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航班延誤中的法律知識

航班延誤中的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1-12-05 11:45:21

『壹』 航班延誤新規

第十七條承運人應當制定並公布運輸總條件,明確航班出港延誤及取消後的旅客服務內容,並在購票環節中明確告知旅客。

國內承運人的運輸總條件中應當包括是否對航班延誤進行補償;若給予補償,應當明確補償條件、標准和方式等相關內容。

第十八條承運人應當積極探索航班延誤保險等救濟途徑,建立航班延誤保險理賠機制。

第十九條承運人委託他人代理地面服務業務或者銷售代理業務的,應當在代理協議中明確航班出港延誤後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標准。

第二十條承運人及其航空銷售代理人在售票時應當將旅客聯系方式等必要信息准確錄入旅客定座系統,並負責及時通告旅客航班動態信息。

第二十一條承運人、機場管理機構、地面服務代理人應當分別制定備降航班地面服務保障工作程序和應急預案。

承運人與備降機場管理機構、地面服務代理人有備降保障協議的,備降機場管理機構和地面服務代理人應當按保障協議做好備降航班服務工作。



(1)航班延誤中的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1、當您的航班發生延誤、取消時,可在此自助獲得航班延誤/取消證明;


2、本查詢頁面所展示的日期和時間均為當地時間;


3、當您遇到距航班計劃起飛前三天以內的航班變更、取消時,可通過APP或網站自助獲得航班延誤/取消證明,APP或網站最多可支持航班飛行結束後一百八十天以內的查詢及列印。如您需要航班實際起飛之日起一年內的航班延誤/取消證明,您可通過填寫申請表格或致電95583咨詢詳情;


4、為了電子章的有效性,建議您選擇彩色列印;


5、國航僅提供中英文版本的證明;


6、此電子航班延誤/取消證明僅限資訊證明,國航是否提供補償及其他服務,不依據此電子航班延誤/取消證明;


7、為保證航班延誤/取消證明的完整准確,建議您於航班落地兩小時後再申請下載,在此之前,證明中可能出現「待定」字樣。


8、目前暫不支持航班長期變更、取消或調整證明的提供,如您需要此類證明,您可通過填寫申請表格或致電95583咨詢詳情;

『貳』 航班延誤有什麼法律責任

航班延誤的法律規制,
一方面應明確航空公司的責任范圍
,
另一方面
應依法界定賠償額度及方法
,
以平衡雙方利益
,
構建攻守兼備的法律機制。

一、引言

近年

,
隨著中國航空運輸業的飛速發展
,
航班延誤問題成為國內的熱點問題之一。承運人和旅客
的糾紛頻頻發生
,
導致航空公司聲譽受損、效益損失嚴重。

民航方面
,
對於航班延誤的解釋
往往只有四個字
,
譬如天氣原因、航空管制、機械故障、飛機調配。借口簡單精煉
,
但也反映
背景復雜
,
客觀上存在航空信息傳遞不暢
,
延誤情況不明晰。民航方面長期以來也認為向旅客
作解釋無此必要
,
而且延誤後對旅客的服務缺乏細致入微。旅客方面
,
對於大多數旅客來說選
擇飛機出行
,
圖得是便捷和舒適。倘若碰上航班延誤
,
這種願望無疑會大打折扣。此時延誤的
信息再無從得知
,
時間一推再推
,
旅客當然會無法接受
,
糾紛自然產生。

其實
,
航班延誤是個
世界性問題。
2010
年寒假筆者前往英國交流時
,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轉機時就遭遇了班機
延誤的狀況。令人欣慰的是
,
荷蘭皇家航空給每位旅客
50
歐元的賠償券
,
用於機上消費
,
這樣
的做法得到了旅客的歡迎。然而
,
我國航空延誤對旅客的賠償機制還不成熟
,
本文旨在探討航
班延誤的法律責任
,
並對航班延誤問題的立法提出建議。

