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刑是否法律責任
1. 緩刑的法律後果有哪些
緩刑的法律後果有三種:
一、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沒有刑法規定回的法定撤銷緩刑的情形,答緩刑期滿,宣告原判刑期不再執行;
二、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在判決宣告前還有其他漏罪沒有判決,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漏罪進行判決,把前後兩罪的刑期總和計算,按數罪並罰的原則決定刑罰執行期限;
三、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察期間內一般不適用減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對原判刑期予以減刑,同時相應縮短緩刑考驗期,但減刑後的實際執行的刑期不能少於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被判拘役的相應縮短的緩刑考驗期最低不能少於二個月,被判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最短不能少於一年。 被宣告緩刑的,原判的附加刑不適用緩,在緩刑考驗期內附加刑同時執行。 被撤銷緩刑,收監執行原判刑期,或者因在考驗期內又犯新罪或者查出有判決宣告之前還有其他漏罪未作判決而收監執行數罪並罰的,原執行的緩刑考驗期不計算在刑期之內。
2. 在法律上是不是緩刑就等於不用坐牢
是的
如判緩刑,可以不在監獄服刑,但如緩刑期間違反法律規定,可收監執行。緩刑有考驗期,如期間遵守規定,無犯罪則期滿視為刑罰執行完畢。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再犯新罪或者發現漏罪,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和後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刑法》第69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及國務院有關部門關於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違反人民法院的禁制令,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
緩刑的效力不及於附加刑,即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須執行。因而,無論緩刑是否撤銷,所判處的附加刑均須執行。
(2)緩刑是否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刑法》第七十二條: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
一、犯罪情節較輕;
二、有悔罪表現;
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
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3. 緩行屬於什麼刑事責任
所謂緩刑,它實際上並不是一種刑罰種類。它適用的對象是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及內拘役的被告人。容對於上述被告人如果同時滿足犯罪情節輕微、有悔罪表現、沒有在犯罪的危險、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這四個條件是可以宣告緩刑的。宣告緩刑時通常都會明確緩刑考驗期。緩刑考驗期實際上它只是個法律規定的期間,是不可變的法定期間。我國《刑法》明確規定了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而緩刑不能離開原判刑罰獨立存在,因此緩刑結束時間即為考驗期結束時間。因此,對於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及拘役的被告人,即使宣告緩刑也屬於承擔過刑事責任,而且即使是宣告緩刑,也是有案底的。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七十五條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二)按照考察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三)遵守考察機關關於會客的規定;(四)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准。
4. 緩刑是不是刑事處罰
1、緩刑,是定罪後,刑罰暫緩執行。一般法院會判決一個緩刑考驗期。只要考驗期經過,犯罪人沒有違法緩刑的相關的規定,那原判刑罰就不再執行。說直白點,就是沒有受到過刑事處罰。
2、相關的法系是刑法第七十二條至第七十七條。
第七十二條【適用條件】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一)犯罪情節較輕;(二)有悔罪表現;(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第七十三條【考驗期限】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二個月。
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一年。
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第七十四條【累犯不適用緩刑】對於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不適用緩刑。
