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山西省安全條例

山西省安全條例

發布時間: 2021-12-17 17:04:33

『壹』 山西省是否關於古建築或古民居等保護條例

山西省文物保護實施辦法
(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一日山西省人民代表
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本省的文物保護管理,充分發揮文物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結合本省實際情況,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凡本省境內下列文物,均受保護:
(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城址、古窯址、古墓葬、古建築及其附屬物、古民居、石窟寺、石刻、古樹、名泉;
(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
(三)歷代珍貴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四)重要革命文獻資料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
(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六)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古植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
(七)其他需要保護的文物。

第三條 本省境內地下、洞內、水域內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
古文化遺址、古城址、古窯址、古墓葬,石窟寺屬於國家所有。國家指定保護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石刻等,除國家另有規定的以外,屬於國家所有。
國家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收藏的文物,屬於國家所有。
屬於集體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和傳世文物,其所有權受國家法律保護。文物所有者必須遵守國家有關保護文物的規定。

第四第 各級人民政府負責保護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
各級人民政府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
一切機關、團體、部隊、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國家文物的義務。

第五條 地、市和文物較多的縣(市、區)設文物管理機構。不設文物管理機構的縣(市、區),須確定專人負責文物保護管理工作。

第六條 文物事業費列入省,地(市)、縣(市、區)各級財政預算,由同級文化行政部門統一管理。
文物事業單位的預算內撥款,專款專用;預算外收入按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章 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條 市、縣人民政府應將本行政區域內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文化遺址、古城址、古窯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古民居、石刻等文物,分批核定點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在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選擇省級重公文物保護單位,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並報國務院備案。
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古跡也要認真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毀壞。

第八條 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由省人民政府劃定公布,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和建設管理部門備案;
(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和建設管理部門共同劃定公布;
(三)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由市、縣人民政府劃定公布。

第九條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拆除、改建原有古建築及其附屬建築物;不得添建新建築和進行其他建設工程,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和其他危險品;不得進行其他危及文物安全的活動。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因特殊需要必須拆除、改建或遷建原有文物時,須經原公布機關同意,並報請上一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需要建設新的建築和構築物時,必須與文物保護單位周圍的環境氣氛相協調。設計方案須按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徵得同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由同級建設管理部門批准。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核定公布以前已有的非文物建築和構築物,對文物的安全或環境風貌造成嚴重影響的,應限期改造、拆除或遷移。改造、拆除或遷移所需經費,屬於全民所有的,由建築和構築物的使用單位或其主管部門負責,屬於集體或私人所有的,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條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超標准排放廢氣、廢水、廢渣或進行其他污染環境的活動。已經造成污染的,排放單位必須限期治理。

第十一條 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地下蘊藏的煤炭、水源和其他礦藏一般不得開采。需要開采時,開采單位應事先與文物保護單位的同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商定保護文物的措施。因開采需要維修或搬遷文物時,其費用由開采單位負責。

第二十條 任何非文物部門佔用屬於國家所有的文物保護單位,應限期搬遷。暫時不能搬遷的,須經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並簽訂佔用合同。佔用期間損壞文物的維修費和搬遷費由佔用單位或其主管部門解決。
所有權屬於集體或私人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如拆除或改變所有權,應事先徵得原公布機關的同意。國家為保護文物需要征購時,按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制定城鄉建設規劃時,規劃部門應會同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將規劃區域內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措施,納入規劃。

第十四條 紀念建築物、古建築、石窟寺、古墓葬、石刻等必須保持原有建築的整體性,對附屬建築和建築的附屬物不得隨意拆毀、改建,也不得隨意添建。在進行修繕、保養、遷移時,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

第十五條 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較大的維修、保養、遷移工程時,須嚴格履行技術審批手續,按保護單位的級別,經該級人民政府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發給施工證照,方可動工。

第十六條 宗教、園林等部門管理的文物保護單位,應接受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業務指導。在對文物進行維修、保養、遷移時,按本辦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定辦理。

第十七條 文物保護單位或博物館的防火、防盜等安全保衛工作,由管理和使用文物的單位負責。應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實行崗位責任制,配置消防、防盜設施。文物集中的重點保護單位和博物館須建立保衛機構或配備專職保衛幹部。當地公安機關應加強對文物安全保衛工作的監督指導。

第三章 考古發掘

第十八條 一切考古發掘工作,必須嚴格履行報批手續。由發掘單位提出申請,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審查同意,報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後,方可發掘。未經批准,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擅自進行考古發掘。
發掘出土的文物,除根據需要交考古部門研究的以外,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單位保管,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侵佔。

第十九條 省外有關單位在本省進行考古調查或發掘,必須事先徵得本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報經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並根據批准文件和發掘證照,與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簽訂調查或發掘協議書。發掘出土的文物,按協議規定處理。
外國團體或外國人來本省進行考古調查或發掘,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文件辦理。
經批准參觀本省考古發掘現場的外國團體或外國人,未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許可,不得在現場拍照和揀取文物標本。

第二十條 在進行基本建設或生產建設時,工程范圍內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基建或生產單位必須事先會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做好勘探工作。
大型工程及重點文物區域內的建設項目,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進行勘探;中型以下的工程,由省轄市或地區行署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進行勘探。未經勘探的,工程審批部門不得批准施工。
文物考古部門和基本建設、生產建設單位應本著既對基本建設有利,又對文物保護有利的方針,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工程范圍內的文物勘探發掘工作,以利工程順利進行。
在生產建設和其他動土工程中發現的文物,應如數交當地文物部門保管,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隱匿或據為己有。

