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民事法律效力生效條件

民事法律效力生效條件

發布時間: 2021-03-12 11:31:32

⑴ 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是什麼

根據《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和第五十八條規定,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為: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是自願行為而非受人欺詐、脅迫所致,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社會公共利益,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4、形式合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五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 。 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取得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1)民事法律效力生效條件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十三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⑵ 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

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是指構成民事法律行為所必要的要件,亦稱構成要件,包括一般與具體兩種。一般成立要件是指為構成所有的民事法律行為而需要普遍具備的條件。包括:(1)要有當事人、客體與內容;(2)要有意思表示;(3)要有設權性。 其中,第一條是一切民事行為必備的共同條件。民事法律行為作為民事行為的一種,當然也要具備。第二條是民事行為中的表意行為必備的共同條件。民事法律行為作為表意行為的一種,當然也要具備。第三條設權性是指能按當事人意思表示的內容,設立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屬性。民事法律行為如果不具備這一條,就無法區別於表意行為中的准法律行為。因為,它也具備前兩條。比如,催告債務的履行這種准法律行為,如果沒有意思表示就無法進行催告行為本身,因而它也不能沒有意思表示。但其效力因法律有明確的規定,只能按法定的內容發生,而不能按當事人意思表示的內容發生。因此,准法律行為就不能具有像民事法律行為那樣,能按當事人意思表示的內容設立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屬性,即設權性。例如,催告債務行為,其效力並不按債權人催告的內容發生,而按時效中斷、行使解除權、追究遲延責任等法定的內容發生。可見,民事法律行為不僅要具備前兩條,還要具備第三條時才能成為能區別於准法律行為在內的其他一切民事行為的獨立行為概念。有的民法學者在講到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時,只提當事人、目的(即標的)與意思表示,這顯然是不夠完整准確的。因為,准法律行為也都具備這些條件。民事法律行為的具體成立要件是指為構成具體民事法律行為所必要的充分條件。如買賣與租賃法律行為,兩者除了均要具備上述民事法律行為的一般成立要件外,前者還要具備標的物所有權及價款相互轉移的條件;後者還要具備標的物使用權及其價款相互轉移的條件。
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是指民法對已成立的法律行為,為其賦予肯定的保護性效力所必要的條件,包括一般與具體兩種。一般有效要件是指為所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而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包括:(1)主體要具備相應的行為能力;(2)意思表示要真實;(3)內容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德;(4)內容要確定和履行可能;(5)形式要符合法定要求。為使具體民事法律行為有效而民法所要求的必要條件外的充分條件,叫作民事法律行為的具體有效要件。無代理權、無處分權或處分權不完備的民事法律行為,要有本人或權利關系人的同意;附條件及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要條件成就或期限到來等等。

⑶ 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

依照《民法通則》第55條規定,民事行為的有效實質要件有三項:
1 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 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真實
3 內容妥當

有些特殊情況下還需要形式要件,如合同。

⑷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有哪些

你好,
一、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共秩序、善良習俗。遵守公共秩序和善良習俗,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道德底線。把「公序良俗」上升為「硬法」,在法律制度上實現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
一般生效要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民法總則》規定,年滿十八周歲是成年人,而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2、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行為人的內心意思與外部的表示行為相一致的狀態。二是指當事人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進行意思表示的狀態。
3、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不違背公序良俗,不損害公共利益。
二、民事法律行為絕對無效

是指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嚴重欠缺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絕對、確定、當然、永久不按照行為人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表示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
下列為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民法總則》第145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民事行為,違背公序良俗(例如《合同法》第52條第3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絕對無效。);
四、損害國家利益的民事行為;
五、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六、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行為;
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已刪去「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條款。
三、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無效

下列為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存在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
二、民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當事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為民事行為
另外,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期限,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件時生效,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所附期限屆滿時生效。
以上,就是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有哪些的全部解答。民事法律行為分為生效和無效,而無效又分為絕對無效和相對無效,相對無效時可以進行變更和撤銷的。明確的區分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與無效有助於更好的理解法律條文。

