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韓國電影作戰中的法律知識論文
『壹』 法律電影激情辯護的2000字論文
一、選題 選題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只有研究有意義的課題,才能獲得好的效果,對科學事業和現實生活有益處;而一項毫無意義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論文寫作得再美,也是沒有科學價值的。錢學森教授認為:「研究課題要緊密結合國家的需 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鑽牛角尖,搞煩瑣 哲學 。 目前 在 社會 科學中,有的人就古人的 一句話大作文章,反復考證,寫一大篇論文,我看沒有什麼意思。」因此,我們要選擇有科 學價值的課題進行研究和寫作。那麼,應該根據哪些原則來選題呢?
(一)具有科學性。它應包括:急待解決的課題;科學上的新發現,新創造;學科上短 缺或空白的填補; 通行說法的糾正;前人理論的補充;等等。
(二)有利於展開。指的是:要有濃厚的興趣;能發揮業務專長;先易後難,大小適中; 已佔有一定的資料;能得到導師指導;在一定時間內能完成;對題目加以限定。
注意事項
1、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題名是《幾種中國蘭種子試管培養根狀莖發生的研究》,摘要的開頭就不要再寫:「為了……,對幾種中國蘭種子試管培養根狀莖的發生進行了研究」。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科技論文寫作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採用法定計量單位、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也同樣適用於摘要的編寫。摘要編寫中的主要問題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現引文,無獨立性與自明性;繁簡失當。
『貳』 寫一篇論文...關於韓國電影的賞析的一篇論文...三選一:1.孤膽忠心 2.歡迎來到東莫村 3.黃真伊
在豆瓣上電影評論也挺多的,你可以參考下,如果找不到滿意的
『叄』 求對一部電影中人物事件的法律分析論文
《費城故事》
雖然這部電影就是法律題材的,不過這個案件也很值得討論,而且是湯姆漢克斯和丹澤爾華盛頓兩大影帝同台競技。至於故事,就是講述的湯姆漢克斯扮演的同性戀者,感染了愛滋病,而被公司老闆解聘,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他請來同樣是律師的丹澤爾華盛頓幫自己打官司。
『肆』 請尋一篇關於電影中有法律鑒賞得論文,謝謝
這是一部比較真實反映美國法律制度的電視連續劇,從1990年開播以來,每周一集,熱播至今。而且還有兩部獨立的「外傳」,《法律與秩序:特殊受害者》(Law & Order: Special Victims Unit)1999年開播;《法律與秩序:犯罪傾向》(Law & Order: Criminal Intent)2001年開播,到2004年就播出了25季、近600集節目,該劇第三個外傳《法律與秩序:陪審團審判》(Law & Order: Trial by Jury)2005年3月開播。這使它成為美國電視史上最長壽的「涉法電視劇」。
《法律與秩序》靈感來自美國上世紀50年代電視劇《逮捕和審判》。每集內容大都取材於社會上發生的真實案件。主角是兩個警察和兩個檢察官。首先是警察發現案件,然後調查案情,逮捕嫌疑人,再由檢察官准備控罪,與嫌疑人的律師談判,在法庭上進行辯論。最後是法官作出判決。每集大約50分鍾。它是了解當代美國法律文化的最佳影視片
《法律與秩序》與其它警匪片最大不同是:
它把焦點集中在法律程序上,爆炸、飛車、槍戰的場面極少出現。作為主角的兩個警察在22集里沒有開過一槍,偵查案件全憑兩條腿一張嘴,這正是司法實際真實運作反映。該劇許多故事都直接來自美國當時報紙上的社會新聞,所以在某些集的結尾,會出現這樣的字幕
