榜。全榜填寫完畢,將榜文加蓋順天府尹或本省督撫關防,載以黃綢彩廳,在鼓樂儀仗兵丁的護衛下,送到順天府尹署或各省布政使司署、巡撫署前張掛。發榜第二天,在各省巡撫衙門舉行「鹿鳴宴」,由主考、監臨、學政內外簾官和新科舉人參加。新科舉人謁見主考、監臨、學政、房官,然後依次入座開宴,演奏《詩經》中的《鹿鳴》之章,作魁星舞。新科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經魁,第六名稱亞魁,其餘稱文魁,均由國家頒給20兩牌坊銀和頂戴衣帽匾額。匾額懸掛住宅大門之上,門前可以樹立牌坊。新科舉人第二年即可赴京參加禮部會試;會試一科或三科不中,也可以經過吏部的「揀選」或「大挑」就任低級官員。

(三)進士系列的考試,包括會試、復試和殿試。

「進士」一詞,始見於《禮記?王制》,指可以進授爵祿之人,至隋朝開始成為取士科目,後為歷代沿用。清代舉人中式後即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經會試、復試和殿試取中者,稱進士。

1.會試。
清代會試於春季在京師貢院舉行,試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稱春試(春闈);因由禮部主持,也稱禮闈。會試每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舉行;遇鄉試恩科,翌年之會試即為會試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後一年舉行。會試考試、閱卷、場規和考試內容等基本同於鄉試,惟第一場《四書》三題由皇帝欽命。會試考官於三月簡放,初用內閣六部大員4~7人;咸豐後定製4人,一正總裁,三副總裁,以大學士及翰林進士出身的一二品官員者充任;同考官18人,與主考官同時簡放,用翰林進士出身的實缺京官。清代會試中額各科多寡不同,一般為百餘名或二三百名,最多一科為406名,最少一科為96名。會試四月放榜,中式者稱貢士,其第一名稱會元。

2.復試。
經會試取中的貢士,接著要參加復試。清初貢士本不進行復試,康熙五十一年因發生科場案,會試後進行了復試。雍正、乾隆兩朝,復試間行之,至嘉慶初始成為定製,地點在皇宮保和殿。復試考《四書》文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當日交卷。第二天派閱卷大臣評定成績,分一、二、三等,列等者即准參加殿試。

3.殿試。
殿試於會試放榜一月後舉行,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舉行,廿五日傳臚(公布名次),著為定製。殿試最初在天安門外,順治十四年改在皇宮太和殿東西閣階下,遇風雨時,在太和殿東西兩廡。乾隆五十四年,又改太和殿在保和殿。殿試的內容為時務策一道,由讀卷大臣擬出若干題,送皇帝欽定圈出,作為試題。殿試試卷的評閱,由皇帝任命讀卷大臣進行(由於殿試在名義上是皇帝作主考,所以稱讀卷而不稱閱卷)。讀卷大臣共8名,首先由禮部開列大學士及進士出身的尚書、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內閣學士的名單,奏請皇帝從中簡派。殿試翌日,讀卷大臣集於文華殿閱卷。其閱卷的進行,將全部試卷平均分給八名讀卷大臣,各自先閱自己所分之卷,然後互相輪看,稱轉桌。最終成績的核定一般推首席讀卷大臣進行,其他人參加意見。成績評定後,於廿四日向皇帝進呈前十本,欽定名次並公布引見,稱小傳臚。廿五日在太和殿公布全部名次,稱傳臚。殿試名次的排列分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殿試傳臚後頒發上諭,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 狀元服殿試傳臚典禮十分隆重。清晨,由鑾儀衛在太和殿前設鹵簿法駕,在檐下設中和韶樂,在太和門內設丹陛大樂;由禮部和鴻臚寺在太和殿內東楹和丹陛之上正中設黃案,丹陛之下設雲盤,在午門外設彩亭御仗鼓樂。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各著朝服在丹陛之下左右序立,新科進士身著朝服,頭戴三枝九葉頂冠,按名次奇偶序立東西丹墀之末。典禮時到,禮部堂官詣乾清門奏請皇帝禮服乘輿,引入太和殿升座。此時,中和韶樂奏隆平樂章;階下鳴鞭三響。鞭用皮製,長一丈余,司禮者執鞭柄由下飛舞,迴旋而上,鞭聲清脆悅耳,響徹雲霄。鳴鞭畢,丹陛大樂奏慶平樂章,讀卷大臣等官員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禮。大學士進殿從東楹的黃案上取出黃榜,授給禮部尚書,陳於丹陛正中的黃案之上。這時,丹陛大樂又起奏,鴻臚寺官員引新進士就位,宣讀制誥:「某年某月某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傳臚官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跪於御道左側;唱第一甲第二名某人,引出班跪於御道右側稍後;唱第一甲第三名某人,引出班跪於御道左側再稍後處。然後唱第二甲某人等若干名,第三甲某人等若干名,不引出班。唱名畢,鼓樂大作,大學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進士均行三跪九叩禮,中和韶樂奏顯平樂章。典禮完畢,皇帝乘輿還宮。禮部尚書用雲盤奉黃榜,置於彩亭之中,在禮樂儀仗下出太和中門至東長安門外,在長安街張掛三日。新進士左出昭德門,右出貞度門,一甲三人隨榜亭由午門正中出。由於丹陛中石只有皇帝才可以踩踐,所以午門的中路除非皇帝出行從不開啟,殿試傳臚後准許文武一甲進士由此門出,這是連親王宰相也不能享有的隆遇。4.朝考。殿試傳臚後五日,在保和殿舉行進士朝考,以選拔翰林院庶吉士,稱館選。朝考內容為詔、論、疏、詩、賦等形式,前後不一;成績分為一、二、三等。庶吉士的錄取要綜合復試、殿試和朝考三次考試的成績等第,而以朝考成績為主。一般說來,考四數者(即殿試二甲、復試、朝考一等)肯定可以錄取;朝考成績同時也是進士授官的依據。復試、殿試、朝考均重視楷法,書法不好者難取優等。

