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到人
⑴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版意權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⑵ 法律問題 哪個人有責任
1、家鄉一農民去年游泳,站在河邊被朋友惡作劇將他推入河中,如果沒有造成後果,一般沒有法律責任。
2、岸上的農民戳魚,在不知情將魚叉戳在那個農民的手臂上,構成過失致人傷害,如果達到重傷就涉嫌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如果是輕傷以下,不構成犯罪,應當賠償治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
⑶ 關於法律責任問題
不在飯店消費,飯店就沒有保證其安全的義務,湯鍋有蓋也蓋上了,安全注意義務也履行了,這個案子應當由孩子的監護人承擔全部責任
⑷ 法律責任承擔
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交通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根據刑法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應當立案追究。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0日公告、11月21日起施行的《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第1款規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1)死亡1人或者重傷3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2)死亡3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第2條第2款規定,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1)酒後、吸食毒品後駕駛機動車輛的;(2)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3)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4)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5)嚴重超載駕駛的;(6)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
通過以上規定分析,你弟弟這種交通事故,就是負全部責任也不能被追究刑事責任的。
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的,承擔民事責任也不會不讓家人生活的,房子不能拍賣,孩子、大人的正常生活應當保障。所以就是對方民事案件勝訴,也不會怎麼樣的。
⑸ 保監會 法律責任人
公司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管理辦法已於2005年11月3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辦公會審議通過,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財產保險公司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管理辦法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改善和加強對財產保險公司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管理,鼓勵財產保險公司創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保險公司,是指經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准設立,並依法登記注冊的財產保險公司。本辦法所稱保險公司分公司,是指財產保險公司直接管理的分公司。本辦法所稱保險機構,包括前兩款所指保險公司以及保險公司分公司。第三條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保監會)依法對保險機構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實施監督管理。中國保監會派出機構(以下簡稱派出機構),在中國保監會授權范圍內行使職權。第四條保險機構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依照本辦法報中國保監會或者派出機構審批或者備案。第五條對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實施的監督管理,遵循維護社會公眾利益和防止不正當競爭的原則。第六條保險機構擬定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結構清晰、文字准確、表述嚴謹、通俗易懂;(二)要素完整,不失公平,不侵害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不損害社會公眾利益;(三)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中國保監會的有關規定;(四)保險費率釐定合理,不危及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或者妨礙市場公平競爭;(五)中國保監會規定的其他條件。第七條保險公司擬定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加強管理,防範風險。保險公司應當積極推進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通俗化、標准化。第二章審批第八條保險公司應當將下列險種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報中國保監會審批:(一)依法實行強制保險的險種;(二)中國保監會認定的其他關系社會公眾利益的險種。中國保監會依法設定保險險種審批的范圍,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第九條保險公司報送審批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提交下列材料:(一)申請文件;(二)審批表一式兩份;(三)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文本;(四)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說明材料,包括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主要特點、市場風險和經營風險分析;(五)精算責任人簽署的保險費率精算報告,包括精算假設、方法、公式和測算過程;(六)精算責任人聲明書;(七)法律責任人聲明書;(八)所有報送材料的電子文本;(九)中國保監會規定的其他材料。第十條保險公司修改經審批的保險條款或者保險費率的,應當依照本辦法報送審批。保險公司報送修改的保險條款或者保險費率的,除應當提交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材料外,還應當提交修改原因及修改前後的內容對比說明。第十一條保險公司分公司可以在中國保監會規定的范圍內調整其總公司報經審批的保險費率,但應當經其總公司同意後,報所在地派出機構審批。保險公司分公司調整其總公司報經審批的保險費率超過中國保監會規定的范圍的,應當由其總公司報送中國保監會審批。