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法律責任

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3-03 04:58:21

A. 企業員工造成企業重大經濟損失的,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勞動部辦公廳《關於職工因崗位變更與企業發生爭議等有關問題的復專函》勞辦發〈1996〉100號第屬三條規定:關於企業對因內部承包給企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勞動者可否扣發工資問題。按照《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十七條、《工資支付暫行規定》勞部發(1994)489號第十六條的規定精神,因勞動者本人的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依據國家有關規定以及與法律法規不相抵觸的勞動合同、承包合同的約定和企業內部規章制度要求勞動者賠償經濟損失。賠償損失可以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百分之二十。且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不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B. 員工在公司造成經濟損失,無力償還損失,要負法律責任嗎

要看你造抄成的是什麼損襲害。目前,我國法律只規定了僱主對雇員致人損害承擔責任。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9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第三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第三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第11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我國目前沒有明文規定雇員給僱主造成財產損失是否應承擔責任。參考人身損害的規定,只有在勞動者由於故意或重大過失,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情況下,勞動者才負賠償責任。如果勞動者沒有過失或者僅存在輕微過失,則無需賠償。這一點在很多法院的判決里得到支持

C. 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要怎麼賠償

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之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可以看出,若員工本人原因,也就是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那麼公司是可以向員工索賠經濟損失的。並且,上述法律規定的是雙重標准,一是扣除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二是扣除後的剩餘部分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而作為企業,公司也應知曉經營過程中風險與利益共存。管理上要科學有效制度化,在諸如催討貨款的經營行為中,資金流轉應通過銀行轉賬等安全的方式,現金流轉要兩人以上並落實具體案情措施。發生事故,經濟受損,即便主要過錯在員工,企業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D. 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怎麼賠償

企業與員工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勞動合同法》,所以該法是解決勞動爭議最重要的法律依據,但是,對於勞動者應承擔的責任,該法的規定甚少。《勞動合同法》法條摘抄如下:

第八十六條勞動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條規定被確認無效,給對方造成損害的,有過錯的一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本法第二十六條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第九十條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故,按照上述規定,員工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1、勞動者的原因致使勞動合同無效;

2、勞動者違法解除勞動合同;

3、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

可見,勞動合同法中沒有規定勞動者失職等不當履行勞動合同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害應承擔賠償責任;涉及到勞動者失職的規定是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所以,在實踐中,如果勞動者嚴重失職,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或者構成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用人單位常常採取的解決方式是解除勞動合同。

另外,勞部發〔1994〕489號《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

二、賠償條件方面:

筆者認為,勞動者失職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以向勞動者主張賠償,但是至少應符合以下條件:

(一)用人單位要有經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且讓勞動者知悉;

(二)規章制度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規章制度及勞動合同中不能有「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約定,否則會被認定該規定無效;

(三)規章制度中或勞動合同中必須規定因失職行為(需明確)造成損失可要求勞動者賠償;

(四)有證據證明損失的存在。一般應為直接損失。

(五)有證據證明勞動者存在「失職」行為(失職一般是指工作人員對本職工作不認真負責,沒有盡到注意義務和管理義務,未依照規定履行自己的職責的情形);

E. 因工作失誤給公司造成損失員工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要看具體情抄況。

如果襲是故意造成的,則全額賠償;若過大過失造成的,則部分賠償,賠償比例由法官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沒有統一標准;若一般過失造成的,則無需賠償。

相關法律依據: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

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

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5)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要求賠償的條件:

(一)、用人單位應制定規章制度;

(二)、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中或勞動合同中必須規定因違章作業造成損失要求勞動者賠償;

(三)、用人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經民主程序制定並讓勞動者知悉且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定的強制性規定;

(四)、證明損失的存在。一般應為直接損失,比如貨物的損毀、客人的索賠,但間接損失不予賠償,如預計的利潤;

(五)、證明員工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

F. 員工因個人原因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算犯法嗎

1、員工因個人原因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不算犯法,不過用人單位可以要求員工承擔損版失賠償的。權
2、〈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G. 個人過失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法律上公司和個人分別應怎麼處理

勞動抄者應當按照過錯和損失大襲小與勞動合同的約定和企業規章制度賠償部分,對此,沒有法律規定具體賠償比例。對此,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有原則規定:
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H. 個人原因對公司造成經濟損失公司追究法律責任

員工無意給公司造成損失,因個人原因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不算犯法,不會追版究法律責任,權不過用人單位可以要求員工承擔損失賠償的。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熱點內容
新加坡刑法鞭刑 發布:2025-09-27 22:17:44 瀏覽:311
沒有編號的限期拆除決定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27 22:02:22 瀏覽:700
司法體制改革情況 發布:2025-09-27 21:53:32 瀏覽:966
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三個條例 發布:2025-09-27 21:50:14 瀏覽:869
法院改革法官的工資 發布:2025-09-27 21:48:49 瀏覽:696
解讀准則條例 發布:2025-09-27 21:37:19 瀏覽:687
勞動法關於職工供暖費物業費補貼依據 發布:2025-09-27 21:24:49 瀏覽:124
婚姻法中對同房 發布:2025-09-27 21:11:33 瀏覽:647
社會與法男主人失蹤案 發布:2025-09-27 21:00:54 瀏覽:166
無恥律師 發布:2025-09-27 20:58:26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