(四)制科。上述生員、舉人、進士系列的考試,均為科舉制度中的常科考試。除常科外,清代科舉也有制科,或稱制舉,舉行的次數很少。制科由皇帝在殿廷親自進行。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兩次開博學鴻詞科,令中央和地方的官員舉薦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均可應考。其試題為詩、賦、判等,成績列在一、二等者俱授翰林官。除此之外,每逢皇帝登基之年令各地舉孝廉方正、皇帝巡幸召試,也屬於制科。

四、清代科舉制度的廢除

明清兩代,不斷有人抨擊八股取士不能選拔人才。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東來,中國面臨「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另一方面,太平天國等國內人民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於是,清王朝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迫切需要經世應變之才以維持其統治。然而,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卻不能適應這種時代的要求,當時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內政外交所需的其他許多知識,均出於科舉士人的舊學視野之外。在這種情況下,科舉制度的改革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科舉制度的改革最初始於注重時務。 1862年(同治元年),清政府認識到國子監「專課文藝,無裨實學」,下令「兼課論、策」,「獎勵留心時務者」。1871年(同治十年),下令考取生員的童試加試算學;1895年(光緒廿一年),又下令加試時務,與算學任選一門。在戊戌維新運動中,廢除八股是維新派的一項基本主張。百日維新中光緒帝發布上諭,指出八股文不能「勵實學而拔真才」,下令「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不久,又根據張之洞、陳寶箴的建議發布上諭,詳細規定了考試改革的具體內容:「鄉會試仍定為三場。第一場試中國史事、國朝政治論五道;第二場試時務策五道,專問五洲各國之政、專門之藝;第三場試《四書》義兩篇,《五經》義一篇。」又規定:「嗣後一切考試,均以講求實學實政為主,不得憑楷法之優劣為高下,以勵碩學而黜浮華。」然而不久戊戌政變發生,慈禧下令廢除各項新政,上述有關科舉考試內容的改革也被廢除。八國聯軍之役後,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最初計劃對科舉制度進行所謂「變通」,但很快就決定徹底廢除。其大致過程是:1901年,宣布廢除武科科舉考試;同年,下詔舉行經濟特科。

1903年,經中央和地方官員保舉,選拔「志慮忠純,規模閎遠,學問淹通,洞達中外時務者」186人,在皇宮保和殿舉行了經濟特科考試。這次考試主試、復試各一場,考試內容為論一篇、策一道;現任官員取中者略予升敘,舉人貢生取中者任用為知縣、州佐等官。對於文科常科考試,清政府於1901年8月頒布上諭,命自第二年起在鄉試會試中廢止八股文,首場改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第二場改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第三場改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其他考試均依此例。1903年3月,袁世凱、張之洞聯銜上奏,說科舉阻礙新教育制度的實行,請求將科舉中額按年遞減。

據此,清政府下令自丙午(1906年)科起,每科遞減鄉會試中額三分之一,三科減盡。至1905年9月,袁世凱、張之洞又上奏說:「科舉一日不廢,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學堂決無大興之望」,請求從次年丙午科開始,將所有鄉會試、各省歲考、科考一律停止。這一建議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實行一千數百年的科舉制度至此被徹底廢除。原來作為科舉制度一部分的各種官學和書院,也先後被廢除。1901年9月,清政府令「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1905年又下令裁撤國子監,設立學部主管全國教育行政;原來隸屬於國子監的算學改隸欽天監,稱欽天監算學;八旗官學也被並入新學堂。

⑥ 什麼是書院制度

書院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大體形成於唐末五代,興盛於宋元,延續於明清,與官學、私學構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書院之名起於唐末,有官私二類:官辦書院的職能主要是校勘與典藏圖書文獻,如麗正書院、集賢殿書院,就是當時著名的藏書機構;私人書院,是讀書人自己讀書治學的場所。它們都不是聚徒講學的地方。變成一種教育機構,是從五代發展起來的。當時,涌現出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嵩陽書院等一批著名的書院。

