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
㈠ 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侵權人可以不承擔責任或減輕責任的情形有哪些
《侵權責任法》第三章有集中規定。如下:
第二十六條 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專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屬侵權人的責任。
第二十七條 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第二十八條 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十九條 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三十條 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第三十一條 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或者給予適當補償。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㈡ 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侵權人可以不承擔責任或減輕責任的情形有哪些
《侵權責任復法》第三章制有集中規定。如下:
第二十六條 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第二十七條 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第二十八條 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十九條 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三十條 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第三十一條 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或者給予適當補償。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㈢ 生產者不承擔法律責任的幾種法律情形
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
(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三)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
㈣ 國家賠償法規定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主要有哪些
這道題的a答案實際上在考察你《行政訴訟法》李得兩個相近內容內:1行政賠償和行政補償。容
2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侵犯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並造成了實際的損害,應當給予賠償,以彌補相對人的損失,這種制度稱為行政賠償。
3行政補償,即行政損失補償,是指行政主體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過程中的合法,使本不應承擔法律責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遭受特別損失,國家基於當事人事前或事後的協商一致,以公平合理為原則,根據法律、法規、規章及政策的規定,從經濟上、生活上或者工作上等諸方面對其所受損失予以適當補償的過程或者制度。
終上所述:二者相異在於補償是針對合法行為,賠償是針對違法行為。a答案應為行政補償而非題目要求的賠償。
㈤ 不用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有哪些
1、法律無明文規定的行為,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2、根據中國《行政處罰法》規定,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未滿14周歲的自然人,在生理、智力上尚未發育成熟,還不具備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後果的能力,也不具備自覺地控制自己行為和對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能力。所以,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其監護人加以管教。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應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對於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實施違法行為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3、在我國的法律規定和實踐中,免責的條件和情況
(1)時效免責。即法律規定違法者在其違法行為發生一定期限後不再承擔強制性、懲罰性的法律責任。如刑法中的已過追訴時效(如:死刑20年)和民法中的已過訴訟時效(一般時效兩年,人身傷害時效一年),都屬於時效免責的情況。
(2)不訴免責。即法律規定只要當事人不告,國家就不會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如刑法中規定的「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就屬於不訴免責的情況。刑法中除小部分不告不理之外都是必須追究的。但是,民法是不告不理的。
(3)自首和立功免責。即刑法規定犯罪者在犯罪後有自首和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犯罪後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4)補救免責。即法律規定違法者在造成一定損害後,在有關國家機關追究其法律責任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可以或應當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責任。如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中止,應當免除或減輕處罰。
(5)協議或議定免責。即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經協商同意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責任。這種免責僅適用於民事活動。
4、我國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實行這一原則,可以防止和及時糾正對不應追究刑事責任人的錯誤追究,可以節約司法資源,避免無效勞動。 免於刑事處罰 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指根據《刑法》規定,不構成犯罪的。這是罪與非罪的界限,對於不構成犯罪的,當然不能追究刑事責任。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我國《刑法》規定對於刑事犯罪的追訴期限,法定最高刑為不滿 5 年有期徒刑的,經過 5 年;法定最高刑為 5 年以上不滿 10 年有期徒刑 的,經過 10 年;法定最高刑為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 15 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 20 年;等等。追訴時效具有法定約束力,超過追訴時 效的,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依據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決定特赦。一經特赦,對罪犯不得再予追究。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我國《刑法》規定了四類案件告訴才處理:第 246 條規定的侮辱、誹謗案(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 的除外);第 257 條第 1 款規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 260 條第 1 款規定的虐待案和第 270 條規定的侵佔案。這幾種犯罪的追究以被害人等的告訴為必要條件,如果沒有法定人員告訴,或者告訴以後又撤訴的,不得追究刑事責任。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我國刑法實行罪責自負、反對株連的原則,加之刑事訴訟中沒有缺席審判,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責任已經沒有意義,因此不予追究。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如果按照刑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但其他生效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不予追究。
