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自行申報的法律責任

自行申報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11-27 22:45:54

❶ 個稅自行申報而未如實申報的負什麼責任

根據《稅收徵收管理法》的規定,納稅人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可以採取強制執行措施並處罰款。如果涉嫌逃稅罪的,要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六十八條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在規定期限內不繳或者少繳應納或者應解繳的稅款,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稅務機關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的規定採取強制執行措施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外,可以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❷ 進行虛假申報或不進行申報行為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根據《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修正)第六十四條規定:「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編造虛假計稅依據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納稅人不進行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❸ 未按規定期限辦理申報或不如實申報要負何種法律責任

(1)未按照規定來的期限辦理源納稅申報和報送納稅資料的,依照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二條的規定處理,即納稅人沒有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和報送納稅資料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2)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處理,即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編造虛假計稅依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處理,即對於納稅人編造虛假計稅依據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❹ 不按時辦理納稅申報要負哪些法律責任

不按時辦理納稅申報會被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六十條
納稅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按照規定的期限申報辦理稅務登記、變更或者注銷登記的;
(二)未按照規定設置、保管帳簿或者保管記帳憑證和有關資料的;
(三)未按照規定將財務、會計制度或者財務、會計處理辦法和會計核算軟體報送稅務機關備查的;
(四)未按照規定將其全部銀行帳號向稅務機關報告的;
(五)未按照規定安裝、使用稅控裝置,或者損毀或者擅自改動稅控裝置的。
納稅人不辦理稅務登記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經稅務機關提請,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其營業執照。 納稅人未按照規定使用稅務登記證件,或者轉借、塗改、損毀、買賣、偽造稅務登記證件的,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
第三十一條
納稅人採取郵寄方式辦理納稅申報的,應當使用統一的納稅申報專用信封,並以郵政部門收據作為申報憑據。郵寄申報以寄出的郵戳日期為實際申報日期。 納稅人採取電子方式辦理納稅申報的,應當按照稅務機關規定的期限和要求保存有關資料,並定期書面報送主管稅務機關。
第三十二條
納稅人在納稅期內沒有應納稅款的,也應當按照規定辦理納稅申報。 納稅人享受減稅、免稅待遇的,在減稅、免稅期間應當按照規定辦理納稅申報。
第三十三條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納稅申報或者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的主要內容包括:稅種、稅目,應納稅項目或者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項目,計稅依據,扣除項目及標准,適用稅率或者單位稅額,應退稅項目及稅額、應減免稅項目及稅額,應納稅額或者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額,稅款所屬期限、延期繳納稅款、欠稅、滯納金等。
第三十四條
納稅人辦理納稅申報時,應當如實填寫納稅申報表,並根據不同的情況相應報送下列有關證件、資料:
(一)財務會計報表及其說明材料;
(二)與納稅有關的合同、協議書及憑證;
(三)稅控裝置的電子報稅資料;
(四)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和異地完稅憑證;
(五)境內或者境外公證機構出具的有關證明文件;
(六)稅務機關規定應當報送的其他有關證件、資料。
第九十條