北宋初年,官學數量有限,滿足不了廣泛的讀書需要,於是私人書院乘勢發展起來。北宋最負盛名的是六大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嶽麓書院、雎陽書院、嵩陽書院、茅山書院。南宋時期,書院繼續發展,不僅在數量上遠遠超過北宋,而且最終使書院的辦學模式和管理制度確定下來。

書院早期的組織形式較為簡單,其主持人稱為山長或洞主,既負責書院的管理又負擔書院主要的教學任務。後來,有的開始設副山長或副協講及其他事務人員等協助工作。書院的經費來自院田。院田有的得自私人捐贈,有的由國家撥給,一般招人佃種。此外,書院學者薈萃,藏書豐富,利用這一良好的條件,許多書院開展雕印書籍的活動。為了有效保證書院的教學、研究和組織管理,各書院多訂有學規或教約,將書院的教育方向、教育方法、教育程序、教育紀律等內容以庄嚴的規范形式確定下來。

由於政府對書院的扶植與重視,元朝的書院繼續發展。官府向書院撥充院田,體現官府的關懷;向書院山長授予官銜和俸祿,顯示對山長的禮遇和優容;書院教授與學正的錄用,須經政府的批准與任命,則陰寓控馭之效。通過這些措施,元朝的書院逐漸實現官學化。

明代前期,朝廷重視官學,規定非官學出身者不能應科舉。於是,士人靡然向風,紛紛集中於各級官學,書院迅速衰落。直到成化以後,王守仁、湛若水等聚徒講學,書院才又興盛起來。書院自由講學的風氣,對於期望擺脫經學束縛的讀書人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特別是晚明時期,政治的腐敗和社會危機的深重,極大的喚起士人的憂患意識。他們以書院為講壇,指斥時政,抨擊腐敗,成為清議的堡壘。

清初沿襲明代的政策,繼續抑制書院的興辦。到雍正十一年(1733),方許各省興辦。但是,清代書院中,私人興辦的只佔極少的一部分,絕大部分為官府興辦。這樣的書院,就其管理組織、管理辦法、教學內容、生徒錄取等,都與官學無異。它是清代加強思想控制的重要表現。

書院制度,是封建的教育制度的一部分,但由於它本身具有濃厚的民間性色彩,使它與官學相比,呈現出明顯的差異。

首先,書院既是教學機構,又是學術研究機構。書院的創建者或主持人多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或者是某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書院往往是該派講學或學術研究的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書院實現了教學與研究的有機結合,多少擺脫了科舉的干擾。

第二,書院允許不同學派的學者來講學、辯難,宋朝稱為「講會」。講會成為南宋以後書院重要的教學方式,對於培養學生自由思考、破除經學教條有積極的意義。

第三,書院教學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書院講學可自由聽講,不受地域限制。

第五,書院師生的關系較為融洽。研討問難式的教學方式,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也多少消弭了橫亘在師生中間不可逾越的等級界限。

書院制度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制度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長達一千多年的與官學既顯示差別又保持同一的對立統一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鴉片戰爭後,書院適應社會的迅猛變革,廣泛設置西學內容的課程,力求與時代共同進步。隨著新式教育的全面推行,書院也終於改為新式學堂,從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⑦ 我國宋代建築的國家標准和規范是指什麼

指的是《營造法式》這本書。

《營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築設計、施工的規范書。這本書是宋朝的李誡所著,他是宋徽宗時期的將作監的少監,將作監是掌管古代宮廷中從建築到皇帝後宮生活用品的製作的官署。所以李誡才能寫出這本書。

全書一共是34卷,這裡麵包括了很多建築樣式以及各種材質的雕刻拼接方法。建築的樣式制度,包括有建立城牆、營寨的方法;關於各種石頭的結構和雕刻方法;大型木製材料的構架方法,立柱、橫梁、枋、額、斗拱、椽等等。

小型木質材料的構架方法,包括有門、窗、隔扇、天井,還有佛龕等等;關於瓦片的選擇,介紹了瓦片種類的選擇以及瓦片裝飾的方法;還有房屋建築內裝飾畫的製作方法,不同顏色種類畫法的選擇。其他的就是這么評估用料的方法,最後還有很多各種關於這些方法的圖樣。

李誡以他個人10餘年來修建工程之豐富經驗為基礎,參閱大量文獻和舊有的規章制度,收集工匠講述的各工種操作規程、技術要領及各種建築物構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終於編成流傳至今的這本《營造法式》,於崇寧二年刊行全國。

(7)白鹿洞條例擴展閱讀:

宋代建築的特點

宋代的宮殿不論是群組建築還是個體形象都是清雅柔逸之風采,尤其其屋頂形象,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給人以輕靈、柔美、秀逸的感覺。

宋代的園林建築更是纖巧秀麗、融自然美與人工美於一體。建築的這種風格和宋代的繪畫、雕塑都有相似之處,如被稱為「馬一角」的馬遠的山水畫,畫面大部分是空白或遠水平野,只一角有一點點畫,令人看起來遼闊無垠而心曠神怡。

