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產品缺陷責任的法律責任

產品缺陷責任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3-02 19:29:57

① 產品缺陷侵權責任有哪些構成要件

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行為、過錯、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四版個構成要件。而構權成特殊侵權行為需要依照法律特別規定的具體要件,通常不需要行為人主觀具有過錯,適用無過錯責任。其行為是某種間接侵權行為,往往與責任人有關的其他行為或事件構成,在責任承擔上需要依照相關的法律規定。

② 產品缺陷 承擔責任

廠家因應要負一定的維修責任了,因廠家設計的功能還不完善,不能保證生回活中可能會發生的事故答.依品質的要求,一般的電器產品都要能應對斷電的損害,如有不正常下斷電,啟動後只少還能運作,只是加速了產品使用年日和老化....,不至如馬上損壞...,這主要還是產品設計上忽略了的問題,廠家是要改善的,如果這樣的產品賣給消費者使用...,是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了或改善更換.....

③ 淺析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的聯系與區別

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可供人們選擇的產品越來越多,而有關產品責任的糾紛也越來越多,有關產品責任的訴訟案件無論在標的額上還是糾紛案件的數量上都有不斷的升級,在產品責任越來越受到關注的情況下,為保障受害人可以及時地從侵權人那裡獲得相應的合理賠償,對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進行研究和區分,顯得尤為必要。
一、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概述
產品瑕疵與產品缺陷都屬於產品質量問題。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將產品瑕疵與產品缺陷混為一談,其實在產品責任法領域,二者有著不同的概念。關於「缺陷」與「瑕疵」,台灣學者王澤鑒認為,瑕疵者,就買賣契約而言,指標的物具有滅失或減少其價值或契約預定效用的特點。就侵權行為而言,則指其未具有通常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又稱之為「缺陷」。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14條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2條對產品瑕疵做出了規定,但兩法均未給出產品瑕疵的明確定義。英美法將產品瑕疵定義為「買賣標的物不具備該種物應當具備的價值、效用或者契約預定效用或者出賣人所保障的品質。《產品質量法》第四十六條對缺陷的定義有明確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由產品瑕疵和產品缺陷引起的責任即為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
二、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的聯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根據產品責任發生的領域將救濟機制份為兩部分,一為產品瑕疵責任制度,規范的是產品本身的質量瑕疵;另一為產品責任制度,規范產品對其他財產、人身損害的賠償。前者屬於合同責任,後者屬於侵權責任。產品瑕疵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是產品存在瑕疵和存在缺陷時所產生的民事法律責任。二者都是與產品有關的責任,且都是民事責任。
實踐中,很多人處理產品責任糾紛時沒有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的概念,甚至將其混為一談。我認為在正確看待二者聯系的基礎上,正確區分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是處理產品責任糾紛的首要問題,也是正確適用法律,處理糾紛的關鍵所在。
三、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的區別
(一)責任性質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又稱產品瑕疵擔保責任,即產品生產者或銷售者就產品的使用性、效用性、價值或其他品質所承擔的默示或明示擔保責任,是一種基於約定而產生的合同責任,屬於違約責任的范疇。
產品缺陷責任又稱產品責任,指產品生產者或銷售者因產品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一種,但是某種意義上。產品缺陷責任也是違約責任的一種。
(二)歸則原則不同
由於二者的責任性質不同,導致了歸責原則的不同。由產品瑕疵產生的責任是一種基於約定而產生的合同責任,屬於違約責任,其後果一般是對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因此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由產品缺陷產生的是一種特殊侵權責任,往往導致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受到損害,因此,對生產者使用嚴格責任,對銷售者實行過錯推定責任,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承擔連帶責任。
(三)權利主體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是一種契約責任,根據合同相對性的原理,其權利主體只能是產品買受者。而產品缺陷責任為特殊侵權責任,因缺陷產品的侵害而獲得賠償請求權的主體,不僅包括產品買受者,還包括其他受害人。
(四)責任主體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的責任主體是銷售者,產品缺陷責任的主體是生產者和銷售者。
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條的規定,銷售者負責瑕疵產品的更換、修理、退貨,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由銷售者進行賠償。銷售者依規定負責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產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供貨者追償。《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第四十四條規定:因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五)舉證責任不同
