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二級精神病法律責任

二級精神病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2-09 16:12:26

⑴ 精神病患者犯罪承擔法律責任

精神病患者犯罪根據不同情況下考慮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根據《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二級精神病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精神病患者犯罪需要進行精神疾病司法鑒定: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是司法鑒定項目之一,在審理案件中,對涉及法律問題的當事人。懷疑患有精坤病時,由司法機關聘請精神病科醫師和法學工作者共同進行精神狀態的檢查、分析、判斷和評定。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的對象和任務是:判定當事人有無精神病;有無責任能力;判定確屬精神病患者實施危害社會行為時,有無辨認和控制能力,有無行為能力;對犯罪之後出現精神病而未判決的被告人,提出能否適用刑罰的意見。

對於在押犯發生精神病者,提出適當醫療的意見;判定民事當事人有無取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從而確定遺囑、合同、買賣、贈與、婚約、契約、租賃等法律行為是否有效。

對無責任能力或行為能力需要綜合判斷,不能認為患有精神病就一律認定無責任能力或行為能力,應根據各種精神病的不同性質、病程的不同階段,臨床表現等具體分析有無責任能力或行為能力。

⑵ 二級精神分裂症的民事能力

精神分裂症患者屬於限制行為能力人,而不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只是在未發病時,可進行相應的民事活動。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民法通則》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親屬;
(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第十九條 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⑶ 什麼樣的精神病可定二級精神殘疾人證有民事行為能力嗎

二級精神病不是以什麼樣的精神病來做鑒定標準的,而是綜合病人在個人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生活職能表現、對家人的關心與責任心、職業勞動能力、社交活動能力這幾項中的表現來判定的。同時並非所有的二級精神殘疾人均意味著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具體需要到相關的鑒定機構去做出鑒定結果。

1、精神殘疾二級:適應行為重度障礙;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與人交往,只與照顧者簡單交往,能理解照顧者的簡單指令,有一定學習能力。監護下能從事簡單勞動。能表達自己的基本需求,偶爾被動參與社交活動;需要環境提供廣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

二級精神殘疾至少是不具備大部分民事行為能力,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只能從事與其智力狀況和辨識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相適應的民事行為。

2、《民法總則》第二十一條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前款規定。

(3)二級精神病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1、 精神病證實際是《殘疾證》,也就是精神殘疾人證,辦理精神《殘疾證》的程序是:

監護人和病人戴著四張近期二吋免冠照片,和身份證以及復印件兩份,到戶籍所在鄉鎮,街道民政機構拿申請表,到指定的精神殘疾鑒定部門鑒定、測評、得出結論、評定等級、填表、密封後自己帶回,交回原來發申請表的鄉鎮或街道民政,其結果他們拆封後會告知你的。

如辦理成功,一個月後省市殘聯就會發給病人殘疾人證(精神病症)殘疾證。

2、二級精神殘疾的補助資金是每人每年800元

《殘疾人保護法》第41條規定,國家和社會對生活困難的殘疾人,通過各種渠道給予補助和救濟,國家和社會對無勞動能力的、無法定撫養人、無生活來源的殘疾人,按規定供養、救濟。

3、殘疾人二級,屬重度殘疾,申請低保評估家庭收入時按無勞動能力認定。是否能申辦低保以及低保救助金額的多少,主要看家庭收入情況。

4、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經過公示、初審、復審、審批等相關環節後,方可領取補貼,殘疾人兩項補貼實行半年審核制度,即每年1月和7月,由本人或其監護人持殘疾人證、身份證到戶籍所在地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填寫表格,辦理繼續享受補貼的審核手續。

⑷ 精神病二級是什麼概念

精神病是依照級別劃分是挑選醫治方式,關鍵有4個級別,針對一級精神病,僅僅個人行為出現阻礙,日常生活不可以自立,徹底是需要別人監測的,這類病症是情況嚴重的,大夥兒應當要立即的開展醫治,也是最比較嚴重的精神病,大夥兒能夠來掌握這四個級別的區劃狀況,立即的開展治療精神病的病症。
精神病傷殘等級,有4個級別。
精神殘疾一級:融入個人行為比較嚴重阻礙;日常生活徹底不可以自立,忽略自身的生理學、心理狀態的基本規定。不和人相處,沒法從業工作中,不可以學習培訓新生事物。需要自然環境出示全方位、普遍的適用,日常生活長期性、所有需別人監測。
精神殘疾二級:融入個人行為中重度阻礙;日常生活絕大多數不可以自立,基本不和人相處,只與照料者簡易相處,能了解照料者的簡易命令,有一定自學能力。監測下會從業簡單勞動。能表述自身的基本要求,有時候處於被動參加商務活動;需要自然環境出示普遍的適用,絕大多數日常生活仍需別人照顧。
精神殘疾三級:融入個人行為輕中度阻礙;生活上不可以徹底自立,能夠和人開展簡易溝通交流,能表述自身的感情。能單獨從業簡單勞動,能學習培訓新生事物,但自學能力顯著比一般人差。處於被動參加商務活動,有時候能積極參加商務活動;需要自然環境出示一部分的適用,一部分日常生活需由別人照顧。
精神殘疾四級:融入個人行為輕微阻礙;生活上基本自立,但自控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時候忽視清潔衛生。能和人相處,能表述自身的感情,感受別人感情的工作能力較弱,能從業一般的工作中,學習培訓新生事物的工作能力比一般人稍弱;有時候需要自然環境出示適用,一般狀況下日常生活不需要由別人照顧。

