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我國法律關於律師的法律責任

我國法律關於律師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2-09 23:15:33

① 我國法律有幾大類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 主要分為十部分,分別是:
(一)憲法
憲法部門在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中,處於中心的、佔主導的地位。現行的憲法部門有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1988年、1993年和1999年三次修憲通過的17條修正案。第二層面主要有包括以下憲法性的法律文件和規范:1、國家機關組織法;2、選舉法和代表法;3、國籍法;4、特別行政區基本法;5、民族區域自治法;6、公民基本權利法;7、法官法、檢察官法;8、立法法和授權法;9、其他附屬法律和規范性法律文件等。第三層面是有關憲法的解釋。
(二)行政法
行政法是指有關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具體包括由國務院制定的有關一般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有關行政管理的法律、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有關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規。行政法部門不像憲法、民法刑法一樣有一部法典,而是由許多單行的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等構成。這是由行政管理活動的多樣性、復雜性及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廣泛性決定的。
(三)民法和婚姻家庭法
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財產關系的內容很廣,民法主要是調整商品經濟關系,包括財產所有權關系、商品流通關系、遺產繼承關系、知識產權關系等等,它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即橫向的經濟關系。其他經濟關系,如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國家同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內部的管理等縱向的經濟關系,主要由經濟法或行政法調整。民法還調整屬於民事范圍的人身關系,如婚姻關系、名譽權、肖像權、生命健康權、法人的名稱權等。
(四)商法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法律關系和商業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同民法、經濟法的區別,主要在於它調整的是商事關系或者商事行為,即企業組織和商業活動。不屬於商業行為的,不予調整。
屬於商法部門的主要規范性法律文件有:1、公司法;2、票據法;3、保險法;4、擔保法;5、期貨交易法;6、海商法;7、破產法;8、貿易法等。
(五)經濟法
經濟法是調整國民經濟運行中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所調整的是經濟領域中的縱向關系。
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和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泛指的經濟法是不同的。泛指的經濟法,包括一切有關經濟內容的經濟立法和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而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則主要是指那些國家在調整國民經濟管理活動中和各種經濟組織之間的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經濟法和民法、商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之間有既往極為密切的聯系,由於其調整對象都是經濟關系,故有關的法律規范之間有所交叉,如經濟合同法,既可以適用於經濟合同,又可以適用於民事合同。
(六)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勞動法是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由勞動關系產生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包括有:勞動合同的訂立與解除、集體勞動合同的簽訂與執行、法定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的制度,勞動報酬、工資制度,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勞動保護與勞動安全衛生的規定,勞動保障和生活福利,勞動紀律與獎懲制度,職工培訓、工會和職工自主管理,勞動爭議的處理,勞動法的監督與檢查制度,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訴訟制度,等等。
(七)軍事法
軍事法是指調整國防建設和軍事方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該法律部門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組成該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有以下三個層次:
1、由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兵役法、徵兵工作條例、現役軍官服役條例、現役士兵服役條例、預備役軍官法、軍官軍銜條例、文職幹部暫行條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
2、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制定的軍事法規;
3、由中央軍委各總部、國防科工委等單獨制定或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的軍事規章。即軍事法律、軍事法規、軍事規章。涉及軍事方面的法律主要有:國防法、兵役法等。像《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既可以屬於軍事法律部門,又屬於刑法部門。
(八)環境法
環境法是指調整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和自然資源、污染防治和其他公害方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該法律部門主要包括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兩大類。自然資源法主要是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范。目前,我國有關自然資源方面的法律規范主要有: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水法、水土保護法、土地管理法、節約能源管理條例等等。環境保護法主要是指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規范主要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九)刑法
刑法是指有關犯罪與刑罰方面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法律部門。採用的調整方法是最為嚴厲的制裁方式即刑罰的方法。該部門是以調整方法作為劃分法律部門的依據的。在我國,凡是以刑罰的方法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都屬於刑法部門。該部門最主要的法律規范是1997年通過的《刑法》,還包括一些散見於經濟法規、行政法規中關於追究刑事法律責任的規定等。
(十)訴訟程序法
訴訟程序法是指調整訴訟活動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訴訟法律部門還有第二層次的部門法。主要規范性法律文件有:律師法、公證法、調解法、仲裁法、監獄法等。

