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造假的法律責任
❶ 河北省將對環保數據造假做出什麼處罰
河北省環境保護廳8月15日透露,河北省環境綜合執法局將聯合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執法研究部有關專家開展污染源自動監控專項整治,如發現篡改、偽造自動監控數據的,除依法依規進行處罰外,還要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責任人員進行處理;構成犯罪的,將依法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結合研究結果,用企業環保畫像,直觀分析企業監測數據問題及原因,精準發現企業在線監控數據異常提供執法線索,為河北開展「點穴式」執法、「機動式」執法提供技術支撐和數據支持。同時,專家將為河北提供更多的執法經驗和問題解決方案,為河北開展企業自動監控數據造假研究提供服務保障和技術力量。
據了解,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的質量問題已上升到法律層面,監測機構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監測設備,遵守監測規范,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對篡改、偽造或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要予以懲處,嚴厲追究法律責任。
為河北省加大處罰力度點贊。
❷ 環保數據造假需要受到怎麼樣的懲罰
在環境監測數據上動手腳不是「罰酒三杯」的小事,而是「零容忍」的犯罪行為,這樣的認知還需要進一步強化.
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環境監測數據至關重要。准確、真實的環境監測數據,是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實施環境管理與決策的基本依據。在監測數據上動手腳,縱然一時得逞,終究是掩耳盜鈴的把戲,絕不會持久。數據好看了,但環境質量沒有真正變好,公眾沒有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這會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同時,失真、錯誤的數據,也會誤導國家和地方的環境管理決策,貽誤環境治理時機,進而延緩環境質量改善的速度。在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今年上半年169個城市空氣質量「大排名」中,監測數據不再「摻水」的臨汾,位列倒數第一。實際上,臨汾的空氣污染問題長期較為嚴重,但此前存在的數據失真現象,使得很多相關工作耽誤了,現在要打好藍天保衛戰,面臨的壓力非常大。
在環境監測數據上動手腳不是「罰酒三杯」的小事,而是「零容忍」的犯罪行為,這樣的認知還需要進一步強化。臨汾16名涉案人員對造假行為都沒有正確認識,涉案的市環保局辦公室原主任竟然認為干擾監測僅僅是違規,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實際上,他們的行為已經觸犯法律。在新環保法以及兩高關於環境犯罪的司法解釋中,對「篡改、偽造監測數據」作出了明確規定,輕則懲處,重可入刑。一些地方存在領導幹部不當干預生態環境監測活動的情況,對此要加大力度防範和懲治,對造假行為的源頭一追到底。
面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現象,要善用「大數據」打擊「假數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監測數據審核時發現,臨汾市部分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數據異常。根據問題線索,生態環境部開展飛行檢查,調查清楚、證據確鑿後,依法移交公安部。在簽下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軍令狀後,有些進展落後的地方可能還會為了免受處罰、政績好看,以身試法。今後,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督機制,遠程監控與實地抽查相結合,採用飛行檢查、例行檢查、專項檢查等多種方式,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同時,規范監測站點的設置和管理,責任到人,確保監測數據真實、全面、准確。
臨汾市16名涉案人員被依法處理,對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再度敲響警鍾:對不真抓實干、搞「數字環保」的行為,發現一起就會查處一起,絕不姑息,數據造假者、失職瀆職者必將受到重罰,付出巨大代價。有關地區和部門應當汲取臨汾、西安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教訓,拿出硬措施,肯下大力氣,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切實推動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和幸福感。
來自《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1日 09 版)
❸ 監測數據造假後果會怎麼樣
北京8月6日,生態環境部官網消息,今日,針對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數據造假問題,生態環境部聯合山西省政府,對臨汾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了約談。
2018年5月30日,晉中市榆次區人民法院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對涉案16人作出判決:主犯張文清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主犯張燁、張永鵬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13名從犯中,負責監測站運維工作的原河北先河科技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員工崔勇勇、張安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和6個月;其餘11人分別處以拘役4至6個月,緩刑8個月至一年不等的處罰。
