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責任
① 法定代表人需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附法定代表人法律責任
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對內處於公司管理核心的地位,對外代表公司,以公司的名義對外實施行為是公司的行為,該行為的法律後果由公司承擔。
2、問:法定代表人與法人、法人代表是一回事嗎?
答:不一樣。法定代表人是個人,而法人則是組織,像公司、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都是法人。法人代表也是個人,是法人單獨授權行使某項具體職責的人。法定代表人是經過工商登記的,行使職權不需要法人授權,而法人代表沒有工商登記,需要法人另行授權,超出授權范圍或期限就不再是法人代表。
3、問:法定代表人需要跟公司簽訂勞動合同嗎?
答:法定代表人與企業之間不是勞動關系,不受勞動法調整,可以不簽勞動合同。當然,如果法定代表人從公司領取工資,同時也存在勞動關系,簽訂勞動合同也是可以的。
4、問:僅有法定代表人的簽名,公司沒有蓋章,合同有效嗎?
答: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公司的經營范圍內,在職權范圍內簽署的合同即使沒有加蓋公章也是有效的。
5、問:沒有法定代表人的簽名,僅有公司蓋章,合同有效嗎?
答:有效。合同法第32條:「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可見,法定代表人簽字與公司蓋章不需要同時具備,有其一即可。
② 兩人公司中兩個人同時為股東,其中一個是法人代表,一個是監事,誰的法律責任比較大
在公司內部,根據股份佔有份額、公司章程規定或協議約定,而確定責任(權利與義務);
對外,公司法人代表代行法人的權利義務,相應而言法人代表的責任要大些。
一般是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權利大則責任大。
③ 企業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責任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簡言之,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主體資格的社會組織,不限於經濟組織!
根據《民法通則》第37條規定,法人必須同時具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一)依法成立。即法人必須是經國家認可的社會組織。在我國,成立法人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根據法律法規或行政審批而成立。如機關法人一般都是由法律法規或行政審批而成立的。二是經過核准登記而成立。如工商企業、公司等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後,成為企業法人。
(二)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法人必須擁有獨立的財產,作為其獨立參加民事活動的物質基礎。獨立的財產,是指法人對特定范圍內的財產享有所有權或經營管理權,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獨立支配,同時排斥外界對法人財產的行政干預。
(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法人的名稱是其區別於其他社會組織的標志符號。名稱應當能夠表現出法人活動的對象及隸屬關系。經過登記的名稱,法人享有專用權。法人的組織機構即辦理法人一切事務的組織,被稱作法人的機關,由自然人組成。法人的場所是指從事生產經營或社會活動的固定地點。法人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法人的住所。
(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指法人對自己的民事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承擔全部法律責任。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法人的組成人員及其他組織不對法人的債務承擔責任,同樣,法人也不對除自身債務外的其他債務承擔民事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我國的法人主要有四種:機關法人、事業法人、企業法人和社團法人。
判斷一家企業是否是法人,看他的營業執照就知道,如果是企業法人營業執照,那就是企業法人,如果營業執照上沒有法人兩字,肯定不是企業法人。
④ 中國公司的法人代表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法人抄代表和法定代表人是兩個不襲同的法律概念。法人代表,也可稱為法人的授權代表,這個代表可以是甲、也可以是乙,他不是固定的,而是取決於法人的授權,這個授權可以一事一授權,也可以是一攬子事項的授權。法定代表人,必須是法人組織的負責人,能夠代表法人行使職權。《民法通則》規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可以由廠長、經理擔任,也可以由董事長、理事長擔任,這主要看法律或章程如何規定。法定代表人代表企業法人的利益,按照法人的意志行使法人權利。由此可見,公司法人能夠代表公司。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八條?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⑤ 法定代表人的責任是什麼
法定代表人代表企業法人的利益,按照法人的意志行使法人權利。法定代表人在企業內部負責組織和領導生產經營活動;對外代表企業,全權處理一切民事活動。法定代表人的權力,是由法人賦予的,法人對法定代表人的正常活動承擔民事責任。但是代表人的行為超出法人授予的權利范圍,法人就可能為其承擔責任 。
企業法定代表人在國家法律、法規以及企業章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職權、履行義務,代表企業法人參加民事活動,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全面負責,並接受本企業全體成員和有關機關的監督。
企業法定代表人可以委託他人代行職責。
企業法定代表人在委託他人代行職責時,應有書面委託。法律、法規規定必須由法定代表人行使的職責,不得委託他人代行。企業法定代表人一般不得同時兼任另一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作為破產企業的代表,破產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一方面要承受破產宣告對破產企業產生的種種效力,如喪失其代表破產企業行使的對財產的經營、處分權力等,另一方面,因擔任企業法定代表人,在個人身份權利等方面也受到破產宣告效力的影響。根據《破產法》規定,破產企業法定代表人的義務有:在破產宣告後負責保管企業的財產、帳冊、文書、資料和印章等,並在清算組成立後向其辦理移交手續;必須列席債權人會議,回答有關方面的詢問;在破產程序終結前,應根據人民法院或者清算組的要求進行工作,不得擅離職守,等等。如破產企業法定代表人拒不履行義務,妨礙破產程序進行時,人民法院應依據《破產法》第6條適用《民事訴訟法》中有關訴訟強制措施的規定,採取必要的強制措施,如拘傳拒不列席債權人會議的法定代表人,拘傳擅離職守
⑥ 法定代表人法律責任
是要負責任的,如果不是固定,個人經濟賠償責任與其無關,但刑事責任由企業行政負責人,也就是法定代表人負責,因為法定代表人對外的職務行為即為法人行為。
⑦ 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責任問題
根據我國《民來法通則源》的規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第38條)。
法定代表人制度是源於我國國有企業的傳統領導體制的極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法人代表權制度。我國實行單一法定代表人制,通常情形下法人的正職負責人(如董事長)是法定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