② 簡述律師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條件

律師民事賠償責任的前提與其他一般民事賠償責任一樣,也是責任人具有過錯行為的法律事實。具體就是指律師在接受當事人的委託後,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由於律師的故意或過失的過錯,給當事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損害的法律事實。基於律師與當事人之間的代理關系,根據我國民法的有關規定,律師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是否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關鍵在於律師在執行職務時,是否有過錯行為,而確定其有過錯行為,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①律師在主觀上必須有過錯
②律師的行為必須已給當事人造成了經濟損害,且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③律師的行為必須是違法行為,即具有違法性;
④律師的行為必須是發生在律師執行職務過程中
律師的過錯行為,一般表現為以下幾種:律師不作為的違法行為,即不履行律師職責,給當事人造成經濟損失;律師超越代理許可權和職責范圍的行為,並且超越代理許可權和職責范圍的行為又沒有得到當事人的追認和律師事務所的認可,由此給當事人造成了經濟損失;律師在代理活動中向當事人隱瞞真相或有欺詐行為,或故意泄露當事人的秘密,與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律師明知代理事項是違法的,但仍進行代理活動,或是唆使當事人規避法律、法規以至給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等。
我國《律師法》條49條規定:「律師違法執業或者因過錯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由其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承擔賠償責任。律師事務所賠償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的律師追償。」該條還規定:「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不得免除或者限制因違法執業或者困過錯給當事人造成損失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③ 律師行政法律責任的主體包括什麼

獵律網回答:
在中國行政法學領域,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以版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行政主體承擔行政法律責任須具備的條件如下:
1.必須是行政機關;
2.必須具有外部管理職能;
3.必須取得特定的行政處罰權;
4.必須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實施。
可以成為行政處罰實施主體的有:
(一)行政行政機關
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
(三)受委託的組織
受委託依法行使行政處罰的組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2.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3.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或技術鑒定的,應當由有條件的組織進行相應技術檢查或技術鑒定。
受委託的組織必須在授權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能再委託其他任何組織或個人實施行政處罰,實施行政處罰行為的後果由委託機關承擔法律責任。

④ 問個問題,關於辯護律師的法律責任的。

根據律師法 第三十七條律師在執業活動中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
律師在法庭版上發權表的代理、辯護意見不受法律追究。但是,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除外。
律師在參與訴訟活動中因涉嫌犯罪被依法拘留、逮捕的,拘留、逮捕機關應當在拘留、逮捕實施後的二十四小時內通知該律師的家屬、所在的律師事務所以及所屬的律師協會。
正常辯護代理情況下,不會受法律追究,涉及到他人的合法權益如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案件有關的在法庭提出很正常。例外情況下才會受追究,但情況很少,否則律師怎麼執業呢?

⑤ 冒充律師的法律責任

由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責令停止非法執業,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情節嚴重的按詐騙罪、偽造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追究刑事責任。

⑥ 我國法律關於律師執業監督的法律規定有哪

最佳答案
1、《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12年10月2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2、《律師執業行為規范》
《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經2004年3月20日五屆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第9次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試行;2009年12月27日七屆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第2次理事會修訂。該《行文規范》分總則、律師執業基本行為規范、律師業務推廣行為規范、律師與委託人或當事人的關系規范、律師參與訴訟或仲裁規范、律師與其他律師的關系規范、律師與所任職的律師事務所關系規范、律師與律師協會關系規范、附則9章108條。該《行文規范》自頒布之日起施行,由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常務理事會解釋。
3、《律師執業管理辦法》
為了規范律師 執業 許可,保障律師依法執業,加強對律師執業行為的監督和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簡稱《律師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製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於2008年5月28日司法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並於2008年7月18日通過司法部令第112號發布實施,該《律師法》分為總則、 執業條件、許可程序、行為規范、監督管理、附則,共6章52條。

⑦ 我國律師的法律地位

不好意思~一說就要說多了哦!