第二十一條 在生產建設或基本建設工程中進行的考古勘探和發掘所需一切費用,由基建或生產單位列入投資計劃。

第二十二條 考古鑽探隊必須持有合法證件。在進行鑽探時,接受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管理,並同管理單位簽訂協議,繳納管理費。探鑽要嚴格按技術規程進行。

第四章 館藏文物管理

第二十三條 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建立全省一、二級文物藏品登記卡片;市、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建立本行政區域內一、二、三級文物藏品檔案。
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認為必要時,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調用本省范圍內的館藏文物、出土文物和散存文物。
國家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收藏的文物,經文物部門鑒定分級後,逐件登記造冊。其中三級以上文物須向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第二十四條 博物館、文物保管單位和其他全民所有制單位收藏的文物,一律禁止出賣、贈送。因展出或研究需要借用時,屬一、二級藏品,須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三級以下藏品,須經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
調撥、交換文物藏品,以及省外有關單位來本省徵集,借用和交換文物,一級藏品須經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其他文物藏品須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任何人不得私自調用或借用國家收藏的文物。

第五章 流散文物管理

第二十五條 社會流散文物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購或搜集。按規定可以銷售的文物,由國家設立的文物商店統一經營,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社會上收購文物和經營文物銷售業務。
零散出土文物應交市、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藏,不得私自買賣,其他部門或個人不得收購。
私人收藏的文物,嚴禁倒賣牟利,嚴禁私自賣給外國人。
省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本省境內收購或經銷文物。

第二十六條 銀行、冶煉廠、造紙廠、供銷社以及廢舊物資回收部門,應與文物部門配合,對摻雜在收購的廢品中的文物進行揀選。揀選出的文物,由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購。

第二十七條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堅決取締文物黑市交易,嚴厲打擊文物走私販運活動。
司法、海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依法沒收的文物,應歸還原收藏單位或移交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處理。

第六章 文物的拓印、復制、臨摹、拍攝、測繪

第二十八條 石刻的拓印,由文物保管單位進行。非文物保管單位或個人拓印,須經批准。
重要石刻的拓印和拓片的銷售,須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其他石刻的拓印和拓片的銷售,須經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第二十九條 文物復製品、仿製品的生產,在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統一管理下進行。
復制一級品文物須經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復制二級品文物須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復制三級品以下文物須經市、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文物復製品的生產由文物保管單位及旅遊、輕工部門分別或合作進行。仿製文物由具備條件的單位或個人進行。

第三十條 臨摹壁畫須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臨摹時必須按臨摹的規定進行,保證文物不受損壞。

第三十一條 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物館收藏的珍貴文物不得拍攝。允許拍攝的文物,也不得全面系統地拍攝,不得從展櫃中提出拍攝。需要拍攝時,須按文物的保護級別,經同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壁畫、彩塑、書畫、紡織品、漆器等易損文物,不得使用強光燈拍攝。

第三十二條 利用文物拍攝電影、電視及錄像,屬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須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其他文物保護單位,由市、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第三十三條 未經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任何非文物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本省境內測繪古建築和紀念建築物。

第七章 獎勵與懲罰

第三十四條 有下列事跡的單位或個人,給予精神鼓勵或物質獎勵:
(一)認真宣傳執行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政策,保護文物成績顯著的;
(二)在基建和生產過程中保護文物有功的;
(三)為保護文物與違法犯罪行為作堅決斗爭的;
(四)將個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獻給國家的;
(五)發現文物及時上報或上交,使文物得到保護的;
(六)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方面,有重要發明創造或其他重要貢獻的;
(七)在文物面臨破壞危險的時候,搶救文物有功的;
(八)長期從事文物工作成績顯著的。

第三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給予行政處罰:
(一)發現文物隱匿不報、不上交國家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或罰款,並追繳非法所得的文物;
(二)未經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私自經營文物購銷活動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非法所得和非法經營的文物,並處以非法所得或文物價值的一至兩倍的罰款;
(三)進行倒賣文物活動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非法所得和倒販的文物,並處以非法所得或文物價值的一至三倍的罰款;
(四)將國家收藏的文物私自出賣或私人收藏的文物私自賣給外國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非法所得或文物價值處以一至兩倍的罰款,並沒收其文物和非法所得;
(五)污損、刻劃、攀登文物的,視其情節,由文物保管單位會同公安機關給予警告,並可處以罰款;
(六)私自拓印重要石刻,私自復制文物或將未公開發表的文物資料私自送給外國團體和外國人的,私自將國家收藏的文物贈送、借給他人的,視其情節,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警告,並可處以罰款,同時給予行政處分;
(七)擅自在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施工、挖土、採石、爆破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建設管理部門責令其停工,並處以罰款;同時給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者以行政處分,並可處以罰款;
(八)在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堆放垃圾,超標排放廢氣、廢水、廢渣或進行其他污染活動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建設管理部門責令上述單位限期治理,並處以罰款,同時給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者以行政處分,並可處以罰款;
(九)違反考古鑽探技術規程的,未經批准進行考古發掘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鑽探、發掘,並處以罰款;
(十)在基本建設或生產建設中,發現文物不及時向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報告並保護現場,使文物受到損壞的,給主要責任者以行政處分,並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建設管理部門對責任單位處以罰款;
(十一)在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違章建築的,由建設管理部門會同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施工,限期拆除或改造,並對上述單位處以罰款;同時給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者以行政處分,並可處以罰款;
(十二)擅自移動、損壞文物保護標志、界樁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公安機關給予警告或罰款,並責令其賠償經濟損失;
(十三)擅自拆除、改建和損壞古建築及其附屬物、紀念建築物、石刻、石窟寺、古墓葬、古文化遺址、古城址、古窯址、古脊椎動物化石、古植物化石、古人類化石、古樹、名泉等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按損失程度負擔修復費,並處以罰款。
罰款數額除(二)、(三)、(四)項外,對違法單位的罰款為五千元至五萬元,對個人的罰款不超過兩千元。
依據本辦法進行的處罰,受罰單位或當事人不服的,在接到處罰通知十五日內,可向執行處罰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申請復議;對復議仍不服的,在接到裁決通知書十五日內,可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逾期不申請復議或提起訴訟,又不執行處罰的,由處罰單位申請當地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六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貪污和盜竊國家文物的;
(二)盜運珍貴文物出口或進行文物投機倒把活動情節嚴重的;
(三)故意破壞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名勝古跡的;
(四)國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造成珍貴文物損壞、流失、失火、失盜情節嚴重的;
(五)私自挖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
(六)將國家收藏的珍貴文物私自出賣或私人收藏的珍貴文物私自賣給外國人的;
(七)文物工作人員對所管理的文物監守自盜的。