二、
航班延誤的法源及其聯系


國關於航班延誤問題的法源主要有《合同法

《民用航空法》及民航主管部門的有關規章
參加的
1929
年《華沙公約》
。在這里
,
筆者不對其中具體條文予以贅述
,
而就各法源之間的聯
系進行分析。

由於《民航法》是《合同法》的特別法
,
在處理航班延誤的問題上
,
特別法應
優先。將兩法的規定對比不難發現
,
《民航法》上對《合同法》關於遲延履行責任的規定有繼
承也有發展。
具體而言
:
從歸責原則角度看
,
《民航法》

126
條確定了推定過錯原則
,
即只要
承運人能證明為了避免損失的發生採取了一切必要措施或者不可能採取這種措施的不承擔責
任。
《合同法》

299
條並不要求過錯
,
只要承運人遲延運輸的
,
就應當根據旅客的要求安排改
乘或者退票。從責任形式角度看
,

126
條明確了損失賠償責任
,
而《合同法》第
299
條只規
定了安排改乘和退票
,
未提及損害賠償。但根據總則第
107
條規定
,
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不符
合約定的
,
應當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因此
,
遲延運輸若造成旅客的實際損

,
旅客可以要求承運人賠償。兩法在此處的規定並不矛盾。

另外
,
《民航法》第
126
條的
隱含意義在於對航班延誤原因的區分。換言之
,
如果航班延誤的原因是不可抗力的話
,
承運人
不承擔責任。這樣的規定也與《合同法》一致
,
盡管第
299
條未提及承運人的免責事由
,
但總
則第
117
條可以適用。
可見
,
分析遲延履行原因十分必要
,
筆者將在下文做具體分析。

總之
,
《民航法》與《合同法》的規定整體是一脈相承的
,
在歸責原則方面又有所損益。原因在於
:
第一
,
《合同法》原則上采無過錯原則
,

299
條並不例外。該條規定的責任形式是安排改乘
和退票
,
而承運人最主要的義務就是把旅客運至約定地點
,
無論遲延履行的原因是何
,
承運人
都應該積極地安排改乘和退票。而《民航法》第
126
條側重於說明承運人的損害賠償責任。
責任形式不同歸責原則就有所差異。
第二
,
從立法目的看
,
航班延遲是現實生活中的敏感問題
,
一方面要充分保護旅客的個體權益
,
另一方面也要顧全航空公司的效益。做這樣的權衡
,
是由
於航空運輸業的特殊性、復雜性和不可預見性。於是
,
為了保護旅客權益采推定過錯
,
舉證責
任在承運方
;
又考慮到不可抗力的出現
,
一味要求承運人賠償
,
將造成其巨大的經濟損失
,
因此
給了承運人免責的機會。第三
,

126
條也與國際條約相一致。
《華沙公約》
《蒙特利爾公約》
均採用推定過錯原則
,
我國作為
《華沙公約》
的締約國有義務通過制定相應的國內法與之保持
一致。這也是推定過錯原則確定的重要因素。在釐清了《合同法》和《民航法》的關系之後
,
再針對《民航法》的具體規定加以闡釋。

三、航班延誤的法定涵義及其訴因
(

)
航班延
誤的定義航班延誤的定義主要在
《民航法》

126

,
《民用航空法釋義》
進一步解釋為承運
人未能按照運輸合同約定的時間或合理的期間將旅客運抵目的地點。而合同約定的時間一般
指承運人機票上或班機時刻表上載明的旅客抵達目的地的時間。如果合同沒有明確約定具體
的運送時間
,
就應根據完成該運輸所需要的合理時間來判斷是否構成延誤。

『叄』 急需<航班延誤的法律論文>

對於延誤,筆者目前還沒有看到哪個國家在法律上做出明確的界定。是否構成延誤,是在個案中由法官綜合各種因素來認定。更多的是航空承運人(即航空公司)協會的自願承諾,以及航空公司的特別承諾。

一、怎樣才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延誤?

什麼是航班「延誤」?怎樣才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延誤呢?