納稅人未按照規定辦理稅務登記證件驗證或者換證手續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2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❺ 個稅自行申報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在中國,這絕對稱得上一件新鮮事。雖說它牽涉的只是一部分人,只有年收入超過12萬,或者在兩處或兩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收入、在境外取得收入以及取得應稅收入但無扣繳義務人的納稅人才有自行申報的義務。但是它在經濟社會中生活中激起的波瀾,卻非同小可,值得我們仔細考究。 從表面看,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的實施,只不過是納稅人向稅務部門報送所得信息或稅務部門採集納稅人所得信息的渠道增加了一條:由以往代扣代繳的「單一」渠道變為代扣代繳加自行申報的「雙重」渠道。它既不會由此改變納稅人的稅負,也不會因此改變納稅人的納稅方式。這是因為個人所得稅的稅制規定未變,分類所得稅的征管格局未變。只要應稅所得的范圍未作調整,適用稅率的水平未作改動,你該繳多少稅,還繳多少稅。並不會因為你自行申報了,你就要比以往繳納更多的稅,你就要在已經代扣代繳的稅額之外另行繳納一部分稅;只要仍實行收入分項計稅、源泉扣繳的辦法,你該繳的稅,還是要由扣繳義務人代扣代繳。並不會因為你自行申報了,扣繳義務人就不再代你報稅了,你就要拋開代扣代繳而自行納稅了。惟一可能的例外是,你在過去的一年當中有漏稅的收入項目。不管是出於何種緣故,你都要通過自行申報而補繳上那部分應繳未繳的稅款。 不過,透過表面現象而深入到它的實質內容便會發現,個人所得稅的自行申報,起碼有如下三個層面的深刻意義。 個人所得稅的基本功能,除了為政府取得收入之外,就是充當調節居民之間收入分配水平的手段。而且相對而言,在現代經濟社會條件下,後一方面的功能更趨重要。要調節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水平,就要讓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繳納更多的稅。而這只有在實行綜合所得稅制(加總求和納稅人所有來源、所有項目的收入,並據此計稅)的條件下,才可能辦到。以此對照,現行的分類所得稅制(將個人收入劃分為若干類別、分別就不同類別計稅)的格局,固然有著便於征管、不易跑冒滴漏的顯著優點,但存在著因缺乏綜合所得概念而使調節收入分配功能被打折扣的「硬傷」。正因為如此,在當今開征個人所得稅的國家中,實行的大都是綜合所得稅制或綜合制與分類制相結合的混合所得稅制。在我國新一輪稅制改革的方案中,也已經將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方向定位於「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然而,實行建立在個人申報基礎上的綜合所得稅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要經歷一個漸進的過程。讓一部分高收入者先行一步,將各種應納稅的收入合並計算並自行申報,既開啟了中國個人所得稅邁向綜合制的大門,也是未來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個人所得稅制的「試驗」或「預演」。此其一。 在現行分類所得稅制的格局下,納稅人的申報義務和法律責任是由扣繳義務人代為履行的。既然是源泉扣稅,納稅人拿到的自然是完稅的或稅後的收入;既然實行代扣代繳,納稅人也就沒有申報納稅的必要。在納稅人與其應履行的納稅義務之間,事實上形成了一個隔離層。扮演這個隔離層角色的,便是扣繳義務人。於是,圍繞個人所得稅納稅義務而出現的種種偏差,其責任的主體,往往是扣繳義務人而非納稅義務人。每當發生個人所得稅偷漏稅案件的時候,稅務部門可以追究的對象,也常常是扣繳義務人而非納稅義務人。讓一部分納稅人自行申報,並在其納稅申報表上寫上諸如「我確信,它是真實的、可靠的、完整的」的字樣,實質是將納稅人放進了依法治稅的制度框架,確立並強化了納稅人的申報義務和法律責任。此其二。 從總體說來,中國現行稅制體系的功能並不齊全:收入功能的色彩濃重,而調節的功能淡薄。不僅整個稅制體系的布局以間接稅為主體——來自間接稅的收入佔到了全部稅收收入的70%以上,而且即便列在直接稅項下的個人所得稅,也實行的是主要著眼於取得收入的分類所得稅制。在以往「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取向下,這可能是必要的,或者說不是必須調整的。但是,在現實中的貧富差距日趨擴大、可用於調節貧富差距的手段又極其缺失的背景下,加強稅收的調節功能,建設一個融收入與調節功能於一身的「功能齊全」的現代稅制體系,已經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實行個人所得稅的自行申報並逐步逼近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目標,從而讓個人所得稅擔負起以所謂「劫富濟貧」為特徵的拉近貧富差距的重任,正是為此而走出的一步棋。此其三。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❻ 少申報個人所得稅我需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根據《稅收徵收管理法》的規定,納稅人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可以採取強制執行措施並處罰款。如果涉嫌逃稅罪的,要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六十八條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在規定期限內不繳或者少繳應納或者應解繳的稅款,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稅務機關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的規定採取強制執行措施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外,可以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刑法》:

第二百零一條納稅人採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滿百分之三十並且偷稅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

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並且偷稅數額在十萬元以上,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占應繳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並且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對多次犯有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6)自行申報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個人所得稅罰款的相關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62號)及其實施細則,第六十九條扣繳義務人應扣未扣、應收而不收稅款的,由稅務機關向納稅人追繳稅款,對扣繳義務人處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稅發[1995]65號),第十一條:扣繳義務人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稅款的,由扣繳義務人繳納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稅款以及相應的滯納金或罰款。其應納稅款按下列公式計算:

應納稅所得稅=(支付的收入額-費用扣除標准-速算扣除數)/(1-稅率)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x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扣繳義務人已將納稅人拒絕代扣代繳的情況及時報告稅務機關的除外。

❼ 自行納稅申報過程應付的法律責任

國家稅務總局出台的《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辦法(試行)》明確規定,年所得超過12萬元的納稅人必須自行納稅申報。這意味著,繳納個人所得稅不再僅僅是扣繳義務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而是納稅人個人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和責任。
2005年10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擴大了納稅人自行納稅申報的范圍,規定「個人所得超過國務院規定數額的」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情形」的納稅人應當自行納稅申報。國務院通過的修訂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將「個人所得超過國務院規定數額的」明確為「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情形,並授權國家稅務總局制定具體管理辦法。
年所得超過12萬元的納稅人必須自行納稅申報,解讀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的這一重大變化,其內涵十分豐富,意義十分重大。
實行自行納稅申報,
有利於明確納稅人的法律責任,
增強全社會的納稅意識,
提高公民對稅法的遵從度
個人所得稅法修訂之前,個人所得稅主要實行代扣代繳方式,只有「在兩處以上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和沒有扣繳義務人的」納稅人必須自行申報,其他納稅人都只是由其扣繳義務人辦理扣繳申報,納稅人自己不必自行申報,而且當出現扣繳義務人沒有扣繳或者扣繳不足時,按照《稅收征管法》的規定,只能對扣繳義務人處以罰款,而不能追究納稅人的法律責任。年所得超過12萬元的個人是個人所得稅的重點納稅人,他們取得的所得如果扣繳義務人沒有扣繳或沒有足額扣繳稅款,個人又沒有申報義務,就難以確定納稅人應繳未繳稅款的法律責任。高收入者的社會關注度高,其申報納稅行為的示範效應大,如果他們的納稅意識增強了,就能帶動其他納稅人納稅意識的逐步增強,進而會提高全體公民的稅法遵從度。
實行自行納稅申報,
有利於稅務機關加強
個人所得稅稅源管理,
加大對高收入的調節力度
修訂後的稅法要求年所得超過12萬元的納稅人必須自行向稅務機關就其全年取得的全部應稅所得進行申報,從法律上明確其申報義務和責任,拓寬稅務機關獲知個人收入信息的渠道,有利於稅務機關加強稅源管理,掌握高收入者的各項收入和納稅人更多的涉稅信息,對扣繳義務人未扣繳的稅款進行補繳,對兩處以上取得工薪等收入的合並計算補征稅款,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社會成員收入分配的作用,緩解社會分配不公矛盾,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實行自行納稅申報,有利於強化
個人所得稅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目前,我省個人所得稅全員全額管理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個人所得稅全員全額管理信息系統2007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行,全省年度代扣代繳稅款100萬元以上單位的個人所得稅基礎信息資料,都將納入個人所得稅管理信息系統。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年所得超過12萬元的個人申報進行整理歸類,將會使個人所得稅信息更全面,科學比對分析更准確、更有效,可從中發現涉稅疑點和個人少繳、漏繳稅款問題,為稅務稽查提供案源,進而為個人所得稅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實行自行納稅申報,
有利於為個人所得稅向綜合與分類
相結合的混合稅制過渡創造條件
目前,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項稅制模式,這種稅制模式普遍實行的是一種代扣代繳的方式,其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取得某一單項所得的人與人之間的收入水平。而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特別是大部分發達國家實行的則是綜合稅制模式,即:年度中間單位代扣代繳、年度終了以後納稅人自行申報。
盡快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稅制,已成為我國社會各界的共識。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目標和任務,要求實施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這就必然要求納稅人實行自行納稅申報。對收入相對較高的納稅人在個人申報方面先行一步,正是為個人所得稅制走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創造條件,為全面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打下基礎。
擴大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范圍,在彰顯納稅人法律義務和責任的同時,也對地稅機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省地稅局已發出通知,要求全省各級地稅部門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個人所得稅納稅人自行納稅申報工作的重要性,並按照國家稅務總局的總體要求,做好各項准備工作,為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工作創造良好條件,全力為納稅人提供好納稅輔導、政策咨詢、多元化申報等方面的服務。