⑸ 精神病二級有無刑事責任能力

《刑法》第十八條規定:「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
具體法律如何界定的,可以登陸律伴,咨問律師了解

⑹ 二級精神殘疾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會怎麼判

如果是在發病狀態那就判不了了,因為精神病人是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換句話版說就是精神病權在發病的時候所做的事他本人無法去負責,最多也就會派一個強制治療,但是如果精神病人不是在發病狀態下襲擊別人導致死亡的,那他就要為此事負責了,必須要看它是屬於間歇性精神病,還是屬於長時間都是思維混亂的那種精神病,如果要是間歇性精神病在沒有發病的時候持械傷害他人他照樣也是要負法律責任的,但是具體的公安部門會對精神病人做檢查的。

⑺ 二級精神病殺人犯法嗎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犯罪的,因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而不用承擔刑事責任。但這並不代表這種行為不違法,而是因為其精神病人的特殊性而不具有可責性而已。

⑻ 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認定為精神殘疾二級如何維權

被精神病事件
鄭州汪飛董事長
董事長突然被逮去精神病院
49歲的汪飛(化名)是河南省酒類銷售的大腕兒,他經營著一家酒業銷售公司,自己是董事長。
2012年7月20日,他早早來到公司,和員工一起忙碌著生意。不知何時,一輛救護車停在公司門口,車上下來6個彪形大漢,直奔汪飛而來。「就是他!」瞬間,汪飛就被幾名彪形大漢包抄並按倒在地。還沒等在場的員工愣過神,汪飛就被控製得嚴嚴實實,繼而強行搜身,手機、勞力士手錶等物品被全部擄走。「你病得很重!」「我沒有任何病,我沒有……」不容分辯,汪飛就被強行架上救護車,拉到了鄭州某精神病醫院。
等汪飛明白時,他已徹底失去了人身自由。醫院戒備森嚴,他被綁在病床上。「我真的沒有病,正常得很。」 被強行拉到這家「戒備森嚴」的精神病院後,只要有機會,他都極力向醫生解釋自己沒有精神病,然而醫生根本不聽,反認為「病人」已失去理智,是不想配合治療。汪飛說,進到醫院,「我的手腳全部捆綁到病床上,腰間還系一根繩子,這樣的捆綁持續了24個小時」。住院後,醫生、護士強行撬開汪飛的嘴巴「喂」葯,還注射針劑。汪飛稍有解釋或不配合,醫護人員就打他。因為病房「與世隔絕」,他的活動范圍僅限病房、樓道,裡面都是穿著病號服的精神病人。沒人可以溝通,也不準和外界聯系。
要想出去,誰送來誰接走
2000年,他和前妻離婚,因經濟問題他們發生過矛盾。
汪飛的前妻「委託」精神病院把汪飛非法拘禁在精神病院。汪飛辯解:「如果我是精神病人,還會有人來找我做生意?」
接受「救治」的第三天,趁有人到病房探望,汪飛多次乞求後,得到一位病人家屬的憐憫,給他使用手機。他的四弟小汪接到求救電話後,聯系律師參與營救。當天下午2點,他們趕到了這家精神病院。折騰了幾個小時,醫院仍是不放人,小汪無奈報警。民警明確告知院方,憑直覺「患者」汪飛沒有精神病。院方負責人和醫生均聲稱沒有家屬,也就是汪飛的妻子同意,醫院無權「放人」。
「入院」第四天,小汪和律師再次來到精神病院,要求出院。但是,醫院醫政科長宋某、精神科主任王某仍解釋,「誰送來的誰接走,必須要有汪飛的妻子殷女士到場才能放人」。「殷女士不是他的妻子,他倆早離婚了。」汪飛弟弟說。但是院方說:「他們是不是夫妻,醫院不負責查實。」
胞弟、公安民警、律師反復交涉,鄭州某精神病院就是不「放人」。
汪飛知道這一切都是前妻「設計」的, 可是,他不明白,醫院為什麼不做檢查,單憑前妻的一句話,就認定他是精神病人。「被精神病」80多個小時,醫院逼他口服、靜脈注射葯品,並被無端捆綁、毆打,苦不堪言。
小汪又向幾家媒體反映,迫於各方面壓力,當晚6點30分左右,已失去人身自由長達80多個小時的汪飛才獲得自由。
告醫院討回道歉和3萬賠償
為討要說法,汪飛將醫院告到鄭州市二七區人民法院。
律師認為,精神病院非法收治正常人,限制汪飛人身自由80多個小時,嚴重侵犯他的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要求賠償20萬元。院方逼迫他吃葯,並遭到無端捆綁、毆打,嚴重侵犯他的身體權、健康權,要求賠償10萬元;要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10萬元。共計40萬元。並要求醫院公開道歉。
院方承認,後來得知汪飛和殷女士已辦理了離婚手續,但當時,殷女士拿出兩人的戶口本表明兩人還在一起生活,而且她還和孩子一起送汪飛來醫院治療。醫院還舉證說,「病人」汪飛不積極配合治療,打罵醫護人員,為穩定情緒,才給他使用了葯品。根據精神病診治流程只有送病人入院的殷女士才能簽字,為其辦理住院和出院手續。因殷女士一直不願出面才導致汪飛住院三四天。
法院認為,精神病院僅憑殷女士辦理的住院手續,就擅自派人將汪飛帶往醫院診治的行為,嚴重侵犯了汪飛的身體權和自由權。
最終判決,醫院當面向汪飛賠禮道歉,並賠償汪飛精神撫慰金3萬元。
2013年元旦前夕,收到鄭州市二七區人民法院判決書的那一刻,汪飛熱淚縱橫。