按一般人的理解,只要未能按機票上註明的時間起飛,就是「延誤」,或我們通常所說的「晚點」或「誤點」。其實,這是一種錯解。航空運輸不同於鐵路運輸或公路運輸,由於其潛在的風險性,不能像要求其他運輸方式那樣按客票註明的時間起飛。綜觀世界民航運輸的立法史,從1929年的《華沙公約》到1971年的《瓜地馬拉議定書》及至1975年《蒙特利爾第四號議定書》,再到1999年新通過的《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人們不難發現,這些國際公約都沒有對「延誤」做出明確的界定。不是不想界定,而是實在難以界定。

關於延誤問題的規定最早出現在1929年《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簡稱1929年《華沙公約》)的第19條。該條規定:「承運人對旅客、行李或貨物在航空運輸中由於延誤所造成的損失應當承擔責任。」1929年《華沙公約》是關於國際航空運輸的第一個國際公約,該公約是由法國倡議並由法文寫成的。公約對延誤作出規定的根據也是基於大陸法系的觀點,即航空運輸是承運人與旅客或托運人之間的一種合同行為,承運人負有義務把旅客或貨物盡快運送到目的地,否則即構成違約並要承擔違約責任。1955年的《海牙議定書》也有類似規定。但是,《華沙公約》第19條的規定過於簡單和籠統。首先,它沒有規定構成延誤的要素,即在什麼情況下構成延誤;其次,對承運人應承擔什麼樣的責任也未作明確規定。

1999年5月在蒙特利爾通過的《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簡稱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已於2003年11月4日起生效,我國尚未批准該公約)也沒有作出明確的界定。

實際上,早在1996年,為了實現華沙體制的現代化和一體化,國際民用航空組織法律委員會的執行主席就指定模里西斯的龐羅沙密作為報告人,就「華沙體制的現代化和一體化」進行研究。在1997年4月2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國際民航組織第30次會議上,會議對報告人龐羅沙密提出的延誤定義進行了討論。在此基礎上,起草小組有關延誤的定義(但仍留待外交會議最後決定)成為公約草案的第18條第2款。起草小組提出的定義是:「在本公約中,延誤是指綜合所有有關情況,在可向一個勤勉的承運人合理期望的時間內,未將旅客運送到其直接目的地點或者最終目的地點,或者未將行李或者貨物在其直接目的地點或者最終目的地點交付。」

在當時的會議上,就是否對延誤進行定義,意見並不一致。以美國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主張不對延誤進行定義,理由是這些國家已經通過判例對延誤作出了界定,而另一些國家則持相反意見,主張對延誤進行定義,從而有利於界定延誤的范圍。雖然上述延誤的定義寫進本次會議通過的公約草案中,但最終在外交會議上被刪除了,只保留了原草案第18條第1款的規定,也就是正式文本的第19條。

參照國際航空運輸協會起草的、被各國航空公司普遍採納的《旅客行李運輸的一般條件》等文本,承運人承擔的只是「盡最大努力合理地迅速運送旅客及行李」的義務,班期時刻表上或其它地方所顯示的時間是不能被保證的,它們不構成航空運輸合同的一部分,承運人未遵守註明的時間不構成違約。可以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就航空旅客運輸而言,承運人和旅客沒有約定非常明確的時間,班期時刻表僅僅是作為預期的運輸時間。

我國《民用航空法》及其相關規則也沒有明確的規定或解釋。《民用航空法》第126條規定:「旅客行李或者貨物在航空運輸中因延誤造成的損失,承運人應當承擔責任;但是,承運人證明本人或者其受僱人、代理人為了避免損失的發生,已經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或者不可能採取此種措施的,不承擔責任。」應該說,與上述《華沙公約》或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的規定並無二致。

一般說,第19條意義上的延誤,不是指航班的具體始發或抵達目的地時間上的「誤點」,而是指旅客或托運人選擇空運這種快速運輸方式所合理期望的期限。要想對延誤引起的損失提出索賠,通常要證明它是一種不合理的延誤。盡管普通法系與大陸法系對這種「不合理的延誤」的理論根據與說法不同,但就其表現的標准而言,基本相同。

