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來自於
1. 法律實效和法律效力的區別
一切公證行為都產生證據上的效力。①任何法律行為和有法律意義的版文書、事實經過公證權證明,國家證明它的真實性、合法性,即產生法律上的證據效力。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中,如果在收集、調查證據時涉及某項文書,而這項文書業經公證證明,即應確認其效力,可以直接采證。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②依照法律必須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則公證證明就成為這些法律行為生效的必要條件。法律對於不同的法律行為有不同的形式要求,包括口頭、書面及公證證明,取決於該法律行為所產生(或變更、消滅)的法律關系的重要性、復雜性和它對於第三者的作用。雖未為法律規定而當事人自行協議公證證明作為雙方法律行為必要的形式條件之一的,這一法律行為也必須公證證明方能成立。③債權文書,如債權人和債務人對權利義務關系沒有爭議、並經公證證明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當債務人拒不履行時,債權人可以直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不需要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作出裁判。
2. 法的效力的概念什麼意思
1、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通常,法的效力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的效力,即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合同等的法律效力。這些文件在經過法定程序之後也具有約束力,任何人不得違反。但是,非規范性法律文件是適用法律的結果而不是法律本身,因此不具有普遍約束力。
2、法的效力來自於法律。法律有國家強制力,法律規定了具體的否定性後果,任何明顯的違法行為都要受到國家相應的制裁——罰款、監禁甚至處死;法律保障社會成員的利益滿足,因此具有效力。法的效力來自於社會道德基礎之上,法律體現公平、正義,因而人們服從政府、遵守法律。法的效力來自於社會。民眾從小就養成了模仿他人所為的習慣,包括按照別人的行為守法的習慣。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社會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法律。
3、法律效力可以分為三種,即對象效力、空間效力、時間效力。 一、對象效力 法律對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對誰有效力,適用於哪些人。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即屬人主義、屬地主義、保護主義和以屬地的原則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的原則這四種原則。根據我國法律,對人的效力包括對中國公民的效力和對外國人、無國籍人的效力兩個方面。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使身在該國領域內也不適用。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是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了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即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
4、我國採用的是第四種原則。根據我國法律,對對象效力包括兩個方面:
1. 對中國公民的效力。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一律適用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外的中國公民,也應遵守中國法律並受中國法律保護。但是,這里存在著適用中國法律與適用所在國法律的關系問題。對此,應當根據法律區分情況,分別對待。
2. 對外國人和無國籍人的效力。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在中國領域內,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適用中國法律,這是國家主權原則的必然要求。
空間效力 法律的空間效力,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適用於哪些地區,一般來說,一國法律適用於該國主權范圍所及的全部領域,包括領土、領水及其底土和領空,以及作為領土延伸的本國駐外使館、在外船舶及飛機。
時間效力 法律的時間效力,指法律何時生效、何時終止效力以及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有無溯及力。 (一)法律的生效時間 法律的生效時間主要有三種: 1. 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2. 由該法律規定具體生效時間 3. 規定法律公布後符合一定條件時生效 (二)法律終止生效的時間 法律終止生效,即法律被廢止,指法律效力的消滅。它一般分為明示的廢止和默示的廢止兩類。 (三)法的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也稱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對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如果適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沒有溯及力。法律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法律規范之間的情況是不同的。關於法律的溯及力問題,一般通行兩個原則:首先「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即國家不能用現在制定的法律指導人們過去的行為,更不能由於人們過去從事某種當時是合法而現在看來是違法的行為。而依照現在的法律處罰他們。其次,作為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的補充」,法律規范的效力可以有條件地適用於既往的行為。從我國目前有關法律溯及既往的原則的規定,一般採用「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具體表現在,就有關侵權、違約的法律和刑事法律而言,一般適用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而在某些有關民事權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3. 法律效力的大小排列是什麼呢
我有點郁悶 是以憲法(或根本法)為核心,由不同層次或等級的法律有機結合組成的整體,專在這個整屬體中,憲法(或根本法)屬於第一層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等基本法律屬於第二層次,基本法之下還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層次的法律等等。與此相適應,較低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即低於)較高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層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第一層次的憲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4. 如何理解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指人們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那樣行為,必須服從。專