說法
精神病院收人誰說了算? 「醫院憑一面之詞就能將人強行帶走?」汪飛非常困惑。
可喜的是,我國《精神衛生法》201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為防止醫院和醫生「錯判」「誤判」,《精神衛生法》增加了法律救濟渠道,規定精神障礙患者或者其監護人、近親屬認為行政機關、醫療機構或者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違反本法規定侵害患者合法權益的,可以提起訴訟。

參考資料
被精神病事件:http://ke..com/view/3471824.htm
被精神病:http://ke..com/view/4505120.htm

⑼ 二級精神病 法律責任在發病時對別人傷害,別人沒辦法時正當防衛打傷精神病人有責任嗎

正當防衛都是不用承擔責任的,無論是不是精神病人。當然,如果正當防衛超過一定的限度,也是要承擔超過部分的責任的。

⑽ 有二級精神病本是不是終身不具備任何法律行為能力

精神病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正常狀態下的民事行為有效

《民法通則》第13條第2款規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宣告自然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必須具備以下要件:

(1)被宣告人須為精神病人(包括痴獃人)。

(2)須經利害關系人申請。 沒有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進行宣告。這里所說的利害關系人,主要是指精神病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以及其他親屬等。

(3)須經人民法院宣告。自然人被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行為能力只是處於一時的中止或受限制的狀態。

所以,當他們智力障礙排除,具有辨認事物的能力時,可以根據其健康恢 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由人民法院宣告其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10)二級精神病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目前我國刑事責任能力主要分為三級:

(1)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2)限制刑事責任能力;

(3)無刑事責任能力。

我國刑法又對這三級刑事責任能力規定了不同的責任承擔。其中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指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即輕度精神病人,包括那些患有輕度精神病、精神發育不全、神經官能症及病態人格的精神障礙者。

我國《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從上述刑法規定可以看出,對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進行刑事處罰,既不同於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犯罪人,又不同於完全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熱點內容
法治與詩歌 發布:2025-10-01 22:35:40 瀏覽:262
比較法學論文 發布:2025-10-01 22:35:32 瀏覽:629
廣東一村一法律顧問登記入口 發布:2025-10-01 22:22:28 瀏覽:52
江西撫州律師 發布:2025-10-01 22:20:13 瀏覽:810
農村法律顧問工作台賬內容 發布:2025-10-01 21:56:18 瀏覽:208
菲律賓律師 發布:2025-10-01 21:55:31 瀏覽:935
夢見法院門口 發布:2025-10-01 21:51:01 瀏覽:725
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5-10-01 21:45:57 瀏覽:42
違反民事法律規定需要承擔民事責任 發布:2025-10-01 21:26:36 瀏覽:97
資產管理公司法律服務計劃書 發布:2025-10-01 21:25:38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