對普通法系各國來說,《華沙公約》並沒有強使承運人訂立在何時或到何時為止進行運輸的合同。他當然可以訂立這種合同,果如此,當未按約定時間完成運輸時,就等於延誤。如果他訂立的合同中沒有這一條,怎樣才構成延誤呢?一般認為,應從普通法規則中找答案:在無明文條款時,承運人只有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運輸的義務,而這要考慮事情的全部情況後確定;陸海運輸中都可找到這條規則。因此,延誤指未能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運輸。

法國法院在早期判例中雖未明確使用「合理延誤」的說法,但只要未發現承運人有重大過失,稍有延遲,均不以第19條意義上的延誤論處。

英美和法國法院在審視具體案件情況後,確都裁決過一些不合理延誤的著名案件。例如1958年法國「羅伯特——霍丁訴巴西航空公司」 案。原告是一個雜技演員,原計劃乘坐該航班到達葡萄牙出席葡萄牙總統就職慶典,結果該航班被承運人取消,耽誤了演出時機。法院認為,被告舉不出任何他無法控制的原因(氣象條件不好、機器故障等)的證據,判處賠償原告損失。在1977年還有一個類似貨運案件,由於音響設備與樂器未能如期運抵,影響了原告的巡迴演出(「聯合運輸體訴漢莎航空公司」案)。在普通法系的蓋亞那法院判處的「巴特訴大不列顛西印度航空公司」 案中,原告行李包中有一張他購買的倫敦足球賽的彩券,如中彩可獲兩萬英鎊,結果原告飛抵倫敦,而行李卻被被告航空公司遺留在蓋亞那機場未起運。等行李運到時,時機已過,無法中彩,原告提出索賠。被告辯護說,它沒有在某天送到行李的法律義務。蓋亞那法院在判決中反駁說:「但這並不表明,也不能表明允許承運人隨便在那天送到。考慮具體事情的全部情況,承運人必須在合理時間內完成,這是一個必然有的暗示。」

二、航班延誤後旅客享有的權利和航空公司應盡的義務

從法律層面上說,航空公司與旅客之間是運輸合同關系。根據我國《民用航空法》,航空公司運送旅客,應當出具客票。旅客乘坐飛機,應當交驗有效客票。客票是航空旅客運輸合同訂立和運輸合同條件的初步證據。旅客未能出示客票、客票不符合規定或者客票遺失,不影響運輸合同的存在或者有效。我國《合同法》規定,運輸合同是承運人將旅客或者貨物從起運地點運輸到約定地點,旅客、托運人或者收貨人支付票款或者運輸費用的合同。這是針對整個的運輸行為而言,也就是說,這里的運輸合同不僅指航空旅客運輸合同,還指水路運輸、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等。

在發生延誤的情況下,旅客有知情權、選擇權、索賠權。這三項基本權利對旅客而言非常重要。航空公司應當及時、准確地把延誤的理由、何時能正常起飛的時間告訴旅客。在航班延誤時間較長情況下,旅客可以選擇退票或選乘其他的航班。

根據現行法律,在發生延誤後,航空公司的義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告知義務。航空公司應當向旅客及時告知有關不能正常運輸的重要事由和安全運輸應當注意的事項。航班延誤或取消時,承運人應迅速及時將航班延誤或取消等信息通知旅客,做好解釋工作。

二是補救義務。航空公司應當按照客票載明的時間和班次運輸旅客。承運人遲延運輸的,應當根據旅客的要求安排改乘其他班次或者退票。

三是對旅客的損害賠償義務。對旅客因延誤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

三、航班延誤的法律責任(航班延誤後的責任承擔)

在發生延誤,導致旅客與航空公司發生糾紛的情況下,解決糾紛的依據首先是我國《民用航空法》及其相關的法規和規章,如果是國際航空運輸,應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其次是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再次是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

一旦發生延誤,航空公司是否必須承擔責任呢?這要根據造成延誤的原因而定,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初步可以分為航空公司自身的原因所致和非航空公司的原因所致兩方面。