根據《民法通則》和《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產品瑕疵責任採取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舉證原則,受害人主張其合同權利受到侵害,必須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產品銷售者提供的產品存在瑕疵,否則,受害者應對其主張承擔舉證不能的後果。而產品瑕疵責任採取的是「舉證責任倒置」的特殊舉證原則,不要求受害人證明該產品存在缺陷或生產者未盡注意義務,只需證明其受到損害的事實,且該損害是由於缺陷產品造成的。如果生產者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其生產的產品不存在缺陷,則應依法賠償相應的賠償責任。 (六)訴訟時效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的訴訟時效是一年。《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訴訟時效為一年。產品缺陷責任的訴訟時效是二年。《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七)免責條件不同
產品瑕疵的免責條件是,根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條的規定,銷售者對其銷售的產品存在瑕疵如事先向消費者作出說明的,或產品存在瑕疵但有合同約定的免於承擔責任之情形的,可以免予承擔法律責任。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1)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2)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
(八)責任承擔方式不同
產品瑕疵責任的承擔方式有修理、更換、退貨、賠償損失等多種形式。產品缺陷責任的責任承擔方式為賠償損失。我國《產品質量法》第四十條規定: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給購買產品的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賠償損失:(1)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2)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產品標準的;(3)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第四十二條規定: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九)法律後果不同
產品瑕疵的責任者承擔的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失的賠償。產品缺陷責任者需要承擔的不僅僅是財產損失的賠償,還包括人身損害及精神損害賠償。對此,《民法通則》及《侵權責任法》都有相關規定。
四、完善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制度的幾點思考
(一)完善我國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的立法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立法模式都是由本國的國情決定的,但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滯後的立法模式必將阻礙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國外對產品瑕疵責任與產品缺陷責任是分開立法的。例如,美國關於產品缺陷責任法一直以判例法為主,而我國對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采分開立法並將兩種責任一起分散規定在各個部門法中的立法模式。我建議,我國應將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分開立法,可將產品瑕疵責任的內容全部歸入民法中,對產品缺陷責任可單獨制定一部產品責任法。
(二)完善產品缺陷的判斷標准
國外對產品缺陷的判斷標准通常都採用消費者合理期待的安全標准,我國採用的是「不合理危險標准」及「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的雙重標准。為此。我建議:對產品缺陷的判斷標准應採用一般標准。可以將「不合理危險」作為基本標准加以規定,但對「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我們不能將它作為基本標准,應對符合「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的產品,要求同時適用不合理危險標准,違反任何一項標准均可以認定具有缺陷。
(三)完善我國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的賠償制度
完善產品瑕疵責任中「三包」賠償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三包」制度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但立即廢除「三包」制度也不現實,因此,我建議,我國應盡快建立統一的條例,對產品瑕疵賠償方式只做原則性的規定,針對不同種類的產品瑕疵制定不同的責任賠償方式。此外,完善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發生競合時的賠償制度。當發生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的競合時,我國法律規定,受害人只能選擇向生產者求償產品缺陷責任或產品瑕疵責任其中一種的救濟方式"筆者認為,這樣規定對受害人來說顯然是非常不公平的。建議對我國產品缺陷責任與產品瑕疵責任發生競合時的賠償規定應作適當修改,規定當發生兩種責任的競合時,消費者既可以請求得到對產品自身損害的賠償,同時也可以請求得到由產品質量問題導致的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的賠償。
綜上所述,產品瑕疵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不能正確區分,容易導致對案件定性錯誤,繼而直接影響到法律的適用、舉證責任承擔等一系列問題,勢必造成司法實踐的混亂,司法裁判的錯誤。我期待法律及早對產品瑕疵和產品缺陷責任作出更明確的界定,把兩種責任嚴格區分開來,從而有利於法律工作者對法律條文的正確理解與適用。