第十二條保險公司分公司向所在地派出機構報送審批前條第一款規定的保險費率,除應當提交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材料外,還應當提交其總公司批準的正式文件。第十三條保險機構須經審批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經中國保監會或者派出機構審批後方可經營使用。第三章備案第十四條保險機構擬定本辦法第八條規定以外的其他險種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在經營使用後10個工作日內報中國保監會或者派出機構備案。第十五條保險公司應當向中國保監會報備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並提交下列材料:(一)備案表一式兩份;(二)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文本;(三)法律責任人聲明書;(四)精算責任人聲明書;(五)所有報送材料的電子文本;(六)中國保監會規定的其他材料。外國財產保險公司分公司應當向所在地派出機構報備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第十六條保險公司分公司可以擬定本辦法第八條規定以外險種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或者修改其總公司已報經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但應當經其總公司同意並向所在地派出機構備案。第十七條保險公司分公司向所在地派出機構報送備案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除提交第十五條規定的材料外,還應當提交其總公司批準的正式文件。第十八條中國保監會或者派出機構應當自收到報備材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根據下列情況分別作出處理:(一)報備材料不完整的,通知保險機構在10個工作日內補正材料;(二)報備材料完整齊備或者保險機構補正材料的,中國保監會或者派出機構應當對備案表進行編號、加蓋印章,一份存檔,一份退還保險機構。第四章組合式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管理第十九條保險機構可以對已經審批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進行組合式經營使用,無需報送審批或者備案。保險機構經營使用組合式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對已經審批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作出修改的,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重新報送審批或者備案。保險機構將組合式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報送審批或者備案的,除應當提交本辦法規定的材料外,還應當提交組合式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名稱及其保險單式樣。第二十條保險機構經營使用組合式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分別列明各保險條款對應的保險費、保險金額或者責任限額。第五章法律責任人和精算責任人第二十一條保險公司應當指定一名法律責任人和一名精算責任人,分別負責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法律和精算事務。保險公司應當向法律責任人和精算責任人提供其承擔工作職責必需的信息,並充分尊重法律責任人和精算責任人的專業意見。第二十二條保險公司指定法律責任人和精算責任人,應當經中國保監會核准。法律責任人、精算責任人未經核準的,中國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不認可其出具的法律責任人聲明書、精算責任人聲明書以及經其簽署的其他相關報告。保險公司與其法律責任人、精算責任人解除聘用或者委託關系的,該法律責任人或者精算責任人的資格自動失效。第二十三條保險公司法律責任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有住所;(二)法律專業本科以上學歷,或者具有《律師資格證書》或者《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三)3年以上國內保險或者法律從業經驗;(四)過去2年內未因執業行為違法受到行政處罰;(五)未受過刑事處罰;(六)中國保監會規定的其他條件。第二十四條保險公司申請核准法律責任人,應當向中國保監會提交下列材料:(一)資格審核申請表;(二)擬任人身份證明和住所證明復印件;(三)擬任人學歷證明和專業資格證明復印件;(四)中國保監會規定的其他材料。第二十五條保險公司精算責任人應當具備的條件、保險公司在申請核准精算責任人時應當向中國保監會提交的材料,由中國保監會另行規定。第二十六條法律責任人負責出具法律責任人聲明書,並對保險條款承擔下列責任:(一)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和中國保監會有關規定;(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不侵害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三)合同要素完備、文字准確、語言通俗、表述嚴謹;(四)中國保監會規定的其他責任。第二十七條精算責任人負責簽署精算報告並出具精算責任人聲明書,並承擔如下責任:(一)精算報告內容完備;(二)精算假設和精算方法符合通用精算原理和中國保監會有關規定;(三)對有利益演示的產品,利益測算方法符合通用精算原理和中國保監會有關規定;(四)保險費率釐定合理,結果滿足充足性、適當性和公平性原則;(五)中國保監會規定的其他精算方面的責任。第六章監督管理第二十八條已經審批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需要修改的,保險機構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重新報送審批或者備案。保險公司分公司使用其總公司已經中國保監會審批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無需報送審批或者備案。第二十九條保險機構使用保險協議承保的,應當按照本辦法的有關規定報送審批或者備案。第三十條保險公司與其法律責任人、精算責任人解除聘任或者委託關系的,應當自解除聘任或者委託關系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書面報告中國保監會。第三十一條保險機構已經備案的保險條款或者保險費率被發現存在違反本辦法第六條規定的,由中國保監會或者派出機構責令改正或者停止經營使用。第七章法律責任第三十二條保險機構未按照規定將應當報送審批的險種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報送審批的,由中國保監會或者派出機構責令改正,並處以5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限制業務范圍、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或者吊銷經營保險業務許可證。