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相關政策法規
『壹』 人力資源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這個法律是1995年1月1日起實施的,是勞動關系相關的最基本法律;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的,對勞動合同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就業促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7、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新);
8、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9、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10、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勞動法》的若干問題的意見。
(1)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相關政策法規擴展閱讀:
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需要掌握的其實有很多,但是最直接、最需要吃透的是公司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
另外,可以分類了解,比如:
1、勞動合同類: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關系促進法、仲裁法……
2、工資福利及社會保險類:工資總額規定、社會保險法、五險一金保險法、職工休假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3、其他類: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4、地方政策法規。
凡是涉及就業、社保、個稅、工資、職工安全、工會方面的法律,人力資源工作者都得了解,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進行查閱。
『貳』 人力資源管理專員需要熟悉哪些人事法規政策
人力資源從業人員需要掌握的法律法規制度有很多,較為重要的有以下這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修訂)》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15、《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
16、《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17、《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18、《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
19、《特殊工時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
20、《最低工資規定》
21、《集體合同規定》
22、《工傷認定辦法》
23、《工資集體協商試行辦法》
24、《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
25、 《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 等
其中最根本,人力資源管理專員使用最頻繁的應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叄』 作為公司的人力資源專員,需要學習哪些法律法規
人力資源管理需要掌握的相關政策、法規包括:《勞動法》、《勞動合版同法》、《中華人民共權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 《工傷保險條例》、《社會保險法》、當地的《工資支付規定》 、《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勞動部關於頒發《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企業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行政處罰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等....
『肆』 湖南省人力資源市場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培育和完善人力資源市場,規范人力資源市場活動,保護勞動者、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通過人力資源市場進行的求職招聘、人力資源服務以及對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人力資源市場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平等、自願、公開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培育和完善人力資源市場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協調解決人力資源市場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有關人力資源服務的基礎性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人力資源市場的監督管理工作,發展和改革、教育、財政、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人力資源市場的有關工作。第六條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推進行業誠信建設,維護會員合法權益。第二章促進與扶持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培育和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專業化和產業化建設,增強人力資源服務供給能力。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人力資源服務業予以產業引導和政策扶持,落實促進就業、創業的財政稅收政策,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應當為求職者免費提供公共就業服務,並按照國家規定做好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等工作。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專場招聘、人才引進、人員測評、人力資源培訓等人力資源服務活動。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和各行業的人力資源信息系統,實現政府各有關部門、用人單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協會的網路互聯,做到人力資源信息社會共享。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完善人力資源信息網上採集、歸類、分析和發布制度,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和合理配置。第三章求職與招聘第十二條求職者有自主擇業、不受歧視的權利,有權要求用人單位或者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真實的招聘信息。
求職者求職應當如實提供個人基本情況,出示與求職就業有關的證件和證明材料;從事國家規定的技術工種或者特種作業工種的,還應當出示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第十三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應當遵循公開、平等、競爭的原則,為求職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設置歧視性條件。第十四條用人單位委託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招聘人員、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發布招聘信息或者參加人力資源交流會,應當提供營業執照(副本)或者設立批准文件、經辦人的身份證件和委託證明。
招聘簡章應當載明用人單位基本情況、崗位名稱、招用人數、工作內容、工作地點、錄用條件、用工類型、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保護和職業危害等情況。第十五條用人單位錄用求職者的,應當與被錄用人員簽訂勞動合同,並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內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第十六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提供虛假招聘信息,發布虛假招聘廣告;
(二)招用無合法身份證件的人員;
(三)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招用的其他人員;
(四)扣押求職者的身份證、學歷證或者職業資格證等證件;
(五)未經求職者書面同意,將求職者的個人信息、智力成果向第三方披露或者作其他商業性使用;
(六)以報名費、登記費、培訓費、服裝費、風險金、保證金、抵押金或者其他名義向求職者或者被錄用人員收取財物,或者強迫被錄用人員集資入股;
(七)要求求職者或者被錄用人員提供擔保;
(八)以招用人員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
(九)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第四章人力資源服務第十七條本條例所稱人力資源服務,是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提供的就業和創業指導、職業介紹、人力資源培訓、人員測評、人力資源服務外包等中介服務及其他相關服務。
本條例所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是指依法成立,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求職招聘、人力資源開發配置以及相關服務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