約談認為,臨汾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造假是一起有組織、有預謀的蓄意犯罪行為,且發生在黨中央、國務院三令五申要求確保環境監測數據准確真實並公開通報西安市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案件之後,教訓深刻,影響惡劣。臨汾市不在污染防治上下功夫、真抓實干,而在監測數據上動手腳、打歪主意,嚴重背離了中央要求,嚴重誤導了環境決策,嚴重侵害了公眾知情權,嚴重傷害了政府公信力,情節十分嚴重。
一是履行職責不力。山西省於2017年5月與各地市政府主要領導簽訂《環境監測數據質量責任書》,進一步明確了具體責任和要求。但臨汾市6個國控空氣自動監測站一年內被干擾近百次,成為犯罪分子自由出入的場所,特別是曾經出現報案並對有關人員實施過拘留的情況下,仍未引起重視,仍未落實職責,仍未建立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工作責任嚴重缺失。
二是不敏感、不警醒。2017年1月19日,臨汾市政府因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惡化、二氧化硫濃度長時間「爆表」問題被原環境保護部約談,並同步暫停新增大氣污染物排放項目的環評審批。但是,由於在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上收之前就存在數據不實等問題,2017年上半年全市大氣環境質量監測數據仍然不降反升。臨汾市委、市政府不敏感、不警醒,對過去存在的監測數據造假問題未汲取教訓,對可能出現的干預監測數據行為沒有進行警示,導致監測數據造假行為再次發生,且長時間沒有得到制止。
三是工作嚴重失察。臨汾市涉案的16名人員都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沒有正確認識,特別是涉案的市環保局辦公室原主任張燁竟然認為干擾監測僅僅屬於違規,不知道自己犯罪。這說明臨汾市關於防範和懲治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宣傳教育嚴重缺位,不僅未按要求組織開展警示教育;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嚴重失察,對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
約談要求,整改落實情況需於9月30日前報送生態環境部,並抄報山西省人民政府。
約談強調,生態環境部將持續加大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管理和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懲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對干預環境監測數據行為,堅持「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除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外,構成犯罪的,堅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約談會上,臨汾市長劉予強同志作了表態發言,表示誠懇接受約談,將痛定思痛,汲取教訓,深刻反思,狠抓整改,確保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實處,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兌現承諾,取信於民。
來自人民網
❹ 環境監測站編造環評監測數據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環保法有規定,來統計法也源有規定。編造數據本身是一種違規的行為,違反了行政規章。如果是一般的編造,按照環保法和統計法的規定,給予直接責任人行政處理。如果數據嚴重影響了其他工作或者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後果,可能會觸犯刑法。
❺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人,喪失了公民基本道德底線,如是公務員,黨和政府應採取措施,堅決清退,以維護黨和
從上到下全是作假,你收拾誰😄GDP,食品安全,水污染,空氣污染,太多了。
❻ 環境監測造假需如何依法嚴懲
2018年8月28日報道,國務院第十八督查組日前抵達湖南後,接到當地群眾和環保志願者反映,在株洲有一條70年代修建的灌溉水渠,由於沿途生活污水恣意排放,成了污濁不堪的臭水溝。在督查組到株洲核查的過程中,另一小分隊又發現,當地還有一處水質自動監測站,把本來應該放在活水中的監測探頭居然插在了盛有死水的幾個礦泉水瓶內。
由於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存在隱蔽性、瞬時性和流失性的特點,長期連續監控又受制於各種因素,因此在調查取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難。對於各地環境檢測等潛藏著的「貓膩」行為,要採取舉報、暗訪、督察等多種手段,揭露造假行為,揪出幕後的黑手,對違法者予以嚴厲懲罰,並及時還原環境質量真相。
進而言之,對環境監測造假行為不能止於個案查處。要持續加大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管理和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懲處弄虛作假行為,堅持「零容忍」,發現一起、嚴肅查處一起。環保部門應該把重點放在監測和公布數據的真實有效上面,規范監測技術和監測標准,積極與民間力量加強合作,把民間力量納入國家的環境監測體系中來。
❼ 地方黨委政府要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負責嗎
據報道,9月21日中辦印發《關於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意見指版出地方黨委政府對造權假負領導責任。
如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利用職務影響,指使篡改、偽造環境監測數據,限制、阻撓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管執法,影響、干擾對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查處和責任追究,以及給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下達環境質量改善考核目標任務等問題。
環境關系大家,希望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事件可以被杜絕!