第七十五條【緩刑犯應遵守的規定】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二)按照考察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三)遵守考察機關關於會客的規定;(四)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准。
第七十六條【緩刑的考驗及其積極後果】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
第七十七條【緩刑的撤銷及其處理】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和後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關於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或者違反人民法院判決中的禁止令,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
5. 作為一個被判緩刑的人 有什麼樣的權利 和社會責任 具體有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
第五節 緩刑
第七十二條 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第七十三條 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二個月。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一年。
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第七十四條 對於累犯,不適用緩刑。
第七十五條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
(二)按照考察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
(三)遵守考察機關關於會客的規定;
(四)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准。
第七十六條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考察,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予以配合,如果沒有本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
第七十七條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和後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
6. 緩刑期內犯罪法律如何規定
在緩刑考驗期間又犯新罪的,依法撤銷緩刑,將新罪判決刑罰與原判決刑回罰合並執行。答
法律規定:
《刑法》第七十七條【緩刑的撤銷及其處理】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和後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關於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或者違反人民法院判決中的禁止令,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
7. 緩刑是什麼法律呢被辦了,會怎樣呢
上面的來回答太扯了,緩刑是一源種法定刑種,實際操作是判處緩刑以後,在緩刑期內不再犯罪的,後面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了,比如判處三年有期徒刑緩期五年執行,就是五年後你沒有犯罪,也不用再進監獄三年了,死緩是如果兩年無犯罪,死刑不予執行,改為執行無期徒刑。
緩刑實行社區矯正,不用進監獄,但是也有限制,比如限制出境,比如離開居住地要報告等。
另外只有法律規定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才能判處緩刑,一般規則是判一緩二,判二緩三四,判三緩五,死緩必須是兩年。
8. 被判緩刑屬於刑事處罰嗎
所謂緩刑,它實際上並不是一種刑罰種類。它適用的對象是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及拘役版的被告人。對權於上述被告人如果同時滿足犯罪情節輕微、有悔罪表現、沒有在犯罪的危險、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這四個條件是可以宣告緩刑的。宣告緩刑時通常都會明確緩刑考驗期。緩刑考驗期實際上它只是個法律規定的期間,是不可變的法定期間。我國《刑法》明確規定了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而緩刑不能離開原判刑罰獨立存在,因此緩刑結束時間即為考驗期結束時間。因此,對於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及拘役的被告人,即使宣告緩刑也屬於承擔過刑事責任,而且即使是宣告緩刑,也是有案底的。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七十五條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二)按照考察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三)遵守考察機關關於會客的規定;(四)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准。
9. 緩刑的法律後果怎樣