第八章 附則

第三十七條 本辦法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解釋。

第三十八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貳』 《山西省安全生產條例》規定的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職責有多少項

《山西省安全生產條例》
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職責相關:
第五條 生產經版營單位的主要負權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
第十五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負有下列職責:
(一)建立、健全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度;
(二)組織制定並督促落實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三)保證安全生產投入的有效實施;
(四)督促、檢查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消除安全生產事故隱患;
(五)組織制定、實施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並定期組織演練;
(六)及時、如實報告生產安全事故;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其實第五條、第十五條前面6小條就是照抄《安全生產法》的相關條文。
最新《安全生產法》增加一條:
組織制定並實施本單位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劃;
由於有(七),也說得過去。

『叄』 山西省消防條例的第二章 火災預防

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結合實際,依法編制城鄉消防規劃,並將其納入當地城鄉規劃,保證公共消防設施建設與城鄉建設同步實施。
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城市、縣級人民政府所在鎮、全國重點鎮、經濟比較發達的鄉(鎮)、世界文化遺產地、縣級以上開發區等區域按照國家標准設立消防站。
第十二條市政消火栓的建設和維護由城市供水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單位自建供水設施的,由建設單位負責供水區域內消火栓的維護。鄉(鎮)消防水源和消防供水設施的管理和維護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實施。農村消防水源由村民委員會負責建設、管理和維護。
城市消防車通道的管理和維護由市政工程主管部門組織實施。鄉(鎮)、村消防車通道的建設和維護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單位投資建設消防車通道的,由投資建設的單位或者其委託的單位負責管理、維護。
消防通信線路由電信業務經營單位負責建設、管理、維護。
第十三條建設、設計、施工、工程監理等單位依法對新建、擴建、改建(含室內裝修、用途變更)等建設工程的消防設計、施工質量負責。
建設、設計、施工、工程監理等單位不得違反消防法律、法規和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准,降低建設工程消防設計、施工質量;不得使用或者安裝不合格及國家明令淘汰的消防產品和不符合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築材料。
第十四條設計、施工、工程監理單位不得超越本單位資質等級承攬消防工程;不得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以本單位名義承攬消防工程。
第十五條 消防技術服務機構提供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服務時,對不符合消防技術標準的,不得出具施工圖審查合格意見書。
建設工程施工許可審批機構作出施工許可決定後,應當將許可結果抄送公安機關消防機構,並告知被許可單位或者個人依法報公安機關消防機構備案。
第十六條建設工程施工現場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施工單位負責,建設單位予以協助。有火災危險的施工現場應當建設臨時消防供水設施、消防車通道,配備必要的滅火器材,保證用火、用電和工棚、宿舍等臨時性建築符合消防安全規定。
第十七條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有固定生產經營場所的個體工商戶,應當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職責:
(一)執行消防法律、法規、規章、技術規范和標准;
(二)確定本單位和所屬部門、崗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定期檢查消除火災隱患;
(三)發生火災時,及時報警,並組織員工疏散受困群眾,撲救初起火災,保護火災現場,協助調查火災原因;
(四)設有自動消防設施的單位應當保證設施的正常運行;
(五)設有消防控制室的單位,應當執行消防控制室有關管理規定;
(六)符合消防安全重點單位標準的,應當向當地公安機關消防機構申報備案;
(七)消防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十八條 同一建築物有多個產權人的,產權人對其專有部分的消防安全負責,共有部分的消防安全由全體產權人共同負責。
產權人可以委託物業服務企業,對共有部分的消防安全進行管理。
第十九條產權人將建築物提供給他人使用管理的,應當明確其與使用人之間的消防安全責任和消防設施、器材的維護保養責任;未明確消防安全責任的,由產權人負責。
產權人提供給他人使用的建築物應當符合相應的消防安全要求。使用人改變建築物使用性質的,應當符合相應的消防安全要求。
第二十條 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職責:
(一)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落實消防安全責任;
(二)開展消防安全宣傳教育,普及消防安全常識;
(三)開展防火檢查、巡查,消除火災隱患;
(四)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車通道暢通;
(五)確保消防設施、器材及消防安全標志完好有效;
(六)制定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
第二十一條 禁止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生產、經營、儲存易燃易爆危險品。
禁止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舉辦焰火晚會和燃放煙花爆竹。
禁止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主要建築內用火;其他建築內確需用火的,應當有專人看管,並落實防火措施。
第二十二條 用於旅遊接待的居民住宅,應當配備必要的消防器材,符合相應的消防安全要求。
第二十三條 建築構件、建築材料和室內裝修、裝飾材料的防火性能應當符合國家標准;沒有國家標準的,應當符合行業標准。
人員密集場所的室內外裝修、裝飾,應當按照消防技術標准和國家有關規定,使用不燃、難燃材料;建設單位應當將建築裝修材料送至具備相應資質的檢驗單位進行防火性能檢驗。
第二十四條禁止在具有火災、爆炸危險的場所吸煙、使用明火。因施工等特殊情況需要使用明火作業的,應當按照規定經本單位消防安全責任人批准,並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第二十五條 禁止在公共娛樂場所攜帶易燃易爆危險品、燃放煙花爆竹或者使用其他產生煙火的製品。
公共娛樂場所營業時不得超過額定人數,不得進行設備檢修、電氣焊、油漆粉刷等具有火災危險性的施工、維修作業。
第二十六條 禁止流動加油(氣)車在危及公共安全的場所營業。

