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虛假銷售的法律責任
❶ 正規基金公司老闆跑路,銷售人員要承擔刑事責任嗎
銷售人員只有配合公安機關調查取證,提供老闆的犯罪事實和相關信息,不會要銷售人員承擔法律責任。
❷ 什麼叫虛假銷售
虛假銷售指不存在、不真實的買賣行為。在互聯網中,一般指在淘寶、拍拍等網路購物平台中通過不正當方式獲得商品銷量、店鋪評分、信用積分等不當利益,妨害買家權益行為。又稱「信用炒作」、「刷鑽」、「刷信譽」、「刷信用」。
淘寶店鋪按照信用高低排名,剛開的店鋪沒有信用,排名就會靠後。而買家出於對自身權益的考慮,更願意原則信用較高的賣家或者銷量較高的商品。賣家有提升信用的需求,催生了一些專為賣家提升信用的網站。
(2)基金虛假銷售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虛假銷售防範
一、結合存貨流轉,測試生產與銷售的相關性。
關注物流信息,避免重賬輕物,追查存貨的永續記錄,關注公司的實物流向也是發現虛假銷售收入的重要手段。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是一個包括采購、生產、倉儲、銷售等復雜活動的集合體,這些活動通常會涉及計劃、采購、生產、倉儲、銷售等部門。
存貨的流轉幾乎涉及到上述的每個部門與環節,憑空捏造的銷售收入一般不會伴隨著真實的存貨流轉,因此,追查存貨的實物流嚮往往能夠有效地揭露虛假的銷售收入。
二、關注日後退貨、收款的相關記錄。
有的公司為了提高報告年度的經營業績,在年末集中實現「銷售」,但這些銷售並未真正實現,往往在其後表現為銷售退回。所以應關注資產負債表日後有無大額或連續退貨,並查明這些退貨是否為年末集中銷售部分。
❸ 國家法律對買賣關系賣方的欺詐行為有何處罰
《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已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自1996年3月15日起施行。
局長 王眾孚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五日
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
第一條 為制止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的欺詐消費行為,保護消
費者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欺詐消費者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以下
所稱商品包括服務)或者服務中,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
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
為。
第三條 經營者在向消費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欺
詐消費者行為:
(一)銷售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
(二)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使銷售的商品份量不足
的;
(三)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
謊稱是正品的;
(四)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
「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的;
(五)以虛假的商品說明、商品標准、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
品;
(六)不以自己的真實名稱和標記銷售商品的;
(七)採取僱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的;
(八)作虛假的現場演示和說明的;
(九)利用廣播、電影、電影、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商品作
虛假宣傳的;
(十)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的;
(十一)利用郵購銷售騙取價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條件
提供商品的;
(十二)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等方式銷售商
品;
(十三)以其他虛假或者不正當手段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第四條 經營者在向消費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且不能證
明自己確非欺騙、誤導消費者而實施此種行為的,應當承擔
欺詐消費者行為的法律責任:
(一)銷售失效、變質商品;
(二)銷售侵犯他人注冊商標權的商品的;
(三)銷售偽造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
的商品的;
(四)銷售偽造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商品特有的名稱、包
裝、裝璜的商品;
(五)銷售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的商
品的。
第五條 對本法第三條、第四條所列欺詐消費者行為,法律、行政法
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法律、行政
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
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條規定處罰。
第六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和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
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
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❹ 私募基金的一線銷售會涉及非法集資嗎會判刑嗎
其實銷售人員也是受害者,沒有專業知識去辨別產品真假,不過如果公司跑路,那也可能版被要求退回在權該公司的所有收入,退回了估計不會判刑。
不過很多私募基金其實是有辦法區別真假的,有些銷售人員也是沖著搞提成去的,不在乎這些。
❺ 如何認定《消法》中經營者「欺詐行為」及法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6年3月15日發布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的有關規定,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構成欺詐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首先,根據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時所採用的手段來判斷。一般來說,經營者的下列行為屬於欺詐消費者:⑴銷售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⑵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使銷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⑶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謊稱是正品的;⑷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的;⑸以虛假的商品說明、商品標准、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的;⑹不以自己的真實名稱和標記銷售商品的;⑺採取僱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的銷售誘導的;⑻作虛假的現場演示和說明的;⑼利用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商品作虛假宣傳的;⑽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的;⑾利用郵購銷售騙取價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條件提供商品的;⑿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的;⒀以其他虛假或者不正當手段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其次,根據經營者的行為是否屬於誤導消費者來判斷。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誤導消費者,應當採用一般標准,即以一般消費者的認知水平和識別能力為准。如果該行為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發生誤解,即構成欺詐。如果該行為不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發生誤解,則個別消費者不得以證明自己確實發生誤解來主張欺詐行為的成立。經營者實施欺詐行為,一般都會造成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損害。這種損害並不意味著要求有實際的損失或者損害發生,只要經營者的行為按其性質足以誤導消費者,就可以被認定為欺詐。
第三,從經營者行為的主觀方面來判斷。我國法律並未明確規定構成欺詐行為的主觀要件是故意,但從文義上來理解,欺詐是掩蓋事實真相,誤導消費者上當受騙的行為應無疑義,因此,並非經營者主觀故意狀態不需具備,而是「欺詐」二字本身已經包含或者揭示了經營者的故意心理。所以,在下列情況下,經營者「不能證明自己確非欺騙、誤導消費者而實施此種行為的,應當承擔欺詐消費者行為的法律責任」:⑴銷售失效、變質商品的;⑵銷售侵犯他人注冊商標權的商品的;⑶銷售偽造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的商品的;⑷銷售偽造或者冒用他人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的商品的;⑸銷售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的商品的。經營者能夠證明,就不是欺詐行為;不能證明,則構成欺詐。
法律責任:
根據《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法給予如下處罰:
1、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2、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3、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對處罰機關和處罰方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1]
❻ 私募基金違約銷售人員承擔什麼責任
根據《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私募基金應當向合格投資者募集回,基金銷售機構應答當對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進行評估,由投資者書面承諾符合合格投資者條件;應當製作風險揭示書,由投資者簽字確認等。銷售機構在推介私募基金產品時未能根據私募基金的風險和投資人的實際狀況履行適當的告知說明義務,未能確保投資人在充分了解投資標的及其風險的基礎上自主決定。銷售機構存在具有重大過錯,銷售機構應對投資人受有的損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❼ 業務員銷售了股權私募基金(銀行也銷售過,但這基金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負什麼責任
如果是銀行員工銷售了此基金,屬職務行為,該由銀行賠償或解決。如果是兼職業務員沒有銷售資格的,去推銷了這類基金,那就看購買者追不追究了。
❽ 基金虛假宣傳如何起訴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進行虛假宣傳行為,不僅需要負擔行政版處罰的後果,還要權對消費者進行相應的賠償責任。但是,2018年實施了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做出了修改。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經營者不得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以及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八條規定對其商品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或者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一百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營業執照。
❾ 基金公司還不上,銷售人員有罪嗎
沒有。
只要銷售員沒有進行虛假宣傳,就沒有責任。
❿ 編造虛假收入證明,籌集他人資金讓自己金融資產達到投資私募基金的要求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編造虛假收入證明,籌集他人的資金應該涉嫌非法集資罪。如果有相關證據可以到公安局報案,又公安機關介入偵查後處置。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