另外,宋代還產生了大量的書院建築,如白鹿洞書院、應天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等,這是與宋代的教育制度密切相關的,宋代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及擴大科舉取士名額的政策使大量寒門學子奔求功名有望,極大地刺激了各類書院的發展,也促進了書院建築的發展。

⑧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創設

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為中國最爭光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宋朝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所謂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火葯、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葯、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後難比及的高度。宋朝還發展起一門新科學,技術科學。這些輝煌的成就與宋的綜合文明有直接聯系。宋代的GDP是佔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宋朝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一、[宋朝的經濟商業]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在宋朝立國之初,宋太祖趙框胤就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詔"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則認為"尤先理財",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詔令。這些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高速發展,錢庄業迅猛發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和銀行。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廠里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造會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餘人。綾錦院織工達到四百餘人。除公辦的工廠外,一些私辦的工廠也相繼大量的出現與繁榮。因為經濟的空前繁榮,宋錢幣鑄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唐朝最盛的開元盛世年鑄幣32萬貫)。紙幣逐漸代替了銅錢做為主要交換媒介。商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宋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輕民的傳統做法,義利並重相當重視經濟立法。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專門設置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立法活動頻繁,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規的制訂、實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宋的經濟法令,注意到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宋朝已經走出農業文明了,宋時中國的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那邁進了。宋朝的手工業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比西方資本主義印刷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沈括的貨幣流通速度論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此外宋朝已出現類似現代報紙的"小報"了。世界的中國的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中。

宋代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化。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發達的交通為人類封建史之最。宋朝每十里設一郵亭,每三十里設一驛站。各地的官道星羅棋布、四通八達。宋政府對郵驛是十分重視的"以法治郵"的做法,保證了郵驛的正常運行。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超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在城市所有幹道的塔上都掛有一個時針。每個鍾都有一個人看守照料。他敲著銅羅報時,即使在很在窄的小巷都會回盪著這種聲音,隨後他用文字把時刻展示給人們看。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了。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中國1949年解放後的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點。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宋朝不像唐朝一樣實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一到夜裡,宋人就自己的房間里、在家門口、庭院門口都點上了燈,因而到處都有燈光。宋朝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貧窮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觀絕望。只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的樂觀、繁華。

開寶九年在曾是三苗之地的湖南長沙興建四大學之首的嶽麓書院,宋真宗親筆賜書正門"嶽麓書院"四個大字,留存至今。宋朝的文人朱熹等文學思想大家來此授學講課,傳授儒家經典、立國齊天下和民貴君輕等民主思想。宋朝犯錯誤或因政見不合被貶的官員一般都是被流放到南方落後地區。從而使他們有機會報效國家、證明自己、造福那裡的人民。

宋朝南渡定都杭州後,大量北方、中原人民遷移到南方。全國精英雲集杭州。使南方更是繁榮起來。遷徙的人們怕後代們不知道自己祖先的來處,發展形成了宗祠的文化。公元1102年杭州人口僅二十萬戶,公元1274年人口達到一百二十四萬戶。杭州人口大部分都是外遷人口。宋朝在南方的開拓與經營,奠定了南方的富裕。從此以後歷代南方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二、[宋的科技技術]
宋瓷是當時中國的國家標志。宋時的五大名窯是汝窯、官窯、鈞窯、哥窯、定窯。可以說人類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的工業是宋朝的瓷器工業。各地名窯瓷器大量地生產,不僅供皇家貴族使用,還為官員學者們、及市民階級所珍愛、使用。宋瓷許多的工藝都已失傳。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說宋朝遺留下的名窯瓷器幾乎都價值連城。宋時中國的大眾絲綢工藝從實用化走向細膩化精密化。宋朝的絲綢,超乎尋常的先進。非常尖端的織機,包含1800個活動的構件。外國富人穿的是粗布麻衣,中國平民穿的是柔絲綢緞。有的農民也穿上了絲綢。"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對天文、歷法、醫葯、數學等都有研究。沈括寫《夢溪筆談》記載了大量科技成果與科學發現,沈括還提出了沖擊成陸的觀點,此觀點西方十九世紀以後才出現。《夢溪筆談》被西方譽為世界上最早的科技網路全書。宋代隨著農、林、牧、副、漁各項事業的發展,宋的農業生態系統物資循環觀點與今天人類正建設的現代化生態大農業的觀點,在原則上達到了完全一致。宋的醫學規模及水平較唐代有了大幅度提高,宋代還創造了法醫學,《洗冤集錄》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比西方同類專著早了三百多年。宋朝對石油、煤炭、天然氣各種能源廣泛運用。宋代用焦炭冶鐵,早於西方五百多年。