『肆』 《山西省安全生產條例》自什麼時候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山西省安全生產條例》
已由山西省第十屆版
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權會第三十四次會議於
2007

12

20
日通過,
現予公布,

2008

1

1
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00
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伍』 山西10月1日起禁放煙花爆竹的具體細節內容是什麼

根據8月8日的新聞消息報道,山西政府在第77次常務會議中根據《大氣污染防治法》和《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規定決定。從10月1日開始,山西省將全面治理煙花爆竹的燃放,其主要內容是山西省全省禁止生產、經營、運輸和燃放煙花爆竹。但是如果有十分必要的情況需要燃放煙花爆竹,那就必須要得到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同意,還要經過公安機關許可後,才可以在指定地點、指定位置、讓專業的燃放單位操作。

說到雜訊污染,我們就很容易想到除夕之夜燃放煙花爆竹時,爆炸聲連綿不斷吵的人往往難以安眠,如此高強度的噪音對患有心臟病和腦血管病的人來說是十分危險的。所以我們應該向公民普及燃放煙花爆竹的危害,強化環境保護意識,並且加強對燃放煙花爆竹這一事例的管理,如此才可以有效的降低污染的程度,使環境得到改善。

『陸』 山西省監獄管理局工作規則等六有關規定

有可能

『柒』 山西省建築施工安全文明工地管理暫行規定從什麼時候起施行

去問當地管理局

『捌』 山西省女職工勞動保護條例的解讀

月30日,《山西省女職工勞動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並從今年10月1日起實施。《條例》在全國率先提出女職工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更年期等「五期」保護,並將「衛生福利」等內容作出了具體規定。它的實施,將更好地保護女職工在勞動中的安全與健康。
將女職工勞動保護納入社會信用體系
《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體經濟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女職工勞動保護工作。《條例》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女職工勞動保護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工會、婦女組織依法對用人單位女職工勞動保護工作進行監督。
勞動合同中應當告知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
《條例》規定,用人單位與女職工訂立勞動合同或者聘用合同時,應當書面告知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及其後果、職業防護措施和本單位女職工勞動保護制度。用人單位不得在勞動合同或者聘用合同中與女職工約定限制其結婚、生育等合法權益的內容,不得因女職工結婚、懷孕、休產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其工資、福利待遇,限制其晉級、評獎,或者單方與其解除勞動合同、聘用合同。勞動合同或者聘用合同期滿而孕期、產期、哺乳期未滿的,勞動合同或者聘用合同應當順延至孕期、產期、哺乳期滿。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訂立的勞務派遣協議中,應當明確約定女職工勞動保護的內容。
女職工享受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更年期保護
《條例》規定,經本人提出,單位應當給予經期女職工保護,包括從事國家規定的高處、低溫、冷水作業和第三級以上體力勞動強度作業的,暫時調整安排其他合適工作;從事連續四個小時以上站立勞動的,安排20分鍾工間休息;醫療機構證明患有痛經或者經量過多的,應當給予一至二日的休息。女職工在懷孕期間,用人單位給予以下勞動保護:在勞動時間內進行產前檢查,所需時間計入勞動時間;經本人申請,不能適應原勞動崗位的,予以減輕勞動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夠適應的崗位;需要休息的,經用人單位指定醫療機構證明,准予休息;對懷孕3個月以上7個月以內的,不得延長勞動時間或者安排夜班勞動,並每天給予1小時工間休息;有勞動定額的,減輕相應的勞動量;不得安排孕期禁忌從事的勞動。對於女職工享受的產假,《條例》明確,女職工生育享受產假98天,其中產前可以休假15天;難產的,增加產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個嬰兒,增加產假15天;晚育或者產假期間採取長效節育措施的,享受本省計劃生育條例規定的假期。同時,女職工懷孕不滿3個月流產的,享受產假15天;滿3個月不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產假30天;滿4個月不滿7個月流產的,享受產假42天;滿7個月引產、符合國家生育規定的,享受產假98天。女職工產假期滿,經本人申請、用人單位批准,可以請哺乳假至嬰兒滿1周歲;請假期間的待遇由雙方協商確定。女職工產假期滿上班的,用人單位應當給予一至二周的適應時間。女職工可享受哺乳期的保護,具體是這樣的:哺乳未滿1周歲嬰兒的,用人單位應當在每天的勞動時間內安排1小時哺乳時間,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個嬰兒每天增加1小時哺乳時間。哺乳時間不包括往返路途時間;不得延長勞動時間或者安排夜班勞動,不得安排哺乳期禁忌從事的勞動。同時,用人單位應當採取措施妥善解決從事流動性或者分散性工作的女職工在生理衛生、哺乳等方面困難。有條件的用人單位應當根據女職工需要,按照規定建立女職工衛生室、孕婦休息室、哺乳室等設施。《條例》還規定,經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確診為更年期綜合症的女職工,經治療效果仍不顯著,本人提出不能適應原勞動崗位的,用人單位應當安排其他合適的勞動崗位。
女職工可享受生育保險待遇
《條例》規定,參加生育保險的女職工產假期間的生育津貼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的生育津貼,按照用人單位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從生育保險基金中支付;未參加生育保險或欠繳生育保險費的,按照女職工產假前工資標准由用人單位支付。女職工生育或者妊娠滿7個月引產的,用人單位可以按照本單位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2%的標准,一次性發給營養補助。女職工生育或者流產的醫療費用,按照生育保險規定的項目和標准從生育保險基金中支付。未參加生育保險或欠繳生育保險費的,由用人單位支付。女職工因計劃生育實施節育、絕育或者復通手術所發生的醫療費用,按規定從生育保險基金中支付;未參與生育保險或欠繳生育保險費的,由用人單位支付。失業前參加生育保險並連續繳費的女職工,在領取失業救濟金期間發生的符合規定的生育醫療費用,從生育保險基金中支付。
每人每月不低於30元衛生費
《條例》規定,用人單位應當為在職女職工每人每月發放不低於30元的衛生費。所需費用,企業從職工福利費中列支,機關事業單位按現行財政負擔政策列入預算。《條例》還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每年至少為女職工安排1次婦科檢查,可以集中安排乳腺癌、宮頸癌等專項檢查;應當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女職工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職業健康檢查,建立職業健康檢查檔案,如實告知其檢查結果。