律師是指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原告人委託或人民法院的指定,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人,以訴訟參與人的身份參加刑事訴訟,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原告人行使辯護權,依法維護其合法權益的律師。辯護律師的法律地位是刑事辯護活動中的根本性問題,它不僅決定了律師的辯護職責、任務,而且制約著律師辯護的性質和辯護律師的身份。有鑒於此,本文僅就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談點粗淺看法。
一、目前我國律師所處的法律地位
所謂地位,就是指人或團體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②。法律地位,就是在法律關系中所處的位置。辯護律師的法律地位,反映在刑事訴訟法上,就是辯護律師依照刑事訴訟法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目前,我國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處於以下三種地位:
(一)獨立地位。在刑事訴訟中,辯護律師的獨立地位表現為:依法執行職務,依據事實和法律,獨立提出自己的辯護意見,不受其他機關、團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也不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意見所左右,如果犯罪嫌疑人不如實陳述案情,還可以拒絕為其辯護。辯護律師既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代言人」、「傳達人」,也不是司法機關的陪襯。在訴訟中,辯護律師與被告人同為辯護一方,依法執行辯護職能,與控訴職能、審判職能交織,共同推進刑事訴訟③。
(二)依附地位。辯護律師的依附地位是指依附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方,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幫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律師參加刑事訴訟,履行辯護職責,是基於被告人的委託,即使是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的辯護律師,其參與刑事訴訟,一般應由法院徵得被告人同意,如果被告人由於案件原因拒絕指定的律師為其辯護,並且確有理由的,人民法院應更換其他律師為他辯護。律師在辯護活動中不能作不利於被告人合法權益的事,否則就是失職。二是被告人認為辯護律師工作不得力,不能維護其合法權益的,有權拒絕律師繼續為他辯護,律師不能參加刑事訴訟,也就毫無獨立性可言。三是上訴權也是被告人的一項專屬權,律師只能幫助被告人行使上訴權,而無權獨立上訴。律師的整個辯護活動就是幫助被告人行使辯護權,從而決定了辯護律師對被告人一定的依賴性。
(三)特權地位。在法律規定的辯護人中,律師是最主要、也是最有能力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辯護律師的特權地位是相對於其他辯護人來講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律師是經過嚴格考試考核取得執業證的職業法律工作者,具有豐富的法律知識和辦案經驗,熟悉辯護業務。同時,律師必須遵守嚴格的執業紀律,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因而整體上能圓滿完成辯護業務。另一方面,法律又賦予了律師較其他辯護人更多的權利,比如律師依法執行職務受保障的權利、查閱案卷權、會見通信權、調查取證權、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請變更強制措施的權利、司法文書獲取權、提出證據權、質詢權、辯論權、控告權、拒絕權等等④。其中,調查取證權是辯護律師特有的一項權利,其他辯護人不能享有。此外,對律師行使辯護權的限制相對於其他辯護人來講是比較少的。如,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會見和通信。其他辯護人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許可,才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會見和通信。
二、辯護律師的法律地位並未得到鞏固
雖然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處於三種較高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刑事訴訟活動中仍然遇到了許多的問題、阻力和困難,特別是其獨立、特權法律地位並未得到鞏固,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會見難。《刑事訴訟法》第96條規定,受委託的律師在偵查階段「可以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兩院三部一委《規定》」)第11條規定:「對於不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不需要批准。」⑤但在實踐中,律師要會見非涉秘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時,幾乎都必須經過批准或變相批准,即使形式上不需要批准,但辦案機關不安排就得不到會見。律師實際上不可能徑直前往看守所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目前,這個問題在全國各地並未真正解決。律師會見受阻的情況比比皆是。且「涉及國家秘密」已經成了阻止律師會見的普通借口,何況「秘密」的界限也無從界定。此外,律師會見難還表現在被限定時間和次數、限制問話內容、禁止記錄或允許記錄也不讓犯罪嫌疑人在筆錄上簽名等等;至於在會見場所裝置錄音錄像設備、暗中監聽監視的現象更是司空見慣。之所以出現律師會見難,其主要原因並非法律限制律師會見,而是個別辦案人員或監所人員不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或者是其明知有法律規定,卻出於對律師辯護制度的誤解或排斥而有意阻撓刁難。
(二)取保難。律師提前介入後,有相當一部分犯罪嫌疑人及其近親屬要求律師為犯罪嫌疑人申請取保候審。雖然律師為犯罪嫌疑人申請取保候審難的案件比比皆是,但是成功者極少。《刑事訴訟法》第75條規定,辦案機關未能在法定期限辦結或審結案件,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超過法定羈押期限的,律師有權要求解除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強制措施,或者要求變更為取保候審等強制措施。兩院三部一委《規定》第20條也規定,對律師申請取保候審,「有權決定的機關應當在7日內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復」。但是,當律師提出這些要求時,絕大多數的情況是:既無結果,也無答復。即使有了答復,許多辦案機關不願意接受保證人擔保,只接受保證金擔保,而收取的保證金高得驚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親屬根本無力承受。之所以出現辯護律師取保難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法律規定不明確,缺乏硬性標准;辦案機關擔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後逃跑,不願承擔責任;個別辦案機關在取保問題上以金錢作交易;個別辦案機關和辦案人員對取保候審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只要取保候審一般就不會再收監,只要有可能被判實刑的就不予取保候審。