④ 產品瑕疵責任和產品缺陷責任有什麼區別

產品瑕疵也是質量出現問題,但是問題沒有影響到產品的主要功能,這種瑕疵如在回合同限定的范圍內剛可不追答究責任,如果超過合同規定的范圍剛要根據瑕疵影響的程度來賠付相應的金額,或者以折價的方式來償付;產品有缺陷是根本致命的問題,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基本功能,導致產品有缺陷的原因通常都是在設計產品時發生錯誤所致,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無法發揮其原來設計該產品時所要展示的功用,對於這樣的產品買方可以退貨,並根據產品因有缺陷無法按時交貨所帶來的損失要求賠償,也可以限定賣方在一定時期內以其他產品或者修復缺陷產品重新交貨來補償,並賠付一定金額的損失費,或者雙方協商後以其他的方式來解決

⑤ 產品瑕疵責任相關法律規定.

產品瑕疵是指產品質量不符合《產品質量法》第十四條(二)「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是,對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說明的除外」、(三)「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產品標准,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規定的要求,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或者未喪失原有的使用價值。 產品瑕疵不同於產品缺陷,產品瑕疵是非危險的毛病,而產品缺陷是指產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險。那麼,有瑕疵的產品是否可以銷售呢?《產品質量法》第十四條第二項規定,產品「必須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是,對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說明的除外。」因此,存在瑕疵的產品是可以銷售的,但是必須以「處理品」、「次品」等形式註明,並告訴消費者哪方面有瑕疵。如果將有瑕疵的產品冒充合格產品銷售,則屬於欺騙消費者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工商說法: 廣義上,產品不符合其應當具有的質量要求,即構成瑕疵。狹義上,瑕疵僅指一般性的質量問題,如產品的外觀、使用性能等。根據《合同法》及《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定,銷售者具有瑕疵擔保義務。《產品質量法》第二十六條 規定:「生產者應當對其生產的產品質量負責。產品質量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二)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但是,對產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說明的除外」。 瑕疵擔保責任主要基於買賣合同而產生,在商品流通環節,銷售商可能不知道產品質量有瑕疵,但仍然要必須承擔瑕疵擔保義務,給購買產品的用戶、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賠償損失。產品質量瑕疵責任是銷售者出售產品後產生的,不是消費者的額外要求,銷售者應當對產品質量負責並尊重消費者的權利。當產品存在瑕疵時,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具體而言,就是: 1.修理、更換。消費者可以在不改變物權所有人的情況下解決產品瑕疵責任問題,繼續使用產品;修理費用應由銷售者負責。 2.退貨。解除買賣關系,銷售人從消費者手中收回產品所有權,退還消費者支付的價款。 退貨是在修理、更換的前提下或者產品本身已不具有修理、更換的條件時,消費者退還產品、收回產品價款,符合退貨條件的,銷售者應當予以退貨。 產品質量瑕疵的救濟方式是法定的,消費者應當從產品瑕疵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合的救濟方式; 消費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要求銷售者承擔產品質量瑕疵責任時,可以行使法定的選擇權,銷售者應當允許並尊重其選擇,並切實履行其「三包」責任。 對於消費者而言,購買商品時應當索取發票作為獲取賠償的依據;對於銷售者而言,應當完善進貨台帳制度和索證索票制度,不要怕麻煩,因為根據《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三條規定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本案中即是由銷售者的上家——批發商承擔的退款責任。