《法律與秩序》成功在於提供了觀賞電視節目中的「求知的慾望」和「自主判斷的慾望」。它最厲害的是使電視劇「盡量接近真實」。雖然快節奏的電視劇無法完全還原復雜繁瑣的司法程序,但該劇仍然力求細節真實。很多法律界人士和警察都對該劇贊譽有加,喜歡的人說「這就是真實的法律電視劇」,不喜歡的人則批評它「更像法學教育的電視劇」,但極少有人質疑該劇的真實性。不同法律文化背景、西方法律知識缺乏是觀眾不大容易欣賞該劇又一個缺憾
根據美國最權威的尼爾森收視率調查,《法律與秩序》在剛開始播映時,排在當周所有節目的第77位,但NBC電視台(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認准了該劇的獨特魅力,繼續堅持播映。從第2季開始,《法律與秩序》的收視率直線上升,迅速攀升到前10之列,並在此後的14年中始終沒有跌出前20名。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一奇跡是在電視劇中「司法人員」不斷更換、15年先後有20多人擔當過主角情況下實現的。可見,該劇吸引觀眾的法寶,不是影視明星,而是「涉法戲」的情節
2004年5月2日,美國《自由蘭斯星報》(The Free Lance-Star)報道說,在弗雷德里克斯堡(Fredericksburg)附近一家旅館外的垃圾箱里發現了一具屍體,警察調查現場的時候,有個人走進圍觀的人群中,向一個看熱鬧婦女詢問了什麼事情,然後就跳上街對面的一輛汽車,迅速離開。這個婦女立刻掏出照相手機,拍下了這輛車的車牌號碼。警方根據她提供的線索,在事發39小時後就逮捕了嫌疑犯。這位女士告訴媒體,她之所以反應迅速,是因為她「看了足夠多的《法律與秩序》,能夠正確分辨各種可疑的現象」
『伍』 如何評價韓國金融電影《作戰 / 金錢作戰 / 股神戰場/The Scam》
如果把《金錢作戰》這部影片放置在當今全球金融危機,尤其是韓國經濟慘淡的背景中加以解讀,那麼,這則窮大學生翻身的故事,與當下許多人的現實體驗,便能輕而易舉地形成很多對話關系。
永遠不要相信看不見的股票。
這是電影從頭到尾一直在強調的。老百姓是螞蟻,資本家是大象,這場游戲從頭到尾就是不公平的。在某種程度上,電影中的黑幫老大似乎影射了靠殖民靠戰爭發家的美利堅老大哥,而窮大學生則象徵著「天賦異稟」的韓國小弟弟。雖然夠聰明,但是在全球資本市場中,韓國依然是一隻螞蟻,老大哥們握有大量的國庫儲備金條,隨時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最後留下的只有是自己充當替死鬼。
所以說張賢洙媽媽才是智者,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把現金換成房產實物才是聰明的投資選擇。美國人踩著地下國庫的金條頂著金融風暴依然可以安然入睡,中國人一向安分守己現金充裕,保守摧殘的韓國人終於在這場殘酷的游戲中明白了真理,只能在電影中拚命意淫。
我覺得你們不夠善良……
按照這類題材故事的敘事模式,通常是小人物憑借善良的心打動了高人,贏得美人歸。但是本片似乎存在著偏差。因為張賢洙與柳書廷的合作,並不是良心發現,而更像是狗咬狗之後被迫抱著取暖生存。
去年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同樣也講述了一曲窮小子翻身解放的神話,但他鋪墊了很長的戲來證明賈馬爾的誠實善良、以及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所以最後的咸魚大翻身也就成為了一碗可口的心靈雞湯,告訴我們只有像賈馬爾一樣,踏踏實實,學習好知識,就一定能走出貧困。
但是,在《金錢作戰》中我們領悟了什麼?除了「股市有風險入市請謹慎」之外,彷彿就沒什麼心得了。
什麼才是王道?
歷史記載,公元1600左右,世界最富有的三個國家:明朝中國藏銀1250萬兩、印度國庫藏金6200萬塊、土耳其帝國藏金1600萬塊。但是2009年的今天,這三個昔日的福布斯富豪榜名人卻都淪為了發展中國家。電影中的黑幫老大夠狠夠有錢,但最後依然鋃鐺入獄,那什麼才是王道?