由於緩刑只是有條件的不執行原判刑罰,因此緩刑的法律後果到底怎樣要內看被宣告緩刑的犯容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的表現。根據《刑法》規定,有以下三種情況:(1)如果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又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漏罪)沒有判決,就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發現的漏罪作出判決,然後根據上面介紹的數罪並罰的原則把前罪和後罪所判處的刑罰進行合並,從而決定對犯罪分子執行的刑罰並收監執行。(2)如果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沒有犯新罪也沒有被發現漏罪,但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收監執行原判刑罰,這時原判決確定以前先行羈押的期限就會折抵刑期。
10. 中國法律中緩刑的意義何在緩刑是否被過度使用
中國法律中緩刑的意義及緩刑的使用現狀:
一、緩刑制度。我國刑法參考了世界各國緩刑制度的立法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採用了緩執行制度,也就是現今世界各國緩刑立法中比較普遍的狹義緩刑即刑罰暫緩執行制。我國刑法中的緩執行制度,是附有一定條件的暫緩執行刑罰或不執行原判刑罰的一種制度,即指人民法院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認為暫不執行原判刑罰,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在一定考驗期內,暫緩執行原判刑罰的制度。
二、緩刑意義。緩刑制度是我國刑法的重要刑罰制度,它根據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懲罰與教育改造相結合這一基本的刑事政策而確立,是刑罰制度運用的具體化。緩刑的適用,既表明了國家對犯罪分子及其犯罪行為的否定態度,同時又體現了對犯罪分子適當的寬大政策,在維持原判刑罰效力的基礎上給犯罪分子以改過自新的機會,有利於教育改造犯罪分子,充分體現我國刑法的人道主義精神。
1、緩刑制度可以克服短期自由刑的不足,使罪行較輕的罪犯不受監獄中惡習的感染。這有利於達到刑罰的特殊預防的目的。
2、緩刑可以使罪犯免遭關押,使其不脫離家庭和所從事的工作,從而避免了因執行刑罰而帶來的諸如名譽和家庭生活方面的影響,有利於社會的安定。
3、緩刑制度有利於促進罪犯的再社會化。監獄的封閉環境和正常社會生活環境相差甚遠。監獄行刑的最終目的是要將罪犯改造成為能適應正常社會生活的、自食其力的公民。而實際上將罪犯監禁於一個脫離正常社會生活的環境中,同時卻希望他們將來出獄後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這是很難的。緩刑對罪犯不進行監禁,而是放在社會上,在不影響其正常社會生活的情況下,對他們進行一定的監督考察,這就不存在再社會化的阻礙,有利於實現刑罰的社會化。
4、緩刑符合刑罰經濟原則。緩刑制度可以減少監獄行刑的許多環節和投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監獄現有的資源,去監管改造那些必須在監獄中服刑改造的罪犯。
三、緩刑適用中存在的問題
1、職務經濟犯罪緩刑適用率偏高。據統計安徽省定遠縣法院2006年以來因職務犯罪被判處刑罰的總人數中,適用緩刑的比例超過55%,盜竊罪適用緩刑的比例僅9%,兩者相比,相差較為懸殊。盡管職務犯罪適用緩刑比例高存在一定的客觀原因,但如此高比例的緩刑適用率,難免在社會公眾心目中造成「官官相護」的印象,而且與民眾對貪官的痛狠之心相悖甚遠。
2、民事賠償或罰金執行程度的影響較明顯,緩刑適用具有一定功利性。在審判實踐中將附帶民事賠償部分是否履行以及罰金是否執行到位作為決定適用緩刑的條件之一的現象較為普遍,以金錢的付出作為犯罪分子悔罪表現的衡量依據之一,以至使之成為緩刑的交換條件,這種做法極易誤導「錢可贖罪」、「以罰代刑」的觀念盛行,使緩刑成為有錢人的「護身符」,損害了法律的公平、平等和法院的威信。
3、不利於改造罪犯和罪犯再社會化。刑事審判中,對輕緩刑事案件,尤其是那些社會危害性已消除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通過撤案、取保侯審、不訴等方式予以從輕處理,而我們卻要予以逮捕、判刑,堅持走三道工序,其結果是導致加害人對社會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報復情緒,有的在羈押期間又被交叉感染,為日後重新犯罪埋下隱患。
4、不利於被害人權益恢復和補償的最大化。絕大部分輕緩刑事案件由糾紛、爭執、一時沖動引起,一旦予以逮捕、判刑,致使被害人或因得不到賠償而陷入生活困難,或因害怕加害人出獄報復而終日提心吊膽。有的加害人因被羈押或入獄服刑而發生人格扭曲,其家人特別是子女也因此失去照顧,因而達不到被害人權益恢復和補償的最大化。此外,輕緩刑事案件大多侵犯的是個人利益,對社會利益和公共秩序的損害較輕,因此我們運用公權力的重點應放在促進被害人權益恢復和補償的最大化上,同時兼顧社會利益和公共秩序,而不是通過對加害人施實刑罰來恢復社會公共秩序。
5、判決宣告及執行緩刑公開宣告不到位,不利於對緩刑人員的監督管理。法院在宣判時只是簡單宣告對某犯罪分子適用緩刑及緩刑的考驗期限,但對緩刑的意義以及在緩刑考驗期間應遵守的行為規范沒有明確告知,以致有的被告人對於緩刑的實際含義並不十分清楚。此外根據刑法規定,執行緩刑和解除緩刑都應當向犯罪分子本人、其所在單位或居住地的有關群眾宣布,但實際上公安機關對此項工作大多無暇顧及,對這一規定的執行情況並不完全徹底,有的只是針對部分被告人所在的學校或者單位進行執行緩刑的宣告,對一些沒有單位的被告人沒有向居住地的基層組織或有關群眾公開宣告;有的雖然在執行緩刑時進行了公開宣告,但在緩刑考驗期滿時未進行「原判刑罰不再執行」宣告,也未向法院反饋有關執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