人類史上最早使用熱兵器的是宋。北宋初年,政府對製造火葯武器非常重視。宋軍在功滅南唐,奪取金陵的戰爭中就使用了火炮、火葯箭。後來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公元1044年曾公亮等編著軍事著作《武經總要》里記錄了三種火葯配方及多種火葯武器,並配有插圖。公元1161年宋朝軍隊里出現了投擲榴彈的弩機。公元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

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雕印全部的《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印行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費時十二個春秋。做如此浩大的工程印製書籍世界第一。中國最早的小說總集是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年--983年)的《太平廣記》,共有五百卷,分九十二大類。我國的類書之冠是宋太宗時的《太平御覽》,共一千卷,分為五十五門。我國現存最早的劇本是南宋的《東海黃公》。北宋熙寧以後私刻、坊刻蔚然成風。有的私刻書鋪有刻工幾十人之多。宋朝雕版印刷進入鼎盛時期。宋政府推廣印刷術大眾化,傳播技術手冊,諸如農業手冊和醫葯書籍。大量的私人出版社的產生,改變了世界文字的發展,傳播了知識。宋版書講究質量,雕版細致,字體工整,刀法圓潤,紙堅色白,墨色香淡。北京圖書館所存的宋版書,至今還有一股清香味。

北宋時期,人們創造了適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向了新的時代。那時中國的造船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宋的商船是當時人們能夠想像出的最大的船隻,有的有六層桅桿,四層甲板,十二張大帆,可以裝載一千多人的巨型船隻。這些船不僅擁有精確得近乎奇跡的航線圖,還擁有幾何學家以及那些懂得星象的人,還有那些熟練運用天然磁石指南針的人。宋朝是當時最重要的海上的貿易大國,泉洲、明洲都是當時最大海上貿易港口。海上貿易的稅收是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佔到了一半的財政收入。北宋時中國就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朝鮮。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等等先進高超的技術迅速傳遍西方,中國大宋創造出的燦爛文明讓正處在野蠻時期的西方人第一次較完整的體驗擁有了文明。中國文明各個方面都影響著西方,給西方後來的文藝復興與文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宋代是中國古代數學的最繁盛時期,是中國古代數學的顛峰。宋朝涌現許多傑出的數學家,出現了大批有份量的數學著作。宋代最抽象的數學成就極高,提出了高次方程、虛根等問題。西方的方程學在幾個世紀之後才出現。沈括的"燎積術"是中國第一個高階級等差級數。宋朝著名數學家賈憲在《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中提出開任意高次冪的"增乘開方法",七百年後西方人才發明了同樣的方法(1819年才由英國人霍納發現)。南宋傑出的數學家秦九韶,論述了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並且例舉20多個取材於實踐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為十次方程)。16世紀義大利人菲爾洛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數學在宋代已經開始得到重視,數學的研究成果在宋朝已開始有應用的環境了。"中國的數學在宋代領先西方幾個世紀。遺憾的是宋以後中國的數學開始衰落,雖然在元朝中國古代數學還有零星發展,但中國數學整體的已沒有繼續、發展運用的大環境了。中國宋代是數學是世界的奇跡,但也是中國科學的一個悲劇......
三[宋朝的政治民主]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吸取了唐朝諸侯割據[實質上是國家四分武裂]的經驗教訓。是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祖國統一的深謀遠略。宋太祖趙匡胤不僅沒有殺害有功大臣,還用法律形式規定以後皇帝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臣下除了謀反和叛逆外,不得殺戮。宋太祖傳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的"誓牌"。歷代皇帝都嚴格執行這一祖訓。即使是因戰亂得位的殺害岳飛的宋高宗趙構,也只開三回殺戒。這在其他歷朝歷代都是極其罕見的。以參知政事的設立為標志,宋朝實行宰輔集體領導制,是中央集權更理性化運轉的一種標志。在相當程度上皇帝也必須聽取宰輔集體的意見,應該說最高統治者不能憑一己之喜怒哀樂隨意處置朝政或決定大臣的去留乃至生死命運。國家治理的"文臣化"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宋朝仁義立國,政局清明。宋朝的沒有地方勢力的割據,也沒有宦官、後妃、外戚的專權干政亂國。宋朝沒有文字獄,官員們不會因為說錯話寫錯字而掉腦袋、全家抄斬、滅門九族。宋專門建立了言官制度。宋仁宗時近一步增加台諫力量,和庭辯力度。以文治國是中國從野蠻社會走向現代文明進程的標志。開明寬厚的政治氛圍,使官員們敢於抨擊朝政,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致使宋朝涌現出大批中國歷史上敢於直諫的官員,如寇準、范仲淹、包拯、歐陽修、蘇軾等等偉大的名字。中國歷史上只有宋代才能出現像包拯這樣和仁宗皇帝在朝堂上當面爭吵,包拯的唾液都飛濺到宋仁宗皇帝的臉上的事。宋仁宗即使再生氣也沒把包拯怎麼樣。包拯照樣勇於直諫、照樣升職為官。"終仁宗之世,疑獄一從於輕"。宋仁宗對疑難案例都是從輕發落。可見宋代皇帝的開明與民主。整個社會尊重知識份子,文化人地位空前提高。宋朝歷代都特別愛惜人才,優待官員。即使是盧多遜和丁謂圖謀皇位,這樣的重大犯罪也只是流放了事。宋代並沒有形成所謂的官場,下級官員可以告上級官員。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也難倖免。其中包拯就把他頂頭上司及幾位比他職位高的官員彈劾倒了。包拯這樣的人物只有在開明的大宋王朝才能產生。宋朝民告官的事也屢見不鮮,各級衙門門口都貼著反腐規訓,人民可以上訴、告官,直至勝訴。