『玖』 山西省《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
第號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已於2011年2月14日經衛生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以發布,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部長 陳竺
二○一一年三月十日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的規定,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公共場所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守有關衛生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以及相關的衛生標准、規范,開展公共場所衛生知識宣傳,預防傳染病和保障公眾健康,為顧客提供良好的衛生環境。
第三條衛生部主管全國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國境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鐵路部門所屬的衛生主管部門負責對管轄范圍內的車站、等候室、鐵路客車以及主要為本系統職工服務的公共場所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隊伍和公共場所衛生監測體系,制定公共場所衛生監督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五條鼓勵和支持公共場所行業組織開展行業自律教育,引導公共場所經營者依法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宣傳、普及公共場所衛生知識。
第六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違反本細則的行為,有權舉報。接到舉報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調查處理,並按照規定予以答復。
第二章衛生管理
第七條公共場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是其經營場所衛生安全的第一責任人。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設立衛生管理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衛生管理人員,具體負責本公共場所的衛生工作,建立健全衛生管理制度和衛生管理檔案。
第八條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檔案應當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一)衛生管理部門、人員設置情況及衛生管理制度;
(二)空氣、微小氣候(濕度、溫度、風速)、水質、採光、照明、雜訊的檢測情況;
(三)顧客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更換及檢測情況;
(四)衛生設施的使用、維護、檢查情況;
(五)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清洗、消毒情況;
(六)安排從業人員健康檢查情況和培訓考核情況;
(七)公共衛生用品進貨索證管理情況;
(八)公共場所危害健康事故應急預案或者方案;
(九)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要求記錄的其他情況。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檔案應當有專人管理,分類記錄,至少保存兩年。
第九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建立衛生培訓制度,組織從業人員學習相關衛生法律知識和公共場所衛生知識,並進行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安排上崗。
第十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組織從業人員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從業人員在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證明後方可上崗。
患有痢疾、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的人員,以及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疾病的人員,治癒前不得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
第十一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保持公共場所空氣流通,室內空氣質量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公共場所採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應當符合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相關衛生規范和規定的要求。
第十二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提供給顧客使用的生活飲用水應當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要求。游泳場(館)和公共浴室水質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第十三條公共場所的採光照明、雜訊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公共場所應當盡量採用自然光。自然採光不足的,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配置與其經營場所規模相適應的照明設施。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降低雜訊。
第十四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提供給顧客使用的用品用具應當保證衛生安全,可以反復使用的用品用具應當一客一換,按照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清洗、消毒、保潔。禁止重復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第十五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根據經營規模、項目設置清洗、消毒、保潔、盥洗等設施設備和公共衛生間。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建立衛生設施設備維護制度,定期檢查衛生設施設備,確保其正常運行,不得擅自拆除、改造或者挪作他用。公共場所設置的衛生間,應當有單獨通風排氣設施,保持清潔無異味。
第十六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配備安全、有效的預防控制蚊、蠅、蟑螂、鼠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設施設備及廢棄物存放專用設施設備,並保證相關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及時清運廢棄物。
第十七條公共場所的選址、設計、裝修應當符合國家相關標准和規范的要求。
公共場所室內裝飾裝修期間不得營業。進行局部裝飾裝修的,經營者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證營業的非裝飾裝修區域室內空氣質量合格。
第十八條室內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設置醒目的禁止吸煙警語和標志。
室外公共場所設置的吸煙區不得位於行人必經的通道上。
公共場所不得設置自動售煙機。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開展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並配備專(兼)職人員對吸煙者進行勸阻。
第十九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按照衛生標准、規范的要求對公共場所的空氣、微小氣候、水質、採光、照明、雜訊、顧客用品用具等進行衛生檢測,檢測每年不得少於一次;檢測結果不符合衛生標准、規范要求的應當及時整改。
公共場所經營者不具備檢測能力的,可以委託檢測。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在醒目位置如實公示檢測結果。
第二十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制定公共場所危害健康事故應急預案或者方案,定期檢查公共場所各項衛生制度、措施的落實情況,及時消除危害公眾健康的隱患。
第二十一條公共場所發生危害健康事故的,經營者應當立即處置,防止危害擴大,並及時向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危害健康事故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
第三章衛生監督
第二十二條國家對公共場所實行衛生許可證管理。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按照規定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衛生許可證。未取得衛生許可證的,不得營業。
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的具體范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公布。
第二十三條公共場所經營者申請衛生許可證的,應當提交下列資料:
(一)衛生許可證申請表;
(二)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身份證明;
(三)公共場所地址方位示意圖、平面圖和衛生設施平面布局圖;