(三)維權難。《刑事訴訟法》第38條單獨針對辯護律師規定了一條:辯護律師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或者威脅、引誘證人改變證言、作偽證以及有進行其他干擾司法機關訴訟活動的行為的,應當依法 追究法律責任。不同的是,偵查人員搞違法取證,只由本方處理,不可能由律師來查處。而律師違法取證,卻由對方的公安、檢察機關來追究,而不是由自己的行業行政管理機關--司法行政機關來追究。新《刑法》第306條還專門對律師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作出了規定,這是各國立法中絕無僅有的⑥。在該條規定中,「引誘」證人改變證言的罪名最易觸犯又最難界定,而偵查和公訴機關對此又最為關注、最感興趣。有資料顯示,自1997年新《刑法》頒布以來,以新《刑法》第306條「律師偽證罪」之名受到刑事追訴的律師超過了100多名。有的律師在庭上與檢察官對峙舌戰,一轉眼在庭下卻成了檢察官的階下之囚。試想一下,有兩個相互對抗的對手,其中一方卻手握對另一方的自由予奪之權,這種對抗不僅使人覺得滑稽,甚至會讓人感到恐懼。也正因為不敢想或不願看到這種隨時可能降臨的災難之險,越來越多的律師,乃至一些以刑辯聞名的律師,對於刑事案件都退避三舍,敬而遠之。
三、鞏固辯護律師法律地位的設想
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出現了上述會見難、取保難和維權難三難現象,最終導致了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率下降的結果。據統計,全國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率由《刑事訴訟法》修改前的1996年的40%下降為2001年30%。辯護律師的法律地位得不到鞏固,導致刑事案件律師辯護率下降,這對國家法治的外在形象和實際進程是一個長遠的傷害。就個案來講,不利於保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就整體而言,不利於國家法治健全和人權保障。因此,筆者認為,應採取以下三項措施著力鞏固辯護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
(一)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全體公民,特別是各級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充分認識辯護律師的法律地位,尊重辯護律師,鼓勵和支持辯護律師參與刑事辯護,因為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尊重律師,尊重和保障律師權利,從根本上說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法治。如果我們將法治社會看作是一座由立法、執法和司法三根柱石支撐、生活其中的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為其構造理念的大廈的話,司法這根柱石的三維則由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所構成,三維中的任何一維弱小、萎縮甚或缺失,都會令這根柱石結構失衡、脆弱,司法柱石一旦失衡或者脆弱,則整個法治大廈危矣。而法官、檢察官、律師,乃至一切以運用法律和研究法律為職業的群體(有學者謂之「法律共同體」),其生存賴法治之昌明發達,正可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息息相關。因此,法官、檢察官、律師要相互尊重,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高遠的追求和神聖的事業--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全社會實行公平和正義。
(二)及時修改相關法律。盡快修改有關法律來鞏固辯護律師的法律地位,至少應盡快作出相關的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對辯護律師會見中的障礙應健全有效的排除機制,保障辯護律師依法行使會見權,特別是能徑直到監所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取保問題,應有相應的保障措施,明確規定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請取保候審時,辦案機關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依法作出是否同意的書面答復,特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親屬經濟特別困難的情況下,應准予提供保證人擔保。對於律師執業的保護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借鑒當今世界上不少國家如英國、德國、法國、盧森堡、日本等國家的作法,在立法上確立律師刑事辯護豁免權⑦,修改或者廢除新《刑法》第306條關於律師「引誘」證人改變證言的罪名,從法律上消除辯護律師的執業風險,讓辯護律師解除思想負擔,大膽履行自己的職責,提出辯護意見,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法律的正確實施,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
(三)不斷完善司法體制。黨的十大報告提出:「要按照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⑧因此,要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司法體制,把一些影響辯護律師依法行使辯護職能的管理職權劃給辯護律師的娘家,即行業行政主管機關--司法行政機關,保障辯護律師充分行使法定的權利。比如,借鑒司法行政機關統一行使管理監獄、勞教所的職權的法律規定,將公安機關對看守所、拘留所的管理職權劃歸司法行政機關統一行使,依法制約公、檢、法三機關,保證辯護律師依法徑直前往監所行使會見權、取保候審權。借鑒司法行政機關行使獄內刑事案件偵查權、採取強制措施的權力的法律規定,將追究辯護律師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的偵查權、採取強制措施的權力劃歸司法行政機關行使,確保辯護律師不被任意拘捕和羈押,提高律師積極參與刑事辯護的積極性,有效地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