宋太祖招令300人去天竺求取經書與舍利。宋太宗曾親自接見古印度婆羅門僧人和伊斯蘭教徒。在宋朝有大量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及其它教徒擁有自己的屋舍、教堂、寺廟。加上宋的儒教、道教的繁榮昌盛。可見宋朝的中國以是多宗教並存開放的國度了。只是在宋朝基督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根本競爭不過儒教、道教、佛教。早在馬克菠羅到達中國之前就有大量的歐洲商人到達中國經商。大批歐洲及亞洲人在中國經商或定居,那時泉洲已有大量混血兒。其中宋朝更是同化了大批猶太人。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只是有記載的在宋朝首都開封就有猶太人的17個大家族,接受"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約法三章之後,定居中國。同化猶太人足見宋朝各個方面的強盛。可見中國文明及科技技術在宋朝時就傳播、影響到西方。各種信仰的各種人一同和睦相處的生活在開明富強的大宋社會里。合而不同是大宋王朝的整體寫照。

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二個學術自由的時期。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宋朝聞名的四大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嵩陽書院)成為儒家弟子吸取文化乳汁的聖地。宋仁宗趙禎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典。趙禎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拿出來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四書五經為太學規定的必修課程。軍事方面的最高學府稱武學,相當於軍事大學。宋還有科技一類專門學校,如算術、醫學等。此外宋還有大量的家塾、舍館、書會等學習場所。南宋設在曾是岳飛府地的太學院最多有太學生一千七百餘人。太學有學生宿舍還有體育場。太學考生來自四面八方。錄取比例在3%--6%。太學實行五年制的三舍法,考試合格者畢業。太學生伙食費完全由政府包辦,每人每年要花費三千貫左右。宋政府只是給太學院太學生的伙食費一項,每年就投入花費五百多萬貫。科教興國不僅促進了科技、商業、文藝的繁榮,也推動了政治的多元化思維,民主開明的政治報復思想的派系建立等。

宋朝的政壇並非一灘死水,宋有民主的黨派之爭,宋有改革派、保守派、主戰派、主和派等等。改革派,保守派並不是簡單的兩個派別。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司馬光與王安石彼此相互尊重,只是政見不同,都不是為私利而是以國家利益、人民為重。宋的黨派之爭是民主政治的典範。

宋代在哲學方面突破了五代以來沉悶墨守的局面,宋代的張載、沈括等人更是對辨證邏輯作出了重大貢獻。使中華民族早就擁有辨證的思維、深邃的思想宋人宇宙生成演化的系統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社會系統與天地系統的和諧統一。

五[宋朝的軍事武功]
宋軍初期其實並不弱。到979年,高麗女真皆貢於宋。宋朝的開創者趙框胤出身貴族,是一個高級將領。他本身並不注重抽象的理論而是非常注重實際技術、重視科技。他稱帝後,很少與文臣探討儒家典籍,而是經常親自出題科考或親臨造船務、監督水戰、整飭軍政等。他不給武將太多權利是因為怕軍閥割據、國家不安定。根據趙光胤的遺願收回燕雲十六州發動兩次侵遼戰爭。宋軍主動進攻遼軍,可見宋軍的實力並不亞於遼軍。宋軍沒有取得成功,但也沒有潰敗。宋軍停止了對遼戰爭是因為由於經過長期的戰爭後建國不久,宋需要調整。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大宋在勝利的情況下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使兩國成為兄弟之邦。澶淵之盟是賞賜失敗者財物的盟約決不是失敗者進貢賠款的盟約。"歲幣"對宋政府及人民根本不構成絲毫壓力。"澶淵之盟"使宋遼兩國進入100多年和平交往的友好時期,使中國的北方恢復安定,促進了漢、契丹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也促進了契丹人的漢化。到耶律洪基時,契丹人與漢人已沒什麼區別了,甚至連契丹語都不會說了。當宋仁宗去世的訃告送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從此以後宋以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建設為國策,使那時的中國就遠離了原始的武力擴張、掠奪財務的野蠻階段。公元1040年范仲淹掛帥到陝北多次打退西夏軍,從此西夏不敢冒犯。北宋政府向西開疆三千餘里,歸附中國的藏族有二十萬眾。並實行屯田,分給歸附藏族田地耕種。宋沒有傾盡全國之兵、全民之財反動對遼、對西夏的進攻是因為吸取了隋揚帝、漢武帝的教訓。戰爭侵略得到的遠遠比不過自己創造的。開明的政策使宋朝的人們長期沒有戰爭、兵役、苛稅這三大"災害"之苦。使宋朝人民長期生活富強安逸。如果說秦亡於苛政,漢亡於戰亂,隋亡於兵役,唐亡於割據。那麼宋就亡於安逸。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堅持募兵制的王朝。宋朝的士兵都是招募的雇傭兵,而這些雇傭兵都有非常厚重的薪金,國家為此所付的軍費是驚人的。"冗兵"、"積貧"是宋朝內定的民主開明的國策結果,不是外敵的壓力造成的。過於民主的政策和長期的和平富足的生活也是使宋軍戰鬥力弱的原因。