神秘的柳書廷用事實告訴我們,關系網才是最重要的。她不夠聰明不夠善良不夠美貌,但是她認識一大群富翁、政要,這些人在關鍵時刻給了她和張賢洙最大的幫助。
不幸的是,這個不同於尋常「心靈雞湯」電影的情節安排,不但沒有出奇制勝,反而將雞湯烹成了麻醉劑,被擊中的觀眾沉迷在柳書廷閃閃發光的大眼睛裡,或者是最後片尾的豪華轎車上。
或許是我的要求過高了,原本期望著電影能帶來一絲慰藉。但全片終結後,卻只覺得男主角很幸運,認識了一個神通廣大的女人,於是什麼夢想都實現了。他的執著和善良,在這場命運與人性的拯救中,並沒有占據主導地位。
在金融危機的漫漫長夜裡艱難跋涉,何處才是黑暗的盡頭,何時才見希望的彼岸?希望不止是幸運而已。
『陸』 求一篇關於韓國電影《七號房的禮物》中涉及的法律問題的文章
,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覺得要寫下些什麼來作為紀念,即使經年之後再翻出看,也能體會到初看電影時的震驚。而我能說的,真的很少很少,言語已經無法來詮釋我內心的情感,我只能用蒼白無力的文字來闡述我此刻的心情。
熱氣球給不了他們自由,繩索會被牽絆住,只能懸浮在高空之中看最美的夕陽,他對女兒說,不要忘記爸爸。她撲進父親的懷抱,那麼小那麼可愛,他用力擁住他,落了淚。世界那麼大,我們那麼小,世界如此骯臟,我卻執著地固守澄凈。還有多久,我們將共同奔赴滅亡。看著電影里那對父女,眼淚控制不住地流。時間走得那麼快,殘酷地不為誰停留,他站在審判台前,被逼得承認自己是殺人兇手,腦中的畫面滾動,如果不這樣做,他的女兒將會受到迫害。社會總是如此陰暗,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裡,他們嚴刑逼供,他們用別人最珍貴的人來作為交換,他們靠威脅來讓他妥協於這個陰謀之中。最終他只能一遍一遍地喊著,救救藝勝,救救我的藝勝吧。這份親情,深入骨髓,相依為命這么多年,走過風雨,走過荊棘,雖然我一無所有,但是我願意用生命給你此生最美。死亡面前,她等候他再回頭,像從前的每一次,他離開,她在身後數一二三,然後他跳轉過身與她一同做鬼臉。這些生活的小習慣滲透著濃濃的父女之情,只是當意識到他再也不會出現在那個門口時,才第一次深刻體會到自己真的已經永遠失去他。再無法安靜地躺在他的懷里,感受他的心跳,再無法肆無忌憚地取鬧,彷彿一夜之間就被迫長大,承認父親已離開的事實。如此殘酷,可是誰能給她一個解釋呢。
那個有愛的監獄里,從最初對他的憎恨到一次偶然幫助成了朋友,每一個人都極具有個人特色。看著他們幫助龍九與女兒重逢,那些溫暖人心的小片段是與警察局長冷漠的嘴臉最有力的對比。監獄里的罪犯,在這部電影里變得如此可愛,他們並非嫉惡如仇的壞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善良之人。也許生前犯下過過錯,在這個小小房間里也不過是一次重生的機會,但不是從此就被打上了烙印。社會應給他們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而他們用這些行動來救贖。看到那個學著寫字的黑社會老大那股認真勁就會微微一笑,人的另外一面被呈現地淋漓盡致。從他們帶藝勝來監獄的那一刻,他們就已經與龍九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被藝勝的懂事說打動,甘願冒著風險給予他們相聚的機會。從前的錯誤都已不算數,這一刻開始再為人,乾乾凈凈,問心無愧。
龍九是個智障殘疾人,心地善良,愛女兒如命。他沒有處理這些事情的能力,若無那些獄友的幫助,他可能早已撐不到今日。為了與女兒在一起,他開始改變,片尾的轉折,他聲嘶力竭地喊著救救我吧,我錯了,救救我吧。可是再無聲響,早已註定了的命運,他將是被犧牲掉的棋子,沒有人再能救他了。他緊緊地抱住女兒,希望不要陰陽相隔。這份痛楚太過沉重,誰也無法坦然接受。而他,卻在那一刻做了這樣的選擇,誰說他傻,他比誰都聰明,他已瞭然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早早地選擇了妥協,兩者選其一,用自身的死亡換的女兒的生存,非常值得,至少他是這樣認為的。而我們,作為旁觀者,除了落淚,還能做些什麼,我們都明白的,這個世界不適合龍九這樣的弱者生存,可是卻又是這樣的不甘心。一股無力感貫徹全身,只能坐在屏幕面前大哭一場。電影終究是電影,但電影又不僅僅是電影,我們從光影之中,看透了生活的本質,你不懂得反抗,你就只能第一個被犧牲。原來這就是我們生 活的現實世界,除此之外,無話可說。