⑥ 產品缺陷責任的成立條件有哪些

產品缺陷責任的構成要件
1、產品存在缺陷
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產品存在缺陷是產品缺陷責任的構成要件的必要條件。產品存在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產品缺陷一般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生產缺陷,生產缺陷是指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因原料、配件、工藝、程序等方面存在錯誤,導致製作或最終產品上具有不合理的危險性;產品達不到產品規格要求,也即"不符合標准".
(2)設計缺陷,指產品在設計時在產品結構、配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危險。
(3)經營缺陷,指產品在經營過程中存在不合理危險。如沒有適當的警示說明,運輸者、銷售者對產品缺陷有責任的,也屬經營缺陷。比如說如果葯品生產廠家不按規定要求規范製作葯品說明書,為了不影響葯品銷路而故意刪除葯品說明書中"不良反應"說明,盡管該葯品質量合格,仍屬有"缺陷"之產品。仍應負產品侵權法律責任。
2、損害事實的存在
如果產品有缺陷但未造成損害後果,就不發生產品缺陷責任問題。換句話說,產品缺陷責任的發生依損害事實的存在為根據。這種損害既包括對財產的損害,也包括對人身的損害。受害人既可以是產品的購買人,也可能是產品的使用人,或者是既非購買人又非使用人的第三人。
3、損害後果與產品缺陷之間有因果關系
即損害後果是由於產品的缺陷所致,而不是由於他人把產品作為實施侵權的工具造成的。產品缺陷責任中的因果關系表現為產品缺陷與損害後果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不是表現為某種具體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聯系,因而只要受害人能夠證明其所受損害是產品缺陷在事實上的結果,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即告成立,而不必證明該缺陷是其損害發生的唯一原因或直接原因。

⑦ 產品缺陷責任的產品缺陷責任的構成要件

產品缺陷責任的構成要件是對各種因產品缺陷造成他人損害而應承擔責任所應具備條件的高度概括。合理的責任構成要件的確定與運用,不僅使歸責具有明確的尺度和可行的辦法,而且有助於司法審判人員在正確地理解並運用歸責原則的基本價值和內涵的基礎上,公平、合理的處理缺陷產品侵權案件。
從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出發,我們主張應以產品存在缺陷,給他人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事實,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的存在為產品缺陷責任的構成要件。 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產品存在缺陷是產品缺陷責任的構成要件的必要條件。產品存在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
產品缺陷一般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生產缺陷,生產缺陷是指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因原料、配件、工藝、程序等方面存在錯誤,導致製作或最終產品上具有不合理的危險性;產品達不到產品規格要求,也即「不符合標准」。
2)設計缺陷,指產品在設計時在產品結構、配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危險。
3)經營缺陷,指產品在經營過程中存在不合理危險。如沒有適當的警示說明,運輸者、銷售者對產品缺陷有責任的,也屬經營缺陷。比如說如果葯品生產廠家不按規定要求規范製作葯品說明書,為了不影響葯品銷路而故意刪除葯品說明書中不良反應說明,盡管該葯品質量合格,仍屬有缺陷之產品。仍應負產品侵權法律責任。 即損害後果是由於產品的缺陷所致,而不是由於他人把產品作為實施侵權的工具造成的。產品缺陷責任中的因果關系表現為產品缺陷與損害後果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不是表現為某種具體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聯系,因而只要受害人能夠證明其所受損害是產品缺陷在事實上的結果,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即告成立,而不必證明該缺陷是其損害發生的唯一原因或直接原因。

⑧ 產品缺陷責任屬於侵權責任嗎

你是說,問一下產品的缺陷是不是侵權責任呢?在法律上講。這是你發明的東西。或著你注冊的商標。他用了這這些專利。那麼這才是侵權行為。

熱點內容
銷售仿冒產品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8 00:25:08 瀏覽:592
持刀闖法院 發布:2025-09-28 00:17:34 瀏覽:578
2017法碩法學題 發布:2025-09-28 00:07:59 瀏覽:596
沭陽法院法官的工資 發布:2025-09-27 23:46:23 瀏覽:775
城市節約用水管理條例 發布:2025-09-27 23:38:35 瀏覽:41
2013行政法司考真題 發布:2025-09-27 23:31:57 瀏覽:248
被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 發布:2025-09-27 23:31:57 瀏覽:806
2015注會經濟法變化大嗎 發布:2025-09-27 23:04:04 瀏覽:350
法學主幹課程 發布:2025-09-27 22:59:27 瀏覽:285
開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9-27 22:53:37 瀏覽: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