1.航空公司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延誤。

應該說,由於航空公司自己的原因導致的航班延誤,毫無疑問,航空公司應承擔責任。但是,哪些行為(情況)可以歸屬於航空公司自己的原因呢?通常的判斷標准就是,這些行為航空公司自己完全可以控制。根據現行法律,將機務維護、航班調配、商務、機組等原因引起的航班延誤,認定為由航空公司自己所造成。對此,航空公司應承擔責任。現行法上的依據是1996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以下簡稱《運輸規則》)和《民用航空法》,《運輸規則》規定在由於上述原因造成延誤的情況下,航空公司應當向旅客提供餐食或住宿等服務;《民用航空法》規定,旅客、行李或者貨物在航空運輸中因延誤造成的損失,航空公司應當承擔責任。

在責任的承擔上,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航空公司承擔的是違約責任。具體如何承擔責任,我國《民用航空法》僅做了原則規定,這樣,只能根據《合同法》,參照《運輸規則》的規定。《合同法》規定的承擔方式,有以下幾種:

繼續履行

在發生延誤後,如旅客願意,航空公司應當繼續履行運輸義務。

採取補救措施

航班延誤或取消時,航空公司應根據旅客的要求,安排後續航班或給旅客退票。

賠償損失

如旅客證明自己確實因航班延誤遭受了財產損失,則航空公司應予賠償。

這里有兩點需要明確,一是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是造成了損失,承運人只在因延誤造成損失時才承擔責任,如果延誤沒有造成任何損失,承運人就不承擔責任。這就要求旅客負責舉證由延誤給其所造成的損失,如果旅客不能證明這一點,就不能要求承運人承擔責任。並且,因延誤造成的損失必須是實際的經濟損失,不包括因延誤給旅客造成的精神損失。二是這種賠償是一種限額賠償,即不管造成多大的損失,一般情況下航空公司只在法律規定的最高限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民航法》第128條的規定,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各種情況下的賠償責任限額由民航總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公布執行。但到目前為止這一法律文件尚未出台。實踐中執行的只有1993年11月29日國務院修訂後發布的《國內航空運輸旅客身體損害賠償暫行規定》,其中也只規定了旅客在航空器內或上下航空器過程中死亡或受傷的賠償限額。《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從服務的角度規定了航班延誤等不正常情況下的承運人的義務,其中又區分了非承運人原因和承運人原因兩種情況,後一種原因下服務的范圍也只限於「提供餐食和住宿等服務」。可以說,在這方面,我國現行的法律需要完善。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對延誤造成的損失的賠償規定了一個最高數額:4150特別提款權,這是賠償的上限。

另外,在實踐中,還存在一種錯誤的看法,即有的旅客認為因航班延誤導致其錯過了重大商機等獲得經濟利益的機會而要求航空公司賠償損失。對此,我國《合同法》做了明確規定,即「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我國合同法以「可預見性」標准限制了賠償范圍的任意擴大。「可預見性」應依一般社會常識為預見標准,航空公司自然無法預見眾多的旅客貽誤了怎樣的商機。因此,因飛機延誤貽誤了商機而造成的損失一般不予賠償。

2.非航空公司的原因造成的延誤

非航空公司的原因造成的延誤,航空公司不承擔責任。這些原因包括天氣、突發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全檢查等。這些原因是航空公司無法控制的。因此,《運輸規則》規定,在由於上述原因造成延誤時,航空公司應協助旅客安排餐食和住宿,費用可由旅客自理。《民用航空法》規定,航空公司如能證明航空公司自己或它的代理人為了避免損失的發生,已經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或者不可能採取此種措施的,不承擔責任。但是,航空公司違約責任的免除,並不當然免除法律規定的航空公司應盡的義務。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航空公司仍然負有告知義務和補救義務。

四、國外有關延誤的規定

對於延誤,筆者目前還沒有看到哪個國家在法律上做出明確的界定。如上所述,是否構成延誤,是在個案中由法官綜合各種因素來認定。更多的是航空承運人(即航空公司)協會的自願承諾,以及航空公司的特別承諾。