❽ .違反《環境保護法》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違反《環境保護法》承擔的法律責任如下:
第五十九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前款規定的罰款處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成本、違法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或者違法所得等因素確定的規定執行。
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增加第一款規定的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
第六十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六十一條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第六十二條違反本法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公開,處以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
(二)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
(三)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條因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承擔侵權責任。
第六十五條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六十六條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第六十七條上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發現有關工作人員有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向其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提出處分建議。
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有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不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直接作出行政處罰的決定。
第六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一)不符合行政許可條件准予行政許可的;
(二)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
(三)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
(四)對超標排放污染物、採用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事故以及不落實生態保護措施造成生態破壞等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的;
(五)違反本法規定,查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設施、設備的;
(六)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
(七)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
(八)將徵收的排污費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六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❾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該如何處置
針對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數據造假問題,生態環境部聯合山西省政府對臨汾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此前,司法機關已對涉案者依法做出了判決。臨汾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造假是有組織、有預謀的蓄意犯罪。出現監測數據造假的案件,地方政府工作明顯失察,存在履職不力、對環保高壓線不敏感、不警醒問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凡此種種,讓原本針對性強且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打了折扣,甚至根本得不到落實。這背後暴露出的是一些地方和單位沒有真正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片面追求政績,不在污染防治上下功夫,卻在監測數據上動手腳,弄虛作假,嚴重違背中央要求,觸犯法律紅線。其後果是掩蓋問題、誤導政府決策、干擾污染治理工作。環保造假,掩蓋環境污染的同時,還製造了另一種「污染」:政府公信力之「霾」。一個地方或部門,如果從靠造假應付上級檢查中嘗到了甜頭,久而久之,難免會讓這種惡劣的風氣彌漫到其他領域,甚至會影響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政治生態。
❿ 篡改環境報告表什麼法律責任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編制目的】為保障環境監測數據真實准確,依法查處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法律法規與文件,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行為定義】本辦法所稱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系指故意違反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行為。
第三條【適用范圍】本辦法適用於以下活動中涉及的弄虛作假行為:
(一)依法開展的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應急監測;
(二)監管執法涉及的環境監測;
(三)政府部門購買的環境監測服務;
(四)政府部門委託開展的環境監測;
(五)企事業單位依法開展或委託第三方開展的自行監測。
第四條【責任主體】環境監測機構、從事環境監測設備維護、運營的機構及其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
第二章調查
第五條【調查主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調查認定環境監測數據的弄虛作假行為。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部門會同環境監測部門調查認定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的弄虛作假行為。
第六條【監督檢查】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開展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
第七條【干預記錄】對干預環境監測活動,指使篡改、偽造環境監測數據的行為,監測或運維人員應如實記錄。否則造成的弄虛作假後果由該環境監測機構或從事環境監測設備維護、運營的機構及其直接責任人和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負責。
第八條【舉報受理】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有權舉報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對能提供基本事實線索或相關證明材料的舉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予以受理並為其保密。
第九條【立案調查】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監督檢查中發現涉嫌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的,調查人員應製作現場檢查筆錄,收集並固定相關證據;接受舉報的應及時調查取證,符合立案條件的,依照法定程序辦理。
第三章處理
第十條【通用罰則】環境監測機構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給予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一條【職能部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所屬環境監測機構工作人員篡改、偽造或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情節較輕,未造成影響的,給予警告處分;情節嚴重,造成不良影響的,吊銷直接責任人的環境監測上崗證,責其令調離工作崗位,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所屬的環境監測機構工作人員篡改、偽造或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依法移送其主管部門實施處罰。
第十二條【排污單位】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第十三條【服務機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維護、運營的機構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出具虛假監測報告的,除承擔連帶責任外,由負責查處的環保部門將該機構和涉及弄虛作假行為的人員列入黑名單,並報上級環保部門,禁止其參與政府采購環境監測服務或政府委託項目。
第十四條【設備廠家】監測儀器設備生產機構生產的產品應有防止修改、偽造監測數據的功能,監測儀器設備生產機構配合監測數據造假的,由負責查處的環保部門通報公示生產廠家、銷售機構及其產品名錄。
第十五條【通報公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通報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及相關責任人,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及時向社會公布。
第十六條【目標考核】發現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涉及目標考核的,視情節嚴重程度將考核結果按降低一級認定或確定為不合格,情節嚴重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取消授予的環境保護榮譽稱號;涉及縣域生態考核的,視情節嚴重程度,建議國務院財政主管部門減少或取消當年中央財政資金轉移支付;涉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排名的,分別以當日或當月的歷史最高濃度值計算排名。
第十七條【領導幹部】黨政領導幹部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由上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移送組織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處理。
第四章附則
第十八條【名詞定義】本辦法所稱環境監測數據,系指按照相關技術規范和規定,通過手工或者自動監測方式取得的環境監測原始記錄、統計結果、綜合報告等信息。
本辦法所稱環境監測機構,系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所屬的環境監測機構、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所屬的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其他社會環境監測機構。
第十九條【解釋部門】本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