第三十三條保險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中國保監會或者派出機構責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一)未按照規定將應當報送備案的險種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報送備案的;(二)未按照規定報送有關報告、報表、文件和資料的。第三十四條保險機構報送審批或者備案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或者報送核准法律責任人、精算責任人,故意隱瞞有關情況、提供虛假資料或者拒絕提供真實資料的,由中國保監會或者派出機構責令改正,處以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限制業務范圍、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或者吊銷經營保險業務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三十五條對下列行為之一負有直接責任的保險機構高級管理人員、法律責任人、精算責任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中國保監會或者派出機構視情節予以警告,責令予以撤換,處以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未按照規定將應當報送審批的險種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報送審批的;(二)未按照規定將應當報送備案的險種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報送備案的;(三)未按照規定報送有關報告、報表、文件和資料的;(四)報送審批或者備案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或者報送核准法律責任人、精算責任人,故意隱瞞有關情況、提供虛假資料或者拒絕提供真實資料的。第三十六條保險機構已經備案的保險條款或者保險費率被發現存在違反本辦法第六條規定,中國保監會或者派出機構責令改正或者停止經營使用,保險機構逾期不改正或者未停止經營使用的,處以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限制業務范圍、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或者吊銷經營保險業務許可證;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保險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中國保監會或者派出機構視情節予以警告,處以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第三十七條法律責任人違反第二十六條規定的、精算責任人違反第二十七條規定的,由中國保監會責令改正並可要求其提交書面檢查;兩年內兩次違反上述規定的,由中國保監會視情節予以警告,處以5千元以下罰款;兩年內三次違反上述規定的,由中國保監會責令撤換,並自發現其違規之日起2年內不再核准其法律責任人或者精算責任人資格。第八章附則第三十八條中國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及《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許可實施辦法》規定的程序和期限,對保險機構提出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法律責任人和精算責任人行政許可申請進行受理、審查和決定。第三十九條本辦法施行前已經審批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可以繼續使用。保險機構變更前款規定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按照本辦法重新報送審批或者備案。第四十條本辦法施行前已經中國保監會審查認可的法律責任人資格和精算責任人資格繼續有效。第四十一條外國財產保險公司分公司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管理適用本辦法對財產保險公司總公司的規定。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管理,另行適用國家有關規定。第四十二條港澳台地區保險公司在中國境內的財產保險公司分公司,比照外國財產保險公司分公司進行管理。第四十三條本辦法由中國保監會負責解釋。第四十四條本辦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國保監會此前頒布的有關規定與本辦法不一致的,以本辦法為准;本辦法未作規定的,適用其規定。《財產保險條款費率管理暫行辦法》(保監發〔2000〕149號)、《關於財產保險條款費率備案管理的通知》(保監發〔2001〕120號)、《關於財產保險條款擴展開辦區域問題的通知》(保監發〔2002〕93號)、《關於實施財產保險公司條款費率事後備案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保監發〔2004〕34號)同時廢止。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⑹ 法律責任
【違反礦產資源法的民事責任】行為人侵害了探礦權采礦權以及與之相關的民事權利,造成了他人的財產損害,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我國《民法通則》和《礦產資源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對礦產資源和探礦權、采礦權的保護,當行為人因侵害他人的探礦權、采礦權而造成經濟損失時,構成了民事違法行為。《礦產資源法》對應負民事責任的單位和個人實行民事制裁的主要形式是賠償經濟損失。
【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行政責任】行為人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而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所應負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責任。分為管理方的行政責任和被管理方的行政責任。管理方的行政違法行為主要有行政失職、行政越權和濫用職權等;被管理方的行政違法行為則主要指管理相對人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而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其中,警告為礦政管理部門對輕微違反礦產資源法者給予的最輕微的行政處罰,是指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處罰相對人的譴責和警示。需要給予警告的違法行為,主要表現為:不履行法定義務的不作為,如領取勘查、采礦許可證超過法定期限不開始施工或中途停止工作,不按規定辦理勘查登記延續或變更手續,領取采礦許可證者無故不建設或不生產超過一定期限,等等;故意或過失違反法定義務,如無證勘查、越界勘查、擅自進行滾動勘探開發、邊探邊采或試采,不按照規定向勘查登記管理機關報告有關情況或者虛報、瞞報有關情況等。責令改正為礦政管理部門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給予的最基本的應用也比較廣泛的行政處罰,是指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處罰相對人進行訓誡並責令在一定期限內矯正違法行為的處罰。