⑧ 簡述律師民事法律責任的概念及條件

通常這類問題,還是需要你去 大律師網 問問吧,對於你來說那邊是可以為你解答的。

律師民事賠償責任的前提與其他一般民事賠償責任一樣,也是責任人具有過錯行為的法律事實。具體就是指律師在接受當事人的委託後,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由於
律師的故意或過失的過錯,給當事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損害的法律事實。基於律師與當事人之間的代理關系,根據我國民法的有關規定,律師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
損害是否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關鍵在於律師在執行職務時,是否有過錯行為,而確定其有過錯行為,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①律師在主觀上必須有過錯
②律師的行為必須已給當事人造成了經濟損害,且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③律師的行為必須是違法行為,即具有違法性;
④律師的行為必須是發生在律師執行職務過程中

律師的過錯行為,一般表現為以下幾種:律師不作為的違法行為,即不履行律師職責,給當事人造成經濟損失;律師超越代理許可權和職責范圍的行為,並且超越代
理許可權和職責范圍的行為又沒有得到當事人的追認和律師事務所的認可,由此給當事人造成了經濟損失;律師在代理活動中向當事人隱瞞真相或有欺詐行為,或故意
泄露當事人的秘密,與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律師明知代理事項是違法的,但仍進行代理活動,或是唆使當事人規避法律、法規
以至給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等。
我國《律師法》條49條規定:「律師違法執業或者因過錯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由其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承擔
賠償責任。律師事務所賠償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的律師追償。」該條還規定:「律師和律師事務所不得免除或者限制因違法執業或者困過錯給當事人
造成損失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熱點內容
倘若與法治 發布:2025-10-01 19:59:36 瀏覽:886
新婚姻法婚前房產結婚後買仍需簽字 發布:2025-10-01 19:37:03 瀏覽:86
律師免費法律咨詢直播間 發布:2025-10-01 19:31:47 瀏覽:796
石油天然氣法規 發布:2025-10-01 19:31:44 瀏覽:795
一村一法律顧問責任感 發布:2025-10-01 19:29:58 瀏覽:357
訴訟法中體現舉證質證平等原則 發布:2025-10-01 19:29:02 瀏覽:384
行政法律關系中最主要的是 發布:2025-10-01 19:18:09 瀏覽:908
校園學生打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1 19:07:35 瀏覽:917
美國勞動法怎麼辭職 發布:2025-10-01 19:05:23 瀏覽:513
天津法律服務所收費嗎 發布:2025-10-01 19:01:01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