㈥ 簡述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
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規定了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六種情形,但在具體辦理刑事賠償案件過程中,由於對具體條款理解上分歧,特別是檢、法兩家認識不一致,影響了對賠償案件的處理。
(一)如何理解「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假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要適用該免責條款,犯罪嫌疑人必須有「故意作虛假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的行為,為此必須把握以下六點:
(1)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作出虛假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這種供述必須是本人親自作出,不能由其他人轉告;這種供述必須是向司法機關作出,不能向其他機關、團體作出,而且受害人應無精神疾病和其他法律規定的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情況;
(2)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故意出虛假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
(3)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在自願狀態下作出的虛假供述,排除任何外界壓力和強製作用;
(4)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在具有非法動機下作出的虛假有罪供述;
(5)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所作出的虛假供述或偽造證據,對認定犯罪具有決定性作用;
(6)必須是由司法機關對於受害公民故意作出虛假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進行舉證。
(二)如何理解「依照原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有三類:
(1)不滿14周歲的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被羈押的;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相對負刑事責任的人除8種應負刑事責任外的其他危害行為被羈押的;
(3)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被羈押的。
上述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刑法的規定不負刑事責任,如果曾經受到過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實施了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是出於法律上的人道主義的考慮而豁免了他們的刑事責任,因此司法機關對他們的羈押不屬於錯誤羈押,國家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以下三種情形,國家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第一是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沒有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被錯誤羈押的;第二是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有危害社會行為,但自其無刑事責任能力確認後,因遲延釋放而導致違法羈押的期間;第三是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被判決有罪,該判決是違法錯誤判決,被判決後被錯誤羈押的期間。
(三)如何理解「依照原刑事訴訟法第十一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原刑訴法第十一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有六種情況: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法令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按照該條款規定, ,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第一,有違法行為但不構成犯罪的情形;如違反治安管理,或者違反工商、金融、稅收、海關等行政法規,或者屬於違反公務人員紀律規定的行為,即屬於行政處罰、行政處分的范疇的,國家對其被羈押不承擔賠償責任。第二、缺乏追訴條件的,包括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三種情形。第三、法律規定免除刑罰的,包括經特赦令免除刑罰和其他法律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兩種情形。
(四)如何理解「行使國家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的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主要有這樣兩種情況:
一是非行使職權時作出的行為,如刑警與鄰居爭吵而動手打傷鄰居,這屬於一般民事侵權造成的損害,是民事賠償;
二是利用司法人員的身份為個人謀取非法利益的行為,
(五)如何理解「因公民自傷、自殘等故意行為致損害發生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在監獄或勞改場所服刑的被告人採取自傷、自殘的手段,以達到保外就醫、監外執行目的。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反改造行為,國家當然不承擔賠償責任;二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為了逃避刑事追究,而故意白傷、自殘。這種公民白殘行為,國家當然不承擔賠償責任。
(六)對於「國家規定的其他情形』』,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這上給國家賠償責任的免責范圍留有餘地,目前除本法明確列舉的五種情形外,尚沒有其他法律規定的情形。
㈦ 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情形(抗辯事由)有哪些
《侵權責任法》第三章有集中規定。如下: 第二十六條 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回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答權人的責任。第二十七條 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第二十八條 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二十九條 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三十條 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第三十一條 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或者給予適當補償。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㈧ 由於下列情形,行為人造成他人損害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有
行為人造成他人損害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有不可抗力、受害人自身的過錯、正當防衛、回緊急避險。選答ABCD。
免責事由一般由法律規定,在不違法和不違反社會公序良從俗的前提下,可以由當事人約定。免責事由包括兩類:
1、正當理由:職務行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自助行為、受害人同意。
2、外來原因:不可抗力、受害人過錯、第三人過錯、意外事件。
(8)不承擔法律責任的情形擴展閱讀:
民事責任可以分為違約責任、侵權責任與其他責任。侵權責任一般是指民事主體因實施侵權行為而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可以分為一般侵權責任與特殊侵權責任。需要說明的是,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多於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㈨ 哪些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行政賠償責任
您好,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行政賠償責任:(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規定了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六種情形,但在具體辦理刑事賠償案件過程中,由於對具體條款理解上分歧,特別是檢、法兩家認識不一致,影響了對賠償案件的處理。
