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發展中醫條例
㈠ 國醫節的公布《中醫條例》步履維艱
公布《中醫條例》步履維艱
在1933年6月召開的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上,中委石瑛等29人提議仿1930年制定的《西醫條例》,擬定《中醫條例》(草案)。這是中醫界多年奮斗希望實現的目標,目的是爭取與西醫的平等地位。但這也是廢止中醫者最不願意的事情。在會議討論中,行政院長汪精衛不但反對該提案,不肯執行草案,而且提出廢除中醫中葯。他說「中醫言陰陽五行,不懂解剖,在科學上實無根據;至國葯全無分析,治病效能渺茫」,主張「凡屬中醫應一律不許開業,全國中葯店也應限令歇業。以現在提倡國醫,等於用刀劍去擋坦克車。」
這引起了中醫葯界的強烈抗議,《醫界春秋》嚴辭批駁,斥責汪氏「亡國未足,必滅種而後快」。汪精衛見眾怒難犯,便轉換手法,在《中醫條例》交立法院審查時,他寫信給立法院院長孫科,大談「若授國醫以行政權力,恐非中國之福」,囑孫共同阻止其通過。他還和孫科搞了一場辭職鬧劇,使得《中醫條例》被壓了兩年之久。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發展中醫葯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保護人體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和中醫葯教育、科研、對外交流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中葯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和監督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執行。
第三條
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葯事業。
第四條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
第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葯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區域衛生規劃時,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醫療需求,統籌安排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完善城鄉中醫服務網路。
第六條
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負責全國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第七條
對在繼承和發展中醫葯事業中做出顯著貢獻和在邊遠地區從事中醫葯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獎勵。
第二章 中醫醫療機構與從業人員
第八條
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和當地區域衛生規劃,並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九條
中醫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服務活動,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遵循中醫葯自身發展規律,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發揮中醫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復中的作用,為群眾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中醫葯服務。
第十條
依法設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應當能夠提供中醫醫療服務。
第十一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依照有關衛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通過資格考試,並經注冊取得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服務活動。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學的人員以及確有專長的人員,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考試,並經注冊取得醫師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十二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遵守相應的中醫診斷治療原則、醫療技術標准和技術操作規范。
全科醫師和鄉村醫生應當具備中醫葯基本知識以及運用中醫診療知識、技術,處理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條
發布中醫醫療廣告,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申請並報送有關材料。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自收到有關材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是否核發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決定。對符合規定要求的,發給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未取得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不得發布中醫醫療廣告。
發布的中醫醫療廣告,其內容應當與審查批准發布的內容一致。
第三章 中醫葯教育與科研
第十四條
國家採取措施發展中醫葯教育事業。
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重視中醫葯基礎理論與中醫葯臨床實踐相結合,推進素質教育。
第十五條
設立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設置標准,並建立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
中醫葯教育機構的設置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中醫葯教育機構臨床教學基地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
國家鼓勵開展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臨床人才和中葯技術人才。
第十七條
承擔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技術專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從事中醫葯專業工作30年以上並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0年以上。
第十八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繼承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受聘於醫療衛生機構或者醫學教育、科研機構從事中醫葯工作,並擔任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
第十九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以及繼承人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二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完善本地區中醫葯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制定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按照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的要求,對城鄉基層衛生服務人員進行中醫葯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訓。
醫療機構應當為中醫葯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創造條件。
第二十一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科學技術,將其納入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加強重點中醫葯科研機構建設。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中醫葯資源,重視中醫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採取措施開發、推廣、應用中醫葯技術成果,促進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
第二十二條
中醫葯科學研究應當注重運用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運用中醫葯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開展對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的防治研究。
中醫葯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醫療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科研的協作攻關和中醫葯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培養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技術骨幹。
第二十三條
捐獻對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有重大意義的中醫診療方法和中醫葯文獻、秘方、驗方的,參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給予獎勵。
第二十四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進中醫葯的國際傳播。
重大中醫葯科研成果的推廣、轉讓、對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醫葯技術,應當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批准,防止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
屬於國家科學技術秘密的中醫葯科研成果,確需轉讓、對外交流的,應當符合有關保守國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加對中醫葯事業的投入,扶持中醫葯事業的發展。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中醫葯事業經費挪作他用。
國家鼓勵境內外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資、投資等方式扶持中醫葯事業發展。
第二十六條
非營利性中醫醫療機構,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確定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應當包括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
獲得定點資格的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對中醫葯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
有關單位和中醫醫療機構應當加強重要中醫葯文獻資料的管理、保護和利用。
第二十九條
國家保護野生中葯材資源,扶持瀕危動植物中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葯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鼓勵建立中葯材種植、培育基地,促進短缺中葯材的開發、生產。
第三十條
與中醫葯有關的評審或者鑒定活動,應當體現中醫葯特色,遵循中醫葯自身的發展規律。
中醫葯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審,中醫醫療、教育、科研機構的評審、評估,中醫葯科研課題的立項和成果鑒定,應當成立專門的中醫葯評審、鑒定組織或者由中醫葯專家參加評審、鑒定。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中醫葯管理工作中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獲取其他利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頓,直至由原審批機關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取消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並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一)不符合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