法律生效的范圍。包括屬:
(1)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
(2)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於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
(3)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於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於一部分公民。
5. 論述法律效力的本源
法律效力釋義:
法律效力通常是指法律的保護力和約束力,具體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對其調整對象所具有的普遍的支配性力量。此種力量如果對主體行為是正面的、積極的,即法律的保護力;此種力量如果對主體行為是抑制的、消極的,即法律的約束力或強制力。
法律為什麼能夠約束主體、保護主體?法律效力作為法內在的一種「力」,此種「力」是從何而來的?這就涉及到法律效力的來源問題。西方關於該問題的探討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自然法學派的觀點
自然法學派始終堅持法有善惡之分,惡法非法,法律的道德性是法律的本質特性。因此法律效力必須來源於法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法本身所具有的內在權威使人們由衷地尊重法並信守法。以道德標准證成法律效力的原因主要是:(1)證成一個判決或法規的理由包括著義務論或功利論等道德判斷;(2)法與社會現實一致,而社會現實是一個成功的社會所持有的道德態度、原則、理想、價值和行為的復合;(3)不正義的法律和政令總是激起人民的反抗,從而喪失約束力。自然法學派將法律的正當性作為法律效力來源的前設條件和原因,一個規范當且僅當其被稱為法律規范時才是有效力的。
(二)實證法學派堅持法僅僅是「實際上如何的法」,拒絕討論「應然」意義上的法。在法律效力來源上,實證法學派側重從規范的形式要件角度和邏輯角度進行討論。例如,奧地利法理學家凱爾森認為規范的效力不能咋愛現實中尋找,而只能到規范賴以存在的其他規范中尋找。一個共同體的法律構成一個體系,在該體系中,一個規范的效力來自一個另一個較高的規范;此較高的規范的效力來自一個更高的規范;最終,法律規范的效力來自一個基本規范。該基本規范時最高的規范,其效力不是從更高的效力中派生出來的。因為「它不是立法的產物,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為它被預定為有效力;而它之所以被預定為有效力,是因為如果沒有這一預定,個人的行為就無法被解釋為法律行為,尤其是創造規范的行為」。
(三)社會法學派的觀點
社會法學派認為法律史一個「事實的概念」。判定一個規則是否有效,要從該規則是否被民眾遵守,是否被官員適用,立法者賦予該規則的目的是否實現等角度進行衡量。那些從來沒有或無法持續進行社會調控的法律規則是沒有效力的。法律對社會成員的實際或事實上的制約和保護,即法律的「實效」,是法律的標尺和基準。
(四)社會心理學派的觀點
該派認為法律效力源自人們對法律的心理態度。法律對民眾和官員心理施加了影響,使民眾和官員認為法是有約束力的,從而使得民眾願意以法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官員在行動中適用法。因此,「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愛戴和尊重為轉移的,而這種愛戴和尊重是以內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為轉移的」。
6. 憲法的最高法律效力首先源於憲法的正當性對嗎
不對。
憲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1)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內的依容據,任何普通法律、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的原則和精神相違背。對此,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2)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全體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對此,我國憲法第5條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7. 和解的法律效力來自哪裡
執行和解協議是雙方當事人行使處分權並達成合意的結果,除雙方當事人外,任何第三人都無權對法律文書確定的實體權利義務行使處分權。執行和解協議中約定變更、增加履行義務主體的(主要指涉及第三人執行中擔保的問題),也必須有原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人的參與。
2、主觀要件執行和解協議的簽訂應當具備主觀要件,即要求和解主體在處分實體權利義務時,必須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意思表示,這種真實意思表示還應當是雙方面的,而不得是單方面的。任何受制於對方或第三方的壓力、脅迫、不當干預而表達出的執行和解的願望,任何在發生重大誤解、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等情形下所為的執行和解的意思表示,都是不真實的,都破壞了執行和解的主觀基礎,因而也是不合法的,即為無效的。
3、內容要件執行和解協議的內容必須合法。和解主體在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一致基礎上所為的執行和解行為,其內容必須正當合法。雖意思表示一致,卻系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的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以及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都足以導致執行和解協議的無效。
4、時限要件執行和解協議的簽訂只能發生在執行程序啟動之後至終結之前這個特定的時段,執行程序尚未啟動或者業已結束時,均無執行和解的可能和必要。
5、形式要件當事人達成的執行和解協議所具備或應當具備的形式規范特徵,執行和解的形式與效力的關系因國而異。在大陸法系國家,訴訟中和解包括執行和解的具體形式一般不影響和解的法律效力,只要依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將和解協議記入法院的有關手續中,和解即可發生終局的法律效力。但在英美法系國家,訴訟中和解的形式,則對和解的法律效力有著直接的影響,在英美法系國家,訴訟中的和解主要有和解契約和和解裁判兩種,英國的和解契約許多是由組織和解的律師負責進行的,律師代表當事人將和解的有關條款記載在律師所寫的案情大綱上,就意味著和解作為契約的成立,這種和解契約是純粹私法意義上的,相當於成立一個取代原先訴訟原因的新合同,不具有訴訟法上的強制執行力,當事人若有違反,對方只能以違約為由請求新的救濟,在美國的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並不當然終結訴訟,要想終結正在系屬的訴訟程序,根據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民事訴訟規則》第41條第1款1項的規定,當事人須向法院書記室提交雙方當事人簽署的終結訴訟的書面協議,以此來終結訴訟程序。[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207條規定,執行員應將執行和解協議的內容記入筆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