(一)如何理解「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假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要適用該免責條款,犯罪嫌疑人必須有「故意作虛假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的行為,為此必須把握以下六點
(1)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作出虛假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這種供述必須是本人親自作出,不能由其他人轉告;這種供述必須是向司法機關作出,不能向其他機關、團體作出,而且受害人應無精神疾病和其他法律規定的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情況
(2)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故意出虛假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
(3)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在自願狀態下作出的虛假供述,排除任何外界壓力和強製作用
(4)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在具有非法動機下作出的虛假有罪供述
(5)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所作出的虛假供述或偽造證據,對認定犯罪具有決定性作用
(6)必須是由司法機關對於受害公民故意作出虛假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進行舉證
(二)如何理解「依照原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有三類:
(1)不滿14周歲的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被羈押的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相對負刑事責任的人除8種應負刑事責任外的其他危害行為被羈押的
(3)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被羈押的
上述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刑法的規定不負刑事責任,如果曾經受到過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實施了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是出於法律上的人道主義的考慮而豁免了他們的刑事責任,因此司法機關對他們的羈押不屬於錯誤羈押,國家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以下三種情形,國家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第一是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沒有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被錯誤羈押的;第二是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有危害社會行為,但自其無刑事責任能力確認後,因遲延釋放而導致違法羈押的期間;第三是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被判決有罪,該判決是違法錯誤判決,被判決後被錯誤羈押的期間。
(三)如何理解「依照原刑事訴訟法第十一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原刑訴法第十一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有六種情況: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法令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按照該條款規定,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第一,有違法行為但不構成犯罪的情形;如違反治安管理,或者違反工商、金融、稅收、海關等行政法規,或者屬於違反公務人員紀律規定的行為,即屬於行政處罰、行政處分的范疇的,國家對其被羈押不承擔賠償責任。第二、缺乏追訴條件的,包括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三種情形。第三、法律規定免除刑罰的,包括經特赦令免除刑罰和其他法律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兩種情形。
(四)如何理解「行使國家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的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主要有這樣兩種情況:
一是非行使職權時作出的行為,如刑警與鄰居爭吵而動手打傷鄰居,這屬於一般民事侵權造成的損害,是民事賠償;
二是利用司法人員的身份為個人謀取非法利益的行為,
(五)如何理解「因公民自傷、自殘等故意行為致損害發生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在監獄或勞改場所服刑的被告人採取自傷、自殘的手段,以達到保外就醫、監外執行目的。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反改造行為,國家當然不承擔賠償責任;二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為了逃避刑事追究,而故意白傷、自殘。這種公民白殘行為,國家當然不承擔賠償責任。
(六)對於「國家規定的其他情形」,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這上給國家賠償責任的免責范圍留有餘地,目前除本法明確列舉的五種情形外,尚沒有其他法律規定的情形。
㈩ 承擔違約責任的條件,哪些情形不承擔違約責任
承擔違約責任的條件是:首先是合同當事人發生了違約行為,即有違反合同義務的行為;其次,非違約方只需證明違釣方的行為不符合合同約定,便可以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而不需要證明其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第三,違約方若想免於承擔違約責任,必須舉證證明其存在法定的或約定的免責事由,而法定免責事由主要限於不可抗力,約定的免責事由主要是合同中的免責條款。
以下情形不承擔違約責任:
1.不可抗力的概念。
根據中國法律的規定,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不可抗力的要件為:(1)不能預見,即當事人無法知道事件是否發生、何時何地發生、發生的情況如何。對此應以一般人的預見能力為標准加以判斷;(2)不能避免,即無論當事人採取什麼措施,或即使盡了最大努力,也不能防止或避免事件的發生;(3)不能克服,即以當事人自身的能力和條件無法戰勝這種客觀力量;(4)客觀情況,即外在於當事人的行為的客觀現象(包括第三人的行為)。
2.不可抗力的范圍。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冰雹;(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在不可抗力的適用上,有以下問題值得注意:(1)合同中是否約定不可抗力條款,不影響直接援用法律規定;(2)不可抗力條款是法定免責條款,約定不可抗力條款如小於法定范圍,當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規定主張免責;如大於法定范圍,超出部分應視為另外成立了免責條款,依其約定;(3)不可抗力作為免責條款具有強制性。當事人不得約定將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責事由之外。
3.不可抗力的免責效力。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違約方可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但有以下例外:(1)金錢的遲延責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2)遲延履行期間發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責效力。 免責條款 免責條款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免除將來可能發生的違約責任的條款,其所規定的免責事由即約定免責事由。對此,未作一般性規定(僅規定格式合同的免責條款)。值得注意的是:免責條款必須在合同中明示做出,並且其構成合同的組成部分是合同有效的前提之一。免責條款不能排除當事人的基本義務,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免責條款必須不得違背法律規定和社會公益,也就是不能違背公序良俗,以免造成對相對人的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