宋代在軍制上有進步之處,把軍政機關與指揮系統分離,將動員系統與指揮系統分離,這些都是現代軍事的特徵。宋朝在缺乏長城防禦設施依靠情況下堅持國富民強三百餘年,不能說宋朝太弱,宋軍太弱。宋不是沒有能力進攻只是國策問題。宋的總兵力遠遠超過遼、金、蒙等國。但宋的機動兵力、在一線的兵力及卻比不過它國。宋的戰爭成本比落後的國家要高很多。宋軍兵分散。因為宋軍有大片疆土、大量人民、大批財富要守。這些都是宋軍的負擔。而侵略軍沒有什麼負擔,想打哪就去哪。攻下了就有大批財富、美女。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長期的和平的國策使宋軍喪失了進攻的能力。

在冷兵器時代,越野蠻就越強大,越落後就越凶惡。你落後貧窮就有動力掠奪比你富裕的人。遼國比宋野蠻,所以宋給遼錢絹。金比遼野蠻,所以金滅了遼。蒙古人比金人野蠻,所以蒙古滅了金。蒙古人比宋人野蠻得多,所以宋當然打不過蒙古。縱觀世界史,歷史上文明的古國都是被比它落後、野蠻的民族消滅。

一個人越富裕越怕死,越幸福越熱愛生命。一個人越窮困,越不怕死。一個餓著肚子的人會比吃飽了的人狠。一個為有飯吃、有衣穿而發愁的人會比衣食無憂的人做戰勇猛。一個強盜會比一個書生厲害。宋人太文明了,過慣了安逸而富裕的生活。宋兵很弱。宋人是為生產、創造、和平而生的。蒙古人生下來是騎馬、掠奪、戰斗的。宋人人性大多是善的,蒙古人性大多是惡的。怎麼可能戰得過原始兇猛在血雨腥風中奔出來的蒙古鐵蹄?

蒙古人的可怕在於它不只擁有原始游牧民族野蠻的戰鬥力,而且還擁有文明民族先進高超的技術。在古代蒙古人就好比在現代,它不僅具有阿富汗塔利班人不怕死的精神、還擁有美國人的原子彈等高科技武裝技術。
宋元之間的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懸殊最大的民族戰爭。因為一個是正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頂期文明,一個是剛形成的民族正處在原始時期的文明。
宋朝後期雖然武力相對較弱,但用它強大的綜合勢力,經濟與文化侵略著遼國、金國等周邊各國。促進了他們的漢化。推動了世界的發展與進步。遼國逐漸廢除奴隸制及歧視漢人的政策,金國更是不折不扣宋文明的仰慕者。金國在北京的皇宮是完全仿照的宋朝汴梁的皇宮建造的。金國的皇帝穿著宋式的皇服,文官的品級和宋一樣。金朝實行科舉取士,孔子的四十九世孫也被金主封為公爵,金主親自行禮祭祀孔子。自天文占測至編制歷日和宮廷音樂,金人全都模仿應用宋制。金國還學宋國印製紙幣。從金朝遺留下的銅錢就能看出金錢就是只有漢字的典型中國式銅幣。從留存至今的盧溝橋的建築風格及技術來看,金人已完全成為"中國"人了。金國用短短的幾十年期間,掠奪吸取與學習了大量的宋的財富與文化。就從落後的原始文明進化到封建文明。到金國滅亡前期,實際上金國以與南宋差別已經不大了。金國成為宋朝之後當時世界上第二大富強的國家。但金國也在富強的生活中失去了曾經野蠻無比的戰鬥力。
一個國家及王朝的滅亡,不一定是因為它自身的腐朽及內政混亂、君主的昏庸、民不聊生。一個繁榮富強欣欣向榮的國家有可能是面對外部野蠻的力量一時戰略決策的失誤、一次的戰爭失敗就有可能導致。宋朝的皇帝極其統治者是相對於其他王朝的統治者都是比較開明的有功績的。宋朝的滅亡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宋朝的滅亡有多方面的原因。宋朝也不是一個民族一個王朝之力一次打敗的,而是多個民族與多個王朝一起之力多次打敗的。蒙古是在滅了西遼、西夏、花刺子模等國,盪平中東、征服大半歐洲、統治大半世界、把宋朝的周邊各國都歸於其下之後才對世界上最繁華強大的宋國發動進攻的。宋人太文明,但使用先進的技術火葯及戰船把強大的蒙古聯軍鉗制數十年之久。宋朝是在蒙古野蠻的鐵蹄下堅持得最持久的國家。宋是文明的創造者,而蒙古是文明的掠奪者。宋人的失敗是因為宋人太文明,宋朝的滅亡是因為宋朝發展得太快和當時野蠻的世界格格不入......