國外航空公司在其運輸總條件中,對於航班延誤的規定,一般只是在航班延誤後提供食宿、交通和通訊等服務。

航空公司在機票超售(即航空公司銷售的機票數超過了該次航班的實際座位數)的情況下,拒絕已確認座位的旅客登機,也經常導致旅客延誤。對此,美國和歐盟在其相關的法律中規定了航空公司的責任。如美國《聯邦條例法典》規定,每一承運人應在其機場的值機櫃台張貼「航班超售通知」,並且要將該「通知」印在機票上,或者附隨於機票的單另的紙上。要求承運人請求不急於出行的旅客自願放棄其座位以換取賠償金。所有被拒載的旅客有權利獲得賠償,但有例外:比如旅客未能遵守值機規則。要求承運人給被拒載的旅客一個書面聲明,對拒載賠償規定的相關術語、條件和限製做一解釋,並且說明承運人的優先登機規則和標准。

如果被拒載的旅客在航空公司的重新安排下能乘坐上預計到達時間比原航班預計到達時間推遲一個小時之內到達其目的地或其原航程的下一個經停點的替代航班或其他交通方式的,航空公司可以不必賠償;如果替代交通安排預計到達時間比原航班晚一到兩個小時之間,則航空公司須賠償被拒絕登機的旅客相當於單程機票票價的金額,最高不超過200美元;如果替代交通安排預計到達時間晚於兩個小時(國際航班為晚於四個小時),或者航空公司無法安排替代交通的,賠償翻番為票價的200%,最高不超過400美元。如果旅客自行安排交通,則他可以按照非自願退票的規定退回機票款。

歐盟在其1991年通過的一個有關超售的規定中,要求在超售的情況下,除了對由於後續的延誤引起的損失的賠償外,乘客有權利得到到由航空承運人(航空公司)支付的一定數額的金錢。3500公里及3500公里以下航程的飛行是150歐元,更長一點的航程是300歐元。

但是,如果旅客被提供了替代運輸,與最初預定的到達時間比較,在延誤不超過兩小時的情況下,或者在超過3500公里航程的飛行延誤不超過4小時的情況下,上述金額將減半支付。

歐盟於2004年2月26日通過了修改上述規定的新規定(2005年2月17日起正式生效),該規則適用於所有的從歐盟境內的機場出發或飛往歐盟境內的機場的航班拒載旅客的情形,包括包機;賠償標准為:航程在1500公里以內的短途飛行為250歐元;歐盟境內的1500公里以上的中長途飛行或航程在1500公里至3500公里之間的其他所有航行為400歐元;3500公里及其以上為600歐元。這個賠償額不僅適用於航班超售拒載的情形,而且適用於航班取消和長時間的延誤。可以看出,歐盟逐漸強化了對旅客權利的保護

『肆』 什麼情況下算作航班延誤

超過15分鍾就算延誤

「航班延誤」,是指航班實際到港輪擋時間,晚於計劃到港時間超過15分鍾的情況;「航班出港延誤」,是指航班實際出港撤輪擋時間,晚於計劃出港時間超過15分鍾的情況。

《規定》不僅明確了超過「15分鍾」就算是延誤,還明確了什麼是「離港」,什麼算是「到港」,飛機在機場滑行也算時間。

『伍』 遇到飛機延誤的情況,我們該如何正確維權呢

可以改簽或者退票,造成損失巨大的話,可以向航空公司提出賠償。

當飛機晚點時,我們可以先選擇改簽、退票。

如果飛機延誤時間短,我們不妨等一等。如果飛機延誤時間較長,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退票或改簽航班;其次,提出自己的訴求。遇到飛機延誤時,通常會有航空公司工作人員處理此事,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與航空公司協商;最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賠償方案。對於很多人來說,遇到飛機延誤時,最關心的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行程,所以最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最合適的處理方式。

用法律保護你的權益

航班延誤時,許多人在機場與工作人員爭吵。這樣是不建議的。我們要明白,法律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很有用的。而且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法律的作用越來越大。當我們的權益受到損害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法律,而不是一味地去鬧。