(二)獲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未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
第三十三條
未經批准擅自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未按照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許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第三十四條
中醫葯教育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審批機關予以撤銷:
(一)不符合規定的設置標準的;
(二)沒有建立符合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和國家科學技術秘密泄露,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損毀或者破壞中醫葯文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損毀或者破壞屬於國家保護文物的中醫葯文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篡改經批準的中醫醫療廣告內容的,由原審批部門撤銷廣告批准文號,1年內不受理該中醫醫療機構的廣告審批申請。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撤銷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後,應當自作出行政處理決定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通知廣告監督管理機關。廣告監督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通知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有關規定查處。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所稱中醫醫療機構,是指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中醫、中西醫結合的醫院、門診部和診所。
民族醫葯的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十九條
本條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㈢ 國家鼓勵中醫葯發展的政策有哪些
中國中醫葯行業主要政策及發展規劃盤點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
2003年4月7日,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指出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葯事業;要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
(2)《中醫葯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2007年3月21日,科技部、衛生部、國家葯監局等十六個部門聯合發布了《中醫葯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綱要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
①「綱要」重申了中醫葯在我國的戰略地位。提出在繼承發揚中醫葯優勢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中醫葯現代化和國際化,以滿足時代發展和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是歷史賦予的責任。
②提出了中醫葯創新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通過科技創新支撐中醫葯現代化發展,不斷提高中醫葯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鞏固和加強我國在傳統醫葯領域的優勢地位;重點突破中醫葯傳承和醫學及生命科學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爭取成為中國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進東西方醫學優勢互補、相互融合,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醫葯學奠定基礎;應用全球科技資源推進中醫葯國際化進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新貢獻。
③提出要建立國際認可的中醫葯標准。要基本完成中醫葯標准規范體系的構建,制訂一批符合中醫葯特點的中醫葯基礎標准;建立多語種的中醫葯名詞術語譯釋規范,中醫臨床診療和技術規范,中醫葯療效和安全性評價與再評價標准,中葯材、中葯飲片、提取物及制劑的質量標准,中葯生產和質量管理規范等主要技術標准;構建符合中醫葯特點的中醫葯評價和市場准入標准體系,最終形成國際認可的中醫葯標准規范體系。
④提出要加大投入和進行扶持。國家和地方加大中醫葯科技經費投入,協調用好農業、林業、生態、扶貧、外貿、產業發展等有關項目資金,同時引導企業增加研究開發的投入,積極吸引社會投資和國際合作資金,形成支持中醫葯創新發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體系;制定若干鼓勵中醫葯發展的政策法規,推動適合中醫葯特點的標准規范的建立與完善,加強中醫葯知識產權和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廣、共享機制;制定積極的人才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吸引跨學科人才和海內外人才,建設一支多學科、跨領域、產學研、海內外結合的人才隊伍。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向社會公布了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2009年3月18日,國務院印發了《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了2009-2011年間重點推進的五項改革內容,經過3年的改革,五大醫改配套方案實施順利,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4)《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9年4月21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醫葯國十條」)指出,中醫葯(民族醫葯)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並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要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充分發揮中醫葯作用。
意見包括以下內容:
①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②發展中醫葯事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③發展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
④推進中醫葯繼承與創新。
⑤加強中醫葯人才隊伍建設。
⑥提升中葯產業發展水平。
⑦加快民族醫葯發展。
⑧繁榮發展中醫葯文化。
⑨推動中醫葯走向世界。
⑩完善中醫葯事業發展保障措施。
(5)《醫葯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2012年1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醫葯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醫學科技的發展重點包括突破一批葯物創制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完善新葯創制與中葯現代化技術平台,建設一批醫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基本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葯物創新體系,增強醫葯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十二五」主要發展任務包括以下內容:
①產業規模平穩較快增長。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
②確保基本葯物供應。基本葯物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集約化水平明顯提高,有效滿足臨床需求。
③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骨幹企業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5%以上,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傳統醫葯企業。
④質量安全上水平。全國葯品生產100%符合新版GMP要求,葯品質量管理水平顯著提高。
⑤產業集中度提高。到2015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企業達到5個以上,超過100億元的企業達到100個以上,前100位企業的銷售收入佔全行業的50%以上。
⑥國際競爭力提升。醫葯出口額年均增長20%以上。改善出口結構,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品種顯著增多,制劑出口比重達到10%以上。
⑦節能減排取得成效。《規劃》
對於醫葯工業在「十二五」期間的整體健康發展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6)《「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
2012年3月14日,國務院印發了《「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規劃在之前3年醫改方案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目標和任務,是未來四年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性文件。
(7)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13年10月14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該文件為我國首個健康服務業指導性文件。根據該意見,到2020年,中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提升中醫健康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中醫醫療預防保健特色優勢,提升基層中醫葯服務能力,力爭使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70%的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葯服務能力。推動醫療機構開展中醫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鼓勵零售葯店提供中醫坐堂診療服務。
㈣ 廣西中醫發展條例有何實際意義,對民間中醫生開放考試門檻 ,對沒有中醫行醫資格證,可通過考試得到證嗎
你好,朋友!!廣西中醫學院也好,民間老中醫也罷。其實只有你才能做最後決定,不論你怎麼選擇,都免不了自己努力。有句話叫做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㈤ 中醫葯重磅文件發布,文件包含什麼內容
這個重磅條例就是《安徽省中醫葯條例》。這一條例的實施,大力發展中醫葯事業,是中醫葯事業更好的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為中醫葯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那麼這部重磅文件具體包含什麼內容呢?
這兩個重點內容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形成合力推動中醫葯的發展,最終引領中醫葯走出國門,面向世界。
㈥ 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的核心目的是
正確答案:A
解析: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的核心目的是保護人體健康
。故本題選A
。
㈦ 中醫葯事業發展的文件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
《中醫葯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容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
《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醫葯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
㈧ 中醫的歷史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於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