⑸ 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和成立要件分別是什麼

生效要件是指已經成立的合同,只有具備法律規定的條件才能夠發生法律效力。這些條件,也就是合同有效的條件,是判斷合同是否具備法律效力的標准。

成立要件是指構成民事法律行為所必要的要件,亦稱構成要件,包括一般與具體兩種。一般成立要件是指為構成所有的民事法律行為而需要普遍具備的條件。

生效要件和成立要件區別:

1、合同成立與生效的要件合同的成立,是指當事人經由要約、承諾,就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合意,即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建立合同關系,表明合同訂立過程的完結。

2、合同法第25條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同時合同法第26條、第32條、第33條分別規定了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對方當事人簽字蓋章和當事人簽訂確認書等承諾生效的具體方式,而無論何種方式,其核心都是當事人意思表示的一致。

(5)民事法律效力生效條件擴展閱讀

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具有以下不同:

其一,二者發生作用的時間不同。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二者在發生作用的時間有先後之分,只有成立的法律行為才能夠生效,所以,從理論講,即使在成立與生效同時發生的法律行為場合,成立與生效也是具有時間先後順序的。在一些特殊的法律行為如附條件、附期限等法律行為中,成立與生效的時間差別是明顯的。

其二,價值取向不同。法律行為的成立是私法主體的意思表示是否符合意思表示的要素的問題,其本質是一個事實判斷,而法律行為的生效是法律對已經成立的法律行為進行的一種效力評價,是一個價值判斷。

是法律根據維護社會一般秩序及促進社會的發展需要而作出的一種價值判斷,已經成立的法律行為如果符合法律行為的生效條件,該行為即為有效,反之無效或效力待定。但是,由於不同的國家對法律行為的效力的價值判斷的內容不一樣,那麼,法律行為的有效、效力待定及無效的內容也就不同。

即使相同內容的法律行為其效力也不一樣。如德國民法與我國民法在對限制行為能力人採取欺詐的方法誘使對方簽訂合同的,該合同因未成年人採取欺詐手段而主張該合同為無效。而與我國台灣地區、法國、日本民法規定不同。

在這些國家或地區,如果限制行為能力人採取欺詐手段簽訂合同的,該行為並不因為合同的主體的一方是限制行為能力人而無效。這與這些國家或地區採取的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程度的價值取向不同。

其三,在私法自治中具有的功能不同。法律行為的成立,乃是為私法自治的形成基礎意思表示進行內容補充,或者說,為私法自治得以進行的意思表示提供一個完整內容補充的途徑。如果缺少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那麼,法律行為的內容就沒有補正的途徑。一個有內容不完全的意思表示要麼無效,要麼效力待定的結局。

在實踐中,就會造成大量無效法律行為的存在。而法律行為的生效從私法自治的功能的角度是法律對法律行為的效力進行補充,使私法自治的秩序得以順利進行。

其四,從合同解釋方法上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一個事實判斷,既然是一個事實,事實的不存在當事人可以補正,法院為了維護當事人的利益,滿足當事人交易的正常進行的需要,可以在尊重當事人的意志的前提條件下可以補正。

但由於法律行為的生效是國家法律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的效力的一種評價,法院就不能依職權補正,當事人只有在法律既有的規定的范圍內,作出是否撤消與追認的意思表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合同生效

⑹ 請教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有效與生效三者之間的關系

律師解答:
其一,二者發生作用的時間不同。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二者在發生作用的時間有先後之分,只有成立的法律行為才能夠生效,所以,從理論講,即使在成立與生效同時發生的法律行為場合,成立與生效也是具有時間先後順序的。在一些特殊的法律行為如附條件、附期限等法律行為中,成立與生效的時間差別是明顯的。

