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水法律責任在誰
1. 陽台漏水屬於誰的責任
陽台漏水是誰的責任
1、陽台漏水是誰的責任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固定的答案,一般都需要根據陽台漏水的原因和漏水位置來進行判斷。導致陽台漏水的原因有很多,原因不同的話,對應的責任人也會有所區別。
2、當陽台漏水的時候,一定要先找到陽台漏水的原因和漏水位置,然後才能找到對應的責任人。假如陽台漏水是因為陽台本身存在著質量問題導致的話,那麼陽台漏水就是開發商的責任。3、一般情況下,房屋質量的保修時間都是五年,若房屋還處於保修期限以內的話,那麼業主就可以找開發商幫忙承擔和處理陽台漏水的問題。若房屋已經超過保修期限的話,那麼業主就可以申請使用房屋維修基金,用於維修陽台漏水。
4、假如陽台漏水是因為業主自己使用不當或者是裝修不當導致的話,並且給樓下業主造成了損失的話,那麼陽台漏水就是業主自己的責任,業主需要自己負責維修事宜,同時還需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2. 法律問題:樓房漏水了該誰負責
對於漏水問題,首先要通過房屋質檢部門確定漏水的原因及責任人:
如果屬於房屋本身的質量問題,可以要求物業修理;
如果是鄰居造成的,可以要求對方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的,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對方拒不賠償的可以起訴,但是建議協商解決。
3. 房屋漏水 責任由誰承擔
房屋漏水有三種原因一是房屋本身存在質量問題,還有是業主使用或裝修不當,再有一個就是專正常使用老化屬造成漏水,根據規定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衛生間,一般房間和外牆面的防滲漏保修期為5年,如果房屋在保修期內開發商應當承擔免費維修責任如果開發商拒絕修復或者在合理期限內拖延修復的,一般業主可以自行或者委託他人修復費以及修復期間造成的其他損由開發商承擔。
4. 裝修漏水法律上誰責任
在具體的處理過程中希望你能明確以下幾點,水是從哪裡漏下去的,與你家防水質量是否有關系,為什麼水漏到了14樓而相臨的26樓卻沒有,物業是如何證明水是從你家漏下去的,搞清楚這些才能分清相互間的責任大小,合理地確定理賠方式和數額。
5. 地下室漏水責任在誰
受漏水損害的一方應首先請房屋質量檢驗部門對房屋漏水原因和如何補漏作出鑒定報告;鑒定出來後,如果是相鄰方的原因,可憑報告要求相鄰方立即或及時給予修補,並可向相鄰方提出對修補期間造成的損害作出賠償的要求。如果相鄰方不配合,受損一方可將爭議提交到法院。
其法律依據是《民法通則》第83條: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假若相鄰方不履行法院的判決,受損方可自請施工隊從樓下維修,發生的費用可向法院提出要求樓上業主賠償。如果樓上的不賠償,可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6. 房子漏水是誰的責任
房屋防水保修期一般是五年,五年之內出現漏水問題都是開發商的責任。
先找清原因,看是什麼原因造成房屋漏水,誰造成、誰負責,請參考以下情況來判定屬於誰的責任:
1、頂層屋面漏水及外牆防水層破壞導致滲漏,如果房屋在質保期內(屋面防水質保是五年),由開發商責成建築施工單位進行維修;如果是超過質保期,由物業申請利用住房專項公共維修資金進行維修;如無託管物業,則由該樓全體業主共同承擔維修責任。
2、非頂房頂出現,如果室內公共部位的管道出現滲漏(如公共的主小水管道出現滲漏)引起,其責任劃分,和上述第1條相同;如果是非公共部位的水管管線及設備出現損壞滲漏,導致漏水,則責任由樓上的鄰居承擔。
3、門窗損壞出現滲漏,如果在質保期內,由門窗安裝施工方承擔,超出質保期由業主自行承擔。
(6)漏水法律責任在誰擴展閱讀
房屋的保修期與一般商品的保修期不同,不可以簡單地定為購買後的1年、2年或5年,且期房交付時的保修期與現房的保修期很可能會有時間差,購房者往往對此一知半解。
房地產商(即開發商)雖然對購房人負有保修責任,但實際真正承擔保修工作的卻是建設工程承包單位,保修期是以建設工程承包單位對房地產商承諾的時間為基礎的。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正常使用情況下各部位、部件保修內容與保修期:
1、屋面防水3年;牆面、廚房和衛生間地面、地下室、管道滲漏1年;
2、牆面、頂棚抹灰層脫落1年;地面空鼓開裂、大面積起砂1年;
3、六窗翹裂、五金件損壞1年;管道堵塞2個月;
4、供熱、供冷系統和設備1個採暖期或供冷期;
5、衛生潔具1年;燈具、電器開關6個月;
6、其他部位、部件的保修期限,由房地產開發企業與用戶自行約定。
找到房子漏水先找滲漏原因:
1、人力的原因破壞,特別是業主在裝修過程中施工改動破壞
2、建築物自身質量,如開裂、蜂窩等
3、預埋給排水管滲漏
4、排水管管邊密封不到位,管與結構脫層。
建議先做一份房屋質量鑒定,確定造成漏水的原因後,就可以界定相關責任。「假如鑒定出房屋本身就存在設計、材料等方面的問題,則漏水問題就要由開發商負責維修,不能以保修期為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