『陸』 航班延誤可分為哪幾種類型應如何處置

飛機延誤一般就是分為天氣原因流量控制,機械原因這三大類吧,如果遇到航班延誤,那麼可以要求全額退款或者是免費改期。

『柒』 法律有規定飛機晚點賠償損失的嗎

2004年7月1日,民航總局曾出台《航班延誤經濟補償指導意見》的若干規定:內
這個指導意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容第一,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誤標准分為兩個,一個是延誤4小時以上、8小時以內;另一個是延誤超過8小時以上,對於這兩種情況,航空公司要對旅客進行經濟補償;補償方式可以通過現金、購票折扣和返還里程等方式予以兌現;在航班延誤的情況下,為了不再造成新的延誤,經濟補償一般不在機場現場進行,航空公司可以採用登記、信函等方式進行;機場應該制止旅客在航班延誤後,採取「罷乘」、「占機」等方式影響航班的正常飛行。
目前上航、海航、川航、南航、東航和國航等六家航空公司已經公布《旅客服務承諾》,但還沒有制定具體的補償辦法。
航空公司也是各有各的招,能不賠就不賠,能少賠就少賠。但根據目前航空公司運作的慣例,延誤十二個小時的話,估計會賠200~400元。不過要看情況,如果是不可抗力原因(如天氣、對方機場下雪關閉等),航空公司是按規定是不賠的。
就此看來,目前我國法律上、慣例上,對於飛機晚點對乘客的損失賠償都是不利的。

『捌』 飛機延誤時的正確處理方式被熱議,具體該怎麼處理呢

網上流傳著一個視頻,大概內容是飛機航班延誤,結果官方並沒有給到很好的解決方式,只是安排了一個人,讓大家領自己的行李箱。隨後,有一名女子站了出來,在現場跟工作人員講法律和應該怎麼解決問題。

視頻中的女子,說話有條不紊,完美展現了在飛機延誤時,我們應該如何去維護自己的權益。該女子一共提到了四點要求,分別是安排食宿、安排下一個航班、安排相應的補償、協助大家免費退改簽。

3、常見的航班延誤

一般來說,航班延誤是分為三種。首先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出港延誤,大概意思是說,正式出港撤輪擋時間比計劃晚15分鍾的情況;其次是航班延誤,指的是航班實際到港比計劃到港要晚15分鍾以上的情況;最後是機上延誤,是指飛機關艙門到起飛或者降落到開艙門的時間。

不同的延誤,對於旅客來說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我們在遇到這些情況後,可以在機下查看法律,合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玖』 航班延誤的法律定義

航班延誤的認定
雖然各國就如何定義「航班延誤」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但航班延誤一旦發生就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望文生義,「延誤」即遲延和誤點的意思,應包括航班的晚點起飛和晚點到達。所謂晚點起飛,是指航班實際起飛時間晚於合同約定的離站時間。起飛時間(離站時間)從哪一刻起算?《運輸規則》第一章總則中有明確的解釋:「『離站時間』指旅客登機後,關機門的時間」。晚點到達,是指航班晚於約定的時間到達目的地。

熱點內容
法院電話打不通 發布:2025-09-19 22:20:49 瀏覽:186
條地方性法規 發布:2025-09-19 22:18:04 瀏覽:589
芬蘭刑法典20歐元 發布:2025-09-19 21:54:39 瀏覽:457
婚姻法最新最高院指導意見 發布:2025-09-19 21:53:55 瀏覽:45
2013法律援助先進典型 發布:2025-09-19 21:15:15 瀏覽:659
法律顧問費能否用工資做帳 發布:2025-09-19 21:06:21 瀏覽:910
依法治市在依法治國的關系 發布:2025-09-19 21:06:12 瀏覽:827
司法怎麼解釋 發布:2025-09-19 21:05:08 瀏覽:955
責任書簽訂根據哪個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9 21:02:10 瀏覽:902
小民法和大民法 發布:2025-09-19 20:57:39 瀏覽:833