(四)公共場所衛生檢測或者評價報告;
(五)公共場所衛生管理制度;
(六)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還應當提供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檢測或者評價報告。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公共場所衛生許可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對申報資料進行審查,對現場進行審核,符合規定條件的,作出准予公共場所衛生許可的決定;對不符合規定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決定並書面說明理由。
第二十五條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應當載明編號、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經營項目、經營場所地址、發證機關、發證時間、有效期限。
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有效期限為四年,每兩年復核一次。
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應當在經營場所醒目位置公示。
第二十六條公共場所進行新建、改建、擴建的,應當符合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經營者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預防性衛生審查手續。
預防性衛生審查程序和具體要求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二十七條公共場所經營者變更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的,應當向原發證衛生行政部門辦理變更手續。
公共場所經營者變更經營項目、經營場所地址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重新申請衛生許可證。
公共場所經營者需要延續衛生許可證的,應當在衛生許可證有效期屆滿30日前,向原發證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申請。
第二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對公共場所的健康危害因素進行監測、分析,為制定法律法規、衛生標准和實施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承擔衛生行政部門下達的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監測任務。
第二十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對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實施量化分級管理,促進公共場所自身衛生管理,增強衛生監督信息透明度。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衛生監督量化評價的結果確定公共場所的衛生信譽度等級和日常監督頻次。
公共場所衛生信譽度等級應當在公共場所醒目位置公示。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公共場所進行監督檢查,應當依據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採取現場衛生監測、采樣、查閱和復制文件、詢問等方法,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或者隱瞞。
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公共場所衛生監督抽檢,並將抽檢結果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發生危害健康事故的公共場所,可以依法採取封閉場所、封存相關物品等臨時控制措施。
經檢驗,屬於被污染的場所、物品,應當進行消毒或者銷毀;對未被污染的場所、物品或者經消毒後可以使用的物品,應當解除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條開展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檢測、評價等業務的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能力,按照有關衛生標准、規范的要求開展工作,不得出具虛假檢驗、檢測、評價等報告。
技術服務機構的專業技術能力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組織考核。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對未依法取得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擅自營業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以五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一)擅自營業曾受過衛生行政部門處罰的;
(二)擅自營業時間在三個月以上的;
(三)以塗改、轉讓、倒賣、偽造的衛生許可證擅自營業的。
對塗改、轉讓、倒賣有效衛生許可證的,由原發證的衛生行政部門予以注銷。
第三十六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並可處以二千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改正,造成公共場所衛生質量不符合衛生標准和要求的,處以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依法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衛生許可證:
(一)未按照規定對公共場所的空氣、微小氣候、水質、採光、照明、雜訊、顧客用品用具等進行衛生檢測的;
(二)未按照規定對顧客用品用具進行清洗、消毒、保潔,或者重復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的。
第三十七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給予警告,並處以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對拒絕監督的,處以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依法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衛生許可證:
(一)未按照規定建立衛生管理制度、設立衛生管理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衛生管理人員,或者未建立衛生管理檔案的;
(二)未按照規定組織從業人員進行相關衛生法律知識和公共場所衛生知識培訓,或者安排未經相關衛生法律知識和公共場所衛生知識培訓考核的從業人員上崗的;
(三)未按照規定設置與其經營規模、項目相適應的清洗、消毒、保潔、盥洗等設施設備和公共衛生間,或者擅自停止使用、拆除上述設施設備,或者挪作他用的;
(四)未按照規定配備預防控制鼠、蚊、蠅、蟑螂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設施設備以及廢棄物存放專用設施設備,或者擅自停止使用、拆除預防控制鼠、蚊、蠅、蟑螂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設施設備以及廢棄物存放專用設施設備的;
(五)未按照規定索取公共衛生用品檢驗合格證明和其他相關資料的;
(六)未按照規定對公共場所新建、改建、擴建項目辦理預防性衛生審查手續的;
(七)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未經衛生檢測或者評價不合格而投入使用的;
(八)未按照規定公示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衛生檢測結果和衛生信譽度等級的;
(九)未按照規定辦理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復核手續的。
第三十八條公共場所經營者安排未獲得有效健康合格證明的從業人員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工作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五千元以上一萬五千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九條公共場所經營者對發生的危害健康事故未立即採取處置措施,導致危害擴大,或者隱瞞、緩報、謊報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處以五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依法責令停業整頓,直至吊銷衛生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公共場所經營者違反其他衛生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按照有關衛生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進行處罰。
第四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收取賄賂的,由有關部門對單位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附則
第四十二條本細則下列用語的含義: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指為使房間或者封閉空間空氣溫度、濕度、潔凈度和氣流速度等參數達到設定的要求,而對空氣進行集中處理、輸送、分配的所有設備、管道及附件、儀器儀表的總和。
公共場所危害健康事故,指公共場所內發生的傳染病疫情或者因空氣質量、水質不符合衛生標准、用品用具或者設施受到污染導致的危害公眾健康事故。
第四十三條本細則自2011年5月1日起實施。衛生部1991年3月11日發布的《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同時廢止。