如對無證或越界勘查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對無證開採的,責令停止開采;對越界開採的,責令退回本礦區范圍開采;對不履行法定義務(如不按規定提交年度報告、拒絕接受監督檢查或弄虛作假、不辦理許可證變更登記或注銷登記手續等)的不作為,責令限期改正;對不按規定匯交地質資料的,責令限期匯交;對不按規定繳納有關稅費的,責令限期繳納;對破壞或擅自移動礦區范圍界樁或者地面標志的,責令限期恢復;等等。這種行政處罰措施經常與警告共同使用。責令賠償損失為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處罰相對人進行訓誡,令其對他人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的行政處罰。沒收違法所得是指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處罰相對人依法收繳實物或貨幣上繳國庫的處罰。需要給予沒收違法所得的違法行為,主要表現為:無證、越界開採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違法所得;違反規定收購和銷售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違反規定滾動勘探開發,邊探邊采或試採的違法所得;擅自印刷或偽造、冒用勘查和采礦許可證的違法所得;等等。罰款是對違法者一定數額金錢的剝奪。適用罰款處罰的違法行為包括:無證、越界勘查及采礦;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非法收購和銷售礦產品;破壞性開采礦產資源;擅自印刷或偽造、冒用勘查或采礦許可證;不履行法定義務的不作為情節嚴重者,等等。滯納金為對不按期繳納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所規定的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使用費和采礦權使用費的違法行為所處以的行政處罰。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是一種最嚴重的行政處罰措施,屬於限制或者剝奪探礦權人及采礦權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行政處罰。主要違法形式包括以下幾種行為的情節嚴重或拒不改正者:越界勘查及開采、破壞性開采礦產資源;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不履行法定義務的不作為情節十分嚴重者;等等。行政處分主要適用於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國家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違反規定批准登記並頒發勘查、采礦許可證或對違法行為不制止、處罰等違法但不構成犯罪的行為所進行的行政處罰措施。
【違反礦產資源法的刑事責任】違反礦產資源法和刑法的有關規定,非法侵害他人合法的探礦權、采礦權,造成嚴重後果,或者破壞國家礦產資源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因而構成犯罪的,行為人應承擔的刑事責任。
【無證勘查和無證開采】是指在沒有取得合法的勘查或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從事礦產資源勘查或開采活動的行為。這是最常見的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表現形式。根據無證開採的危害程度,《礦產資源法》第三十九條將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他人礦區采礦,以及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的行為單獨列出,強調這幾種行為的危害性更大,在決定對這些違法行為的處罰時,可以酌情從重。
【越界勘查和越界開采】指已經取得了勘查或采礦許可證,但超出批準的勘查作業區范圍勘查或超出批準的開采界限采礦的行為。越界勘查和越界開采有的是主觀上故意造成的,也有的是由於客觀因素造成的,但均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破壞性開采及擾亂勘查秩序】破壞性開采指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亂挖濫采,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的行為。擾亂勘查秩序指破壞勘查設施,擾亂勘查作業區生產秩序和工作秩序的行為。
【非法轉讓采礦權和探礦權】指未經審批管理機關批准,擅自轉讓或以其他方式處置探礦權、采礦權的行為。
【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審批登記發證機關工作人員違法】包括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違反法律規定批准勘查、采礦登記並發證;對違反礦產資源法行為不依法制止、處罰的行政不作為。
【探礦權、采礦權人不履行法定義務】如不按規定按期足額繳納資源稅、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等;不按規定匯交地質資料/年度報告等;拒絕接受監督檢查或弄虛作假;不按規定實施礦山安保措施和環境保護措施;不按規定辦理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變更、注銷登記手續;等等。
【盜竊、搶奪礦山企業、勘查單位財物】盜竊礦山企業、勘查單位財物,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財物的行為。搶奪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財物,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乘人不備,公然奪取數額較大的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財物的行為。盜竊、搶奪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財物按照我國《刑法》第一百五十一、一百五十二條規定處罰,情節輕微的,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
【破壞采礦和勘查設施】是指破壞用於采礦和勘查作業的設備、儀器、建築物和測量標志的行為。視情節後果不同,分別按《刑法》第一百五十六、一百零九、一百一十條的規定處罰,情節輕微的,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
【擾亂礦區和勘查作業區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是指在礦區和勘查作業區從事搗亂騷擾活動,致使勘查作業和開采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的行為。按照我國《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處罰,情節輕微的,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
【破壞性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是指違反法律規定,採用技術規范中禁止使用的方法采礦,嚴重違反合理的開采順序和選礦工藝,采富棄貧,采厚棄薄,采易棄難,情節比較嚴重,造成礦產資源嚴重損失浪費以及在礦區亂挖濫采,使整體礦床受到嚴重破壞的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