在結尾處升華,給我們一次心靈上的慰藉。生活是不堪的,但是生活也可以是美好的。你失去了什麼,也許那份失去會彌久保留,可是也幫助你成長,只是代價太大,你承擔不了。我想,我也會和藝勝一樣,好好地活下去,為了那個如天使一樣的父親,好好地再迎接生活的挑戰,這是他給你的,最好的禮物。他用死,給了你生。他縱然一無所有,但給了你此生最美
『柒』 關於韓國電影導演金基德的論文 5000字左右 希望原創 謝謝了~我已經用了我所有的財富了 跪求~
5000字。。。LZ實在是太多嘞 首先你可以看下他的資料啊 還有前段時間出了介紹他的書《野生 金基德》的中文版 你可以看看 裡面的相關資料很豐富 你可以先看一下關於這本書的相關評論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288459/
『捌』 一篇法律電影賞析論文
這是一部比較真實反映美國法律制度的電視連續劇,從1990年開播以來,每周一集,熱播至今。而且還有兩部獨立的「外傳」,《法律與秩序:特殊受害者》(Law & Order: Special Victims Unit)1999年開播;《法律與秩序:犯罪傾向》(Law & Order: Criminal Intent)2001年開播,到2004年就播出了25季、近600集節目,該劇第三個外傳《法律與秩序:陪審團審判》(Law & Order: Trial by Jury)2005年3月開播。這使它成為美國電視史上最長壽的「涉法電視劇」。
《法律與秩序》靈感來自美國上世紀50年代電視劇《逮捕和審判》。每集內容大都取材於社會上發生的真實案件。主角是兩個警察和兩個檢察官。首先是警察發現案件,然後調查案情,逮捕嫌疑人,再由檢察官准備控罪,與嫌疑人的律師談判,在法庭上進行辯論。最後是法官作出判決。每集大約50分鍾。它是了解當代美國法律文化的最佳影視片
《法律與秩序》與其它警匪片最大不同是:
它把焦點集中在法律程序上,爆炸、飛車、槍戰的場面極少出現。作為主角的兩個警察在22集里沒有開過一槍,偵查案件全憑兩條腿一張嘴,這正是司法實際真實運作反映。該劇許多故事都直接來自美國當時報紙上的社會新聞,所以在某些集的結尾,會出現這樣的字幕
《法律與秩序》成功在於提供了觀賞電視節目中的「求知的慾望」和「自主判斷的慾望」。它最厲害的是使電視劇「盡量接近真實」。雖然快節奏的電視劇無法完全還原復雜繁瑣的司法程序,但該劇仍然力求細節真實。很多法律界人士和警察都對該劇贊譽有加,喜歡的人說「這就是真實的法律電視劇」,不喜歡的人則批評它「更像法學教育的電視劇」,但極少有人質疑該劇的真實性。不同法律文化背景、西方法律知識缺乏是觀眾不大容易欣賞該劇又一個缺憾
根據美國最權威的尼爾森收視率調查,《法律與秩序》在剛開始播映時,排在當周所有節目的第77位,但NBC電視台(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認准了該劇的獨特魅力,繼續堅持播映。從第2季開始,《法律與秩序》的收視率直線上升,迅速攀升到前10之列,並在此後的14年中始終沒有跌出前20名。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一奇跡是在電視劇中「司法人員」不斷更換、15年先後有20多人擔當過主角情況下實現的。可見,該劇吸引觀眾的法寶,不是影視明星,而是「涉法戲」的情節
2004年5月2日,美國《自由蘭斯星報》(The Free Lance-Star)報道說,在弗雷德里克斯堡(Fredericksburg)附近一家旅館外的垃圾箱里發現了一具屍體,警察調查現場的時候,有個人走進圍觀的人群中,向一個看熱鬧婦女詢問了什麼事情,然後就跳上街對面的一輛汽車,迅速離開。這個婦女立刻掏出照相手機,拍下了這輛車的車牌號碼。警方根據她提供的線索,在事發39小時後就逮捕了嫌疑犯。這位女士告訴媒體,她之所以反應迅速,是因為她「看了足夠多的《法律與秩序》,能夠正確分辨各種可疑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