『拾』 山西省節約能源條例的條款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能源開發、加工、轉換、利用、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氣、煤層氣、生物質能和焦炭、電力、熱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
本條例所稱節約能源(以下簡稱節能),是指加強用能管理,採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以及環境和社會可以承受的措施,從能源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降低消耗、減少損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費,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本條例所稱重點用能單位,是指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五千噸標准煤以上的用能單位。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節能工作的領導,將節能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引導發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和節能環保型產業;支持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經濟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門是節能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節能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行政管理部門以及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相關領域節能監督管理工作,並接受同級節能主管部門的指導。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科技、財政、統計、質監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節能管理工作。
第六條 本省建立統一的節能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實行節能目標責任制和節能考核評價制度,將節能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並將其作為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以及學校、社區應當加強節能宣傳教育,普及節能科學知識,倡導節能環保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
新聞媒體應當宣傳節能法律、法規和政策,刊播節能公益廣告,宣傳節能先進經驗和重要舉措。
第二章 節能管理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和實施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和年度節能計劃,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節能主管部門備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根據本行政區域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和年度節能計劃,會同同級節能主管部門編制本領域的節能規劃和年度節能計劃。
第九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省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確定全省年度節能目標,並向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和重點用能單位下達年度節能目標。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省人民政府下達的年度節能目標,向縣級人民政府下達年度節能目標。
重點用能單位的名單由省人民政府節能主管部門定期公布。
第十條 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對其下達的節能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節能目標責任的履行情況。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重點用能單位未完成節能目標的,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應當按照項目管理許可權對其新建高耗能行業項目實行限批。
第十一條 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實行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門審批、核准、備案或者核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批、核準的項目,其節能審查由具有管理許可權的發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其中,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項目,應當經具有管理許可權的經濟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門預審並提出意見;屬於建築領域的項目,應當經具有管理許可權的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管理部門預審並提出意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門審查意見與預審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報同級人民政府決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經濟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門審批、核准、備案或者核報本級人民政府審批、核準的工業和信息化企業技術改造類項目,其節能審查由具有管理許可權的經濟和信息化行政管理部門負責。
未經節能評估和審查或者經審查不符合強制性節能標準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負責項目審批或者核準的機關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設,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已經建成的,不得投入生產、使用。
第十二條 省節能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明令淘汰的用能產品、設備、生產工藝的目錄和本省經濟發展水平,制定本省明令淘汰的用能產品、設備、生產工藝的目錄,並向社會公布。
禁止生產、進口、銷售國家和本省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強制性能源效率標準的用能產品、設備。禁止使用國家和本省明令淘汰的用能設備、生產工藝。
第十三條 省節能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規范節能服務行業的發展,落實資金支持、稅收優惠、金融服務和會計管理等政策。
第十四條 省節能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節能信息服務平台,完善能源利用狀況、節能政策、節能標准等專業基礎資料庫,定期發布節能新技術、新產品信息。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不含房地產業)的節能監督管理工作。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建築節能的監督管理工作,推進新建民用建築節能、既有民用建築節能改造、民用建築用能系統運行節能、可再生能源民用建築應用管理等工作。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交通運輸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的節能監督管理工作,引導運輸企業加強車船用油定額管理、提高運輸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組織開展重點運輸企業油耗統計、監測和考核工作。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負責公共機構節能監督管理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本級公共機構能源消耗定額和公共機構既有建築節能改造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用能單位的能源計量器具和能源消費計量的檢測與監督管理,建立健全能源計量數據的監督核查制度。
省人民政府質量技術監督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根據本省實際,會同省節能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建立節能標准體系,制定嚴於強制性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地方節能標准,並按規定程序報經國務院批准後執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開展相關能耗調查與統計工作,定期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統計情況,並對用能單位能源統計人員開展業務培訓。
省人民政府統計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省節能主管部門定期向社會公布設區的市以及主要耗能行業的能源消費和節能情況等信息。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節能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節能監察工作,可以依法委託節能監察機構開展下列工作:
(一)監察能源生產、經營、使用單位和節能服務機構執行節能法律、法規、規章情況;
(二)監察重點用能單位的能源利用狀況;
(三)受理節能違法行為的舉報和投訴,查處違法用能案件;
(四)開展節能宣傳、教育和培訓,推廣先進節能技術,指導用能單位合理使用能源;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節能監察職責。
用能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配合節能監察機構依法開展節能監察工作,不得阻礙節能監察。
第三章 合理使用和節約能源