一個文明被消滅,並沒有什麼可丟人的。希臘、羅馬雖都被野蠻所消滅,但他們的文明依然是西方人的驕傲!世界人民依然景仰他們所開創的文明高度。在西方沒有人會污衊希臘、羅馬,也沒有人會崇敬突厥、土耳奇。一個沒有文化粗魯厲害的強盜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會景仰。而我們現在的有些中國人卻有些怪,我們對代表中華文明頂峰的王朝大加污衊與抨擊,而對屠殺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優秀先進高超文明的我們祖先的野蠻人而大加歌頌與美化。我們好象不知道誰是我們的祖先。很難想像現在的猶太人會崇拜希特勒,而辱罵貶低被希特勒屠殺的猶太先輩。而在中國正是這樣......我們習慣於把冷血的強盜屠殺我們先輩的屠夫美化成大英雄!我們習慣污衊與褥罵在世界上給中國帶來太多榮譽與驕傲的偉大的宋朝。這世界上只有中國人熱忠於謾罵自己的祖先,在西方你很難看到有西方人罵亞里士多德的。而在中國我們不只罵朱熹,還罵被我們祖先千百年來譽為聖人、在世界各國被尊為偉大思想家的孔子。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連孔子、朱熹都可以漫罵的人,那他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他還是中國人嗎?古希臘奧林匹克文明在世界、在中國依然繼續發揚光大!而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宋明理學卻被中國人自己批得一無是處。現在的大部分中國人竟不知道自己祖先的好,優越與難得。我們被野蠻的屠殺斬斷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連續性。我們還配稱作我們是宋人的後代嗎?

這里只說了宋的好,沒有說宋的不好。因為宋的不好眾人皆知,已被教育宣傳誇大。而宋的好卻被忽視或被看成不好。宋被滅了,宋的好也被看做不好、被看做滅亡的原因。我們現在的人對宋朝的評價不公,我們對宋人不公,我們對我們的祖先不公。即使藐視東方文明傲慢的西方人面對宋朝開創的文明高度都不由自主的贊嘆。為什麼我們卻蔑視我們古代的社會最頂峰的文明?但能夠接觸研究宋朝文明的西方人畢竟只是些極少數的人。難道我們的文明要靠別人來發掘嗎?如果我們都不為我們的祖先說話,那要靠極少數的西方研究中國歷史的專家學者說公道話嗎?我們應該為宋朝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而自豪。我們應該為我們是宋人的後代感到驕傲。

⑨ 現在求:《朱文公文集·白鹿洞書院揭示》 其中一段話的翻譯。

我朱熹私下認為,古代聖哲教人讀書學習,無非是為了使人明白禮義道理,修養身心,然後推己及人,並不是為了記覽詞章,沽名釣譽,追求利祿。今天的一些學子,其學習目的剛好與此相反。聖哲教育人的法則,在經典中都有記載,有志向的人,當熟讀精思,審問明辨。如果知道這是自然之理,就必須以此約束自己。那麼所謂的規矩禁令,怎麼需要等他人設立之後才去遵守呢!近世學堂雖有規則,但對學者的要求很不夠,也不一定符合聖哲的意圖。所以,本書院不在採用那些學規,而只將聖哲教人讀書求學的根本原則,分條列出,貼在門楣上。請諸位學子共同研讀,遵守執行,並約束自身。(如能做到這一一點,)那麼,在平時思想或行動的時候,自己會小心謹慎並感到畏懼,那是因為知道本揭示對行為的嚴格要求。如果有人不這樣做,甚至做了違背本揭示的事情,那麼這個揭示作為規則,就定能對他發生作用,因而是不能忽略的。諸君還是要認真思考啊!

熱點內容
出版管理條例pdf 發布:2025-07-19 04:23:34 瀏覽:817
合同法第七章處罰 發布:2025-07-19 03:57:17 瀏覽:666
社會與法保姆趕走業主 發布:2025-07-19 02:58:44 瀏覽:89
會計稅法經濟法注會 發布:2025-07-19 02:53:50 瀏覽:454
民事訴訟法涉外與仲裁篇pdf 發布:2025-07-19 02:53:49 瀏覽:369
經濟法的地位是指經濟法在中的地位 發布:2025-07-19 02:10:46 瀏覽:97
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 發布:2025-07-19 01:54:41 瀏覽:534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速記口訣 發布:2025-07-19 01:53:22 瀏覽:555
電大合同法第四次任務 發布:2025-07-19 01:46:43 瀏覽:522
招標投標實施條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9 01:31:58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