❽ 納稅申報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對納稅申報作了如下規定:
(1)納稅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才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申報期限、申報內容如實辦理納稅申報,報送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以及稅務機關根據實際需要要求納稅人報送的其他納稅資料。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稅務在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申報期限、申報內容如實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以及稅務機關根據實際需要要求扣繳義務人報送的其他有關資料。
(2)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可以直接到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申報或者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也可以按照規定採取郵寄、數據電文或者其他方式辦理上述申報、報送事項。
(3)納稅人、扣繳義務人不能按期辦理納稅申報或者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的,經稅務機關核准,可以延期申報。經核准延期辦理所規定的申報、報送事項的,應當在納稅期內按照上期實際繳納的稅額或者稅務機關核定的稅額預繳稅款,並在核準的延期內辦理稅款結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的規定:
(1)企業、企業在外地設立的分支機構和從事生產、經營的場所,個體工商戶和從事生產、經營的事業單位(以下統稱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自領取營業執照之日起30日內,持有關證件,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稅務登記。稅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報之日起30日內審核並發給稅務登記證件。
(2)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稅務登記內容發生變化的,自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變更登記之日起30日內或者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辦理注銷登記之前,持有關證件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變更或者注銷稅務登記。
(3)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持稅務登記證件,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開立基本存款賬戶和其他存款賬戶,並將其全部賬號向稅務機關報告。
(4)納稅人按照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的規定使用稅務登記證件。稅務登記證件不得轉借、塗改、損毀、買賣或者偽造。
違反納稅申報規定的法律責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一)納稅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的,或者扣繳義務人、代徵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向國家稅務機關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的,由國家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以二千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處以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一般納稅人不按規定申報並核算進項稅額、銷項稅額和應納稅額的,除按前款規定處罰外,在一定期限內取消進項稅額抵扣資格和專用發票使用權,其應納增值稅,一律按銷售額和規定的稅計算征稅。

❾ 自行申報納稅人未按規定期限納稅申報法律責任

自行申報納稅人未按規定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熱點內容
青島法院招聘 發布:2025-09-21 19:06:03 瀏覽:87
法官老爹裡面的歌曲 發布:2025-09-21 19:04:58 瀏覽:476
雲南雁序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21 18:57:43 瀏覽:406
湖北和衡法律公司 發布:2025-09-21 18:55:31 瀏覽:23
老年人法律知識講座文檔 發布:2025-09-21 18:54:50 瀏覽:488
公司展廳規章 發布:2025-09-21 18:45:28 瀏覽:436
怎樣取消法律咨詢提交信息 發布:2025-09-21 18:34:50 瀏覽:554
自律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1 18:33:59 瀏覽:347
浙大民商法學怎麼樣 發布:2025-09-21 18:33:51 瀏覽:151
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紀檢 發布:2025-09-21 18:32:35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