第二十二條 用能單位應當完善節能管理和考核獎懲制度,建立能源管理體系,執行節能標准,控制新增能耗,加強能源消耗定額管理,分解落實節能目標和責任。
用能單位應當開展能效水平對標活動,通過管理和技術措施,提高能效水平。
第二十三條 用能單位應當建立健全能源計量、檢測管理制度,配備和使用經依法檢定合格的能源計量器具。
用能單位應當加強能源統計工作,建立健全原始記錄和統計台帳,並對統計數據的真實性負責。
第二十四條 重點用能單位應當每年安排資金用於節能技術改造和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究開發及推廣應用,淘汰高耗能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調整企業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
第二十五條 重點用能單位應當每五年開展一次能源審計並編制節能規劃,制訂年度節能計劃,完成節能目標。
第二十六條 重點用能單位應當每年向相應的節能主管部門和節能監察機構報送上一年度的能源利用狀況報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節能主管部門應當對重點用能單位報送的能源利用狀況報告進行審查。
第二十七條 重點用能單位應當設立能源管理崗位,聘請具有節能專業知識、實際經驗以及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擔任能源管理負責人,並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節能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第二十八條 工業企業應當執行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准,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實行限額管理。
第二十九條 電網企業應當加強電網建設和改造,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網損,提高輸供電效率。
電網企業應當按照節能發電調度管理的有關規定,優先安排清潔、高效和符合規定的熱電聯產、利用余熱余壓發電的機組以及煤矸石、低熱值燃料等符合資源綜合利用規定的發電機組與電網並網發電運行。
第三十條 服務行業應當在保證服務功能的前提下,選用能源利用效率高、能耗低的產品或者服務方式、服務項目,並加強對耗能設備使用和維修的管理。
第三十一條 建築工程的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和施工圖審查等單位應當執行國家和省有關建築節能標准。
禁止在建築活動中使用列入國家和省禁止使用目錄的技術、工藝、材料和設備。
第三十二條 營運機動車輛、船舶的能耗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能耗標准,超出標準的不得用於營運。
第三十三條 鼓勵用能單位採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託節能服務機構為本單位的節能改造提供用能狀況診斷,以及節能項目設計、融資、改造和運行管理等服務。
第三十四條 鼓勵企業開展節能產品認證。
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優先將取得節能產品認證證書的產品、設備列入政府采購名錄。
公共機構應當優先採購列入政府采購名錄中的節能產品、設備,加強用能系統和設備的運行管理,提高運行效率。
第三十五條 加強農業和農村節能工作,發展新型高效的沼氣池、農作物秸稈氣化等集中供氣系統,推廣省柴節煤爐灶炕,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和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鼓勵農村建築採用節能設計,使用節能材料,採取節能措施。
第三十六條 能源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向本單位職工無償或者低於市場價格提供能源。
第三十七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禁止新建和擴建實心粘土磚生產企業和生產線。城市建築工程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
第四章 節能技術進步和激勵措施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節能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作為扶持的重點領域,鼓勵、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和個人研究開發節能新技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提倡多渠道開展國際、國內節能信息、技術交流與合作。
第三十九條 省節能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定期公布本省推薦使用的節能產品和技術目錄,組織實施重大節能科研項目、節能示範項目和重點節能工程。
第四十條 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設立節能專項資金,縣級人民政府可以根據財力狀況設立節能專項資金,用於節能改造工程項目、節能技術和產品的示範與推廣、節能宣傳培訓和信息服務等。
節能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通過財政補貼、價格調控、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鼓勵和支持下列節能活動:
(一)生產、使用高效節能的電動機、鍋爐、窯爐、風機、泵類等用能設備和生產工藝;
(二)採用煤矸石發電等綜合利用技術;
(三)採用余熱余壓、地熱、煤泥、洗中煤、礦井瓦斯等發電或供熱,以及熱電聯產、潔凈煤技術等綜合利用技術;
(四)開發利用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在新建、改建、擴建建築工程和既有建築節能改造中,使用新型牆體材料等節能建築材料、節能設備、節能技術和產品;
(六)綜合利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
(七)採用先進的能源管理、監測和控制等技術;
(八)推廣、使用節能照明器具等節能產品;
(九)開發生產使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節能環保車和清潔能源車;
(十)國家和省確定的其他節能活動。
第四十二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淘汰落後產能補償資金,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安排一定的配套資金,用於淘汰落後產能企業的經濟補償等。
第四十三條 引導金融機構為符合條件的節能技術研究開發、節能產品生產以及節能技術改造等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
鼓勵民間資金對節能行業的投入。
第四十四條 本省實行峰谷分時電價、季節性電價、可中斷負荷電價制度,鼓勵電力用戶合理調整用電負荷;對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和其他主要耗能行業的企業,分類實施差別電價政策。
第四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每年應當對節能工作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六條 國家工作人員在節能監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審批或者核准未經節能評估和審查或者經審查不符合強制性節能標準的項目的;
(二)拒不受理舉報、投訴或者受理後不查處的;
(三)違法收取相關費用或者罰款的;
(四)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建設單位開工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未經節能評估和審查或者經審查不符合強制性節能標準的,由負責節能審查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整改;已經建成的,責令停止生產、使用,限期改造;不能改造或者逾期不改造的項目,由負責節能審查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責令關閉。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使用國家和本省明令淘汰的用能設備或者生產工藝的,由節能主管部門責令停止使用,沒收明令淘汰的用能設備;情節嚴重的,由節能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責令停業整頓或者關閉。
第四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阻礙節能監察,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重點用能單位未開展節能審計或者不按規定編制節能規劃、節能計劃的,由節能主管部門予以警告,並責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正的,予以通報,並對未開展能源審計的實施強制能源審計。
第五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工業企業超過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准用能的,由節能主管部門會同物價、電監等部門,對超限額產品生產用電實施懲罰性電價並責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未達到治理要求的,由節能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責令停業整頓或者關閉。
第六章 附則
第五十二條 本條例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出版管理條例pdf 發布:2025-07-19 04:23:34 瀏覽:817
合同法第七章處罰 發布:2025-07-19 03:57:17 瀏覽:666
社會與法保姆趕走業主 發布:2025-07-19 02:58:44 瀏覽:89
會計稅法經濟法注會 發布:2025-07-19 02:53:50 瀏覽:454
民事訴訟法涉外與仲裁篇pdf 發布:2025-07-19 02:53:49 瀏覽:369
經濟法的地位是指經濟法在中的地位 發布:2025-07-19 02:10:46 瀏覽:97
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 發布:2025-07-19 01:54:41 瀏覽:534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速記口訣 發布:2025-07-19 01:53:22 瀏覽:555
電大合同法第四次任務 發布:2025-07-19 01:46:43 瀏覽:522
招標投標實施條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9 01:31:58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