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交付但未過戶有什麼法律責任
⑴ 車輛賣給別人,但沒過戶,出了事後責任該誰承擔
由車主承擔相關賠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五十條的規定: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交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
1、不承擔法律責任,不管是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還是民事賠償責任。
相關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連環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原車主是否對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的請示的批復》:
連環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因車輛已交付,原車主既不能支配該車的營運,也不能從該車的營運中獲得利益,故原車主不應對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但是,連環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的行為,違反有關行政管理法規的,應受其規定的調整。
2、車輛買賣按規定應當過戶,不過戶就是違法行為,但只能是受相應的處罰,與車禍的事故責任沒有直接聯系。
3、如果在車輛買賣後及時告知保險公司、交保單做相應變更的,保險公司會賠;
買賣後未向保險公司告知的,一般不會賠了。但也可能法院會判賠,建議將保險公司追加為共同被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道路交通安全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⑵ 車輛賣給他人但未過戶發生交通事故時需要承擔責任嗎
車輛買賣合同成立並交付車輛後,雖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但不阻礙車輛所有權的轉移,只是違反相關行政法規、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故原車主不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五十條的規定: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交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
(2)汽車交付但未過戶有什麼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後,將機動車的實際所有人即受讓人定認為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名義所有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主要基於以下考慮:
首先,就判斷機動車保有人的二元標准——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而言,機動車一旦交付給買受人或受贈人,該機動車的運行支配以及運行利益皆已歸於後者,原所有人盡管在機動車登記上仍是名義上的所有人,但顯然已經不對該機動車享有運行利益,也不能夠進行運行支配了,再讓其承擔責任也有失公允。
其次,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並未明確以過戶登記作為機動車所有權轉移的生效要件。因此,機動車所有權轉讓以交付作為生效要件。既然如此,只要機動車已經交付,受贈人即為機動車的所有人,其造成他人損害時,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承擔責任。
⑶ 車輛已經買賣但未過戶,可否追究車主責任
肇事車輛已經交付給買方使用,但是並沒有登記過戶,能否要求車主承擔責任。我的回答是受害者有權要求車主代為承擔賠償責任。理由如下:
一、合同雖然成立,但未生效
一般情況下合同成立,自成立起生效。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也就是說有些必須辦理批准、登記手續才生效。如車輛、房產就必須登記後生效。故原車主與買主的合同只成立未生效。車雖然在買主手上,但車的所有權依法沒有發生變化,車主還是原車主。
二、雖然原車主不是肇事者,但是在處理交通肇事時,首先由開車肇事者負責賠償。如果肇事者無賠償能力,那原車主就要先代賠付,然後再向肇事者索賠。由於買主肇事沒有賠償能力,所以原車主應先於賠付給受害者。然後向肇事者索賠。
故:由於車輛沒有辦理過戶登記所有權沒有發生變化,而買主肇事沒有賠償能力,所產受害者有權要求原車主承擔賠償責任。
事故處理交警隊有義務提供車主信息,如果不直接提供,可到車輛所去查找。
對問題補充的回答:
如果你是受害者,只要原車主與買主沒辦車輛過戶,你就有權要求原車主代肇事者先付賠償金。在申請交警隊進行調解時,你可不必要求原車主參加,只要調解中,你不接受最終調解結果,你就可以依法把原車主、買主、肇事者一起列為被告,告到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同時,你對車和他們的財產申請訴訟保全, 這樣就能使受害者的損失降到最低。
這里說明一下:我說原車主要承擔賠償責任,只是說代為肇事者先代付賠償金的責任。並不是承擔肇事者的法律責任。
再對問題補充的回答:
超速行駛只是違反了道路交通規章制度,但不能僅此認定犯罪。本肇事者司機是否構成犯罪?關鍵是看他造成一人死亡後果的原因。如果肇事者司機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反之應承擔刑事責任。在事故責任認定書沒下來之前警察一般不會先行拘留肇事者。
⑷ 最高院新規:二手車未過戶車輛責任由誰承擔
買賣標的物交付的方式有以下幾種情況:
(1)如果標的物是動產的,則轉移動產佔有時為交付。
(2)如果是不動產等法律規定必須辦理特定手續的,以辦理特定手續後轉移。
(3)當事人約定的其他方式,但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其中,辦理登記作為標的物交付的特定要件,應當由法律明確作出規定。
第一,車輛本質上屬於動產范疇,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中關於動產買賣合同的規定,應視轉移佔有為交付時,所有權發生轉移。
第二,法律並未規定登記過戶為車輛交付的必要條件
雖然車主變更、車輛轉籍等要辦理異動登記手續,但這僅僅是履行行政登記手續,而非物權法意義上的交付行為和所有權轉移行為。把車輛異動登記與不動產登記過戶混為一談,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第三,根據合同法規定,標的物交付的,風險責任轉移
車輛買賣未經登記但轉移佔有的情況下,佔有人對機動車已經具有事實上的支配地位,體現了支配性質,同時車輛的運行利益也為佔有人所有,這與風險責任的轉移相一致。
按照我國擔保法和海商法的規定,除不動產外,登記也是民用航空器、船舶、機動車輛為客體的動產物權公示方法。但對於這些動產物權登記的效力,立法上一般採用「登記對抗主義」,即登記並非這些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其意義在於「對抗要件」,即在多重買賣的情況下,未經過登記的買賣行為,不能對抗因登記而取得車輛所有權的第三人。因此,並不是說辦理過戶登記的有關規定毫無意義。但是車輛買賣未過戶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登記車主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過戶登記行為屬於行政法規定的范疇,而車輛買賣屬於民事法律行為,根據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規定,風險責任從買賣標的物轉移佔有時轉移,未經登記但轉移佔有的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的,原登記所有人不承擔責任,由實際負管理職責的主體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原車主對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不合法理原車主與車輛買受人達成車輛買賣協議並交付車輛後,當該車輛發生交通事故時,仍舊要求原車主承擔賠償責任,不但顯失公平,有悖於權利義務一致性的原則,而且還與民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不相符。
首先,公平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標准,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確定其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是一項重要的司法原則,審判實踐部門應當本著公平合理的觀念對案件進行裁判。車輛買賣未經過戶登記但轉移佔有的情況下,買受人對機動車已經具有事實上的支配地位,體現了支配性質,同時車輛的運行利益也為買受人所有,這與風險責任的轉移相一致。
買受人作為實際車主,已將車輛實際佔有和使用,其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權能是具有直接經濟內容的權能。而對於原車主來說,其雖然是登記車主,但因交付車輛已喪失了對車輛的運行支配和運營利益,車輛實際上已脫離了他的控制范圍,無管理的可能。在買受人佔有機動車期間,原車主不應再承擔危險。因此審判實踐中,判決不實際支配車輛的原車主承擔賠償責任,實際支配車輛的買受人卻不承擔責任,這樣的判決既不公正也不合理。
交通事故是在直接滿足買受人某種需求或讓買受人可以取得某種利益的過程中發生的,買受人享受了這些權利自然也應承擔義務。其次,法律所確定的權利和義務不是任意的,它是以由一定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所要求的社會自由和社會責任為基礎,在任何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都是有機統一的,具有一致性。權利人在行使自己權利的時候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而義務人在履行自己義務時也同時享受一定的權利,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