其二,價值取向不同。法律行為的成立是私法主體的意思表示是否符合意思表示的要素的問題,其本質是一個事實判斷,而法律行為的生效是法律對已經成立的法律行為進行的一種效力評價,是一個價值判斷。是法律根據維護社會一般秩序及促進社會的發展需要而作出的一種價值判斷,已經成立的法律行為如果符合法律行為的生效條件,該行為即為有效,反之無效或效力待定。但是,由於不同的國家對法律行為的效力的價值判斷的內容不一樣,那麼,法律行為的有效、效力待定及無效的內容也就不同。即使相同內容的法律行為其效力也不一樣。如德國民法與我國民法在對限制行為能力人採取欺詐的方法誘使對方簽訂合同的,該合同因未成年人採取欺詐手段而主張該合同為無效。而與我國台灣地區、法國、日本民法規定不同。在這些國家或地區,如果限制行為能力人採取欺詐手段簽訂合同的,該行為並不因為合同的主體的一方是限制行為能力人而無效。這與這些國家或地區採取的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程度的價值取向不同
其三,在私法自治中具有的功能不同。法律行為的成立,乃是為私法自治的形成基礎意思表示進行內容補充,或者說,為私法自治得以進行的意思表示提供一個完整內容補充的途徑。如果缺少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那麼,法律行為的內容就沒有補正的途徑。一個有內容不完全的意思表示要麼無效,要麼效力待定的結局。在實踐中,就會造成大量無效法律行為的存在。而法律行為的生效從私法自治的功能的角度是法律對法律行為的效力進行補充,使私法自治的秩序得以順利進行。下文將對此詳述。

其四,從合同解釋方法上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一個事實判斷,既然是一個事實,事實的不存在當事人可以補正,法院為了維護當事人的利益,滿足當事人交易的正常進行的需要,可以在尊重當事人的意志的前提條件下可以補正。但由於法律行為的生效是國家法律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的效力的一種評價,法院就不能依職權補正,當事人只有在法律既有的規定的范圍內,作出是否撤消與追認的意思表示。

其五,二者的法律後果也有不同。如果法律行為沒有成立,導致合同不成立的有過失的一方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而如當事人對生效的法律行為的違反要承擔違約責任。

對於法定事實如登記與交付作為法律行為的特別成立與生效要件學者爭議很大。在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不加分離的法律行為一體性的立法例中,區分二者理論意義不是很大。在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區分的立法模式中,對二者在法律行為中的區分,關繫到法律行為的一體解釋與責任的承擔問題。我們認為,登記與交付作為法律行為的特別成立要件為佳。

區分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要件,要以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要件的基本區別為前提。如上所述,法律行為的成立是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支配的領域,而法律行為生效是法律的效力評價,不是當事人所能控制的領域。也就是說,只要是當事人意思表示支配的范圍內,即為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反之,則為生效要件。登記與交付仍然是當事人控制、支配的范圍內,可以看出,登記與交付作為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是法律行為成立要件的應有之義。但登記與交付作為當事人法律行為成立要件的同時,法律為了保護交易的安全規定其為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這是法律對以成立的法律行為進行的第二次效力評價,其並不沒有否定登記與交付作為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

熱點內容
行政訴訟法第七版修改內容 發布:2025-09-25 10:58:03 瀏覽:545
法院年輕幹警 發布:2025-09-25 10:57:56 瀏覽:334
腳縫裂用什麼辦法治療 發布:2025-09-25 10:51:23 瀏覽:36
法律知識普及現狀 發布:2025-09-25 10:51:21 瀏覽:218
掙錢的寫在刑法里了 發布:2025-09-25 10:51:20 瀏覽:71
法治縣創建方案 發布:2025-09-25 10:35:48 瀏覽:189
哈爾濱一法官在單位遇害 發布:2025-09-25 10:30:02 瀏覽:279
公正法治6 發布:2025-09-25 10:23:42 瀏覽:984
依法治校必要性 發布:2025-09-25 10:01:58 瀏覽:464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四十六條 發布:2025-09-25 09:57:33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